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38万人退票“事故”,3天10亿票房的《后来的我们》遭遇危机!

今年“五一档”的电影市场颇具戏剧性,由刘若英执导的《后来的我们》成为一匹黑马,截至5月3日,《后来的我们》总票房已经突破10亿,而保有国产爱情片最高票房纪录的《前任3:再见前任》,上映第九天才跨过10亿元大关。另外,与《后来的我们》同期上映的《战神纪》、《幕后玩家》、《低压槽:欲望之城》票房几乎全部沦陷。

38万人退票“事故”,3天10亿票房的《后来的我们》遭遇危机!

然而,这一耀眼成绩单的出炉却备受争议。《后来的我们》在上映当日,不少影院和在线购票平台都反应出现了大量退票的情况。根据官方资料披露,截至4月28日23点,猫眼平台疑似被恶意刷票并退票约38万张,涉及票房约1300万。随后,国家广电总局对此展开相关调查,目前,初步认定《后来的我们》票房存在异常。

38万人退票“事故”,3天10亿票房的《后来的我们》遭遇危机!

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额突破了559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全国银幕总数达到50776块,稳居世界第一。市场规模越大,产品就越多,我国的电影产出数量每年也呈现出递增趋势。以2016年为例,2016年全年共生产创作影片944部,其中376部获得了院线上映的资格。

对于发行方来说,能够在影院上映,“战争”才刚刚开始,如何脱颖而出赢得观众青睐成为关键。所以,宣发工作越来越难、越来越贵成为行业大趋势。不计成本的宣传、花样百出的营销,你争我夺抢档期、你追我赶抢场次,这在业内早已屡见不鲜。

38万人退票“事故”,3天10亿票房的《后来的我们》遭遇危机!

电影是一个暴利的行业,电影也是一个成本极大的行业,没有足够的资本,连门槛都未必看得到。正因为这样的壁垒存在,所以这一行业有着很多我们普通人看不到的利益链条。

比如发行方、票务平台、影院,三者之间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发行方发行影片,票务平台进行预售,而院线会根据预售情况进行排片。院线以票务平台预售情况作为排片依据也不是空穴来风的,2017年中国电影票务在线化率已经接近80%,在线票务平台是目前最大的电影票出口。

通过互联网在线预售,对发行方来说,看似降低了过去通过传统地网模式宣发的成本,但实际上“线上”资金投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为了提高票房预售,部分发行方也会在线上“刷票”。

通常来说,操作模式有两种:票补+锁场。票补,简单来说就是让发行方补差价给发行渠道,让发行渠道以低价销售电影票,吸引观众买票,从而增加影院的排档。比如同一部影片的票价各地都不一样,而观众在网上购买也会比在电影院购买更便宜。

锁场,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电影在午夜播放时场场爆满,而实际上根本没有观众,这也被称为“幽灵场”。另一种是同一影厅15分钟放一场影片,午夜放映,场场爆满。假设你买了一张票去看恐怖片,买票时明明显示全场爆满,走进去却发现从开始到结束,都只有你一个人,细想一下,难免让人有些毛骨悚然。2016年《叶问3》就被曝出为了冲票房,安排了7600场“幽灵场”。

38万人退票“事故”,3天10亿票房的《后来的我们》遭遇危机!

当然,也有粉丝自愿掏腰包为影片锁场的,比如去年上映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影片主演杨洋的粉丝为了保卫票房,在53个城市的电影院进行锁场,达到42091场,引发了市场的广泛争议。

这些潜规则在整个中国电影行业暗流涌动,《后来的我们》只是其中之一。但之所以此次事件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是因为《后来的我们》没有按“套路”出牌,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

在线售票平台表示:“上映当日有人恶意刷票,大规模集中退票”。这就是说,有人事先购入了大量的预售票,提升影片预售票房,影院则根据预售数据增加排影场次,有观影需求的真实观众,会提前购票,再次拉升一轮预售。但是上映当天,这个事先购入大量预售票的人退票了,这一过程里正常售出的票的场次已经无法取消排片,影院利益必将受到冲击。

谁会这样做?市场认为出品方有最大的嫌疑,而另一个巧合是,在线售票平台猫眼电影是《后来的我们》出品方之一及唯一发行方。不过,这个“票房异动”的操纵者到底是谁,还在调查之中,目前尚无定论。

38万人退票“事故”,3天10亿票房的《后来的我们》遭遇危机!

《后来的我们》出品发行方相关资料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应该经过市场的公平检验,而不是资本的考量,更不是由套路的深浅去决定的。事情的发生,值得我们反思,高票房的套路背后有着环环相扣的利益链,在这些垄断格局里最先受到伤害的一定是观众。

观众在这些“票房预热大戏”里是毫不知情的,看什么、选什么、要什么都是“被引导”。如果碰上精良制作尚且好说,但遇到“烂片”,无疑会打击观众对于国产电影质量的信心。“玩弄”消费者的信任感,等于在毁掉整个行业。

而对于创作者的热情也是一种打击。“票补”、“锁场”类行为,无异于不正当竞争,属于抢占市场占有率的营销工具,增加片方投资成本不说,还会让真正高质量的影片被“埋没”。曾经,业内“票补”大战甚至达到“没有5000万(票补)别进贺岁档”,“没有1个亿进不了春节档”的地步,令人震惊。“烧钱”冲票房不应该是一个健康市场的常态。

当然,不可否认,中国电影近年来进步很大,票房与质量成正比的精良制作也不在少数,比如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2017年的《战狼2》、《芳华》,以及今年的《红海行动》。但市场进步得越快,我们就要越注重健康的发展“生态”,行业的壁垒越高,相关企业就越要“严于律己”。

560亿的市场规模,我们的确为全球电影市场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繁荣之下必有隐忧,如果不能脱虚向实,挤出水分,那么,我们就只能永远对着别人的漫威英雄、宇宙传说、励志歌舞望洋兴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