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佛像有哪些手勢,都代表著什麼含義?

彩虹彎彎又彎彎


未完待續.....2018.2.27更新。

金剛薩埵和金剛總持也是一對比較難以區別的造像,都是雙手持法器,而且法器都一樣,都是右手金剛杵,左手金剛鈴。最好是記住左手姿勢的不同。

永樂風格,金剛薩埵

永樂風格金剛薩埵

宣德風格金剛總持

康熙風格,雙身金剛總持。

永宣風格四臂觀音

康熙朝風格四臂觀音

喀爾喀蒙古四臂觀音

乾隆朝風格四臂觀音

宣德四臂文殊

宣德四臂文殊

康熙朝風格四臂文殊

上面這幾尊四臂菩薩造像,是手勢方面,四臂中比較容易混淆的。需要多看,多熟悉,才能慢慢記住其細部的不同。尤其是結合法器來識別,就會容易理解一些。其中四臂觀音的手勢最為固定。但也不好理解,因為觀音的手臂變化樣態最多。而一些諸天護法也可能有四臂、六臂乃至八臂等。還是需要綜合來看,不能過於絕對地理解。

上圖兩尊造像,風格都是永宣,造型基本一致,如果沒有法器和右手的細部差別,一般不好區分,上面一尊為文殊菩薩,下面為綠度母。



上圖的兩尊造像,都是永樂風格的作品。除了一點細部,其餘幾乎都一樣。手勢都是當胸結說法印或曰轉法輪印。手持無憂花。區別只能靠法器辨別。上面的為文殊菩薩,花中為寶劍和寶篋。下面的是彌勒菩薩,花中託軍持。

很多造像,如果只是看手印,會看的一頭霧水,因為,佛,菩薩,有些表法中採用菩薩裝表佛,表示佛在菩薩的果位。如彌勒佛因為是彌勒菩薩晉升的佛,因此,即使彌勒著菩薩裝,也被叫做彌勒佛。因此,判斷造像手印需要結合著綜合看。淡然了,如果想要了解手印的宗教史意義,那另當別論。

永樂釋迦佛

宣德阿閦佛

永樂寶生佛

上面的幾尊佛像,除了手印幾乎很像。寶生佛和釋迦佛的區別除了佛裝外,就是寶生佛右手為與願印,但這並不是絕對的,有些捧缽的釋迦也結右手與願印。寶生佛如果不是以五方佛的形式出現,很容易混淆。而阿閦佛和釋迦佛的區別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通過手印而只能通過法器了。

佛像手印,除了密宗教義外。還與法器一起成為判斷造像的一個標誌。更是佛陀不同修持階段的標誌。除了佛陀外。手印則是不同佛和菩薩的身份標識之一。有些手印甚至是不同朝代和不同流派的標誌之一。

藏傳佛教體系磅礴,表法也極為多樣,不是簡短文字可以表述清楚的。這裡僅僅就漢地佛教造像而論,少量涉及藏傳南傳。

漢傳佛教造像中,又基本上以唐永徽年間為一個大致的分割點。唐以前的造像,如果沒有榜題或發願文,一般很難認清造像的名字。一些現在被人們成為思維菩薩、交腳菩薩的造像,也只是泛稱。交腳菩薩根據發願文推定,當時人將其界定為彌勒菩薩。而思維菩薩則是手指指腮,做思考狀態。

漢傳佛教造像形成完整的表法體系,比較晚。

也就是在唐代,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手印和法器來判定佛教造像了。但是對於一些漢藏結合的造像,比如永宣造像,比如八大菩薩,比如上師像,就很難判斷。很多造像,即使認識手印,也無法判斷這尊造像的名諱。往往還需要其他輔助知識。而有些漢傳造像在表法上,顯然有些隨性。比如不空成就佛手印,在其他的很多造像中也有出現。

手印的名稱,也是很多說法,為了便於理解,現說一些常用的說法。手印的宗教意義比較複雜,各種經典的觀點也比較多樣。這裡只是說其形勢。

一些手印比較常見,比如觸地印是佛祖釋迦摩尼最常用的手印,也叫降魔印。但不能根據這個手印就推定造像為釋迦佛。因為,阿閦佛的手印也常常是觸地印。很多造像還要藉助其他部件才能區分開。比如阿閦佛,常常會在佛像的左手上或雙腿間有一個金剛杵,或者在蓮花座周圍的某個位置雕刻一個或一圈金剛杵。

阿閦佛,右手觸地印,左手禪定印,雙角之間一個金剛杵。

明永樂宮廷風格造像釋迦佛,沒有捧缽,沒有金剛杵,跟阿閦佛一樣,右手觸地印,左手當胸禪定印。

智拳印,為金剛界大日如來的專用手印。上圖的遼代大日如來手印明晰。

這種手印,一般再五方佛或毗盧殿中供奉的主尊中出現,日本的造像中比例也多一點。北京法源寺五方佛也是如此。

北京法源寺毗盧殿明代五方佛

不空成就佛手印,也很容易識別。不空成就佛為密宗五方佛之一。中國目前的五方佛文物留存較少。不能根據數量是五個就判定為五方佛。其手印大致為左手置於左腿,一般為禪定印,右手當胸外翻上揚。拇指和食指相對。

上圖中三圖,都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的菩薩像。如果僅僅就手印而言,那是很難區別菩薩名諱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時候的手印,除了表示脅侍菩薩所在的左右方位外,其餘已經意義不大。上圖一二為觀音菩薩,三位大勢至菩薩。只能通過寶冠中的法器加以辨別。

而白度母和綠度母,作為二十一度母之一,造型上幾乎看上去一樣,手印更幾乎相同,單單看手印,幾乎看不出什麼,這時候只能參照手中的眼睛來區別。白度母手心腳心都有眼睛。

喀爾喀蒙古白度母

乾隆造辦處白度母

永宣風格綠度母


文藝骨幹


很多佛教藝術的愛好者或者初學者,最頭疼的除了數量繁多的佛教術語,還有就是造型多變的佛教造像。每尊造像看上去都非常的相似,但是細究起來,發現每個地方都有講究,手持的法器、背光的造型、身著的服飾,當然還有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手印。

佛教中手印雖然看上去千變萬化,但是卻有規律可循。佛教中的手印,又稱為印契,佛像雙手與手指所結的各種姿勢,不同的手印,有著不同的含義。常見的手印有五種,即無畏印、與願印、禪定印、觸地印和說法印,這五種手印受到佛教各個流派的認可,傳播最為廣泛。這五種手印,也被稱為釋迦五印。

無畏印

這種手印叫無畏印,其手勢是右手曲肘朝前,五指舒展開來,手掌心向前。無畏印的含義是,佈施無怖畏給與眾生的意思,這是佛陀為了救濟眾生,使他們能夠安心,所施予的印相。這種印相與說法時的印相相通用,如在經論中所說的舉手說法,即是此印相。

與願印

即伸手掌向外,指端下垂的手相。這是佛菩薩為應眾生的祈求,所作的印相,表示以普救眾生的慈悲心施與的意思。

禪定印

這是佛陀入於禪定時所結的手印,在膝上仰左手,並仰右手於其上,兩拇指的指頭相接,又稱為法界定印。佛陀入禪定時所結的印相。

觸地印

即伸右手覆於右膝,指頭觸地,又稱為降魔印,這是佛陀成道時所結的印相。相傳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悟道時,斥退群魔所結的印相。又稱“降魔印”。

說法印

又稱為轉法輪印,這個手印的造型是,兩手置於胸前,右掌與左掌相反,左右諸指輕觸之相。佛說法時所結的印相。此印表以法輪摧破煩惱,使身心清淨,又稱“轉法輪印”。

很多小夥伴表示,他們在看到一些佛像是,佛和菩薩的手印和上面介紹的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手印。的確是這樣,這是因為佛教各個流派在發展中也衍生出很多其他的手印,最多要數密宗了,有幾百種手印,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如果小夥伴們感興趣,可以參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佛教的手印》一書,裡面介紹的非常詳細。

參考書目:《佛教的手印》


公子想


不同佛像手勢、坐姿、所持法物不同,比如四臂觀音,手勢為兩手合十,兩手持蓮及念珠,如圖所示:

三目十八臂,各持法器,是準提菩薩

左手禪定印(持杵),右手觸地印(掌心向內),是不動如來

左手持鈴,右手持杵,是金剛薩埵

還有很多佛像手勢及坐姿不同,名稱不同,更多佛像可下載 藏村APP 品鑑欣賞


藏村


經常的立掌胸前,是一種拒絕,拒絕無謂的幫助

“我幫你拿著吧~”

“不用,我自己來。”

“我幫你掃地吧。”

“不用,我自己來。”

“我幫你拿把椅子吧~”

“不用,站著就好了。”

“我幫你操作一下吧,小喬不是這麼玩兒的~”

“滾!”

佛陀一切儘自己的力量而為,不覺苦累,都是一種鍛鍊,看看現在的人吧!哎,佔便宜沒夠,臉紅嗎?哈哈哈哈


洋蔥圈之體


佛手印原本因緣而生,對應而顯,全無定勢,只是大體上彷彿相似但所用差異甚大。各時代的佛造像所塑之佛手印只是用取了其中較為優美、簡單的一部分用以表法。現代已經很少有整套完整的手印資料留存下來了。但也不是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