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清明的清,清明的明”

“清明的清,清明的明”

“清明的清,清明的明”

文图/丁是丁 公号/丁是丁(dsd555555)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年四季廿四个节气,每个名字都动听,最美妙、入耳有环珮声响的,当属——“清明”。

清明的清,清明的明。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在我还不知清明节要例行扫墓的年纪,便听我妈讲过“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不愿当官受赏,躲进山里,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

儿时,不止觉得 “介子推”的名字很奇特,也不能理解一个死都不怕的人,为什么会怕出山辅佐君主?而下令放火烧山的人,又为何想出如此愚蠢的招术?

介子推留下美名,似乎那个放火烧山的君主,也并没有留下恶名。

后来读到完整的故事,用现在的网络词语形容,简直“细思极恐”。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19年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当时随他流亡的群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了。

已是晋文公的重耳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未果,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从腿上能割下多大块肉?割的哪个位置?割了肉会不会失血过多而死?那时又没什么医疗条件,会不会感染?人肉好不好吃?

除了“割肉奉君”,介子推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就找不到其它吃的吗?不愿“侍君受赏”,跑到山里害母亲一起被烧死,难道不是最大的不孝吗?

重耳为何独独忘记了他?

如果真心感恩感谢一个人,且那人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怎么可能轻易忘记?

晋文公大概潜意识里并不真正感激介子推吧?

他有没有怀疑过介子推的真正用意是单纯的“事君”?

他对介子推是“选择性遗忘”吧?

除了烧山,晋文公还有没有别的选择?烧死了有气节有骨气的介子推,难道不是最大的恶吗?

……

这个“清明节来历”,只是个传说。

如此这般质疑,好似只是因为大脑需要清楚一些事情,明白一些道理。

所谓“清明的清,清明的明”。

2

清明节前,问父母是否还打算回老家上坟。他们说不回去了,在河边烧点纸算了。父母对这种事向来看得淡。

扫墓毕竟是悲哀的事。他们回去我当司机陪同,他们不回去我也尊重。

表姐打电话说姑父上20年坟,便改了主意,清明节前一天回了趟老家。给姑父上坟,也到老爷爷、奶奶坟上分别烧了纸。

老家的习俗是出嫁的女儿不上坟。姥爷姥姥那边,我爸便给了舅舅纸钱,让他们上坟时代我妈表一份心意。

爷爷去世后安葬在合肥烈士陵园,前几天我陪着父母在河边烧了纸,算是给他上过坟了。

昨天在二姑家看到爷爷的遗像,五寸的彩色照片装在一个小小的木制相框里,落了灰尘。

我把照片取出来,把玻璃擦拭干净,用手机翻拍了那张照片,又重新装回去。看到爷爷的笑容,忽然觉得特别安心。

虽然他离开山东后便再也不曾回过这个老家,但他的照片在老家的房子里,那里的一土一木似在眼前,他跟老家应该也是有链接的。

当我去村口拍村子的界碑,脑子里响起的是“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的旋律。

当我在二姑家几乎废弃的院子里仰望那棵山楂树,想到70多年了,山楂树依然生出簇新的绿叶,有含苞的花蕊,鸟儿在枝头唱歌……依然能感觉到——这里是老家。

虽然我们家自从搬离后,在那个村子里没有了寸土、片瓦,但因为有祖坟在,那里依然可以称为——老家。

3

我们其实是个没有“死亡教育”和“死亡文化”的国家。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信仰某一种宗教,我理解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为了人生的终极问题。

王石去登珠峰、参加极限运动,也曾坦诚,是为了弄清楚、想明白“生”和“死”。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因为是“唯心主义”的三个终极问题,便不被“唯物主义”教育和解读。

电影《寻梦环游记》是部很好的“关于死亡教育”的影片。

影片中说“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死亡;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

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

清明的意义是什么呢?

扫墓和上坟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部迪士尼动画片诠释的又何尝不是“清明节”的意义——为了忘却的纪念!

只要有人还记得、有人还在追忆,亲人便不会真正的离开。

正是清明时节伫立坟前,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去思考的问题。

你会感恩天地的包容,感恩祖宗先辈的传承,感恩父母带给自己生命,感恩——所有的遇见。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扫墓回来,女儿问我,扫墓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17岁的她,一次也没参加过“扫墓”。是一种幸福,也是缺失的一课。

我说明年清明时节,带你回我的老家,或者回你爸爸的老家莱芜。

也许你会比我更早学会思考:

清明,是

清明的清,清明的明。

清清朗朗的清,明明白白的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今天果然下起了雨。纷纷细雨中,你想起了谁?你思念谁?

相关文章:上坟记

最新文章

丁是丁,专栏作者,书评人。新书《你与更好仅一步之遥》在全网热销中,感谢支持。

微博@小丁是丁,豆瓣@丁是丁。

“清明的清,清明的明”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打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