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本同学做互联网年薪20万,我工科985做实体经济年薪不到10万,这是什么体验?

王君蓝


互联网行业是现在的风口行业呀,同时也不能单纯地以待遇来论你毕业的学校的高低吧。米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1.互联网行业是风口,但风险比较大

现在从事互联网行业,可以说是风口行业,特别是互联网游戏,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物流等方面,相比较传统的行业,是一个转化普通市场的机会,无论在效率和便利上,有很大的发展机会。所以这些行业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和动力,所以相对来说机会较大,但同时风险来说也较大,一旦方向或战略错误,就要重新再来,但这是大的趋势。

2.实体制造行业,稳定但发展缓慢

做为实体制造业,一般来说,如果不创新型的新技术行业的话,那么一般过了黄金发展期,只能是稳定期,特别是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实体经济制造生产行业,都会是一个薄利的时代,并且最终可能被集约化的机器取代,才能获得效率上的提升。所以待遇不是很好的也很正常的。

3.就业跟学识背景和技能有关,与学校无关

题主所说的二本同学年薪20万,而你是985工科,年薪10万不到,相差的待遇,其实和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没有多大的关系。不要明显地以毕业背景来论收入的高低。现在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薪水待遇跟所处行业的,本身的知识技能等等关系比较大。如果你也具有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技能,再加你的学识背景,你可能会有更高的收入的,不然一切都是免谈。有很多技校毕业,进入华为那样的实体经济企业,年薪收入都可以达到十多万。一个高中生,保险做得好,年收入达百万的人也很多。

所以只有纠正自己的传统思维习惯,才能获更好的待遇和薪资,以平常对待就好。


米哥职场漫谈


隔着屏幕都感受到楼主深深的怨念,“985有什么用,还不如二本挣得多”俨然就在嘴边。提问的惯例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第一,二本毕业随随便便年薪20万是常态吗?显然不是的,年薪20万这个数目,对于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薪资水平来说都是偏高的,就像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2017年统计的应届毕业生平均薪资也并非想象中的人人月入过万,事实上,只有4500元左右。如果统计“二本毕业”和“985毕业”两个群体,后者的总体收入是比前者更高的。楼主的同学不能代表“二本毕业生”,他在二本毕业学生里只是个例;楼主自己的收入也同样不能代表“985毕业生”这个群体收入。

第二,互联网行业随随便便年薪20万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互联网行业虽然现在仍处在红利期,但是一轮泡沫已经破灭了,大公司裁员也经历了好几轮。一些小型创业公司诞生一两年以后就很快地消失在了浪潮中。就算是在bat这样的大公司,也是要付出努力才能拿到20万的,且不说毕业进这些大公司有多难。一些小公司甚至只有做到高管才能拿到20万。互联网行业相比于实体经济行业来说来说的确更容易赚钱,但也并非遍地是黄金。能赚到大钱的,永远都是那些手握资源、能力卓越的人。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楼主的同学拿到“20万”绝不是“随随便便”。楼主心里不平衡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学历比同学高,因而产生了“读书有什么用”的情绪。学历并非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即使是同样教育经历的人,毕业3-5年之后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一个人的情商、沟通力、思维方式等等产生的效果,都会在这个阶段被放大。

你其实本来就不了解你的同学,以为考上了二本就是他的全部;你只是通过这一件事认识了他而已。

贺嘉


我知道你心里不服气。我也不服气,我一个二本毕业的在广告行业年薪不过十万,一个大专中途休学的同学在富士康门口卖麻辣烫,轻轻松松一年二十万。你说这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要在这里说明两点:

1.学历与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努力与收入才成正比。

我说出这句话,一定有人觉得我扯了。我承认,学历与收入有关系,但大多数情况下,能挣多少钱,与你什么学校毕业,本科还是研究生的正相关性不大。反而能决定你赚多少钱的,是能在步入社会后,能付出多少努力,流了多少汗水。毕竟,在学校,大家学的不知直接的赚钱技能。说道专业属性上,倒是有些大学专业与钱的相关性强,比如时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编程”……这些专业毕业的,来钱比较快。

2.大学不是提升赚钱技能的,而是提升认知水平的。

虽然上面举例提到了几个热门专业,但是,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大学重在提升认知水平,修炼赚钱技能的,是技校,是“蓝翔”。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新东方毕业的厨师,蓝翔毕业的开挖掘机的就比你赚钱快,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可比不上那些硕士、博士(水货另算)

答主有时也觉得高考一路厮杀,大学潜心修学,应该配得上更好的生活,但是,毕竟生活中不只有诗和远方,还要有苟且,能二者兼修的才是牛逼的。

最后提一句,985也没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步入这个社会,一切凭实力说话,一切凭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们只看到了买煎饼的一瞬间,不知道他们每天凌晨就要起床;我们只看到了互联网行业来钱快,但不知道那些码农熬夜倒班熬出颈椎病,倒不过生物钟的苦恼。一份付出一分收获,这个世界还是很公平的。


天天说钱


我身边正好有这两类小朋友,我一直看着他们毕业就业失业,今天来给大家讲一讲:

第一年

小网是一家不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学的是万金油的电子商务专业。
小工是响当当的985印染专业的科班出身。

两人毕业前去了人才市场,小工很快就找到了好几家专业对口的企业,招聘的人正巧还是小工的师兄,因为这个行业里的人才大多就出自这么五六家专业院校的十多个院系,所以在面试的时候几乎可以以师兄师弟来互称了。


因为这个印染这个行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所以都知道全国知名的企业是哪十家,小工选择了排名第五的一家企业,加入做了一个技术专员,月薪6K,加上加班补贴,月入8.5K。

在这一行里,大学生甚至连岗位和底薪也不用选择,因为这个行业,所有的一线企业都是这么规定的:

大学毕业生就是从技术专员做起,转正就是技术员,一年半后当组长,三年做到技术主管,五年做到工段主任,八年到高级工段主任,一直到45岁当上分管技术的副厂长,极少数人可以升到集团当副总工程师。

小网的找工作之路就坎坷多了,专业万金油,学院也三流,好的企业根本不收他的简历,于是只好去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当运营专员。入职4K,没有加班费。

第二年

小工沿着自己的职业道路走下去,(其实应该说是沿着他的师兄师弟的路走下去)。

按理说,第二年,他可以从6K底薪升到7K,但是因为竞争对手增多,价格战打得很厉害,全行业的利润都在下降,所以他的底薪只能是升到6.5K。小工想跳槽,但发现这一行业的其它公司甚至到在裁员和降薪,有一些自己去创业单干的师兄甚至破产了,反而回来应聘一份工程师的职务,小工感到了一点凉意。

这一年,小网是最苦逼的一年,他换了三份工作。之前那家互联网公司倒闭了,他一分钱赔偿也拿不到,不过还好,因为有了一点工作经验,他在40天内找到了第二份工作,工资还从4K涨到了5K,因为这个行业总体来说属于上升趋势,有这样工作经验的人才难得,连着小网也沾了一点光,也可以在简历里写上一句,“对XXX行业的互联网+业务有较深刻的理解”。

第三年

真正的分水岭是在第三年!


小工这个行业象中国大多数实体经济一样,陷入了价格战,产能严重过剩,加上欧美消费能力下降,海外订单一减再减。小工和他的师兄们到了广交会上唏嘘不已。以前都是住五星级酒店,展位布置超百万,现在是两人一间招待所,展位上精装宣传册改成了单张小广告。

身边的人越来越多讨论哪家工厂的师兄又跑路了,小工也有机会去人才市场招人了,正想衣锦还乡一下,却发现自己的师弟都去金融公司投简历了,还真有一些师弟赚大发了:聊天时都一口这个币,那个币的听不懂。小工不知道什么叫虚拟币,只知道自己和女友的新房要实实在在交人民币。而那些已经买了房的师兄,天天在担心万一公司倒闭了,怎么还房贷。

这一年,全行业冻薪,小工年薪也就固定在了10万左右。本来这个底薪如果拼命加班,是可以拿到15万以上的,但是现在开工率不足70%,根本没有理由加班。但是公司领导还是很有信心,只要熬过寒冬,就会给大家涨工资。但是想一想公司领导自己都不敢买车买第二套房,小工心里更凉了。

而小网,算是熬出了头(当然头发也掉了不少)。因为互联网公司死得快,能在一个细分市场活下来的企业,能拿到一笔融资,再加上总算跟了一个BAT出身的大牛,学了不少干货。经常在自己的公众号发表一些业内看法,刷刷存在感。

现在简历里敢列出一些“硬货”了,比如:

  1. 构思并策划过某某活动,吸引APP下载过百万,日活过万。

  2. 帮助公司拿到B轮融资。

  3. 业内第一个推出XX功能,双11当天成交额600万,月流水近一亿。

于是,被另一家BAT投资的中型企业挖去当了高级经理,年薪20万。其实小网在原来这家创业企业可以拿到25万。

小网是这样说自己的选择的,这几年在互联网圈里看得太多了:

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大多数活不过三年,我现在能拿25万,但到明年它活不活得下去,融不融得到下一轮很难说。

现在我赚的就是行业人才暂时稀缺的钱,但等到一线互联网企业象BAT进来这个行业,他们有流量有资金,运营能力和技术能力也强。

所以,我现在先去一线的企业学习一下正规军的做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认知。这样才能在朝不保夕的互联网行业更稳定地赚到钱。


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小工和小网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刀职场


看到题主的问题,我没有看到题主对双方工作强度的描述,看到的只有学校。一个985高校,一个是二本。二本的工资反而高了。

曾经,有一位清华大学的博士后,找我应聘。看着这个博士后的简历,我比较犹豫,认为不合适。后来对方反复要求面试。我就让人通知他来参加面试了。果然,面试只是浪费了他的时间。这位老兄,我和讲了很多远大理想,要做一番事业。对眼前要做的工作,他也不掩饰,认为只是熟悉一下,了解一下,要求多轮岗,然后做高大上的事。

我大概琢磨了一下,这位博士后,是要我给他做助手,然后陪着他锻炼各种能力,然后他……不知道他能怎样。我很严肃地告诉他,我要招聘的,就是一位策略分析师助手,就是要做基础的素材整理工作,就是要踏踏实实写报告。我还告诉他,我也是博士后,我已经踏踏实实写报告写了七八年了,还会继续写下去。然后,他就不来了。

我认识多位新媒体工作人员,收入确实比较高,但他们给我的印象是,每天晚上,都是要工作到12点以后的。早上我一醒来,就会看到他们发的消息。每年的工作时间,根本不是八小时,我看都有16小时了。这样的工作强度,收入能不高吗?

我也遇到过类似只看级别的,出现在多次面试中,一直和我谈要级别,要底薪。至于工作绩效,大致的意思说,底薪高了,就会好好做绩效。我能相信吗?您能相信吗?

人力资源,是一个需要方式方法去做的事情。不会因为一个人是985高校的,工资就高,也不会是因为做互联网的,工资就高。据我了解,有一大把互联网行业的,新媒体行业的,工资很低,主要原因就是想一天固定工作八小时,没有主动创造性。

记得有个笑话,解释“穷”这个字。上面的宝盖头,是一个固定的单位,下面的是个八字,就是八小时工作,最后是个力字。就是一天八小时只把力气用在一个固定的单位,就是穷。这个解释,不是说不要认真工作,而是说,要在八小时之外,更努力地学习和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好。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实体经济,我很多实体经济的朋友,收入都高于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干实体,干得好,更有前途。


孙建波


喔,和你经历好像啊,不过我同学不是20多万,是30万年薪了,刚毕业两年。

回首往日,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我是年级前几的尖子生,而他连重点高中都不一定进的去。

后来我们考入了本地的同一所重点高中,他一直是班级里的下游水平,而我依然是班里的尖子生。

高三我稳在前五,我们班50多学生,考了29个一本,最后我进了南京的一所211,选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我当时以为跟新材料差不多:)),他留在了本省的一个二本,学的计算机。

大四开学我就拿到了央企的offer,但是当时也不懂央企也有差别,随便选了一个,第一年年薪到手三万多,管吃管住,另外有三万的奖金。

我哥们当然进了互联网公司,一家创业公司,月薪9000,工作一年多后凭借过硬的技术进了百度,年薪快要30万了也

读完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我说两点吧,第一个就是我哥们拿这么多工资是有原因的,外人只看到他的高薪,然后单纯的归因于互联网企业。其实他是真的对编程很感兴趣,高中就励志做这一块,大学连我们211的都天天在玩的时候,人家就各种实践,掌握了不错的本领。反观我,虽然出身211,但是目标并不明确,我连当时自己选的专业都不了解,怎么能和目标明确的人拼呢?

第二点就是,各有各的活法,不要只看到賊吃肉,没看賊挨打。互联网,尤其是程序员是很累的!而且北京生活压力这么大,如果不管吃住,存钱很难。我以前的公司,大家两年后也一年十万的净收入是有了,而且管吃管住管日用品,省了很多钱。更重要的是,不操心,在央企里呆着省心的很。你要不想拼,没人督促你,混日子就完了。所以很多富二代进个国企或者事业单位混日子,确实舒服

好了,先说这些吧


追梦等了十几天


二本同学做互联网年薪20万,我工科985,做实体经济年薪不到10万,这是什么?这让我想起现在的两段经历,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创业。

2015年实体经济

从2014年年末就开始计划,想来年做点东西。由于当时我还没有大学毕业,手里的资金和资源有限。只有选择最简单的方式,淘宝开店卖服装,让阿里巴巴代发我只做中间商。

效果还不错,这月就赚了我2014年一学期的兼职钱。虽然不多一千块钱,但我没有拿着吃喝,而是选择投广告。做了一款定制版明信片免费打广告,为后来做线下服饰定制工作室做宣传。

随着业务发展的还不错,想着能够带周边的小伙伴一块做该多好呀。当时高校团体服饰定制需求量很大,但周边没有专业的服务。我萌生了要开一个团体服饰定制工作室的想法。

2016年9月如愿以偿,开了一间服饰定制工作室。17年蓬勃发展在其他高校,开合作点迅速拓展开,年营业额在20万以上。越做越发现实体经济,地域发展有限制,越来越倾向于互联网方向。

2018年互联网创业

后来对实体经济越来越没信心,随着我的毕业,感觉实体经济发展能能看到天花板。我和朋友一块儿想做互联网方面的项目,我前期跟着他们学后面自己做互联网自媒体领域创业。

之前很羡慕的行业,其实操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互联网创业或者说互联网方向,并不比实体经济运营要简单。相反互联网当下更加难做,所以做成了才会有那么大的反响。

如果你的朋友真的互联网年薪20万,和你实体经济年薪10万相比,我估计他付出了你永远看不到的艰辛。因为我现在从实体经济转向互联网,从我自身而言互联网更加困难。如果我能做成收入肯定会比实体经济要好,但艰辛和失败概率会更大。


不要羡慕他们的收入,你无法承受他们的艰辛。

以上均为生活工作经历,如果你有不同观点,欢迎评论区留言和我交流。

我是【职场橙事团】橙子,关注我每天学点职场干货,助力职场成功!


橙子速录


实不相瞒,本人刚好是985硕士毕业,几年前也经历过类似的体验。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说的是,你现在所体验到的不公平感,来自于你从未经历过现实的磨练。

你所说的这段经历,是一种缺乏磨练的体验。

唯有在现实中砥砺磨练,你的世界才不至于那么小,小得只能装下你自己;你才能看到越来越完整的世界。



你的世界,从前应该是这样的:

985大学毕业的你,应该从小成绩就不错,至少排在班级前几名。因此,你被同学羡慕,被老师表扬,你的父母也十分骄傲。这让你一直拥有不错的自我感觉,或许你算不上人中龙凤,但至少也是同辈中的佼佼者了。

你的世界,现在应该是这样的:

985作为你重要的人生标签,象征着你的优秀和出众,至少和那些二本同学相比,你占尽了优势。一路领先的你,因此认定接下来的路,你也应该会这么顺理成章的领先下去。

然而,让你想不到的是,那个二本同学的年薪竟然是你的2倍多,竟然超过了你。



你的世界,未来应该是这样的:

在你走向未来前,这段经历中有几个问题要弄清楚。

首先,为什么你要用年薪的多少作为标尺,来衡量自己与别人?除了钱,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还有价值观、长相、声音、才华、能力、性格、态度、地位、名声等等。

你的世界只有钱,而这个世界比你想的,要更多元一点。

其次,为什么你觉得985毕业的人就应该比二本毕业的人工资高?简历上不是只有学历信息哦,还有你的在校成绩、在校职务、实习或工作经历、拥有的证书情况等等。

你的世界只有985大学,而这个世界比你想的,要更丰富多彩一点。

所以,要恭喜你。现在的你,终于有机会跳出自己的世界,去看到一个更大、更丰富、更完整世界了。


这段经历虽然痛苦的,但这恰好就是磨练的开始。

这种磨练,会让你体验到一片全新的天地。这片天地可以让你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对成功的定义是那么多元;每个人活着的姿态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只要肯学习、肯努力,每个人有无穷无尽的机会。

尽管你的磨练,较别人来说开始得晚了一些。但你不是看到了,那个一开始“落后”于你的二本同学,通过了4年的学习和努力,已经在年薪收入上超过你了吗?


楼神研究所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小j二本毕业,互联网20万+;我著名法学学府研究生毕业,一年不到10万;所以我有资格来说说我的体验。

我眼中的她:

一、做事有目标

小j毕业时立志去北京,她的第一份工作在北京某餐饮公司实习,工资1500元,去年她和我说,她毕业的时候是可以靠家里关系回到本市的环保局的,她去看了看,破旧的三层小楼彻底让她死了心,执意北上,住在二里庄,那时我在北京读研,我去过二里庄,上下铺,一个宿舍六个人,繁杂,拥挤,但是这些根本就没有打消她的积极性。


二、意志力很重要

后来小j换了份工作,去北大给某教授做助理,记忆中,她给我提过,某年夏天三伏天,教授要去定会议室,但是会议室调度老师说没有会议室了,让她隔断时间去问问,之后的每天中午,她顶着烈日都在忙于定会议室,最终完成了任务。


我想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较强的执行力,这个会议室可能需要教授自己解决了,所以她再一次跳槽,工资翻了一番。

三、最重要的是坚持

小j结婚后在通州买了房子,工作地点在上地附近,对于我这种出门两分钟就到单位的人而言,她家和单位之间的距离坚持是十万八千里。恐怕像我这种身体不好的人,真是跑不起。

现在来说说我的体验:

1、小j的经历足以证实,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学历只是敲门砖而已,但是连一个学历都不去争取的人,又哪什么告诉别人你有能力呢?

2、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幸福,小j的幸福是带着孩子各地跑着玩,我的幸福就是在家里给小宝做各种美食。

3、身体真的很重要,在前面回答过我毕业时签的工作一年也二十万,但是身体的确不太好。

4、身为父母的人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有多少子女为了自己的父母而放弃远行我就不估算了,但如果父亲还在,我可能会选择远行。

幸福就是做你喜欢的事,无关其他!


秘语相传


这个问题提的好,确实时代发展中出现的周期性的“突兀”现象。举一个例子,就说明白了:二十年前学计算机的都是香饽饽,十五年前学计算机的则臭了大街,五年前学计算机的都要上天了。风口来了,猪都能飞,如果你真是猪,早晚还要掉下来。

第一:周期性风口轮到互联网企业了,华为员工平均年薪70万元,其他行业的人是不是一头撞到墙上?

当今世界,毫无疑问地进入是了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中国,互联网的应用深入人心,不再是一个免费的平台,而是一个创富的风口,比如,我们知道的共享单车、支付手段、自媒体、智能社交等等,都是巨大的财富风口。

财富排行榜上,互联网大佬已经把当年的石油、房地产等传统企业大佬甩出了三条街。各大传统企业也纷纷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好嘛?互联网+的理念,刚刚提出,现在已经是“区块链+”了。

第二:投资大水漫灌,造成互联网专业人才暂时短缺,市场薪酬必然水涨船高。

这是时代发展的大浪潮,大家一哄而上、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投资拼命砸钱,金钱就像大水漫灌,别说是猪,大象都能飘起来。

比如,某头条招聘大数据应届生年薪开到了50万,比如BAT,还有TMD等新老互联网企业,招聘构架师、数据师等专业人才,筹码都开到了几十万。大家一哄而上,水涨船高,造成短暂的人才稀缺,自然出价就要高。

在人才市场里,人才的身价不是靠学历和学校来标定的,要根据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人才的市场价格,价格就是反映了价值。

第三:既然选择了传统企业,就要踏踏实实走完自己的路,下一个风口可能就是你。

互联网企业大量崛起,人才供小于求,员工薪酬的市场价位就是高,因为人才争夺的焦点,终将体现在工资价格上。作为传统行业的员工,有些心理落差也是很正常的。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一是要知道人才的市场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不是取决于学校名称和一二三本,没有学历的人挣钱多的也不少。

二是即使互联网企业,20万年薪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因为互联网企业的平均薪酬达不到月薪一万的,高薪企业也就是那么少量的龙头标杆型企业。

三是既然是周期性风口,现在供小于求,将来一窝蜂跟风,早晚有一点就会供大于求,互联网人才的价格也会逐渐摊薄,如果有天过剩之后,甚至要跌破传统企业的价格。

综上,首先要清醒认识到人才价格不是取决于学校和学历,其次要知道互联网企业高薪处于周期性风口,再次要修炼自身,争取自己进步拿到高薪才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