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同样是辅助勾践的功臣,二人的结局为何相差那么大?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越国被吴国打败,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在范蠡和文种的辅助下,几年后,有心人天不负。成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话出自范蠡之口,原本范蠡的这句话揭示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君臣关系,但是他的好朋友文种却不信,最后的下场实在是惨不忍睹。
同样是辅助勾践的功臣,二人的结局为何相差那么大?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人,出身贫寒,微时“佯狂、倜傥、负 俗”,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约于公元前448年终,几近百岁的高寿,让不少人惊叹,范蠡才是最大的人生赢家。作为好友的文种则没有范蠡 那么好的运气。文种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他本是楚人后定居在越国,春秋末期出名的谋略家,比起范蠡的人生虽说精彩程度大打 折扣,但是这两人在一起时的故事也是很精彩的。

范蠡和文种是中国君臣关系的一种缩影,竭尽全力辅佐君王,范蠡选择在越国最强盛的时候离开,而文种不听信范蠡之言,依旧选择待在勾践身 边,最后不被勾践所容,被勾践赐死。其实,文种应该是范蠡的伯乐,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到南阳卧龙岗三请诸葛亮出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段故事被称作“三顾茅庐”。其实历史上还有“文种三请范蠡”的佳话。
同样是辅助勾践的功臣,二人的结局为何相差那么大?


两人都是楚人,只不过范蠡出身贫寒,微时“佯狂、倜傥、负俗”,一直是乡人眼里的一个狂人,而志向远大的文种此时也不被楚王所重用,但 他出入于市井街巷、山野乡村,就是想体察民情,拜访贤者,当他听说城南三户里范公村的范蠡是奇才但一直未被任用时,便有了要见这位高人 一面的想法。第一次没有见到范蠡,文种第二天又继续登门拜访却依旧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才见到范蠡,而两人一相见就像相识多年的老友一样亲密,一见钟情,成为好友。后来两人一同投奔了越王勾践,辅佐他做事。

范蠡和文种,一个擅长军事一个擅长民事,于是二人分工明确,一场复国大戏就此展开了。因为文种与勾践同过甘苦,在心里有一种凌驾于他人 之上的优越感,收买太宰和献美人计都是文种的主意,后世多认为美人计是范蠡的计策,其实不然,范蠡只是这一计划的实施者。越国从上到下的所有东西都是文种打理的,文种自恃功高,更有功高盖主的情况,范蠡早就警告过文种,勾践这种人是不能一同富贵的,文种不听,最后就被赐死。
同样是辅助勾践的功臣,二人的结局为何相差那么大?

范蠡和文种都很有才华,一起辅助了越王勾践复国灭吴立下显赫功劳,但两个人的下场却天差万别,就是因为两人的人生态度截然不同。文种比范蠡更懂得君王之道,深明功高盖主之理,能毅然地在事业巅峰时急流勇退,并终身不谈政事,转而为商,大获成功,达到人生的另一个巅峰,被后人尊问“商圣”。反观文种却放不下身上的功名,抱着赌徒般的心理执意为相,最终落得个被逼自杀的下场。这就是典型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范蠡的人生态度是低调务实,阔达大度,视功名利禄为浮云,既可以急流勇退识真臞,也可以三散家财;文种不善变通,固执死忠,居功自傲,放不下到手的功名利禄,摆脱不了尘世之人的世俗想法,故下场也很世俗。可以说范蠡已经是出世的境界了,而文种却还停留在入世的地步。
同样是辅助勾践的功臣,二人的结局为何相差那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