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闽学溯源之七》三坊七巷:浓缩闽学精髓,引领文化近代转型

《闽学溯源之七》三坊七巷:浓缩闽学精髓,引领文化近代转型

原标题——《闽学溯源之七:三坊七巷》八闽人,你不该不知道的文化史

相关阅读:

1707年,当张伯行在福州于山北麓、白塔之侧的鳌峰坊巷间,开始了福州四大书院之首“鳌峰书院”的筹建时,未知彼时身为理学大家、福建巡抚的他,对这个规模并不算太大的书院,有着怎样的未来期许。但他或许没有想到,在他一生之中,创办过的那么多书院里,这会是最值得历史书写的一个,100多年后,它甚至引领了中国近代史的风向,掌控着时代的节拍。

《闽学溯源之七》三坊七巷:浓缩闽学精髓,引领文化近代转型

福州鳌峰书院

​张伯行礼聘的首任山长是泉州理学家蔡璧,他的儿子,清代理学大家蔡世远不仅出自鳌峰书院,也同样担任过书院的山长,此外林枝春、朱仕琇、孟超然、郑光策、陈寿祺等一代代大家鸿儒都以山长身份,引领鳌峰书院的文风儒学培育出了一批批第一流之人物,如赵轩波、蓝鼎元、陈若霖、张际亮等都是当时"第一流人物",而其中的两位同窗---林则徐与梁章钜更是在三坊七巷,将福州的文儒之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鳌峰书院存世198年,不仅成为福州历史文化特定高峰时期的标志,更是清代福建名人的摇篮,久享"文薮"之美誉。

回到福州城本身,虽然贵为八闽首府,但清代之前,福州的理学文化却是难称浑厚。虽然也曾有唐时黄璞留有清儒之名,宋初三坊七巷的滨海四先生也有一时之名气,但纵观整个历史,福州,除了那些只是匆匆过客,如朱熹、蔡襄、程师孟、曾巩、陆游、辛弃疾等名宦大家稍加影响,大概也只有朱熹的弟子黄干值得浓墨重彩来书写了吧。而黄干呢,一生讲经传道也不以福州为主,倒是其在故里创办的“鳌峰精舍”,在几百年后,被敬重他的张伯行得以延续、生动、丰厚。

鳌峰书院创办时,闽学之风依然引领于闽南泉州之域,而福州城的文人士子们,大概还难入闽学大家的张伯行之法眼,他请来的首任山长是泉州的理学家蔡璧,而彼时闽学道统的承续者,一代名臣,泉州安溪的李光地也受邀于此开经讲学,在他们的致力引领下,闽学开始由两宋时的建州武夷,明代时的滨海闽南,开始繁衍续统于八闽首邑,直至叹咏而出万世流芳之三坊七巷。

《闽学溯源之七》三坊七巷:浓缩闽学精髓,引领文化近代转型

三坊七巷

从战国的孔孟时期,到两宋的濂洛关闽,再到近代的三坊七巷,儒学,开始慢慢从高贵、典雅的殿堂里缓缓行来:当朱熹完成了《四书集注》后,南宋时的闽学已经为儒学的近世化带来了启蒙之曙光,朱子闽学为孔孟儒学实现了哲学的理知性、世俗性和普众性;而当三坊七巷人经过闽学之熏陶,在接受儒学近世化洗礼中,又交融了西学东渐带来的西方文化之启蒙,由此而出的新儒学,不仅是实现了儒学在哲学上的最终完成,更为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坚定了步伐,指明了方向。

其时,林则徐组织翻译西方传媒的时政信息,密切关注中外关系变化,和工业革命的巨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沈葆桢创办船政学堂,建立第一支海军舰队,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之先;坊人林纾,以酣畅淋漓之译笔,将《巴黎茶花女之遗事》、《鲁宾逊漂流记》的西方经典带入转型中的清末,引起巨大轰动;而与林纾被世人并称"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严复,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开拓者与引领者,他是中国近代系统引进西学的第一人,他以中国哲学的体用之说概括西学精髓,使闽学自朱子之后,在西学东渐的大格局中,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浪尖,俯瞰历史长河。

《闽学溯源之七》三坊七巷:浓缩闽学精髓,引领文化近代转型​​

钱穆先生曾说:宋儒热心讲学的目的,固在开发民智,陶育人才,而其最终目的,则仍在改进政治,创造理想的世界。而严复的立身、操守,大概正是一秉宋儒的这一“理学”精神而来的吧,严复翻译《群学肄言》,把经过朱熹阐释的《大学》、《中庸》所代表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有机地融人西学之中,不仅为近代中国社会科学学科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而且更为促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传统向近代转化,做了成功的尝试。而他提出的“身贵自由、国贵自主”的观点,在中国社会进入关键性的变革时期,更引领着时代精英们,从其思想中寻觅正确引导中国社会变革的思想火花,砥砺前行。 从这种意义上说,严复此种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努力,堪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继孔子、朱子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为中华文化在近代的复兴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闽学溯源之七》三坊七巷:浓缩闽学精髓,引领文化近代转型

严复

正是在这样伟大人物的激励下,与时代巨变的洗礼中,闽学缩影于这三坊七巷之间,完成了又一次的蜕变。而三坊七巷呢,亦在闽学道统的温润中,在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的革新里,叹唱着中国近代史的主旋律。彼时,此间人文之鼎盛,思想之繁茂,于本人之《三坊七巷赋》中之片段或可见一斑:

时清末,国运凋,唯此间,篇章新。居东南一偶而主神州大地,处弹丸之地而奏天下之音。

《闽学溯源之七》三坊七巷:浓缩闽学精髓,引领文化近代转型

林则徐

林公则徐,放眼世界,虎门销烟,首开中国近代之史;沈君葆桢,经略洋务,马尾船政,终创海军摇篮之地。林纾茶花女,严复天演论,引一时之风气;宝琛帝王师,孝胥同光体,执当世之文笔。陈衍求是,不料烟萝系树,卓立几倚于王室;白水锐锋,未知霜叶辞柯,飘零从不由自己。少年不望万户侯,觉民留书,舍身取义;意气高过百尺楼,林旭从容,戊戌赴死。弹尽粮绝,刘步蟾殉身定远祭;广信血书,林普晴拒匪儿男愧。长民燃五四薪火,刘氏亮现代明灯,冷月生辉;眉寿领女宗学祠,徽因俯民国风度,夕阳亦醉。生死情长,意映鹊应血泪诗;云水清悠,冰心庐隐隽永词。当是时也,坊间才俊,如轻车骏马之奔驰;闺中颜色,若鲜衣彩带之飘逸。楚楚英华,担当乃时代之先,风流为九州之最;翘翘坊巷,度量蕴天下之大,声名播四海之外。

昔者先贤,北宋司马光云:法为治本,文为化源。夫文者,文明也。推文而致之民者,人杰也;化文而致之民者,地灵也。人杰地灵,皆得其位,则四海追其源,天下受其治。由此论,华夏五千年,难得一时一地;神州数百代,或只此街此市。其浩浩之华光,岂帝王之可类;其泱泱之激流,岂朝代之可替?

从朱熹到严复,代表中国本土心智精神发展最高峰的“闽学”——其格物致知、黜伪崇真、持守节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历时弥新的实践品格从不曾改变,但闽学,从闽江的上游到闽江的下游,由山而海,从古建州的武夷中原走到了福州的三坊七巷时,更从武夷之“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交融而来东海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终于可以面对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时空。

收笔时,想起一个典故,嘉庆十二年(1807年)秋日,风华正茂,青年中举的林则徐于福州洪山桥登舟,溯闽江而上,经延平、建瓯、水吉,过南浦溪的旧馆、观前,五、六日昼行夜泊,风雨行舟,终于浦城大西门码头登岸,首次踏上了八闽边陲浦城之地,来看望福州鳌峰书院同窗好友坊人梁章钜。其时,梁章钜在浦城举办南浦书院,并自任山长,之前,梁曾与林书,洋洋自得:“综全闽数十州县,书院之盛必以南浦,次鳌峰。”此次林梁之会,有史载:“名士列坐,咏诗韵赋,一觞一咏,其乐融融……”据传,其间,林、梁及浦城一班墨客骚人,曾聚于仙楼山古琴台,抚琴弹唱,而其时闽派古琴正是始创于浦城,这祝氏传人亦在席中。这闽学之音,在古建州,从两宋的武夷中原之领航高歌,婉转到了清末的琴音低诉,并在这不经然的相聚中,将这闽学遗音,慢流细淌、轻舞飞扬进这两个三坊七巷青年才俊之心底。彼时,一觞一咏之中,想来,梁章钜与林则徐已知,他们是必得将那闽学之风,由这武夷山麓吹至那八闽雄都,由这闽江上游带向那东海之滨,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林公便已有了这样的感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