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三起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三点思考

三起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三点思考

三起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三点思考

文/丁是丁 公号/丁是丁(dsd555555)

下午去临大听“六根故乡行”报告会。

听众绝大多数是文学院的学生,青春洋溢。

坐在我旁边的一位男士头戴棒球帽,以为他也是学生,后来与台上嘉宾互动提问,才知道是教世界文学的老师。

置身大学校园,感受着学术的氛围,感慨着年轻真好,也不自觉地联想到近日沸沸扬扬的三起高校自杀事件。

先是西安交大博士研究生杨宝德溺水身亡,后是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跳楼自杀。导致这两位男生自杀的原因,共同指向他们的导师。

另一起北大中文系女学生高岩自杀事件发生在20年前,因她的同学实名举报,时任职北大中文系主任、现在南大任教的“长江学者”沈阳,近日才被推到公众视野。他被指对高岩性侵犯、散布高岩有精神病的谣言而致其自杀。

这三起高校学生自杀事件并无直接联系,因集中在近期爆发,所以引发了广泛关注。

据杨宝德与其导师的聊天记录显示,杨宝德除了要陪她吃饭、挡酒之外,还要到她家里帮忙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陪逛超市、去家里面装窗帘等等。

陶崇园跳楼自杀后,其家人也曝光了他和导师王攀的聊天记录。记录显示陶崇园要帮导师做的家务就更多了,包括:上门洗衣、买饭、叫早、找眼镜……简直可以说“事无巨细”。

杨宝德事件刚曝光时,我看到有人用了“家奴”两字,觉得特别刺眼。陶崇园事件曝光,特别是看到他的导师甚至要求陶崇园称呼他为“爸爸”,让他说“爸我永远爱你”这种话,简直就惊呆了!

如果把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比喻成一种生态,我觉得这种生态环境真是太差了!

一个人选择离职、离婚都可能需要深思熟虑、考虑再三,何况是离开人世?

杨宝德、陶崇园和高岩这三个20出头的青年人,在决定放弃自己生命的时刻,曾经历过怎样的痛苦挣扎,谁又能“感同”谁人曾“身受”呢?

连想象一下都觉得——太难过了!

站在学生、学生家长的立场看这三起“高校学生自杀事件”,有三点思考:

一、要学会“识人”。

即便是在大学在名校、即便是教授是导师,也有好人有坏人,有善人有恶人。要知道这是人性使然。

坏人有文化更可怕。

“道德能够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无法弥补道德的缺陷”的道理,适用于“选人”,也适用于“识人”。

所谓识人,并不是“一眼看尽你的骨髓”,而是可以通过对方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进行判断,是狐狸总会露出尾巴的,是狼总会显露凶相。

晚上八、九点钟还单独叫女生到家里到办公室的男导师,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深更半夜还发骚扰女生信息的男导师,一定不是好东西。好导师应该知道,单独和女生谈话房间的门要敞开着,会懂得避嫌。

大学不是“象牙塔”,社会上有的丑恶现象,大学里也有。

高晓松从小在清华长大,曾在节目里谈过:觉得单纯美好,看似一个象牙塔,长大了才发现其实啊通奸,扒灰,叔嫂,教授学生等等恶心事儿一样都不缺,而看似藏污纳垢的娱乐圈,也有真的爱情真的仗义真的追求……

二、要学会拒绝。

单纯地帮导师做点力所能及的私事甚至是家务事,其实也无可厚非。前提是:你自己愿意。

有些小事即便导师不要求,有“眼力劲儿”的学生大概也许很可能会主动帮着去做,甚至会有学生以能为导师效力而为荣为乐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现在的90后、00后,大概是不会这么想的。)

可以肯定的是:有涵养修为的导师,一定不会把私事跟教学扯在一起,他们应该知道师生之间的界限。

扯远一点儿。有次我女儿回家说过一件事:老师搬家,班上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同学被老师叫到家里帮忙抬东西,是炎热的夏天,同学回到教室每个人都是一身臭汗,言辞中对老师多有不满,说老师“真差劲儿”,说老师“连个冰棍都没给同学买”……等等。

我觉得这个老师可真的“得不偿失”。找班里学生帮忙可能省了钱,却失去了同学们的信任和师道尊严。找个搬家公司不过只需要几百块钱,能用钱解决的事,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学生?用学生也会欠下人情,可能一辈子都被还不起。

对于不想做、不该做的事,可以想办法拒绝。拒绝的次数多了,老师大概也知道你不好“支使”,就不再麻烦你了。

你有资格不那么“听话”。你也可以藐视“权威”。

好老师不会轻易麻烦学生。经常让你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跟学习无关的小事的导师,不值得追随。

三、无论怎样,要活着。

“内心强大”这四个字,对无望、失望到极点、想自杀的人可能很苍白。但无论如何,要活着。

只有活着,才有可能能找到比放弃自己的生命更好的、更有智慧的方法,才有可能讨回你想要的公平正义和公道,才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庆幸自己——幸亏选择了“活着”。

死是最可怕的。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何况现在是法制社会。何况现在是互联网时代。

你一死了之,恶人难道会“良心受到谴责”吗?看看这三起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导师们的回应就知道了。王攀说陶崇园有抑郁症,沈阳被北大南大上师大先后“表态”后依然死不认账,杨宝德的女导师也不承认学生的自杀跟她有什么关系……

三起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三点思考

沈阳给记者的短信

你一走了之,只会令“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惨剧发生在父母身上,令至爱亲朋无法释怀。

20年后的清明节,在网上看到高岩白发苍苍的父母为女儿扫墓,倍感凄惨。这20年,他们是怎么过来的?以后越来越老的岁月,他们将度过怎样的晚年?

死,是所有人的归宿。活着,是一种责任。

如果“可以全生”,还是好好活着吧,为了“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愿逝者安息。

愿活着的人好好地、智慧地活着。

最新文章

丁是丁,专栏作者,书评人。新书《你与更好仅一步之遥》在全网热销中,感谢支持。

微博@小丁是丁,豆瓣@丁是丁。

三起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三点思考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打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