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尹建莉:考好了不獎勵,考壞了不批評

把獎勵當作學習的誘餌提出來,是一種成人要求兒童以成績回報自己的行賄手段。它讓孩子對學習不再有虔誠之心,卻把心思用在如何換取獎品、如何討家長歡心上。這讓孩子的心總是懸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虛榮浮躁,學習上很難有心無旁騖、腳踏實地的狀態。


尹建莉:考好了不獎勵,考壞了不批評

我們一直很注意在各方面鼓勵圓圓,但只給她精神鼓勵,幾乎沒動用過物質獎勵。在學習上更是執行“不獎勵”政策。

我們給圓圓的獎勵就是經常在一個小本子上記下她值得表揚的事情,畫朵小紅花。即使這樣的“畫餅充飢”,也沒拿它用作學習方面的激勵,小本中沒有一朵小紅花是因為考試成績好得到的。

採取“考好了不獎勵”的政策,當然也有“考壞了不批評”的政策配套。就是說,在我們家,她考好考壞都是正常的,不會因為她考好了我們就興高采烈,考不好就生氣失望,相關的獎懲當然更沒有。

並非我們內心真的不在意她的學習成績,作為父母,我們也強烈地希望她有好的學習成績,但這種願望一直是鎖在心裡,把其轉化到日常細節的處理和思考上,而不是經常表露在言語和表情上。

家長們也許擔心不在學習方面提醒或刺激,孩子就會不好好學習,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尹建莉:考好了不獎勵,考壞了不批評

就當下的社會生活來說,考試的重要性已被渲染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孩子周圍根本不缺少“分數場”。從一上學開始,孩子就天然地知道好成績非常重要。家長什麼都不用說,孩子也會盡力去拿一個好成績。縱使家長沒有獎勵,好成績本身也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快樂,已足以形成激勵作用。

家長在成績上的淡然,恰是對社會、學校過度渲染成績現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實的學習心態中,防止他在學習中壓力過大或變得虛浮起來。

我們認為,家長不渲染考試,不強化分數,會讓孩子在考試方面心理一直比較坦然,使他的學習注意力不被分散,學習中沒有壓力,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從長遠的時間裡來看更能促進他的學習進步。

圓圓的學習成績基本上一直令我們滿意,每到學期末我們翻看她的成績冊時,總是感到非常愉快。放假了,我們可能會帶她去買一件非常好的衣服,但只是因為這衣服好看,並且此時應該給她買一件了,我們絕不把她的考試成績和這件衣服聯繫起來。

考試成績本身就是獎勵,父母合上成績冊時一句淡淡的“很好”和眼中的愉悅,就已經足夠激勵孩子再接再厲了。

尹建莉:考好了不獎勵,考壞了不批評

一位媽媽告訴我,她用了很多辦法來激勵孩子。孩子考好了帶他去遊樂場,買名牌運動鞋,吃西餐,甚至許諾說要考到某個程度就帶他出國旅遊。可每種辦法只能用一兩次,然後就沒效了,所以孩子的學習一直沒什麼起色。

這位母親似乎用了很多辦法,但分析她的方法,其實只有一種,那就是物質刺激,區別只是獎品不同。

人對獎品的熱愛程度取決於他在這方面的欠缺和需求程度。從物質貧困年代走來的家長們常有的思路就是物質刺激,這是供應短缺時代遺留的觀念。

就現在的孩子們來說,在物質方面並沒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質獎勵並不能真正刺激他們的熱情。即使物質獎勵能帶來一些動力,也是階段性的,持續不了多長時間,而學習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態度。

物質獎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卻會產生不少的副作用。

首先,它轉移了孩子的學習目的。

一個孩子如果為了一雙旱冰鞋而去學習,他在學習上就開始變得功利了。在短時間內可能會取得好成績,可一旦得到了這雙鞋,對學習就會懈怠。庸俗獎勵只能帶來庸俗動機,它使孩子不能夠專注於學習本身,把獎品當作目的,卻把學習當作一個手段,真正的目標丟失了。

其次,它破壞了孩子實事求是的學習精神。

學習最需要的是對知識的探究興趣和踏實的學習態度,這是保持好成績的根本動力和根本方法。把獎勵當作學習的誘餌提出來,是一種成人要求兒童以成績回報自己的行賄手段。它讓孩子對學習不再有虔誠之心,卻把心思用在如何換取獎品、如何討家長歡心上。這讓孩子的心總是懸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虛榮浮躁,學習上很難有心無旁騖、腳踏實地的狀態。

再次,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對立情緒。

任何考試都有變數,誰也不能保證在每一次考試中都取得好成績。如果一個孩子很早就想得到一雙旱冰鞋,家長說如果考試能進班內前十名就給他買。結果孩子考了第十二名,家長就說等到下次考試進了前十名再買。家長認為這樣可以激勵孩子繼續努力。孩子由於和家長有言在先,也會答應下次爭取進前十名,但他心裡會不由自主地對下次考試憂心忡忡。他下次進入了前十名,會有暫時的愉快,但用不了多久,家長一定會在新一輪考試中有新的條件提出來。每一次考試都是個坎,需要他去跨越,一旦做得不理想,他就會有挫敗感。不知不覺,他變得反感學習、憎恨考試了。

在孩子的學習上使用激勵手段,一定要考慮方式和學習之間的內在關係,不要讓這兩者形成衝突。同樣是買旱冰鞋,如果換個做法,則效果會好得多。

家長如果在孩子考試前就知道他想得到一雙旱冰鞋,並且準備給他買的話,最好在考試前什麼也不說,也不對孩子提任何名次要求。當孩子拿回第十二名這個成績時,讚賞地對孩子說:不錯,都快進入前十名了。然後轉移話題,問他是不是想買旱冰鞋,正好放假有時間去玩了。

這樣就把考了第十二名這個“劣勢”說成一個優勢(“快進前十名了”),後面又緊跟了去買旱冰鞋這件讓孩子期待的事——考試成績和買旱冰鞋這兩件事就沒有一點衝突,孩子在這兩件事間建立了良好的條件反射,想到“學習”時會伴有愉快的情緒體驗。

無論家長心裡想什麼,你給孩子的感覺一定要讓他覺得簡單愉快。給他旱冰鞋,並不是因為他進入了前十名,只是因為他喜歡輪滑運動;給他一百元,並不是因為他數學得了100分,只是因為他想去買周杰倫新出的歌曲——不要無故拒絕也不要隨意獎勵,尤其不要在孩子的正常需求上附加任何和學習有關的條件。

在發展孩子各種良好品行習慣中,胡亂獎勵不會對孩子的飛翔產生助力,反會成為掛在孩子翅膀上的石塊。“考好了不獎勵”正是為了避免給孩子幫倒忙。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歡迎轉發。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索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

所有家庭教育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