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首博京津冀展——東漢中山簡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東漢中山簡王劉焉是光武帝劉秀與皇后郭聖通所生的幼子。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左翊公,十七年(公元41年)進爵為王,因為是郭太后的少子故獨留京師。三十年(公元54年),徒封中山王,在位三十六年薨,諡簡。劉焉墓發現和發掘的時間較早,時間在1959年,位於河北定州,是一座磚室墓,然而墓室早年被盜,僅一小耳室躲過了一劫,保存完好。墓中出土有玉衣碎片,在清理玉片的時候,考古人員在玉片上發現有“中山”的銘文,這是墓主人身份的有力證據之一。

漢代人十分相信玉可以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因此在帝王和貴族的墓葬中常出現以玉為殮具的喪葬文化。

首博京津冀展——東漢中山簡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

首博京津冀展——東漢中山簡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玉衣”之名,始見於《漢書》,也作“玉柙”,《後漢書》中多稱“玉匣”。

首博京津冀展——東漢中山簡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從玉衣的形狀觀察,它的形制和編綴方法,顯然受到鎧甲、特別是鐵製甲冑的影響。

首博京津冀展——東漢中山簡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這套金縷玉衣藏於河北省博物院,出土時共有5169片,玉片之中還摻雜著石片,玉片之間殘存有鎏金銅絲。

首博京津冀展——東漢中山簡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玉衣由五部分組成,分別是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長180釐米。

首博京津冀展——東漢中山簡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由於人體各部位形狀不一,玉片的大小、形狀均不相同,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樣式。

首博京津冀展——東漢中山簡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各形玉片整齊地排列成網格形狀,製作時要先把玉片一塊塊粘貼在裁好的麻布片上,然後再穿金絲連接,工藝考究。

首博京津冀展——東漢中山簡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據《後漢書·儀禮志》記載,皇帝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和公主使用銀縷玉衣。

首博京津冀展——東漢中山簡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劉焉身為東漢諸侯王本應以銀縷玉衣規制下葬,但該玉衣為鎏金銅絲編織,很可能為當時皇帝所賜。

首博京津冀展——東漢中山簡王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注一: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注二:文字參考展覽說明等。


相關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