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評價《荊棘鳥》?

冰藍夢99


為愛泣血而歌的荊棘鳥 多年以前曾經讀過《荊棘鳥》,而今重新拾起,依然愛不釋手。


這是一本風靡半個世紀的“國際暢銷小說”。作者考琳.麥卡洛更是被譽為讀者“永遠熱愛”的澳大利亞暢銷書作家,她多才多藝,曾經是一位品學兼優的神經生理學專家。

本書以優美的語言,嚴謹的結構邏輯性刻畫出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他們各有自己的特點,卻都不失善良的本性。他們用一生的愛恨糾結宣揚了一種永恆的主題:愛和命運。

梅吉從10歲開始就只做了一件事---愛拉爾夫,拉爾夫就像一株魔鬼按,進駐到她的心裡,生根發芽,從未離開。

拉爾夫卻終生都在追隨他的上帝,以及上帝為他帶來的權勢和地位。 他們都願意為了堅守自己心中最美好的東西而付出昂貴的代價,即使最後依然無法擺脫命運的掌控,即使最後像傳說中的荊棘鳥一樣,為了唱出最美的歌泣血而亡也沒有絲毫的追悔。

梅吉是幸運的。 她雖然出生於一個剪羊毛工的家庭裡,雖然母親冷漠少愛,卻被父親帕迪和大哥弗蘭克視為掌上明珠。 從小有一眾哥哥陪伴著長大的女孩,就如眾星捧起的月亮,終是皎白、清麗,不會沾染上塵世汙垢。 母親高貴的出身,端正美麗的容貌,都讓年少的梅吉長成了一個最甜美、最可愛的小姑娘。銀灰色的眼睛像熔融的寶石,閃爍著柔和、純潔的光芒,讓拉爾夫在第一次見面的漫漫黃沙中就對她一見鍾情。


他像父親、像兄長,帶著男人所有的溫情和愛戀將小梅吉牢牢的俘獲。 近乎完美的拉爾夫是教士,他必須摒棄所有的世俗歡樂,清心寡慾的守候在上帝的身邊。

隨著年歲的增長,梅吉明白了拉爾夫只屬於上帝,終生不能結婚。她不管不顧,依然在心裡渴望做他的新娘,即使違背教規,即使得不到祝福。她也只想做他的新娘,生下屬於他們的孩子。

拉爾夫在心裡一直拒絕梅吉長大,他安慰自己,梅吉只是他生命中一個與眾不同的,他永遠得不到的孩子,是他生活中的玫瑰花,是一個理想而已。如此他才可以讓自己心安理得愛她。 否則一個心裡裝滿上帝的人,怎麼能夠被允許一個女人與上帝並列呢。

當刻薄惡毒的瑪麗拿出1300萬英鎊來綁架他的靈魂的時候,他幾乎在讀到遺囑的一瞬間就做了選擇,毫不猶豫的捨棄了梅吉。

古往今來,男人都是一樣的,女人和地位擺在一起,他們永遠都知道選擇什麼。 為了自己能在教會的上層不斷攀升,他將玫瑰花揉進塵土,塵封起來。他勸梅吉早點嫁人,了斷了自己的念想,也切斷滋生流言蜚語的土壤,以免影響自己的晉升。

梅吉萬念俱灰。 梅吉知道她永遠不可能擁有拉爾夫了。 沒有拉爾夫的德羅海達對她失去了最美好的召喚,為了擺脫思念,擺脫無望的等待,她義無反顧的跟隨拉爾夫的相像者盧克遠走他鄉。

拉爾夫也在心裡思念著梅吉、渴望著梅吉,頻繁的飛往德羅海達的信件,對每個人的關心問候,其實都是為了得到那一丁點最能觸動他心底的關於梅吉的音訊。 他為了阻止自己不受控制的探訪德羅海達在地上跪到雙膝不能走動,讓肉體的傷痛來緩解思念的痛苦。

當得知梅吉跟隨一個剪羊毛工的男人遠嫁他鄉,他在心裡酸酸的責怪著梅吉“盧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使你從我身上移情於他。” 原本他自私的想到梅吉就是結了婚如果依然留在基蘭勃,他能夠得知她安然無恙,就會免除他的牽掛。而今得不到任何梅吉的消息,使他受到了他摒棄梅吉最痛苦的懲罰和報復。

可是,冒牌貨就是冒牌貨。自私自利的盧克將梅吉的財產劃到自己的名下以後,拋下梅吉一心鑽入甘蔗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可憐的梅吉絞盡腦汁得到了盧克的孩子,卻在生產的時候差點難產而死, 拉爾夫俊美優雅的身影帶著上帝的救贖及時趕到。

每次看到這裡,我都唏噓不已,感動到流淚。拉爾夫,他的心裡得有多愛梅吉,才能如此心心念念,在靈魂深處,一直偷偷的將那個美麗的身影拽在自己的手裡。 不管有多遙遠,心中總有一份靈犀能讓他跨越千山萬水來到貧窮困苦,生命攸關的梅吉身邊。

梅吉想到自己為忘掉他,草率嫁人,離開自己的家鄉,毀掉了自己的人生,而最終,她依然只是他心目中的一個形象和懷念,是他藏在彌撒書裡的玫瑰花。

梅吉失望了,她痛苦的譴責拉爾夫作為教士,連最起碼的普通的愛都不懂。她恨死了教士這個職業。他們第一次不歡而散。

剛剛生完朱絲婷的梅吉精神極度消沉,身體日漸衰弱,就像她的媽媽當初對待她一樣,她也對朱絲婷充滿了冷漠和無視。 善良的安妮和路迪為她安排了麥克勞克島的旅行,梅吉置身於麥克勞克島空無一人的陽光沙灘之中,心情慢慢得到了恢復,她掙扎著承認,她永遠也得不到她深愛的那個愛上帝的人了。她甚至想到了要不擇手段讓盧克放棄甘蔗地與她共同生活在他們自己的家園裡。

可是麥克勞克島卻在美麗多情的黃昏迎來了拉爾夫,這一對苦戀16年的有情人終於衝破一切牢籠、一切羈絆,把上帝拋在腦後,盡情擁有彼此了。


一生的期盼和愛戀之苦終於得到了宣洩。 她就像那隻傳說中的荊棘鳥,無怨無悔的將一根堅硬的荊棘插入胸膛,唱出她人生中最美的歌,哪怕曲終人絕。 雖然只有短短的6周,梅吉已經心滿意足了,她從上帝那裡偷來了拉爾夫,她的人生再也沒有遺憾了。

從麥克勞克島離開的梅吉徹底變成了自己的主人。她沉穩溫柔,全身都顯出一絲鐵一般堅強的意志。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開始認真的實施,為了給自己肚子里拉爾夫的孩子一個名分,她不惜耍手段欺騙盧克,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舒服適宜的生活環境,她懷著孕,一個人帶著一個不滿週歲的孩子歷盡艱辛回到了德羅海達。

她在自己的家裡,拋棄了一切的幻想,把所有對拉爾夫的愛都傾注在他的兒子,俊美善良的戴恩身上。

戴恩就是拉爾夫年輕時候的再版,更像上帝之子一樣,帶著近乎完美的迷人的光環。

可是,就像希臘人說的那樣,眾神認為不可理喻的愛某個東西,是一種有違常情的事情,眾神會嫉妒的,會在這愛的對象開出怒放的花朵時,將他摧毀。 愛的深,真的就能褻瀆神靈嗎?

上帝輕而易舉的就把梅吉從上帝那兒偷來的戴恩拉回了自己的懷抱。他像他的父親一樣,視上帝為一切,他成為了一個最完美的教士。

這讓梅吉痛苦不堪,彷彿已經看到戴恩幾十年以後一如拉爾夫一樣苦行僧的一生。她好像被判了死刑,上帝是最無情的草木,是女人最大的仇敵,她破壞著她所擁有的一切,拉爾夫、戴恩,都被他搶走了。 是的,她從上帝那裡偷來了拉爾夫卻以兒子來做了償還,這真是報應的雷劈。

還有更過分的事情,戴恩在一次海邊援救中,上帝把他的生命永遠留在了大海里,永遠留在了自己身邊。 拉爾夫終於知道了真相,原來戴恩是自己的親

生兒子?!作為一名名滿天下的紅衣主教,他居然有一個親生的兒子?! 說到底,他畢竟只是一個男人,永遠成不了神,生活在人世間卻要去追逐神性,這不過就是一種幻覺,也是拉爾夫一生的悲哀。

在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做完彌撒後,拉爾夫在梅吉的懷裡撒手人寰。

拉爾夫和戴恩都葬在了德羅海達,留在了梅吉的身邊。屬於梅吉的時代終將過去,對此她沒有片刻的追悔和怨恨。

她把荊棘刺插入胸膛的時候,她就明白其中的痛苦和結局,卻依然沒有選擇,她願意唱出最美的歌然後泣血而亡,直至生命終結。

作者用她嫻熟的手法將一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現在我們面前,手法如此嫻熟,絲毫沒有雕琢之感。還有那一段段勾勒環境的描寫,把濃濃的澳大利亞風情展現無疑。 為愛泣血而啼的荊棘鳥,深深懂得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未央宮主


大家好,我是頭條號的作者史遇春,關於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

我寫過一篇《 讀書記:澳大利亞小說〈荊棘鳥〉散記》,僅作參考而已,全文如下:

1.題記

關於這部小說,隨便說幾句話,作一篇散記性質的文字。

以前讀書,讀完之後,非常熱衷寫隨感、評說性質的文字。因為熱衷於寫這種被稱作是“文字遊戲”的東西,曾經被人譏諷是在做“最沒意思”的事。那時,似乎很在意別人對我的指點、批評,所以,之後是儘量少做、甚至是不做。儘管如此,我的積習仍在,總是忍不住會技癢,讀罷書,老是想寫隨感、寫評說。

關於周邊人事的異動和變化,我很少去想,也懶得去想。每每閒下來,我總是會自覺不自覺地去想那些已經過眼的文字。

澳大利亞小說《荊棘鳥》讀完了。

小說讀完之後,要是還在這裡重複小說的故事梗概、內容情節,那真是“最沒意思”的事了。但是,要把讀完這小說所寫的文字上升到所謂理論的高度,用所謂專家學者們慣用的“框架”去解釋,我自知,我沒有那樣的能耐。

藏拙,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宣揚的美行。我想,不獻醜或許多少就是在含蓄吧。

所以,關於這本小說,我所能說的,都只是淺見,或許這些淺見也都只在窠臼之中。

但是,動筆寫這些文字時,如果僅僅是為了抒寫“淺見”的話,那可完全不是我的本意。

這是我必須認真交代的。

2.散一

所能記得的小說中的經典臺詞,是那個男人對“絲”說的:

“如果不想娶你為妻,我是不會要你的。”

這裡的“要”,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在說什麼。大概也並不需要什麼“明眼”,大多數的成年男女一看就會明白他在說什麼。

“要你的”什麼呢?當然不是財產,在正常男人的思想中,他所“要”的,除了身體,這裡不會再有別的任何深意。

這話,如若是用一個男性作家的筆觸來描述,我會說,這大約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謊言。然而,這話出於一位女作家之手。所以,我不得不說,這大概只是一位善良女性的天真的幻想、美麗的夢想,甜蜜的理想。

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不論是東方、西方、還是其他什麼方,追求“絲”的男人那樣的人,或許是有的,但是,畢竟為數不多。對於大多數的女性而言,這樣的男人,想想、夢夢也就罷了,要想親身碰見他們,只恐怕是“白了少年頭”也不見得會有這樣的機會,即便是有這樣的機會,也不見得就能夠成功結合、能夠白頭偕老。

儘管如此,我還是對作者這樣的臺詞表示真誠的讚賞,就像贊賞那個追求“絲”的男人的美麗言辭。

我之所以對這本小說有意,或許很大的原因恰恰就在於這部小說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行文之間毫不掩飾、從不不做作特色流露:女性化以及女性情懷下的人性化。

3.散二

氾濫的□□像一條河,有時會淹沒一個人。

氾濫的□□像小說中的那場天火,有時會吞噬一個人。

能夠淌過□□的河,能夠不為□□的火燒得面目全非,似乎完全是不可能的。

基於以上幾點認識,我總是覺得,小說中的人性化、女性化的特徵或者說傾向,有時候,反倒成了這本小說的一種負累。

正如所有的雙刃劍一樣,小說中自然流露出的女性化會讓我簡單地感動,會讓我體味到這位作者筆觸的細膩;小說中所體現的人性化讓我看到了西方文化中對人的包容,讓我看到了人性真實地展露。這是小說中人性化、女性化展現給我的好的一面。

但同時,女性化、人性化的另一面,在我看來,似乎也產生了負面效應。這種負面效應造成了我所認為的小說的“硬傷”:為了“大團圓”而讓人覺得小說中故事情節的發展似乎有些牽強;另外,小說中除了幾個主要人物外,其他人物連個性都十分模糊,幾乎成了無足輕重的裝飾品。

或許你會說,小說中的非主要人物不需要著墨太多。但是,必須清楚,著墨多少與人物個性的豐滿與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中國小說或其他文學類作品中,非主要人物雖著墨不多、但個性鮮明的也不勝枚舉。

4.散三

“梅”所走的路,其實是其母親“菲”的人生途程的翻拍版。在這部小說中,凡是關於母親“菲”的模糊的事蹟、不明瞭的形象,小說的作者都在對其女兒“梅”的記述與描摹中清晰化、豐滿化。

與其說,小說講述了三個女性的人生,其實不如說,小說只刻畫了兩位女性,因為“菲”和“梅”在我看來,是可以合二為一的。“絲”其實多少也有他的母親、外祖母的的影子,但是,在作者的筆下,“絲”總體而言還是別樣的,所以,她可以獨立地成為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僅僅從人物來看,也可以發覺這位女作家思想的侷限性。

以我挑剔的眼光來看,“絲”的性格或者說個性,與其說是小說中這個人物對其所生活環境中固有狀況的反叛,倒不如說,這種反叛是小說作者刻意使然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絲”再繼承了母親、外祖母的性格,那麼,這部小說的故事情節就只能不斷演繹蒼白的重複。其結果將會使這部小說陷入無限循環的怪圈,以至於無法結束、不能收場。

正如此前所言,三而二、二而一,三個女性的人生到後來就只會成為一個女性人生故事的記述,這不但會大大壓縮小說時代的空間,壓縮小說人物周邊環境、人事的空間,而且會大大降低小說本身的可讀性。

比如說,你在看一個記人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第一個人的人生經歷、故事發展、情節展開,十分引人入勝,讓你非常喜歡;同樣的故事,裡面還有第二個人,這第二個人的一切,和第一人並無二致,只是換了姓名,想來你大概馬上會興味索然;同樣,這故事裡還有第三人,這第三人繼續重複前兩個人的所有,猜測你一定會覺得無聊至極。

這部小說中,上述的那種重複,不只是“菲”、“梅”、“絲”三人。這種重複,還在“吉”與“恩”身上有所體現。

“恩”的形象,只是在補充“吉”二十多年中小說未曾記述的此人的全部。二十多歲以後,“吉”的一切將很可能是“恩”接下來所要發生的。如果這樣,這個人物又會進入重複與循環的惡俗。所以,作者想了一個辦法,其解決之道,就是讓“恩”英年早逝。

關於“恩”與“吉”的一切,為了說明我的看法與觀點,我上面的敘述或許是簡單的、粗燥的。

但是作為一個聰明而偉大的小說家,這本書的作者對“恩”與“吉”的處理,其過程自然會用很大的心思,比如說,小說家運用盡可能生動的情節;比如說,小說家儘可能排布合理的事件;比如說,小說家在此過程中更多地加入自己對生命的體察與感悟……

儘管,小說中的一切在普通讀者與一般大眾看來,似乎是無縫的□□。但是,這些瑕不掩瑜的小疵,要逃脫創作人的深究、要避開批評者的挑剔,要躲過法眼的冷靜,要掙開慧眼的深邃,似乎還是要繼續在火候上下功夫。

5.散四

小說,自然不能和現實劃等號。但是,完全背離現實的生活化小說一定是失敗的。

小說家是在力圖描繪現實生活的圖景。這圖景,我們不能強求它就是現實生活原封不動的再現。如果非要去如此強求,也會顯得非常幼稚可笑。為什麼不能這樣呢,因為小說畢竟是文學作品。

但是,對於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關聯的小說而言,假如讀者不能在其中看見現實生活的影子,讀者便會昧乎茫然,往往會產生遙不可及的感覺,從而無法設身處地、或者感同身受,因為小說中的一切與自己完全了無牽連,讀起來大概會有一些隔膜。對於同樣是以現實生活題材為背景的小說,如果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在其中看見高於現實生活的寫照、高於自身思想的體悟點播……這小說,似乎只是在重現生活,果真如此,很多時候,讀者在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情感,比如理想、失望、悲憫、仁慈、惡毒、兇殘……等等,便不能昇華,從而導致精神的快感便無從享受。這快感不只是樂感、喜感、愛感等積極快樂的感受,當然還包括苦感、悲感、痛感等消極悲哀的感受。

有人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還是不無道理的。

既然以現實生活題材為背景的小說源於生活,便不能有太多違背常識、叛逆常情、或者有悖常理。當然,這種要求僅侷限於那些描述大多數人都熟習的生活的小說中。

如果小說家為了自己所作的小說結構的完整,為了小說結局的完滿,或者小說的作者因為自身的侷限而刻意去違背常識、叛逆常理、或有悖常情,這樣做,要麼是自作聰明式的把讀者當傻瓜,要麼就是作者自己已經寫到了江郎才盡的田地。

6.散五

在這部小說中,大多數作者自覺不自覺中流露出的人性化描述或傾向,都讓我讚不絕口,真心欽仰。但是,作者對於“菲”的眾多兒子的記述,我覺得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作者為了完結這個家族,似乎刻意把“菲”的這些兒子一個個寫得就如同那被閹割的群羊。這一點,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如果說老大是在暴躁與暴力中釋放了體內的能量,在監獄中耗盡了青春,他的那種“被閹割”的狀態還是勉強可以理解的。

對不起,我記得不是很清楚!如果說老八還是老七,是因為戰爭中的一顆子彈丟了男人□□——命根子,他的無慾還是說得通的。話雖然難聽,但他實實在在是被戰爭所“閹割”的。

除了上面所說的那兩位,我們可以自行解釋之外,其他幾個兒子的無□□、不結婚,完全說不通,也無法辯解。莫非,他們中了女巫的蠱?

面對我的疑惑,不知道小說家會做如何的解釋?

依我愚見,原因只有一個,也十分簡單,小說家只是為了完結這個家族。當然,不是說這個家族不可以完結,但是完結,也該完結得讓人覺得順理成章才是。

這一切,太不合常識、邏輯、情理。

本文前面說過:

氾濫的□□像一條河,有時會淹沒一個人。

氾濫的□□像小說中的那場天火,有時會吞噬一個人。

這部小說中,“吉”是把自己交給上帝的人,教義要求禁慾,他那麼地敬奉天主,對於俗世中的□□,他尚且不能免疫。

“菲”的八、九個兒子,全都一樣,無情無慾,這可能嗎?合理嗎?

小說中,“帕”是正常的男人;“吉”是正常的男人;主教不知道是不是正常的男人,至少,他理解正常的男人;“梅”的丈夫更是正常的男人;“恩”未及做個男人便化煙化灰了,根據整部小說推理,如果“天假之年”,他必然也是個正常的男人。

開個玩笑:我是個男人,不能說我有多瞭解男人,但是,我至少對自己多少有所瞭解,在這一點上。

7.散六

瑕不掩瑜,小說的大部分內容還是值得讚賞和必須肯定的。

我們都在追求完美,所以,難免會對小說的作者顯得有些苛求,但是,必須清楚,這種苛求,並無惡意,都只是善意的批評。

關於小說的敘述方式,說幾句。

如若小說的敘述,採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方式,作者的情感便會在這個第一人稱的言語行動中體現,自傳體的小說,往往採取這種方式。我暫且將這種敘述方式稱作自我敘述式。

相對於自我敘述式,另外一種敘述方式我們可以成為他者敘述式。他者敘述式的特點,大約就是以講故事的方式在寫小說,書中的所有人物,都是作者講述的對象。

這部小說的敘述方式,就是我所說的他者敘述式。

對於他者敘述式的小說,我的觀點是:關於小說中是非善惡的評判應當公允,如果太過情緒化,似乎不大好。

因為,作者如果一味感情化、情緒化地評判其所講述的對象,會出現以下問題:

第一,似乎是對讀者判斷力的質疑、不信任。

第二,會影響讀者對書中人物的判斷。

第三,如果讓讀者感覺到是在被人牽著鼻子走,讀者會非常不舒服。

第四,作者把自己的情緒化一直表現在對講述對象的強烈的愛憎上,會讓人懷疑作者的理性與否、公正與否。

就我的看法,他者敘述式應該儘可能保持一種理性公允的態度。

按照我的這一觀點,這部小說的作者就有讓我難以接受的地方。比如,對於老太太的描寫,作者有非常明顯的厭惡情緒在裡面:稱她為“老蜘蛛”,把她的死寫得噁心可怖。

按照我的想法,死的噁心可怖,作為小說情節的需要,完全是可以這樣處理的。但是,一直用帶著反感情緒的筆觸去刻意醜化這一人物,就失之公允,甚至有些不近情理。

老太太真得就那麼噁心嗎?就小說中的事件而言,似乎還不至於此。只是一直鬧情緒的作者在強迫讀者在文字的刻薄上厭棄老太太,這樣,似乎不太好。

這是我的頭條號網址: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史遇春


上學的時候,學到過一個理論叫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從最基礎的物質需要開始,然後上升到情感需要,再到最高處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也就是說當我們處在不同的階段,我們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看《荊棘鳥》的時候我的腦子裡想起的就是這個理論。

這個家族史般的愛情悲劇,大概,就來源於他們不同的層次需求吧!

一、理想中的家,我們最基礎的需求,也是最現實的需求

伏爾泰曾說:“對於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於亞當的後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

家,對於我們來說,是什麼?是一個能夠提供必要的生活物品的場所,是一個能為我們遮風避雨的港灣,是我們最基礎也是最現實的物質需求。

在書中,美麗的德羅海達一度讓我心動,就像《飄》裡面的塔拉,光是想象就讓人心動不已。

四季不斷的鮮花,高大的古木,舒適的房間,喜愛的傢俱,廣袤的土地與羊群,以及你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金錢。

就像夢想中的生活一樣,《荊棘鳥》在開頭就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美如天堂的德羅海達。

這個美麗的莊園德羅海達,只屬於一個人,瑪麗,一個殘酷的老太太。

瑪麗死後,瑪麗的弟弟帕迪一家進駐了德羅海達,由生活困苦日子辛勞到薪水優渥,日子輕鬆,帕迪一家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雖然沒有繼承頂級的財富,但這種衣食無憂,一生安穩的設定足以讓每個讀者心動。

我想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一個莊園夢吧!

即便浪漫如同三毛,也會時常發夢,夢想著有一片自己的農場。

這大概是源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對於理想生活的嚮往。

有一幢小房子,有一個小院子,有一個小孩子,這種看似簡單的夢想到今天為止,仍是我們大多數人為之追求的目標。

而這個美麗又富有的德羅海達則是夢想的極致,它能滿足我們所有人對於家的最好想象。

這富足的德羅海達,已經滿足了書中每個人對於物質的需要,物質已經不再需要發愁,那麼精神上的需求才更易展開。

因此,各個人對於不同精神上的追求開始出現,矛盾逐漸展開……

二、互相深愛的人,我們情感的歸宿,也是愛與安全感的來源

起初,帕迪一家的生活是困苦而艱難的,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下,我們的小主人公梅吉作為家裡唯一的女孩,在家中是極不受重視的,生活的困苦和愛的缺失,讓小梅吉自小就極度渴望有一個自己的家。

這種缺失感,伴隨了她的一生,使得她的一生都在追逐,追逐愛情,追逐歸宿。

“她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只想有一個家,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可以自己擦掉傢俱上的灰塵,可以在自己的爐灶上為丈夫做飯,可以自己佈置家裡的窗簾和傢俱”。然而這種理想終其一生她也沒能實現。

她的一生只愛過一個人,那個從一開始就給與她無限關愛和照顧的人——拉爾夫神父,然拉爾夫雖愛她,但更愛的卻是他的理想。

後來盧克出現了,一個酷似拉爾夫的人,她以為她找到了能夠給她一個家的人,但是等她結婚生子之後,她才絕望的發現,這個男人,還是不能給她一個她想要的家。

在他的生命裡,女人與孩子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他不可能為了她們而放棄自己的慾望——對於金錢對於自由對於男性力量的無限需求。

“他喜歡和他那樣有力氣的,不願受束縛的人在一起,喜歡從一個地方遊蕩到另一個地方,要是他被甘蔗弄得過於筋疲力盡,別的什麼都幹不了的時候,他才需要一個女人,才需要歡樂”。

“他是這樣一種男人,如果他能從食品箱裡吃到東西,能睡在地板上,他就實在是沒什麼可想得了。”

“人們無法像感染一個喜歡美好事物的人那樣去感染他,因為他不喜歡美好的東西,他藐視美好、漂亮的東西,它們太柔和了,會使他變得軟弱。”

這樣的人給不了她需要的愛,更給不了她安全感。所以後來她離開了盧克,回到了德羅海達。

就像莎士比亞說的那樣:“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不是走一條平坦的道路。”

無論是菲,還是梅吉,他們的一生都在追逐,追逐她們愛的男人,就像一場戰爭,一場男人和女人的戰爭,她們一直都想將自己愛的男人留在自己的身邊結果卻都失敗了。

菲與初戀情人註定失敗的戀情,使得菲決絕的為他生了一個孩子,弗蘭克,因為這個孩子,菲的一生變成了一個悲劇,被家族掃地出門,嫁給了一個貧困的羊毛工帕迪,因為對帕迪的愧疚,她的一生都過得順從而謙卑,沒有喜樂,只是一味的埋頭幹活,唯一牽動她心神的只有孩子弗蘭克,然弗蘭克後來在得知真相後,也離她而去,再回到德羅海達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

梅吉與拉爾夫的戀情,也是註定沒有結果的,就像是歷史的輪迴,母女兩都無可救藥的愛上了一個與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有結果的男人,也都決絕的從那個男人身上偷得了一個孩子,然後將對那個男人的愛延續到這個孩子身上,最後也都悲劇的失去了這個孩子。

不同的是菲與孩子弗蘭克是生離,而梅吉與孩子戴恩是死別。

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後,她們都在追求愛,追求一個能與自己的精神世界達到匹配,能理解自己,能讓自己獲得安全感與滿足感的人。

就連文中的瑪麗,這個刻薄又聰明的老太太,也是一樣的。

她那般喜愛拉爾夫,也是源於內心對於愛的渴求,物質上極大地富足,然精神上卻是極大的空虛與寂寞。

這時候年輕英俊且聰明有禮的的拉爾夫出現了,她想要征服他,無論是用巨大的財富進行誘惑,還是在頭腦上的鬥智鬥勇。

她明白,光陰已逝,她不在年輕,更談不上美麗,然她有一顆聰明的頭腦,她想要智勝他。

最終她成功了,雖然是在她死後,但的確拉爾夫屈服於她鉅額的財富之下,屈從了自己對於權利的慾望。

我們一生都在追求愛,愛人與被愛,然真正能獲得最後的圓滿卻是極其不易。在最好的年紀裡遇到值得愛的人,然後修的圓滿,多麼幸福,又何其有幸!

三、事業與野心,我們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是最高級的需求

培根曾說:“一切真正偉大的人物(無論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銘於人類記憶中的),沒有一個因愛情而發狂的人:因為偉大的事業抑制了這種軟弱的感情。”

女人追逐男人,男人追逐野心,這樣的組合終究是不幸的,也是不能長久的。

就像菲,就像梅吉,她們追逐了一生最終也是失去了。

就像拉爾夫,就像盧克,追逐上帝,追逐自由,然結果呢?

拉爾夫一生追逐上帝,但結果仍是死在了梅吉的懷裡,死在了德羅海達。

盧克一生都在漂泊,從一個甘蔗地到另一個甘蔗地,總想掙更多的錢,總是在說馬上就能買上一片莊園,但直到女兒成人,他也還在過著同樣的生活,沒有親人,亦沒有家庭。

正如書中描寫的那樣:“他們就像是毛茸茸的大飛蛾,在一塊透明的眼睛看不到的玻璃後面,為了追求一團令人眼花的火焰而撞得粉身碎骨。而假若真的飛進了玻璃之中,便落在火中燒死了。雖然留在清爽的夜空中,既有食物,又能生下小蛾子,但是他們不願意!他們不想僅僅得到這些!又回身去追求那火焰,毫無疑義的撲打著翅膀,直到把自己燒死了事!”

這是固執於野心的結果。

那麼好的實現自己的方式是什麼呢?

我覺得瑪麗和朱絲婷的方式就很好。

瑪麗之所以能成為那個人人稱羨的瑪麗,也是她自己一步一步慢慢積累起來的。

正如她自己說的那樣;“我結婚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財產。我知道在愛爾蘭我是永遠找不上一門好親事的。在那裡一個女人非得要有教養、有背景,才能找上一位闊丈夫。於是我用兩隻手沒命的幹活,攢夠了盤纏,到有錢的男人沒那麼挑剔的國土上來了。我到這兒的時候,我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張臉,一個身子和一個比別的女人更聰明的頭腦。就憑這些,我抓住了邁克爾。他是個傻闊佬,直到死都非常寵愛我。”

有決心,有勇氣,有頭腦,所以她能成為人上人,實現自己的理想。即便後來遇見拉爾夫,沒有得到他的人,但憑著自己的聰明智慧,在自己死後,也還是讓他落入了她所設計的陷阱之中。

這樣的女人不簡單,雖不可愛,但厲害。

還有朱絲婷,她無意與愛情婚姻,只專注於自己的事業,卻得到了雷納的傾心,他尊重她,支持她,理解她。

多麼神奇,當一個女人不去追逐男人反而如同男人一樣去追逐事業,追逐自我實現,追逐智慧的時候,對她死心塌地的男人反而自己找上門來了。

我想這也是朱絲婷要比她的媽媽和外婆過得幸福的原因吧!

《荊棘鳥》被稱為澳大利亞版本的《飄》,與《飄》一樣都在寫一個時代一個家族的命運悲歡,都在寫女性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的覺醒,但就文筆和大格局來說,《飄》的立意和人物刻畫更加出色,自我感覺我還是更喜歡《飄》一點。


安知了


這個小說告訴我們:

愛情終究抵不過金錢權力的誘惑;不論想得到什麼,都需要付出代價。

我討厭男主角拉爾夫,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叛徒,肉體上,精神上,感情上都是,背叛上帝,背叛梅吉,這樣的男人還會有人愛,真是奇怪。

偷來的完美的戴恩,太過美好終究不持久,上帝早早收回了,可憐的孩子,父母的過錯卻讓他來償還。

女兒朱絲婷不是愛情的產物,所以不相信愛情,好在最後終於醒悟,好在遇到了愛她有耐心的人,最終獲得幸福。

梅吉的母親,是一個不知道惜福的人,沉浸在過去裡不能自拔,一生痛苦,為什麼失去才感到後悔?愚蠢啊!

梅吉的長兄,不甘於命運,最後卻被命運打敗。

我不認同荊棘鳥裡的感情,梅吉母女先後愛上不該愛的人,用劇痛偷取愛情,一時偷歡終身痛苦,把自己陷入絕境,絕不是最好的選擇,我認為不值得。


少暄


這本書慕名已久,讀後確實覺得名副其實。如果說要評價,便寫寫自己的讀後感想,希望做個成功的安利吧。


書的主線是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禁愛”。作為神父,拉爾夫不能和梅吉在一起,他無法放棄自己的信仰和對權勢的追求。汲汲於名利,本該是多麼庸俗的事,在作者的偏心下,拉爾夫被塑造成了一個極富有魅力的男人,大部分人都被他折服。而正因為他想往上爬,梅吉的姑姑瑪麗,這個精明富有的“老蜘蛛”(作者三番五次地這樣寫,真是刻薄又貼切的比喻……)看穿了他,逼迫他在梅吉和平步青雲的機會中選擇一個。拉爾夫選擇了前途,選擇了繼承“老蜘蛛”鉅額的遺產,這是第一次轉折。


第二次也是梅吉在知道與拉爾夫在一起無望後,選擇嫁給和拉爾夫容貌相似的盧克。後來的事實證明盧克只是貪圖她的財產,甚至讓她陷入糟糕的境遇裡。


作者在寫到盧克與拉爾夫相似的容貌時,我就在想:“不會吧,不會這麼狗血吧……”後續的發展果然是梅吉用了點小手段讓這個拉爾夫的孩子名正言順。她在離開盧克時說:“你使我想嘔吐!盧克.奧尼爾,了不起的是我,你一錢不值!”我讀到此處,實在歎服,有古詩文裡與君長訣的氣度。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梅吉從拉爾夫那“偷”來的戴恩,選擇去做神父,並死於營救溺水者。她希望讓拉爾夫的一部分一代代延續下去,但這樣的願望也隨著戴恩的死亡而告終。


到最後,德羅海達只留下了遲暮的克利裡一家和他們的朋友們。拉爾夫,菲都相繼去世,梅吉繼續平靜地生活,用餘生去回味這一段求而不得,甚至某種意義上蕩氣迴腸的愛情。


書中的每一段感情,除了朱絲婷和雷納,似乎都不得善終。無論是菲和她年輕時愛著的那個男人,還是帕迪對菲幾近虔誠的愛,或是梅吉和拉爾夫這一主線,都帶著悲劇性的求不得,不可說。書裡的人物就像書名“荊棘鳥”一樣,泣血而啼,嘔出了血淋淋的心而死去。而這是不得不如此的,是被迫的。為愛所迫,大概是世界上最無奈又甘之如飴的事了吧。


德羅海達的幾代人,經歷了戰爭,卻沒有在戰爭中死去,而死於一個個意外,也是天命無常。


這本書被譽為澳大利亞的《飄》,但是從我的角度來說,我更喜歡《飄》。同樣有戰爭,同樣寫愛情,但是《飄》的斯嘉麗形象更加豐滿,讓人又愛又恨,而《荊棘鳥》不如它出彩。


不過總會都是一句話,愛太苦了,卻又心甘情願。


山風2501


首先我看過,十幾年以前就看了。最吸引我的還是第一部分。寫人性無疑淋漓盡致。小說是編的,但情節和人的活動一定要符合現實才好看。男主角是愛過梅吉的,我肯定,但是男人的愛哪裡比得上名利?女人,尤其是年輕女人又把愛情看得太重要了,於是在迷失裡一個人品嚐愛的痛苦,當她發現不值得的時候,已是人到中年……

這小說寫得超越國界,很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