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建筑三十九渡》:建筑书原来也可以这么好看

《建筑三十九渡》:建筑书原来也可以这么好看

图|卢浮宫金字塔

文/丁是丁 公号/丁是丁(dsd555555)

1

很多年前,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网络,人们还要靠写信交流和保持联系,那是比木心写“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距我们的记忆更近的80年代,当年,中国邮政出过一套民居邮票,共21张,面值从1分到2元不等。还记得票面上21个省市的民间建筑造型各异、生动简洁、图案美丽。

当时年纪尚小,从没去过除山东省以外的地方,那一方方小小的邮票,让我对秦砖汉瓦的江南水乡、大气磅礴的北京四合院、洋里洋气的上海石库门、东西折厢式的湖南民居、福建的土楼、云南的竹楼、陕北的窑洞……有了直观、感性的了解。虽不曾至,却心向往之,所以至今印象深刻。

建筑是什么呢?我不是专业人士,我理解的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人类走出蛮荒,走向文明之后,就在不断寻求、建造更好的栖身之所,时至今日,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似乎也在证明人类永远在进行家园建设(搞建筑)。

《建筑三十九渡》的过程,难免会联想很多。我一下子就回想起了从前的民居邮票,也想到那些地标性的建筑,有亲自步量游览过的,也有在大大小小的屏幕、各类印刷品上用眼睛扫描过的……

本书作者李晓明在序言中说:

建筑是具象又抽象的艺术,更是情与理的结合。

建筑是人文的产物,是人类情感的综合体。

建筑的生命线牵引着世界每一个角落,它无所不在。

建筑可以叙事,可以评论,也可以抒情。

建筑的因果永远都在变,我们无法轻易判断。

建筑艺术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单一的存在,而是我们看到和经历它。

《建筑三十九渡》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的,非常有趣活泼的建筑专业书。作为非建筑专业人士,我在此前不知道建筑书也可以这么好看。

《建筑三十九渡》:建筑书原来也可以这么好看

巴黎歌剧院

2

这本书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的。

作者写了全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39个建筑物,用39个风格迥异的故事讲述出来,语言亲切、轻松平实,去除了建筑上的专业术语,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作者挖掘了这39个建筑不为人所知的“背后”的故事,如历史条件、建筑师的故事、建筑存亡的秘密等等,每篇都配以大量图片,使这本书因图文并茂而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对于非建筑专业的读者,这本“好看”的建筑书,如果不能让你爱上建筑艺术,也能让你心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冲动。或者有人会对照书里的故事,回想起曾经在作者描述过的某个建筑里游览时的情景;或者像我一样,唤起内心深处那些跟“建筑”有关的记忆。

《建筑三十九渡》的作者李晓明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专业文学学士,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专业工学硕士;现在中央美院家居产品专业任教,ARCHSTUDIO建筑设计工作室合伙人;他的“纸砖”、“纸桌”等作品,曾入围国际红点设计概念奖、意大利A设计奖(A'Design Awards)家具类铜奖等国际大奖。

建筑是他的专业,把建筑专业的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明白,他又像是一个导游,引领着读者(游客)在建筑艺术的殿堂里遨游,流连忘返。

《建筑三十九渡》是“建筑爱好者书库中最奇异的图书”。这本书讲了39个建筑的故事,它们是旅程中的39个渡口,作者介绍与建筑相关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的过程,如同摆渡人,而渡船驶向的是建筑国度的彼岸,也是我们想要追寻的方向。

读这本书时,可以从“第一渡”第一天的故事开始,也可以在目录中随便挑选你感兴趣的数字阅读。每一篇的标题都是一个数字,而数字就是那些建筑的线索和密码:

《337套公寓——胎记》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兴建的可容纳337户人家的公寓,在法国马赛;

《19位建筑师——建筑师团队》介绍的是位于马德里的普埃塔酒店,这个酒店是“世界上拥有最多样风格客户的超级酒店,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栋汇集19位建筑大师共同创作完成的建筑作品,从策划、设计到建造,事件本身就是一项壮举。”

还有被称为“巴黎炼油厂”的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它在由49个国家参与竞投标的“681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走在了建筑文化的前沿。即便不曾亲眼目睹过,也能在读者的描写中略知一二:蓬皮杜中心的骨架全部是由钢架支撑建造而成,简洁有力的特制钢骨结构成为建筑的受力体,轻质的楼板将整栋建筑分为均等的6层……

北京的四合院当然在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那是位于东四的一个院宅,一个现代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历史遗产,具备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地域性特征……‘四合’指东、南、西、北围合成‘口’字的内院形式。四合院讲究风水之说,其精髓即是营造天、地、人之气的均衡,以达到和谐关系。”

除了四合院,书中还收录了其它五座中国本土建筑。耗资50亿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空中之城”北京MOMA当代万国城,位于四川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还有一栋由英国设计师设计、位于上海的屠宰场,这座建筑以建成的年份命名,就叫“1933”,如今已被改建成文化消费场所。另外一座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兴建的“成都华林小学纸管过渡校舍”,由日本设计师板茂设计,这位人道主义者设计的校舍,一切构件都是轻质环保的。

……

书里写的39个建筑,39种风格,有公寓民居,有博物馆科技馆,有修道院教堂,有办公楼也有议会大厦……从马赛公寓到从未建成的但丁纪念馆,从迪拜旋转塔到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从巴黎歌剧院到阿姆斯特丹的老年公寓……这些建筑分布在世界各地,有鲜明的设计理念和功能特征。

这本书如同一本建筑大全,每篇都有详细的注释,能帮助读者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关于建筑和建筑设计师的细枝末节。

3

《建筑三十九渡》:建筑书原来也可以这么好看

圣家族教堂

提到世界顶尖的建筑师,即便是非专业领域人士,大概也有几位耳熟能详的名字。

比如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自然也收录在了《建筑三十九渡》中。近日翻看画家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开篇文章配图就是他的画作“卢浮宫门口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夜景”。虽尚未亲眼目睹这栋伟大的建筑,在不同的书里看到也是亲切的。

比如2016年去世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中国人熟悉这位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是因为她在中国的作品包括广州大剧院、北京银河SOHO建筑群、南京青奥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建筑楼等……《建筑三十九渡》一书,怎能忽略这位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杰出的女建筑师,她设计的“10根椎体演变”的菲诺科技中心(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也收录其中。

你想了解和知道的全世界有代表性的建筑、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师,有的仍然在世,如今年已101岁的贝聿铭,有的已经过世,但它们的建筑依然留存,屹立在地球上,证明着他们的丰功伟绩。

《建筑三十九渡》一书怎能忽视全世界最伟大的“鬼才设计师”安东尼奥·高迪?不但有,而且有两个篇幅介绍了高迪的作品。

“建于1884年、至今仍在修建”圣家族教堂“1600平方米石雕”的米拉公寓,是我们去巴塞罗那游览过的地方。至今还记得站在圣家族教堂里的震撼和恍惚——凝视着色彩斑斓的马赛克玻璃窗,置身于宗教的童话场景,如有圣光笼罩,恍若隔世。

读建筑书和游记的感觉大概一样吧。如果没看过那个建筑或没去过那个地方,书里的文字会令人向往;如果你恰好游历过、去过那个地方,会引出很多回忆,也可能心生“早读到这本书就好了”的遗憾。

非专业人士读专业书籍还有个好处,大概就是“可助谈资”了。

“世界那么大”,每个人都想去看看。看什么呢?除了自然风光,各地有代表性的、地标性的往往就是建筑物了。

读这本关于建筑的书,去往那些建筑所在的城市,大概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吧。

《建筑三十九渡》:建筑书原来也可以这么好看

文首提到的“民居邮票”

还记得吗?

如果你像我一样记得

或者用过8分的“北京民居”邮票

说明像我一样已经有一把年纪了

嘿嘿~~~~~

《建筑三十九渡》:建筑书原来也可以这么好看

最新文章

丁是丁,专栏作者,书评人。新书《你与更好仅一步之遥》在全网热销中,感谢支持。

微博@小丁是丁,豆瓣@丁是丁。

《建筑三十九渡》:建筑书原来也可以这么好看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打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