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燕趙構成了『河北』的代稱,燕與趙之間還有一個奇詭的存在,這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山地國

它努力跟中原接軌,卻擺脫不了骨子裡的天馬行空

這個愛玩、會玩、死了都要玩的中山國,堪稱

北的『第三張面孔』

撰文丨公子羽 繪圖丨孟凡萌 等

引 子

真偏見!屈原死了,有人記錄;中山滅了,沒人關注

百家爭鳴、群雄逐鹿、問鼎中原。這些今天流行的詞語,均來自那個諸侯紛爭而文化璀璨的——春秋戰國。

這個時代,奠定了後來許多著名區域文化,如三秦與陝西,齊魯與山東、三晉與山西、燕趙與河北、吳越與江浙、巴蜀與川渝、湘楚與兩湖。

公元前296年,出了一件大事!被小人陷害、被國君驅逐的屈原(也稱羋原),在流浪途中寫下了《涉江》,然後投江自盡。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大秦帝國》屈原劇照 楊志剛 飾

在同一年,其實還有另外一件大事!那個實行“胡服騎射”的趙國武靈王,滅掉了一個叫“中山”的國。此前呢,這個位於太行山與華北平原交界地帶的神秘諸侯國,曾經兩度被他國所滅,但都重新復國,這一回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兩千多年後,屈原先生和他的楚國有口皆碑。但中山國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用屈原《涉江》詩句中的話來說,中山國的歷史就是“迷不知吾所如”,用白話說:好迷糊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中山國曆史,就是這個狀態。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大秦帝國》屈原劇照 楊志剛 飾

河北地區,擁有燕、趙、中山三個戰國諸侯國的故地,但是人們關注河北歷史文化時,往往只知道燕趙,而忽略二者之間夾縫中這個神秘之國——中山。

這個中山,比孫中山,比廣東那個中山,早了2000多年就出現了。當時大部分諸侯國,都是一個字,像晉啊,齊啊,秦啊,楚啊,這個疆域已經進入中原腹地(今保定、石家莊之間區域)的遊牧後裔建立的諸侯,偏偏就叫兩個字。

光從名字看,就讓人隱隱約約感到:這個國不大,但是有個性,不太按套路出牌!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先後“僭越”稱王的諸侯有11家,位列正史之首的《史記》為其中十國立傳,沒有稱王的諸侯魯、衛、晉、鄭也有一席之地。那時候衡量國力,用的是“戰車數量”,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戰車萬乘以上,為“萬乘之國”。中山國實力低一檔次,但僅次於七雄,戰車九千,屈居“千乘之國”。

這個第二檔的中山,不管那套規矩,跟諸大國一塊從“公”升級稱王。

中山雖不是七雄,但很重要,司馬遷卻沒給它寫傳記。關於“中山”的記載,偶爾跳躍出現在《左傳》、《戰國策》、《呂氏春秋》等文獻中,多數情況下,是別國討論軍國大事,捎帶著提到它。

比如,在公元前506年春季的一天,多國諸侯匯聚今河南省漯河市,大家來這裡商量著去如何討伐屈原老師的祖國——楚國。晉國權臣荀寅在大會發言:“水潦方降,疾症方起,中山不服。棄盟取怨,無損於楚,而失中山。不如辭蔡侯。”此事記載於《左傳》,白話就是:天降大雨,瘟疫肆虐,中山這個國家肯定不服,如果我們出兵等於放棄盟,招致怨恨,不但無損於楚國,還要失去中山的支持。所以呀,我國別聽蔡侯瞎嗶嗶了。

這一幕,在紛爭的春秋時期,司空見慣,但對於缺少史料的中山國來說,這段話很重要,這是“中山國”第一次出現在文字記載中露面。它以突兀的方式進入歷史視野,卻沒有任何文字交代它是如何誕生的。

學者通過考證推論,形成了關於中山國族源的三種觀點。第一種:由春秋時活躍於滹沱河北的“鮮虞”更名而來的。第二種:由陝西北部榆林一帶的狄族部落東遷而來。第三種說法:周王朝的封國。最後一種說法最早被排除,集中在前兩者。不管怎麼樣,基本可肯定:中山國是一個有著遊牧部落背景的諸侯國。

通過他國第三者講述,雖無法完全還原中山國全貌,但可以看出其發展脈絡:

早期的中山國:公元前506年始,活動在今正定的周圍鮮虞國,以“中山”為號,將都遷到中人城(今河北唐縣)。公元前457年至前425年,中山國遭到趙國重大打擊但並未滅亡。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春秋時期形勢圖,早期中山國

晚期中山國: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拋棄殘破的舊都都,遷都於顧(今河北定州)立國。公元前406年,魏國襲擊中山都城顧邑,國滅,但宗族力量尚存,桓公率眾人轉入山中臥薪嚐膽,於公元前381年復國,遷都於靈壽城(今河北平山三汲鄉與靈壽縣交界處)。直至公元前296年為趙所滅,靈壽作都城時間長達90年。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戰國時期形勢圖,晚期中山國

在群雄紛爭、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神秘的中山國曾留下過耀眼的光芒。鼎盛時期的中山,有戰車九千乘,僅次於號稱“萬乘之國”的戰國七雄。作為一個小國,它最大時候的疆域也只有“方五百里”(《戰國策·秦策》),但這個諸侯國極其頑強和堅韌,堪稱一隻打不死的小強。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戰國中山國核心疆域地圖 繪圖 @ 孟凡萌

國運顛沛流離,至少三次遷都;隊伍數次被打散,又數次重建;以小國搏擊強敵,多次取勝晉、魏、趙、燕;魏趙等大國君還是“侯爵”的時候,中山國君稱“公”,燕趙君稱王的時候,中山也跟著一起稱王。

中山國人驍勇善戰,尤其善於打山地游擊戰,專家認為:這跟其遊牧民族背景有關。明代開始流傳的“中山狼”,說的就是中山國境內發生的故事。清《紅樓夢》有“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句,將“中山”與狼聯繫在一起,更說明了其遊牧身份。由於受中原教化比較晚,他們比一般諸侯還不遵守禮樂限制,稱公、稱王,有點我行我素、先馬行空。

不過,最終還是因為國土狹小難以抵擋強敵衝擊,在距離戰國大幕落下還有75年的時候,中山國滅亡於趙。而且,趙武靈王採用的是“以其人之道還治起身”的策略,用中山人擅長的騎兵,出奇制勝地攻破了中山。

在中山國最穩定最輝煌的“靈壽都城”時期,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啥印象呢?我們可以用這麼概括:愛玩!會玩!死了都要玩!

也許是出於對中山國遊牧族源的偏見,也許是顛沛流離的中山國本身缺乏史料,司馬遷的《史記》對中山著墨很少,但有這麼一段生動的描寫:

“(中山國)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遊媚富貴,入後宮,遍諸侯。”(跕屣”是一種足尖著地的舞步。)

翻譯成白話:老爺們兒喜歡聚眾遊戲玩樂,常常高歌一曲,出門在外常常搞殺人搶劫(椎剽)的勾當,閒的時候有人幹盜墓的,有人幹手工活,有的人擅長冶煉金屬,美男子多喜歡混娛樂圈當藝人;女孩子們,擅長演奏樂器,跳一種類似芭蕾的舞蹈,並以此吸引王公貴族,她們常去後宮工作,中山籍美女甚至遍佈各大諸侯國。

戰國中山國鼎盛期的都城——靈壽城考古發掘之前,這些印象停留在文字中。位於河北平山縣三汲鄉的中山國靈壽故城以及城內王陵的發掘,是二十世紀最激動人心的考古大發現之一。考古人員進入之前,王墓早就被人盜掘過。即便如此,仍有兩萬多件文物驚豔出世。

氣勢恢宏的都城、精美絕倫的器物,以實物形式讓不完整“中山國”變得鮮活,更是印證了中山國人的極度“會玩”的天賦和超群的藝術想象。

Ⅰ 都城篇

中山國都城靈壽格局獨特,別國都是“國字臉”,人家卻是“網紅臉”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窗口。那麼我們就先從中山國鼎盛期的首都靈壽故城說起。

戰國七雄各大諸侯國,都城一般都建在平原上,而且主城多是方形,齊國臨淄、趙國邯鄲、秦國咸陽、燕國薊,莫不如此。這些城池,在別的諸侯那裡,遵照《周禮》規制,方正而且規矩。可是人家中山國偏偏不這樣。

人家的都城——靈壽城,平面輪廓是個“心形”(相關考古報告稱為“桃形”)。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平山縣三汲鄉中山國都城靈壽故城遺址遙感圖 製圖 @ 大地理館 王巖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靈壽故城考古遺址航拍 供圖 @ 黃軍虎

中山國曾被郭沫若稱為“藝術王國”,中山國吸引了包括他在內的諸多學者苦苦尋覓。上世紀70 年代中後期,撲朔迷離的中山王陵和都城靈壽古城,絢麗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前。靈壽故城城址,位於東靈山、西靈山以南,滹沱河北岸,有兩條天然河溝為護城河。中山桓公,中山國第三任君主,完成了最後以一次復國大業,並定都靈壽。

在手繪的三維圖上,“心形城”的輪廓會更一目瞭然。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靈壽城遺址鳥瞰手繪圖 繪圖 @ 付大偉

靈壽故城,坐落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的農田阡陌間。面對農田和荒草間規模宏大的建築臺基遺存,我們不能不感嘆這樣的遺存是偉大的奇蹟:這是一片位於太行山東麓平原、滹沱河中上游,千百年來被人們反覆開發而顯得支離破碎的“熟地”。幸好,都城夾在滹沱河的兩大水庫—— 黃壁莊水庫和崗南水庫之間,所以沒被水庫淹沒。也正因為處於水庫涵養區,古城與城外的多處陵墓的地標建築,沒有被喧囂侵擾。

跟方方正正、規規矩矩的方城相比,這種“心形城”少了死板,多了靈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和特別的美學視覺。這種形狀的美,無須理論來證明:因為,你看看現在女孩子夢寐以求要追求的“心形臉”,也就是俗稱的錐子臉,或許就知道了古代中山國人,似乎有一種天生的美學天賦。

心形臉或錐子臉,成了網紅臉,不少人對非天然錐子臉反感,但是無法否認:如果這種形狀不好看,大家幹嘛又要動刀子呢?答案:不言自明,這種形狀,時髦!好看!從藝術上說,比國字臉更流暢。

沒錯,在兩千多年前,中山國都城的設計師,把自家的國都設計成了一張“網紅臉”,你說神奇不神奇。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心形”網紅臉演示示意圖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我感覺:兩千多年前那位牛逼設計師在偷笑

國徽篇

這個愛山民族設計了

一款“山”主題的LOGO

堪稱中山國的——國徽

“心”形的王城之中,還要有山——城東北有座叫“黃山”的小山頭,這不是巧合,而是體現了這個諸侯國的“崇山”風俗。水經注對中山國第一個都城“中人城”(中山城)一帶有過描述。

《水經注•滱水》:“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內有小山,在城西,側而銳上,若委粟焉”,“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謂之中山城,”“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西晉張曜《中山記》說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從前期都城中人城到後期都城靈壽城,“城中有山”的傳統一直在傳承。

中山的字面意思,就是“山中之國”。其他諸侯國,包括強大的秦國、楚國、齊國,到如今都沒有發現象徵國號的標誌出土,而中山國卻出土了象徵王權與國家的LOGO——青銅山形器。

這組尺寸巨大的禮器,露出真容之後,讓考古專家讚歎:這組器物堪稱國徽啊!因為,它的上部如“山”、下部如“中”——兩側各有一回紋鳳鳥,造型奇巧,真應了《史記·貨殖列傳》“作巧奸冶”的說法:中山國工匠,手巧活好,特別是金屬冶煉。

這是一種儀仗禮器,中山成公、王cuo(第一個稱王的中山國君四聲,此字打不出,見上圖)墓出土了一套6 件,每件高達143 釐米;中山王墓中出土了一套5 件,每件通高119 釐米。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戰國中山國山字形青銅禮器 供圖 @ 張慧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河北博物院展廳內的“山字”禮器陣

器物下部中間有安插木柱的圓筒狀銎,出土時銎內還殘留朽木。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山字”禮器出土時的情形 供圖 @ 張慧

山字形器插在木柱上豎立排列,氣勢雄偉。這種禮器為中山國所特有,造型莊重,立於木柱之上排列在帳前,象徵著中山國王高高在上的權威。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王帳山形器復原想象圖 供圖 @ 張慧

除了“國徽”,體現“山”崇拜的風俗還有很多。如這套“人俑拜山陶器”,有六件方形陶錐體和一件人形俑。出土時,方形錐體每三個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山”字形。陶人俑發現於冶銅爐作業坑邊的上坎,雙手作圈手拱拜狀。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人俑拜山陶器”一組

陪葬時,人俑和山字形器均用淨土掩埋,形象地反映了中山國崇拜山神的風俗。

Ⅲ 門戶篇

給首都把門的兩座山

原來是一對萌寵神獸

靈壽故城的城垣內部是有起伏的,就自然地勢夯築而成,北高南底,地上部分多蕩然無存,夯土城基尚在。

戰國時期,是中國城市走向成熟的第一次高峰,居住區、商業區、政治區功能分區已經十分成體系。中山國靈壽城,位於太行山區與華北平原樞紐位置,又位於該國疆域中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經濟中心。

這座城分東、西城,東城北部為中山王陵墓區,南部為手工業作坊區和居住區,西城北部為中山王陵墓區,南部為商業區,居住區。如今,一條運煤鐵路將中山王城與王墓隔開。我們看靈壽城的遙感地圖,一定會發現一處特別的景觀——中山王釁墓西北有山頭兩座,分別為西靈山、東靈山——它們從平原上拔地而起,猶如兩扇護陵的大門,神奇的是它們不是人工建築,而是天然景觀。

接下來,就看看這兩座把門的小山,有何絕妙。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靈壽城夯土城垣遺址供圖 @ 張慧

這兩座山體量規模並不大,但是在三維地形圖上,能夠非常清晰地突兀在那裡: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東靈山、西靈山與靈壽故城位置關係 製圖 @ 大地理館

從側面俯瞰,這兩座山,似乎也只是兩座平平無奇的山。兩山把守的位置向右下,是靈壽故城的北城牆,北城牆西部有中山國成公的墓葬。

▲東靈山、西靈山與靈壽故城局部鳥瞰 供圖 @ 黃軍虎

藉助遙感圖,我們垂直來看下,這兩座山與故城的輪廓:從空中看起來,西靈山、東靈山的輪廓,分明是兩頭憨態可掬的動物嘛,它們正好守著城西北角。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東靈山、西靈山與靈壽故城遙感圖

底圖 @ GE 製圖 @ 大地理館

我們繼續放大,東靈山的神獸,真容是這樣滴:

我感腳,這身形像一頭虎。有鼻子有眼,有腿又有腰,昂著頭,伸著前腿兒。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四靈神獸”中的白虎

西靈山的神獸真容是這樣滴:

看這髮型,比較像一頭獅子。鬃毛抖動,前腿朝上,跳舞,正在嘚瑟,似乎還在傻笑。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古代麒麟形象(主體據說來自獅子)

中山國那時候當然沒有飛機,自然也無法垂直俯瞰地形,這兩隻神獸不太可能是人工雕琢,我們只能說——天賜兩頭活靈活現的神獸,來守護中山國的都城。而在中山國王墓裡,還真就出土了兩隊作為陳設用的瑞獸。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錯銀銅雙翼神獸

這對傢伙正式名稱叫:錯銀銅雙翼神獸。中山王墓出土,為中山國王家的鎮席之器。它們神獸怒目圓睜,長舌直伸,獠牙外露,圓頸挺立,昂首向左,彷彿在大聲咆哮。口、眼、耳、鼻、羽毛等處均錯有銀線紋,身上的錯銀捲雲紋千變萬化,背部蜷曲於雲中的錯銀鳥紋。

打開中山國王公貴族們的地宮,還有更多的大菜來襲。來來來,讓我們通過出土文物,來看看這裡的國王與國民,有多麼“城會玩”。

Ⅳ 衣篇

金帶鉤

中山國土豪標配

高調奢華有內涵

這是一個經過兩千四百多年仍然金光晃眼的器物。它尺寸不大,卻很重要——是戰國漢代掛腰帶的專用的,叫“帶鉤”。雖然是實用器,但有權勢的人,往往會用名貴的材質如金銀、玉石來打造。

這是一件從中山王墓中出土的琵琶形銀質鑲金帶鉤,造型是蟠龍,“龍頭”上還有眼睛,鑲嵌雕刻紋路是鳳和猛獸。端莊文靜的鳳凰,與兇猛的獸糾結在一起,工藝水平,絕非一般工匠能夠達到的。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王墓出土的鑲金鳳銀帶鉤

說起這帶鉤,有一則著名的故事。 《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記載:“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小白詳(佯)死……”一個叫小白的公子逃往魯國,管仲率兵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鉤,而小白安然無恙,但就勢裝死,後來返回齊國即位,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一枚小帶鉤,救了大霸主。

春秋戰國時候,腰間就已經使用皮帶了。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古畫中的玉帶鉤

帶鉤是如何使用的呢? 請看插圖分解: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戰國時期出土銅器中的人俑,腰間帶鉤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戰國時期出土銅器中的人俑,腰間帶鉤

中山國王的遺體墓室,已經被盜,這個金銀帶鉤,幸運躲過了盜墓者。從這一個小小的飾物,我們能夠想象中山國權貴階層的穿戴之奢華。

Ⅴ 食篇

九鼎吃肉、大壺喝酒2400多年的酒還能飄香,愛酒如命的國度創造了“千日醉傳說”

從古到今,吃,是永恆不變的剛需話題。

中山國王如何吃?“鐘鳴鼎食”形容貴族家的場面,這 主要用具當然就是鼎了。鼎,不僅是“王的餐具”,更是身份的象徵。西周時期,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包括中山國在內的這些諸侯,應該用七鼎。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紛紛“僭越”禮制的約束,九鼎,中山國的國家元首——成公墓以及他的兒子——中山王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的墓,都出土了成套的九件銅升鼎。 平時的宴會,遺蹟祭祀時,這些升鼎內要盛放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除了食器,一些重要的鼎,往往還有更深層次的功能——記錄重大事件,比如著名的毛公鼎,刻錄了銘文近五百字。考古發掘之前,中山國缺少系統的文獻記載,尤其是,連王族譜系都不全。幸運的是,王的墓裡出現了兩件重器,一件是“九鼎”中的頭鼎,與一般鼎不同的是,它是鐵足銅身。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王銘文鐵足銅鼎

這尊重達60公斤的大鼎,外壁刻有銘文77行,有469字,目前發現的銘文最長的戰國時期青銅器。銘文記述並表彰了將軍司馬賙(zhou)率軍隊攻伐燕國、開疆擴土的史實。記述他國曆史的文獻曾側面講述,中山國先後跟兩大鄰居——燕趙作戰,均取得過大捷,這個鼎的文字,跟歷史記載吻合。

鼎上的銘文,印證了《戰國策·齊策》所述:“中山悉起而迎燕、趙,南戰於長子,敗趙氏;北戰於中山,克燕軍,殺其將。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北勝,此用兵之上節也。”

千輛戰車級別的中山,硬抗燕趙等萬輛戰車級別的大國,不落下風,足以說明其戰鬥力的強悍。

跟這件大鼎一起出土的,還有一件同樣銘文眾多的器物。這是一件高63cm的盛酒的工具——它同時也是一件禮器,450個銘文,也大大炫耀了中山國的勝利成績。這件銅酒壺稜角分明,壺蓋上有四個鏤空雲形鈕,腹部各有一個獸面銜環鋪首,壺身四角各鑄有一條神采飛揚的矯龍。

最最最重要的是,它贅述了中山國的創業史,並提到了自己的祖輩廟號“皇祖文武,桓祖成考”——中山國的家譜世系,至此完成了補缺!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王銘文銅方壺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王銅方壺銘文拓片

既然說到了酒壺,那就不難看出:中山國是個愛酒的國度。

沒錯!《周禮·天官·酒正》中提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東漢鄭玄注:“清酒,今中山冬釀接夏而成。”看到了吧,也即是說,周天子需要的最高級別的清酒,就是中山國人釀造的。那個寫“慈母手中線”的孟郊,曾竟感慨:欲慰一時心,莫如千日酒。大文學家蘇東坡,曾在當時名“中山府”的定州擔任知府,當時釀出的“中山松醪酒” 讓諸多文人墨客迷戀。

中山酒的鼻祖,就是戰國中山國的釀酒師,而這國王的墓葬裡,竟然還發現了2400多年前的美酒!

當這尊扁銅酒壺被打開時,居然還可以聞到酒香。通過現代儀器分析,這種酒是古老的糧食釀造酒,當時創造了一個紀錄:經過釀酒權威機構測驗認定,這是發現最早的古代酒的實物。因為歲月太過久遠,酒精度已經微乎其微,因為溶解了銅元素,酒液已經碧綠如翡翠般。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青銅扁酒壺與青銅三犼足筒

這中山國的王爺,得有多愛酒,連死後都不忘把這佳釀帶入長眠的墓室。

犼,是古書上說的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俗稱為望天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常立於華表和房頂,它們專門注視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遊不歸,它們就呼喚皇帝速回,料理政事。這裡中山國的犼,出現在投籤筒之下,也許是在守望著酷愛縱酒娛樂的國王來駕臨吧。

關於中山酒,《戰國策·魏二》也有提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遠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這裡借大禹的口吻,提出了預言:後世肯定有因為縱酒而亡國的!比如,商末代的紂王就曾“以酒為池”。而中山國的滅亡,也跟其君王縱酒狂歡作樂有很大關係。

Ⅵ 住篇

生:王宮的朝堂裡

用著禽獸撐起的豪華屏風

死:最早建築平面圖

設計了一個豪華的地下宮殿

公元前4世紀的一天,經過長時間的規劃、營建,中山王陵地面建築群——饗堂正式落成,中山國的全體貴族們在中山王率領下,一起出席了當天舉行的祭祀大典。根據《兆域圖》描繪,結合相關歷史記載,插畫師完成了這張歷史場景復原圖,它描繪了中山王陵饗堂前舉行的宏大祭祀場面。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王陵饗堂祭祀場面復原想象

繪圖 @ 劉璠

這幅插圖,復原了中山王陵饗堂前舉行的宏大祭祀場面,我們是根據中山國靈壽故城遺址出土的《兆域圖》的描述完成的。《兆域圖》是一幅王陵的平面規劃圖:按照該圖比例尺換算,整座王陵規模極其宏大,地面建築是用於祭祀先王陵寢的饗堂,兩側並排著兩個王后堂,整個墓區還分內宮、外宮。

古代,好的陵墓建築是在國王生前就開始規劃、設計、建設完成的。《兆域圖》刻在一張銅板上,長94 釐米、寬48釐米、厚約1釐米,用金銀鑲錯繪出了一幅陵園的平面圖,對陵園建築的各個部分和相互距離標註了尺寸——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王陵出土《兆域圖》銅板 供圖 @ 張慧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兆域圖》銅板上的文字標註

就是它,被建築學家稱為“最早的建築規劃平面圖”,被地理學家視為“目前發現最早的地圖”。這塊銅板的出土,讓今天的人第一次看到古代建築圖紙的實物。這個圖還告訴我們:過去認為是漢代出現的斗拱技術,其做法在中山國已經出現了;唐宋以來木結構上慣用的主要連接榫卯之一的“螳螂頭”此時也在使用了。這些都大大地

超出了我們已往對戰國建築的認識。

斗拱是中國古建築的代表性技術,目前能這種應用案例的最早實物,還是出現在中山國。

這件器物叫“四龍四風錯金銀案座”,是連接兩扇屏風的插座。案,在古代指的是小桌,此案的案面已朽,只存案座。方案的底盤為圓形,由兩雄兩雌的四隻梅花鹿承託。底盤之上昂首挺立四條雙翼雙尾的神龍,龍的雙尾向兩側環繞,反勾住頭上的雙角;龍的雙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龍尾連接四隻展翅的鳳鳥。案座整體造型動靜結合、疏密得當、新穎奇特。方案上的錯金銀紋飾精巧而繁複,線條流暢斑斕。

注意!四條龍的龍頭處——分別托起一件一斗二升式的斗拱,斗拱托起案框,斗拱的形式按照當時木構建築的挑簷結構製成,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戰國斗拱應用實例。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

這件“四龍四風錯金銀案座”,其錯金銀技術在戰國時期屬於超一流的,這是中山國最牛的代表性手工藝絕活之一。錯,就是嵌,將金銀片或塊,嵌入青銅器中,形成各種美妙的圖案。我們看下這細節。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方案的底盤為圓形,由兩雄兩雌的四隻梅花鹿承託。底盤之上昂首挺立四條雙翼雙尾的神龍,龍的雙尾向兩側環繞,反勾住頭上的雙角;龍的雙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龍尾連接四隻展翅的鳳鳥。這樣天馬行空的造型,得需要多麼出色的想象力!如此絕倫奇巧的手法,得需要多麼出色的創作天賦!

可以說:亂世中的中山工匠製造出了充滿想象力的青銅器,較其他各諸侯國手工藝品,有過之而無不及,錯金銀工藝更是一絕。

中原地區:商周至戰國,是中國青銅器最輝煌的時期,從那時起,以中原為代表的青銅器造型、圖案,形成了莊嚴、規矩的風格,裝飾圖案走的是寫意的路子。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商周至戰國中原地區典型青銅器

南方楚國:在中原基礎上,紋飾更加繁複,開闢了另一種青銅器藝術風格,尤其器物上的裝飾雲紋等,反覆纏繞,跟楚國文字中的“鳥蟲篆”,有異曲同工之美,把“大繁”之魅發揮得淋漓盡致。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淅川戰國楚墓所出的楚王子午鼎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八稜體龍鳳銅座 來源 @ 嘉德國際拍賣中國嘉德 2009秋季拍賣會

這件器物跟中山國那件案座,有異曲同工之美:不過,這件楚地青銅器,其龍鳳採用了圓雕方式,周圍八面分別有羽狀紋、旋轉幾何紋、變形獸體紋等。在八稜體銅座斜面部分的四邊,鑄有圓雕的四條飛龍,回首張嘴吐舌,雙角,身上有翼。紋飾繁複而略帶詭異。它比規矩的中原器物,多了幾分浪漫氣息,但總體上仍是“寫意”,而中山國的動物造型,則是質的突破:它們在造型奇異的基礎上,更追求寫實。

簡單地說三種青銅器的特徵:中原,簡約端莊、風格寫意;楚國,繁複瑰麗、風格寫意;中山國,天馬行空、風格寫實。這並非絕對說,某地的所有器物都如此,而是從三者的代表性器型中做出的總結。從動靜來說,中原喜表現靜、楚國半靜半動、中山喜表現動。

北方各諸侯國中,中山國器具的藝術性和浪漫氣息最為突出,與同時期奇幻詭異的楚國器物相比,也毫不遜色。二者一南一北,為兩朵奇葩,各有千秋。在造型藝術上,中山之器少了些中規中矩的沉穩,卻多了幾分遊牧民族天馬行空的想象,出現了大量圓雕作品,使其愈見豪放與鮮活;在器物裝飾上,中山國器物不似楚國器物紋飾那般繁複精準,但錯金銀及鑲嵌工藝的普遍使用,是當時任何諸侯國所不能及的。——河北博物院副院長 李建麗

就讓我們盡情欣賞下中山國工匠為留下的這些至少2300年前的“萌寵”。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虎吃鹿造型屏風銅座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無論中原,還是楚地,表現寫意、對稱、態靜之美的器物居多,而這件中山國的屏風座,居然做成了“老虎吞鹿”的造型:老虎將小鹿送入巨口之中的瞬間,老虎敏捷的動作、兇猛的眼神與小鹿的柔弱無助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個雕塑,定格的是吞噬動作的瞬間。

老虎吞鹿與一對錯金銀牛,形成了屏風座“天團”,它們都是屏風構件的一部分。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王墓出土的動物造型屏風座

動物局部特寫:錯金銀圖案,表現了動物身上的毛與紋路: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木構的屏風早已腐朽,但那些構件完整保存了起來,它們跟這些動物造型的屏風座,一起撐起了“王的大廳”。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王帳屏風復原圖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根據出土遺物,我們可以這樣復原中山王生前所居的大廳:

▲中山朝堂或宴會廳復原圖 供圖 @ 黃子爵

生前奢華,死後也要繼續享樂。這是中山王死後居住的饗堂:

▲中山《兆域圖》饗堂復原圖 供圖 @ 黃子爵

這是王的城——中山國靈壽故城: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靈壽故城商業區復原圖 供圖 @ 黃子爵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靈壽故城商業區復原圖 供圖 @ 黃子爵

靈壽故城,那時的滹沱河寬闊多水,可以通過水路,在華北平原與太行山區之間,運輸物資和商品。這就引出了下一個話題:行,中山國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

Ⅶ 行篇

先秦豪華的馬車

鎏金構件亮瞎眼

紅漆輪子太拉風

堪稱戰國時的法拉利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是一個半山地、半平原的諸侯國,除了滹沱河水路的船隻,當時主要靠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了。

中山國曆代國君墓都有陪葬的車馬坑,車馬坑裡的馬車大多已破碎不堪,但有不少金屬配件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使我們對當時車輛的形制結構有了細緻入微的瞭解。車馬坑剛出土時,還殘存著紅色、黑色等各色漆痕,有的車上有絲織物朽跡,可能是車上華麗的帷幔。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戰國馬車復原圖 繪圖 @ 付大偉

中山王墓的車馬坑、雜殉坑共葬10 輛車,其中王車的形體最大、裝飾最華美。中山國馬車的形狀與中原所出基本相同,但形體較小,車輪直徑僅有80 釐米左右,可能同中山國丘陵山地為主的地形有關,而小車便於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駛。根據考古發掘實物和相關信息,我的朋友——出色的插圖師付大偉先生,繪製了這張中山國戰國馬車復原圖。

這就是中山國王出行的“寶馬香車”。它們的配件,無不雕金、錯銀、鑲寶。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馬車金軛角飾品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馬車龍頭形金衡帽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軛角、衡帽,具體在馬車結構中的什麼位置呢?

西漢文學家劉向在《說苑·辨物》中縱覽了天下各地的地理與風物,他對中山國故地是這樣評價的:“中山,大風飄谷,桑麻遍野,牛馬雜牧,農畜並茂。”中山國在眾多諸侯中,疆域狹小,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讓它變成了一個農、商、牧皆發達的區域。清代學者郭嵩燾在《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序言中說:“戰國所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那時候的中山國,水路和陸路都很發達,交通工具讓中山的商品,通向了四面八方。而中山國王的座駕——簡直就是戰國馬車界瑪莎拉蒂、法拉利。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河北博物院展廳中的中山王馬車復原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Ⅷ 玩篇

玩樂器、玩玉石 、玩寵物

這國王堪稱把玩界鼻祖

金子狗帶亮瞎眼

還給狗兒取暱稱

除了衣、食、住、行,剩下的部分我們歸結為一個字——玩。

具有政治投資眼光的大商人呂不韋先生,當然不會放過對中山國的考察,他在《呂氏春秋》中說:“中山之俗以晝為夜,以夜繼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康樂歌謠好怨,其主弗知,此亡國之風也。”

巔峰時期的中山國富足,從上到下形養成了愛玩的作風,而且常常通宵玩,男男女女常常聚眾歌舞,竟然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呂不韋斷言:“這是亡國之風。”

東方的齊國以富足而聞名,“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塗,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不過,人家是大國,而且市井社會繁榮,也沒有如中山國這般不分晝夜的狂歡。

享樂主義盛行的中山國,留下了太多亮瞎眼的玩物,這些奇技淫巧的玩意兒,在其他諸侯國哪裡,幾乎難以見到。

⒈玩音樂

音樂歌舞讓官員沉湎其中,也使尋常百姓誤以為天下太平,歌舞慶賀。也正以為這種土壤,中山國為各地培養了很多演員(如前文引用古文,男常為倡優,女為歌舞伎)。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王室樂舞演奏復原供圖 @ 黃子爵

吃喝排場豪華,稱為“鼎食”;演奏陣勢強大,稱為“鐘鳴”。周禮規制的載體之一,編鐘是當時周天子及諸侯家的標配樂器。一開始,它是嚴格執行周禮“樂懸”的演奏工具。隨著“禮崩樂壞”,它們漫漫地變成了王公貴族享受歌舞娛樂的器具。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鑄造的甬鍾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鑄造的鈕鍾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王墓出土編鐘一組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⒉玩狗

跟齊國類似,中山國也玩“走狗”,而且這裡流行一項時髦活動——帶著自己的寵物愛犬野遊,享受獨特山野風光帶來的特有愜意。中山國產一種北犬,遠近聞名的,六國貴族爭索北犬。這種狗,通體黝黑,鬃毛茂密,常作為禮品犬贈與他國高層。出土物證,真真切切證明了中山國玩狗的風氣。

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時期的齊國跟中山,是一對盟友,這倆諸侯亡國國前夕——戰鬥力幾乎是一盤散沙,跟享樂風氣不無關係。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王墓出土狗骨架及金銀項圈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中山王墓出土了兩具狗骨架,頸項上都戴著金銀製成的項圈。這兩副項圈用長方形金片捲成扁管狀,管的外面正中有一條凹溝將扁管平分為兩部分,管的內面中間有合縫,管的四角有細孔用來聯綴,最後把金銀兩種扁管相間穿在革帶上製成項圈。在項圈的外側中間部位,綴有一個銅環,用來結帶。

人家玩的這狗帶上,背後還有字兒呢,看著像是“犀”,“犀”被用來形容鳳毛麟角的稀罕物。這狗主人給狗穿金戴銀還嫌不夠愛,是不是就給它取了個暱稱叫“犀”呢?阿犀阿犀,我愛你——狗帶之上,名字寫一遍還不夠,所以就,每一節上都寫了一個。

此段完全屬於個人臆想,但似乎有點合理。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金狗帶背後的刻字銘文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也許是,看到主人如此寵溺獵狗,這對室內擺件的孔雀感到羨慕嫉妒恨,兩鳥面面相覷,竟然互看不順眼起來。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孔雀型青銅器擺件(也有推測為車上配件)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它們看到了什麼?原來是主人的另一種寵物⑼

⒊玩玉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蛙形墨玉雕

中山王墓出土玉器多達3000 多件,在中國玉器考古史上十分罕見。玉器的器形有玉環、玉璧、玉璜、玉佩、玉帶鉤、玉飾、玉片等。遊牧民族崇尚黃金,農耕民族熱愛白玉,這組玉石,是中山國由遊牧向中原農耕文明靠攏的象徵。

首先走過來的是上圖的墨玉小蛙方陣。這蛙跟平常所見的蛙,不太一樣,它們有尾巴,上翹緊貼臀部。它們昂著頭、蹲伏著列隊,憨態可掬。戰漢時期,多有“宜子孫”玉器出土,寓意農耕民族繁衍人口的願望。蛙,諧音娃,也常常成為人口生育的象徵。只是不知,這裡的小蛙,是否也是這樣的寓意?這是一組把玩之物。中國文玩圈,流行“把玩”,要說這中山國王,也堪稱把玩的鼻祖之一了。

接下來走過來的是小金虎六人組。這是一組嵌松石虎形金飾片,為鑲嵌在衣物上的飾件,具有濃郁的北方遊牧民族特色。小虎低頭垂尾,四肢彎曲作行走狀,形象稚拙可愛。金黃的虎身上嵌有翠綠的松石,色彩明麗,富有極強的裝飾效果。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王墓出土嵌松石虎形金飾片

這組寶貝的亮點,不是金子,而是裡邊嵌的綠松石。綠松石,為我國傳統四大名玉之一。這六隻小虎低頭垂尾,四肢彎曲作行走狀,形象稚拙可愛。

現在隆重登場的是水晶瑪瑙玉石手串天團。

它周長20.3釐米,在靈壽縣崗北村戰國中期墓出土,由1件長條形墨綠色玉石、14粒珠形紅瑪瑙串珠、8顆扁圓形水晶串珠和4顆扁圓形冰石珠串相間串成,搭配協調,色彩豐富。這樣的DIY的串珠搭配,放在現在的文玩櫃檯,也應該絲毫木有違和感。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玉石珠寶串飾品

靈壽縣崗北村戰國中期墓出土

接下來走過來的是“六個小矮人”組合:

這是一組中山王族3 號墓出土的小玉人為隨葬人俑,有的是婦女,有的是兒童。女俑頭梳牛角形或圓形髮髻,身著圓領窄袖束腰長袍,袍上飾有花格紋,是戰國時期中山國建立者——鮮虞人特有的髮型和服飾。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小玉石陪葬俑

戰國中山王族3 號墓出土

最後壓軸出場的是王家貴族龍鳳戰隊:

它們是證明“王族基因”的代表性玉器,工匠採取了透雕、浮雕、陰刻的激發,刀法隨花紋不同而變化。其毫不雷同的藝術造型和圖案紋樣,鮮明地反映出中山國玉工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龍形玉佩佔中山國所有出土玉器的1/4。出場的透雕夔龍黃玉佩、夔龍飾青玉環是中山國玉器中佼佼者。

榮耀屬於王者,它們就是“王者榮耀”的象徵。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王族墓出土龍紋玉器系列 供圖 @ 張慧

最後這件東東,不算是玩意兒,是宮廷燈具,但從它的裝飾看,絕對是一件藝術品。不知道,趙本山老師看到這件東西,是不是會感到“他鄉遇知音”?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十五連盞銅燈

中山王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墓出土

這燈的整體造型彷彿一棵大樹,枝頭有十五隻燈盤,高低有序、錯落有致。燈體可拆分為八節,每節的榫頭形狀各異,便於安裝。樹幹上蟠繞著三條蜷曲的螭龍,樹枝間小鳥引頸鳴叫、群猴嬉戲玩耍。燈的圓形底座由三隻獨首雙身的猛虎托起,底座上站著兩個男俑,正在高興地拋食戲猴。


這就是會玩的中山國人,會製造玩物的中山國工匠。

進食的猛虎、靜臥的小鹿、負重的犀牛、憨實的小蛙、活潑的小猴,神遊的龍、飛舞的鳳、身插雙翼的神獸、單足卷尾的夔龍等,這形形色色的動物——勾勒出了一個驚豔、奇詭的中山國。1981年,戰國中山國文物在日本展出,著名的美術家、作家東山魁夷曾讚歎:“中山國的工藝水平已經達到了今天日本的水平!”(注:我覺得,是秒殺)

▲河北定州的“古中山國”門樓

資料來源 @ 甘博的中國攝影集

中山國雖然湮滅,但作為行政區域的中山,從漢一直延續到到明初,但地名與地域文化並沒有消亡。甘博 (Sidney D.Gamble)是一位社會經濟學家、攝影家,終生致力於中國城鎮和鄉村社會經濟問題的調查研究。從1908年到1932年,他先後四次訪華,積累了一整套價值無比的影像檔案,含5000幅黑白照片,幾百幅手工上色的玻璃幻燈片等,展現並保存了二十世紀初中國豐富的民族誌信息。其中一組1931-1932年攝於河北定縣(今定州)的老照片中,有一張帶“古中山國”信息。


繁榮一時過後,中山國被敵國佔領,繁華的靈壽城也被夷為平地,後來的中山故地的中心和治所轉移到今河北定州,靈壽城內外的多個王族墓地,多被盜劫一空——《史記》曾描述有中山國人喜歡幹盜墓的勾當,沒想到的是,自家的墓地也遭受了後世盜墓賊的洗劫。

我們今天看到的文物,是浩劫中的倖存者,它們或許只是露出了中山國的局部側影。不過,這足以讓我們重新認知並發現這朵在戰國天空裡開出的奇葩,一種不同於河北其他區域的面孔。

中山國,主要分佈在今天什麼區域呢?

保定以南、衡水以北、邢臺以西,太行山以東——基本上是今石家莊所轄區域。這塊區域的核心文化,既不是河北北部的燕,也不是河北南部的趙——所以,它堪稱河北的第三張面孔。而中山國這種“天馬行空”、“娛樂會玩”的做派,也似乎跟今天的河北性格,大相徑庭。但是,它實實在在就是河北的一部分。

官方、學界、民間已經習慣於將“燕趙”視為河北的代稱,將燕趙文化視為河北的代表。不過,燕、趙兩國,並不能完全覆蓋河北,即使公元前296年趙國將中山國滅亡,但這個覆蓋中山的趙國,也只維持了不足60年。到了漢代,中山故地,又成為諸侯王的封土,戰國中山、漢代中山,以及後來的中山府,證明:中山的傳統和基因,一直在這塊大地上延續著。燕國除了河北,還覆蓋北京天津遼寧;趙國除了河北,還覆蓋河南山西。而中山國,百分之九十的疆域,在河北——可以說,恰恰是中山,在河北的中樞位置。

就連今天常說的“慷慨悲歌”,都有可能不是出自燕趙,而是中山的專利:河北學者程雪莉考證稱,其實“悲歌慷慨”出自中山國。《呂氏春秋》曾記載中山的音樂“康樂歌謠好悲”;《史記·貨殖列傳》中描述中山風俗:丈夫“好氣任俠,相聚遊戲,悲歌慷慨”。

中山國,是燕、趙之外,河北的第三種面孔,可以被暫時隱藏,卻無法永久埋沒。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先祖遷徙路線及戰國中山國區域圖

繪圖 @ 孟凡萌

中山國的族源問題,多數學者傾向“白狄鮮虞”說,而出土的眾多遊牧色彩的器物,似乎也印證了一點,這張地圖就是在認同這一觀點的前提下繪製的。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中山國曆代君王譜系及大事記(請點開查看大圖)

中山國滅之後,其末代王流亡齊國,王族被遷徙到今陝西榆林一帶,其他遺民到了秦國,遷入太原,後逐漸由太原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南方的中山國後人多改姓為“易”——而“易”姓的一支,據說為中山國王族的直系後代。

易中天老師的生花妙筆,是否也是受到了古中山人“天馬行空”藝術天賦的影響呢?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石家莊的前世,原來是個“會玩”的古國!

微信公眾號:大地 理 館 geo-museu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