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究竟哪個國家是東盟的核心?

衝擊時評


應該說東南亞國家聯盟,並沒有真正的核心國家,這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決策和運作模式緊密相連,也與整個東亞的一體化進程緊密相連。


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


從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決策和運作模式來看,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各個成員國基本上自覺遵守一個原則就是在處理本地區問題上採取符合亞洲價值觀的方式來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衝突,而對外則爭取以一個聲音來說話。為了保證各成員國能夠遵守這一原則,東南亞國家聯盟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成員國不分大小強弱,在決策時一律處於平等地位的原則。而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東南亞國家聯盟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系統而完善的多層次的決策和運行機制,這種運行機制下的重大決策由首腦會議和部長會議作出,如果無法達成一致的話,又允許成員國保留意見。換句話說,東南亞國家聯盟允許通過尋求最低限度的共識和讓步來完成決策,方式靈活。這樣的話,經過長期的發展,東南亞國家聯盟逐漸形成了平等、無核心,又具有一定效率的決策和運作模式,這種模式被稱為“東盟方式”。


東南亞國家聯盟盟旗及其成員國國旗


這種“東盟方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於(由於東南亞國家聯盟及其主導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要從更廣泛的東亞範圍來看,所以對於形成“東盟方式”的原因,這裡將從東亞的視角來進行分析):


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相處方式


第一,東亞地區獨特的文化歷史、社會經濟和政治狀況。東亞地區各國在近代普遍遭受了殖民主義的統治或者威脅,而在二戰以後,又面臨著美蘇的滲透,這種歷史記憶使得東亞各國更傾向於聯合自強,而不願意參加由強勢大國主導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當然,也不願意過快的讓渡國家主權推動經濟一體化。


美蘇在東南亞爭奪與滲透的典型:越南戰爭


第二,東亞地區各國並不像歐洲那樣享有具有共同價值觀的文化背景,更不要說根本不具備歐洲歷史上那種歷史悠久的歐洲聯邦思想和傳統,這導致了在區域經濟合作問題上,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在主導權問題上,彼此互不信任,很難同意某個國家或者某幾個國家成為推動一體化的核心國家。


戴高樂與阿登納的歷史性握手及法德和解紀念石刻


第三,東亞地區缺乏那種形成推動東亞一體化凝聚力的核心大國的協調與合作。與歐洲一體化存在著法德合作這一公認的發動機不同,東亞大國之間面臨的政治和解問題(法德合作的先決條件是法德和解)。雖然在理論上,中國和日本作為東亞最有影響力的兩個國家可以通過雙方的合作承擔起東亞一體化進程的發動機的作用,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和日本之間存在著阻礙雙方走向深化合作的重大障礙,而中國和日本以外的其他國家,根本不具備成為東亞區域合作的核心或者發動機的能力。在這種區域合作的發動機缺位的情況下,其他推動區域合作的行為體只能是東南亞國家聯盟這樣的區域性國際組織,而且還不會具有核心國家(原因已經說了,除了中國和日本合作承擔推動區域合作的發動機功能外,本區域內不可能再具有第三個充當區域合作核心的國家;同樣的除了中國和日本合作推動以外,本區域各國可以接受東盟這樣的無核心的國際組織推動區域合作,但不可能接受一個有核心的國際組織來推動)。


中日關係影響東亞區域合作的推進


第四,東亞各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具有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使得區域合作的制度化建構變得非常困難。在東亞,既有社會主義國家也有資本主義國家,既有民主國家也有軍事獨裁國家,既有共和制國家也有君主立憲制國家,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而且即使是民主國家,其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仍然處於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中。這種多樣性就導致了在東亞地區,當然也是在東南亞國家聯盟內部,如果想要達成一種完全的全體一致是非常困難一件事情,所以只能採取相對比較靈活的有限共識和讓步的方式來完成決策。


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中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大國


第五,東南亞國家聯盟任何一個成員國,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國,只能說是中小國家,力量都相對薄弱,在國際相互依存中的“脆弱性”比較高,這就導致了東南亞國家聯盟雖然是東亞區域合作的最重要推動者,但其在東亞區域合作方面很難作為一個組織核心在東亞形成凝聚力。在安全問題上,東南亞國家聯盟在面對區域內的突發問題和區域內各國的邊界與領土爭端(包括領海爭端)和經濟敵對時無能為力。在經濟上,東南亞國家聯盟十國的聯合經濟實力,又不遠不如中國和日本兩大經濟體,如果中國和日本在東亞區域合作問題上態度消極的話,東亞區域合作就很難形成。再加上東亞各國(包括東南亞國家聯盟各國)紛紛與區域內外國家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建立了錯綜複雜的雙邊自由貿易網絡,這實際上阻礙了東南亞國家聯盟內部和東亞區域內部的自由貿易安排。另外,東亞各國,尤其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內部各國,由於產業結構高度相似,競爭激烈,再加上政治制度、價值觀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東南亞國家聯盟內部出現了政治“小集團化”和經濟“雙層化”的發展趨勢,這也使得東南亞國家聯盟各成員國很難達成完全一致。所以,東南亞國家聯盟各國只能採取這種平等、無核心的方式來進行決策。


東亞各國之間及與域外國家貿易情況圖

(相互之間的直線的多少代表的貿易額度的多少,該圖是以2004年的數據為基礎繪製)


第六,東南亞國家聯盟沒有一個或者幾個核心國家,也與東亞區域合作過程中的“開放的地區主義”原則緊密相連。一方面,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在經濟上一直奉行開放主義政策,開放程度居於世界前列。這種相對比較高的對外開放程度導致了對外依賴性較高。如果要建立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區域集團,那必然會導致東南亞國家聯盟各成員國對外貿易政策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那將會影響其正常對外政策,甚至會導致對外政策幾乎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接受的代價。


漫畫:扮演“居間制衡者”的東南亞國家聯盟


另一方面,區域外的大國,尤其是美國這一特殊的“域外”國家的存在,使得東亞地區建立相對比較封閉,將“域外”國家排除在外的區域集團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東南亞國家聯盟各國對美國的認識各自不同,立場也比較複雜。但從經濟上來說,東亞各國對外貿易主要的順差來自於美國,貿然切斷與美國的這種貿易關係,轉而建立某種相對封閉的區域集團,這是以不確定的未來的收益來換取確定的當前收益,對於東南亞國家聯盟各國來說,很難做出這樣的決定。因此實行一種開放性的,能夠將特殊的“域外”國家美國,包容進來的區域合作,將會是一種最現實的選擇。從政治角度看,採取開放的區域合作也迎合了“域外”國家,特別是美國的需求,美國並不願意看到將其排除在外的聯合的亞洲,這會直接影響美國在亞洲的利益。而且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影響力的增加美國在東亞的領導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希望在東亞地區除日本以外有更多制衡中國的力量,而東南亞國家聯盟顯然既有意願,也習慣於扮演這種“居間制衡者”的角色,在利益衝突較多的東亞地區左右逢源。而為了能夠扮演平衡者這樣的角色,東南亞國家聯盟願意引入包括美國在內的“域外”國家參與東亞區域合作。基於以上兩個原因,東南亞國家聯盟各國在區域合作問題上,自然願意選擇“開放的地區主義”原則。


hording


從東盟的組織原則與成立初衷來看,東盟十國的地位是平等的,這一組織成立的初衷是地區團結自強,防止區外大國控制本地區,其決策模式是平等協商,一致同意,允許保留意見或推遲達標。這是由地區國家間的巨大差異性決定的,這些國家無論是從國土大小、經濟發展程度、國體政體區別、民族宗教信仰都方面都有較大差異,在一些地區重大問題上只能採取協商一致的方式。從這一意義來說,東盟是沒有核心國家的。


但是在東盟多年的運作過程中,不同國家所起的作用還是有差距的。印尼作為地區人口最多,國土面積最大、發展潛力較大的國家,它在東盟從成立到日常運作都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東盟的秘書處就設在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雖然只是一個小的城市國家,但它在東盟國家內部的協調、處理東盟的對外事務、凝聚東盟的核心價值等方面起了較為重要的作用。從這一意義上說,新加坡扮演了東盟“外交部長”的作用。相對來說,柬埔寨、文萊等國的區域存在感就比較低。


隨著東盟共同體建設目標的提出與不斷推進,東盟內部合作的範圍在逐漸擴大,其在世界上的影響也在增長,甚至成為拉動東亞或亞太合作這駕馬車的“小馬”!


姜運倉


東盟,即“東南亞國家聯盟”。1967年8月7-8日正式成立。

1961年7月31日,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在曼谷成立了“東南亞聯盟”,這是東盟的前身。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加入,正式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也就是東盟。




東盟最初有五個成員國。1984年文萊加入,1995年越南加入,1997年老撾和緬甸加入,1999年柬埔寨加入。成員國達到十個國家,東盟組織也涵蓋了整個東南亞地區,

東盟組織人口超過5億、面積達450萬平方公里。東盟秘書處設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東盟雖然有十個國家,但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這三個元老國家自然有著主要地位。

十個國家軍力和裝備相比,泰國、越南、印尼為最強。所以軍事方面東盟的核心國,只能從泰國和越南兩國中間選出。這兩個國家,要說“戰鬥”經驗的話,絕對是越南比較豐富,可謂“身經百戰” 。

因此,軍事戰鬥方面東盟的核心肯定是越南。

但在經濟方面,這幾年表現最好的是印尼。是東盟十國中唯一GDP突破“萬憶”大關的國家。

所以,經濟方面的核心,肯定是印尼


總之,東盟十國各有所長,如果綜合來看,還是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這三個國家在東盟內部具有明顯的主導地位。


二蛋天王


東盟沒有核心國家。

簡單介紹一下東盟。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1967年正式建立。目前有10個成員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

以歐盟和東盟的對比的角度,比如歐盟的核心國家法德兩國,分析一下東盟為何缺乏核心國家。

第一,尋求自保的心態。歐盟和東盟都是在冷戰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就當時美俄爭霸的重點方向是歐洲,歐洲國家尋求聯合自強,希望建立一支能夠對抗美俄的第三支力量。而亞洲地區,處於美國的大部分控制之下,這些國家大都希望抱團,希望得到美國的重視,根本還是依賴美國保全自己。這種尋求自保的心態,以至於遺留到今天,東盟在處理對外關係上,不管是與美國、日本還是中國,都是從首先從自己國家利益出發,不顧東盟對外一致的態度,導致內部分歧嚴重,一盤散沙。完全沒有獨立的對外聲音。

第二,成員國發展水平相當。歐盟成員國大都是發達國家,經濟水平發展高,特別是核心國家法國和德國,正是兩國高度發達的經濟,才能成為歐盟的領頭羊,現有老大帶領,後有許多小弟國家簇擁。而反觀東盟,基本都是發展中國家,大家經濟發展水平差不多,肯定誰也不服誰,都想當老大,但是都當不了老大。只能協商一致才能搞事情,另外,在處理加盟國問題上,加入歐盟需要申請的,具有嚴格的入盟資格。而加入東盟,東盟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主動邀請一些不符合條件的國家加入。這些主動受到邀請的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是無法重視東盟的。加入的太容易。心態上就不一樣。後來,一些國家爭取自己利益。不惜與東盟唱反調。

第三,宗教信仰不同。歐盟大部分國家都是信仰基督教,宗教信仰一致,對於核心國家的認同感就強,而東盟各國,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還有各種亂七八糟的小教派,宗教派別林立,信仰紛繁複雜。這些宗教矛盾重重,這種矛盾是無法調和的,別說之前的幾百年,就說近幾十年,因為宗教信仰矛盾導致衝突的數不勝數。插一句,土耳其幾十年來,一直尋求加入歐盟,別提其他條件,這個伊斯蘭國家想混入基督教團夥,你覺得歐盟一直拒絕它的原因是什麼,很明顯嘛。因此,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可能並不僅僅是表面的政治、經濟因素,而更多的是宗教信仰。在這種宗教信仰不一致的情況下,即使出現核心國家,也是很難得到大多數國家認同的。

現在的沒有核心國家的東盟,發展前途迷茫,一直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




小布蚊


東南亞國家聯盟(英語: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英語:ASEAN),也叫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亞細安組織(亞細安)及東南亞合作組織(東合),是集合東南亞區域國家的一個政府性國際組織。



東盟十國包括中南半島上的老撾 、柬埔寨 、緬甸 、泰國 、越南 、馬來西亞 6國及太平洋上的新加坡 、汶萊 、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 4國。


印尼是創始國之一,也是東盟總部所在國,地域與經濟都有領導國的性質,所以有發言權。

自從中國與東盟合作頻繁開始,美帝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從中作梗,拉攏這些國家來與中國作對,不得不小心。


孑子周洪強


I--of---,814.

DIDat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