05.21 鹏城政事|从区域性枢纽到国际化金融城市 深圳还有多远

鹏城政事|从区域性枢纽到国际化金融城市 深圳还有多远

(总策划:陈文定 总统筹:王莹 执行统筹:孙天明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 黄玉凤)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鹏城政事|从区域性枢纽到国际化金融城市 深圳还有多远

对于枢纽城市而言,总离不开人才、信息、政策、金融、资本等元素的风云际会。深圳在40年的时光磨砺中,正好完成了“金融之都”的华丽蜕变,在“金融增加值”的命题上,交出了3000亿元的漂亮答卷。回顾发展路径,深圳成为中国金融枢纽,在偶然中有着必然。而展望未来的光景,深圳能否师承香港,对标世界,升华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之都,前路同样清晰可期。

回望

后起之秀跻身国内三大金融中心

精神内核:专业、创新、坚持

80后陈康,在北京某名牌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选择了来深圳上班。在大学时代,他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西医称之为“不死的癌症”,即使终生服药也难以避免瘫痪的命运。他来到深圳后,由于病情突然加重一度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尽管如此,他凭借专业和坚持,在他所在的信托公司,依然业绩出类拔萃。他的坚韧精神,也打动了投行界诸多的“天使”。毕业数年后,他在病痛中选择创业,用他的敏锐和创新从搜索引擎起家,做成了行业内首家做互联网信托的公司。现在,他的创业公司,在南山科技园获得了一栋自己的总部大楼。

专业、创新、迎难而上的坚持———陈康身上的这些品质,也许正是深圳金融行业多年来发展轨迹的浓缩。

在深圳,跟陈康一样的金融从业者大约为20万人,而根据深圳金融办发布的数据 ,约占深圳人口1%的金融从业者组成的深圳金融业,在2017年实现了超过3000亿元的增加值,再创历史新高。此外,这个群体还占深圳全市总税收的两成左右,显然是一支重要生力军。

目前,深圳已跻身国内三大金融中心。不过相对于上海、北京而言,深圳是后起之秀,金融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深圳金融业借改革开放东风,开疆拓土,进而成为深圳重要支柱产业。

实际上,深圳在通往金融枢纽的道路上,可谓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深圳在时代的抉择中,并非天生含着金钥匙,路径的背后却有着必然的逻辑。南都记者统计发现,深圳金融业经历了漫长的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再到平稳发展阶段。最近10多年来深圳金融增加值的数据变化,勾勒出一条近似完美的指数曲线。

政策加持,赋予“造血”功能

深圳的金融重镇版图,并非没有波澜曲折。业内人士透露,2003年前后,深圳金融发展正值历史低谷。深圳金融何去何从?面对金融发展的低潮,官方姿态成为最重要的助推力,给予深圳强大的金融“造血”功能。

这一年,《深圳市政府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横空出世,鼓励深圳金融机构集聚和做大做强。业内人士回忆,这是深圳历史上第一个专门指向金融发展的文件。同年,为加强政府对金融业的协调和服务,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挂牌成立。市场化道路、优惠政策支持和政府优质服务,构成了深圳金融发展的主基调。

深圳金融发展由此迎来“黄金十年”,逐步扭转了发展颓势,并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所谓趁热打铁。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从创新政策入手,先后于2006年、2009年、2013年多次完善,不断优化扶持方式、提升扶持标准、拓宽惠及范围。据悉,2006年,深圳出台《关于加快深圳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建设全国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深圳金融业的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营造金融环境上,自2003年开始,深圳在产业发展资金中统筹安排金融发展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奖励落户深圳的金融机构,补贴办公用房,补贴高管人才住房,金融人才家庭安居深圳、子女教育问题。以此吸引金融机构总部落户深圳,吸引金融人才到深圳发展。

据观察,持牌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的主力军,辐射带动效应强。这在金融增加值的数据统计上体现得特别显眼。2005年之前,深圳金融业增加值一直不高,甚至2000年-2004年这5年,金融增加值的增量仅为43.76亿元。2005年之后,深圳金融业每年都步入新台阶,2005年-2010年期间,金融增加值的增量是971.97亿元,形成了强大的 化 学 反应。

透视

创新和市场化助推新业态发展

在业内人士的解读中,深圳能跻身国内三大金融中心,主要动力就是创新和市场化。

在很多人还对股票十分陌生的上世纪90年代,深交所成立,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2003年,中小企业板、创业板金融创新首先在深交所试行。中小企业板成为支持中国金融体系构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

深圳市场化程度高,金融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互联网金融企业、PE/VC、公募基金子公司———加速落地深圳的新兴金融业态,正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目前,深圳拥有全国最多的私募投资基金,拥有全国最发达的互联网金融、P2P等新兴金融业态市场。

正是拜金融创新和活力所赐,深圳诞生了一批朝气蓬勃的活力型企业,深交所、平安保险、招商银行、国信证券、创新投集团等一批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已成长为国内金融细分行业领域的标杆品牌。

前路

金融科技将是深圳主战场

首设“金融科技专项奖”

数字总是城市的最好光环,也是关乎城市能量的最佳注脚。深圳市金融办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439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188家,总资产超过13万亿元。

今年3月份,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 FC I 23)报告发布。本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深圳由上期的第20位上升至第18位,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香港(第3位)、北京(第5位)、上海(第6位)。

英智库Z/Yen集团负责人坦言,“深圳和中国的其他城市都不同,是一座新的城市,但发展速度非常快。一直以来,深圳在金融方面不断进行的改革创新,是最让人兴奋的地方。”

该人士进一步称,创新对于金融中心来说至关重要,世界上表现特别好的金融中心,都属于创新型城市,比如伦敦、纽约,它们都是依靠不断的金融创新,才一步步走到全球性金融中心这一地位。

互为呼应的是,在第九届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论坛上,深圳市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党组成员、巡视员肖志家表示,2017年是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一年,深圳牢牢抓住了全球金融科技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将金融科技作为打造现代科技产业高地的重要突破口。

显然,不论是官方部署还是市场导向,深圳将在金融科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久前,深圳在全国范围内首设“金融科技专项奖”,重点奖励基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优化金融服务流程、改进金融业务模式、提高风险甄别防范能力等具显著促进作用的创新项目,年度奖励额度控制在600万元以内。

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力度

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与时代潮流同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看到,深圳各大金融机构正在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深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现阶段金融科技的主流和热点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业务操作中。

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远程客户身份认证;AI应用到智能投顾;大数据分析应用到小微企业贷款等等,深圳的银行业已经将众多的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的业务中。

深圳市金融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深圳拥有很多小而美的金融科技,他们对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的研究非常早,目前已经有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具体的金融业务上了,区块链的落地应用也在加快。

例如,微众银行推出的区块链BaaS云服务,使客户能够共享区块链的底层设施、技术、软件和代码等,减少重复投入,并有效改善开发和管理的体验。

“创新是深圳金融业的一大特点,也是深圳金融业的未来,深圳应该抓住这次的金融科技浪潮。且深圳聚集了很多科技公司,这将是金融机构发展金融科技的坚强后盾。”一位金融从业人员如是告诉南都记者。

透视

金融生态池塘孕育一批“大鱼”

在深圳的金融生态池塘中,孕育一批“大鱼”。在日前的投资者日见面会上,中国平安首席财务执行官兼总精算师姚波表示,未来“金融+科技”双驱动战略将给平安集团的盈利和价值带来飞跃式的提升。中国平安将以五大核心技术(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云平台)为基础,深度聚焦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两大领域,致力成为世界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

总部在深圳的招商银行也在举全行“洪荒之力”推进金融科技战略。招商银行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银行”的目标,把科技作为变革的重中之重。2017年,招商银行用核定上年税前利润的1%(7 .9亿元),专门成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2018年又提高到上年营业收入的1%(22.1亿元)。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称,如果需要,未来投入力度还可以加大。

行业观察

双城较量:香港依然是深圳最好的老师

铸造深圳的传奇历程中,香港是一个图腾般的存在。在粤港澳大湾区坐标中,深圳与香港的双城记,是绕不开的坎。

可谓近水楼台,2003年深圳发布的政策中,已经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业在信息、技术、服务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建立深港两地金融业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强化与香港金融业的紧密联结。其中,市政府的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给深港金融合作调研及交流提供经费等。随后,深圳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依托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扩大前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范围。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一份《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505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年度排名中,香港排在全球第6名,深圳则为第66名。与过往侧重从产出角度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报告不同,这份报告侧重从潜在竞争力的角度衡量城市竞争力。

“香港仍有自己的优势,而且是全球性的。”深圳一些金融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我们可以为深圳30多年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是要真正成为法规健全人才充分的国际化金融城市,香港依然是深圳最好的老师。

城市对标:面对京沪 深圳要另辟蹊径

面对北京、上海等“大哥”,同样是中国金融中心的深圳有明显优势,也有明显短板。

毫无疑问,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中,北京无论是金融机构整体实力还是银行、保险分行业机构实力均远超过上海和深圳。北京作为首都,是天然的金融决策中心,拥有其它城市无可比拟的总部经济优势,大量的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在北京,产生了信息的“外溢效应”,进而吸引更多的总部机构集聚,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从而使北京的总部经济优势不断得到加强。

得益于曾经作为远东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积淀以及当下国家对其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支持,上海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各种金融机构,形成了数量众多、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

某国有深圳分行高管告诉南都记者,“北京作为我国金融业的决策中心,包括‘一行三会’,三大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都在北京,具有压倒性的金融机构实力;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绝大多数外资金融机构都将在华总部定于上海;深圳胜在金融创新以及科技,科技+金融是以后的主旋律。”

显然,深圳要从“区域性”走向“国际性”金融中心,或许需要看两位大哥的“脸色”。换而言之,深圳要另辟蹊径,走出深圳特色。

业内人士举例,前海小小15平方公里,聚集了创新金融+金融科技+信息科技+香港服务业+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等最核心的产业。深圳的金融当量,一旦爆发具备无限的潜力。

深圳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架构,同样较上海股票市场更为完备。按照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评价,深圳虽不是国际性金融中心,但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其竞争力已可与巴黎、迪拜、悉尼等国际金融中心相媲美。

四城比较

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深圳由上期的第20位上升至第18位 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香港(第3位)、北京(第5位)、上海(第6位)

行业数据

截至2017年底,深圳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439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188家,总资产超过13万亿元

截至2017年12月29日,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903家,总股本7612.24亿股,总市值10.4万亿元,约占深市市值的44.1%。目前深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远超上交所,总市值与成交量也不断增大

专家看点

深圳小微借贷信息中介服务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小小金融CEO刘小峰:

深圳要坚守国际化、市场化和证券化

深圳市政府始终把推动金融业的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特别是在金融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这是最让人兴奋的地方。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已经甩开第二梯队,直追北京、上海,在中国第三金融中心的“交椅”上坐得越发稳当。深圳虽然在保险、银行等传统金融领域落后于北京、上海,但在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领域的崛起,让深圳有望在全球金融中心竞争中取得更显赫的地位。

不过,在国际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和证券化程度上,深圳金融业相比大多国际金融中心仍有一定差距,这也是深圳金融改革未来的方向,要朝着国际化、市场化和证券化的方向来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