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馬拉哈國家公園,這裡的美景需要付出一番辛苦才可以享受,在“刀山”上攀爬,一次從未體驗過的難忘經歷。
貝馬拉哈國家公園(Tsingy de Bemaraha National Park),整個自然保護區連綿80公里,1990年入選世界遺產,然而這很有可能是馬島最難抵達的國家公園了,交通方式是越野車加擺渡船的組合。一大清早從西部重鎮穆隆達瓦出發,到公園所在的貝庫帕卡(Bekopaka)大約有200公里的泥路。現在已經進入了旱季,路上還有大大小小的水坑,水深處必須有人指揮才可以過去,可想而知雨季的時候是根本無法進入貝瑪拉哈的,每年只有5月到11月的旱季才能到此遊覽。
四驅車開了近兩個小時到了一條名叫馬尼亞河(MAHAJILO)的河邊,眼見一條載著車子和人的巨型“竹筏”緩緩開到岸邊,我們目瞪口呆地看著工人將鐵板搭在馬島人自制的“擺渡船”上面,熟練地指揮車子魚貫而下。岸邊等候的車子再一輛輛開上去,像玩具一般被指揮著排列,一次竟能裝下六輛越野車,然後再上人。
烈日下,擺渡筏子向著一里外的對岸緩慢駛去,看著岸邊洗衣服的,各種小船劃來劃去,好像做夢一般。開上岸之後,穿過一個渡口鎮子,又開了一個小時,來到第二條河邊,這條叫做馬南布盧(MANAMBALO)的河對岸就是貝馬拉哈德欽吉自然保護區(Tsingy de Bem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的大門。然而最後一道考驗更讓人瞠目:擺渡筏子停在河的中央,車子需要直接開到河裡,“遊”到河中再上擺渡到對岸。好吧,這樣的方式很“馬達加斯加”。
我們終於在下午三點公園關門之前進入了自然保護區,因為時間有限,今天先走一個一公里左右的小環線。這裡和之前安卡拉那國家公園裡的欽基地貌同樣屬於喀斯特地形,然而,進去後才發現,我們置身於一片高聳壯觀的石林中,據說一些石灰岩塔的高度高出馬南布盧河三四百米。
公園內充滿了鋒利、陡峭的青黑色石林,千奇百怪,形成這種地貌的過程漫長又複雜。組成這片石林的石灰石由大約2億年前海底的貝殼化石沉積而成,地殼變動時從海底升上來,又在陸地上經過了500萬年的侵蝕和沖刷:地下水滲入龐大的石灰岩床,順著裂縫和斷層發生溶解侵蝕,從而形成巖洞和隧道,隨著被侵蝕的洞腔越來越大,最終導致頂層沿著先前的裂縫坍塌,造就出尖銳的石峰和筆直的石谷,才有了今天這樣磅礴壯觀的景象。
我們行走在底部,峰林地面處形成狹窄的巖溝,很多地方沒有路,必須攀爬在尖巖間。然而這條徒步線路設計得很巧妙,凡是無路可走的時候,肯定會有一個人工修建的落腳石幫你邁過去,這些用當地欽基的碎岩石做的“臺階”不是很明顯,只能容一隻腳踩上去,所以一次只能一個人通過,感覺有點像“拓展”訓練。
在石林底部攀爬了一個小時後,終於來到一處觀景臺,爬上梯子,世界上最壯觀的石林風景之一盡收眼底,青色的岩石山峰挺拔林立,突然幾隻白色狐猴出現在石林邊緣的樹上,一躍跳入林中,看著它遠去的身影,我知道這幽靈般的狐猴正是我在BBC節目中看到的,朝思暮想的德肯狐猴(Decken's sifaka)。
“第二天我們會走大環線,難度更大,大家有個思想準備。”國家公園的女嚮導在順利結束小環線的徒步後說。第二天一早,我們開了四十分鐘到了保護區的另一個入口。進去前聽說每個人都要戴保險繩,不禁有些嘀咕,難不成真要攀巖了?不過既然到了門口,這“刀山”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了。
穿過一片茂密的森林,與途中遇到的一對褐狐猴友好地打了個招呼,很快進入了一個更為龐大的石林世界。和昨天相比,果然有難度,冷峻的石山幾乎呈八十度斜角,必須時時將安全扣套在設置好的繩索上,小心翼翼地攀爬,手腳並用,下面就是鋒利無比的尖峰,如果掉下來,哪怕只是幾米,都要被無情的“刀鋒”開膛破肚。
長期以來不便的交通使這個“世界最大的天然迷宮”完整保存了億萬年來馬島孤獨進化的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尖利、陡峭而又易碎的保護區裡原生態岩石迷津,阻止了除少數探險家和科學家之外的人遠離這個地區的大部分區域,垂直分佈的生態環境還孕育出複雜多樣的植被,很多本地生物不為世人所知。至今還沒有任何一支科考隊能完整詳實的勘探該地區,這裡堪稱是自然科學家和崇尚探索發現的揹包客的夢寐以求的聖地。
陰暗的峭壁下,猶如迷宮般的複雜地形,充滿了神秘感。這些石灰塔頂部裸露而乾燥,底部則聚集雨水和土壤,為罕見的植物提供了養分,到處是奇異的多刺植物,許多都是這裡特有的品種:黑檀木、野香蕉、在岩石地區生長的旱生蘆薈等。同時由於石林易碎、防火等特性,使這裡又成為許多珍稀動物和鳥類的天然避難所。中午我們在石林底部一處類似洞穴的開闊地午餐,不知從哪裡鑽出來兩隻環尾獴(Malagasy ring-tailed mongoose),拖著長長的紅褐色尾巴,在我們周圍逡巡,希望分得一些食物。
我更盼望可以再次見到德肯狐猴,雖然白天它們在石林裡出現的幾率非常低,一般只在清晨或者黃昏時活躍,而那時遊客們也都撤離了這個地區。沒想到,在我們返回途中,又經過那片森林時,竟然偶遇四五隻德肯狐猴,正在一棵大樹上休息,讓人又驚又喜。
我靜靜地站在樹下,觀察著它們的一舉一動,看著狐猴靈巧地採摘著樹葉,在林間玩耍嬉戲。有關德肯狐猴的習性人們瞭解的很少,只知道進化讓它們具有了厚厚的手掌和腳掌,得以在鋸齒狀的家園裡穿行。
在這片安然的淨土上,孕育出狂野而原始的生命,並與它們相守億萬年,亙古未變。這些隱居在密林裡的自然精靈,或許是另一種形態的“人”吧,它們和人類一樣,同樣享有在這個星球生存的權利,美國人類學家勞倫·艾斯里曾說過,只有那些能夠看懂其他動物眼神的人,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面對這樣一群可愛的生命,同時也是自然界中的弱勢群體,我想要做的,就是用鏡頭將它們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們,愛護它們。因為大自然的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愛護和尊重,人與動物更是相互依存!
閱讀更多 阿茲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