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劉禪投降時,姜維如果不投降而是堅持下去能復國嗎?

好吃糖744


蜀漢的滅亡,其實不在姜維投不投降。可以說即使姜維拒絕投降堅持抗戰,他的抗戰行為也是註定要失敗的。

蜀漢朝廷向魏國投降的時候,其國內統計數據是這樣的:人口九十四萬,兵員十萬四千人。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就是說每九個蜀漢人民中就有一個人要去當兵!益州雖然富庶,但畢竟只是西南邊陲的一個州,常年不斷地北伐戰爭已經把這個國家給搞得民窮財盡。可以想見,當一個國家九分之一的人都在服兵役的時候,這個國家的經濟和生產是何種的樣子!

這還僅僅是從服役人員佔比來討論,整個蜀漢政權其實都建立在一個三重矛盾之上:土著、劉璋舊部和劉備舊部之間,彼此之間有矛盾,而且矛盾幾近不可調和。諸葛亮執政時期,總是儘可能地做到平衡和公正,也就是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但這麼做卻恰恰觸動了益州土著的最根本利益,也動搖了蜀漢的政治基礎。

因為在當時,最應該被團結的、最有力量的政治勢力就是士族,而士族的政治訴求是以階級壟斷仕途。蜀漢王朝拒絕向這個現實妥協,就註定了其國家的短命。諸葛亮還在的時候,尚可以用他超然的人格魅力和執政手段來平穩住這些矛盾;但當諸葛亮離世後,蜀漢政權再也找不出一個能和他匹敵的政治家的時候,這些矛盾就只能愈演愈烈,最後直至不可調和。

到了263年,蜀漢快要亡國的時候,這個政權已經到了官民皆變心的地步。朝中,有譙周這樣的名士大肆散步曹魏不可戰勝的言論;鄉野之間,百姓皆有菜色。連百姓都吃不飽肚子的國家,又怎麼能指望他們甘願為這個國家賣命?

姜維即使帶著他手下的部隊堅持抗戰,又能指望誰來供給他們?當百姓都心向曹魏的時候,他們又怎麼還會幫著那個還在負隅頑抗的姜維?蜀漢的行將就木,是很難有百姓再為其續命的。所以,姜維的堅持,只是徒然增加百姓的負擔和苦痛,並不會幫助蜀漢復國,更不可能統一天下。


青言論史


劉禪如果不投降,姜維能否回援,這個還可以yy下。劉禪已經投降了,yy姜維不投降堅持下去,沒有任何意義。

首先,姜維孤軍失去了立國的法統。蜀漢之所以能夠和魏國對抗,靠的是興復漢室的旗號,如今皇帝劉禪本人都已經投降了,那麼姜維已經沒有任何旗號可以號召眾人。

其次,姜維孤軍將失去後方的補給。原本姜維在劍閣,用四五萬人抵擋鍾會的十多萬大軍,一方面依靠劍閣險要地勢,另一方面依靠後方的糧草補給。如今成都投降,成都平原諸多城市紛紛被魏軍佔領,即使魏軍不發動進攻,單純圍困也能讓蜀軍主力活活餓死。

第三,姜維孤軍兵力上嚴重不敵。劉禪投降後,只剩下姜維一支孤軍,不過五萬。鄧艾的兵力有兩萬多人,打下成都士氣正盛,而正面還有鍾會的十多萬人。這時候姜維如果繼續頑抗,別說復國,鄧艾率軍從背後攻擊,就能讓他兵力不敷使用。

所以,歷史上姜維選擇主動投降鍾會,然後帶著鍾會進入成都,以反間計擒拿鄧艾。事實證明,這一措施儘管未能得手(算不過老奸巨猾的司馬昭),但相對還是最可能成功的一計。


巴山夜雨涮鍋


姜維如果不投降,不但不能復國,甚至是堅持不下去的。

戰前,蜀國上下已經難以忍受戰爭之苦。從劉備奪取蜀地的與劉璋的戰爭開始到蜀國滅亡之戰,蜀地一直處在戰爭的狀態。劉備對東吳的進攻,諸葛亮征伐西南少數民族,諸葛亮數次北伐曹魏,姜維主持軍務後,又數次北伐。一連串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口,再加上各種戰爭物資的巨大消耗。到姜維主持軍務的後期,蜀國已經山窮水盡了。



蜀國的山窮水盡,可以從蜀軍的兵力看出來了。諸葛亮出兵,動輒十幾萬。到姜維主持軍務的後期,就只有幾萬人了。再加上蜀國老將們死去,造成軍事人才缺乏。

大量的人在戰爭中死去,大量的財力在戰爭中消耗掉,不只是百姓,蜀國的朝堂也一片反對。而曹魏,由於佔有中原,則是人才濟濟,兵強馬壯。

在這種形勢下,蜀國的軍事實力已經不堪一擊。



在說鄧艾進入成都平原時,姜維被鍾會的大軍死死的糾纏著,無法脫身,吳國的援軍也指望不上。鄧艾的大軍在成都附近打敗了蜀國最後的抵抗力量,給蜀國上下造成極大的震動,再加上蜀國人的厭戰情緒很高。劉禪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歷史上的劉禪是很聰明的,絕不象《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昏庸無能。)

而姜維只有的數萬軍隊,在有整個蜀國作為後方的情況下,抵抗鍾會已經很免強了。現在,劉禪投降,後方已失,姜維是無法戰勝鍾會的。即使堅持,也避免不了失敗的結局。


德全不畏


首先從當時姜維面對的形式分析,姜維手中軍隊大約5萬左右,而到達劍閣的鐘會帶兵10萬,和諸葛緒3萬兵力加在一起共13萬人馬。姜維一時之間利用熟悉的地形和鍾會周旋尚能堅持。假如時間一長,即便鄧艾不從後面攻擊,姜維想戰勝鍾會很難。這樣的死磕註定姜維會失敗。

(昏庸無能的蜀國皇帝劉禪)

假如劉禪不投降,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能堅持拖住鄧艾,姜維堅持周旋而非死磕,靈活運用戰術,在自己家門口來一場“游擊戰”,來場『衛國保衛戰』,我認為有復國的可能,歷史上這樣的戰例不少,比如二戰時的莫斯科保衛戰,假如姜維純熟運用諸葛亮傳授他的戰術,消滅鍾會大軍也不是問題,關鍵問題是劉禪在後方投降了。

說到姜維接到劉禪的詔書後,姜維和眾將士很激動,『將士鹹怒,拔刀砍石』。”姜維心裡想,陛下怎麼就不能堅持一下呢?

姜維是孔明的高徒,盡得孔明之法,當然有戰略眼光了,他一眼看出了,死磕會連累全軍將士的,換言之,姜維失去了對峙鍾會一切條件了,哪怕有一線希望,姜維也不會乖乖投降鍾會的。




(姜維率軍投降影視劇照)

假如死磕,到最後恐怕連策反鍾會謀反的資本都沒有了。這也可能是姜維束手投降的原因之一吧。

假如從全國格局來看,就算姜維不理會劉禪讓他投降的詔命,繼續和鍾會死磕,就算姜維一時得手,所謂的得手就是能保存力量,遊而擊之,帶軍隊邊打邊退回國內,找一處地方割據自立。這種辦法不會堅持太久,等大軍到來後,就會把姜維包餃子。姜維最好的辦法是投奔諸葛亮曾經七擒七縱的孟獲,和孟獲聯合起來對付曹魏大軍,但是,孟獲恐怕不收留姜維,他的族人會反對,這樣做會惹禍上身,諸葛亮活著尚行,姜維就不可以了。

綜上所述,姜維死磕沒有復國的希望。


秉燭讀春秋


已經很難了!事實上在最後的魏國滅蜀之戰之前,蜀漢政權的滅亡,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由於常年壓縮在西南的益州地區,劉備去世之後,蜀漢政權幾乎得不到發展,甚至在劉備死後的40多年時間裡,蜀漢政權旗下的人口幾乎沒有增長,對於一直立志想復興漢室的蜀漢政權來說,這幾乎是致命傷!人口,土地得不到擴張,又常年經受戰爭的消耗,蜀漢政權的戰鬥力實際上在不斷下降。

尤其是在最後魏國滅蜀之戰當中,蜀漢政權90多萬人口,卻擁有超過10萬的軍隊,不誇張的說蜀漢政權幾乎所有的青壯年都投入到了戰爭當,軍隊的成色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大問題!而對比自己的老對手魏國,隨便動用幾個州就可以輕鬆集結近20萬正規軍南下伐蜀,蜀漢政權在這樣的硬實力壓力面前,失敗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而在劉禪宣佈投降之後,姜維更是失去了逆轉的能力,當時在姜維的前方,有鍾會統領的十幾萬魏軍壓上,僅憑姜維的5萬蜀軍根本難以脫身,而在自己的後方,劉禪已經宣佈投降,並將投降的命令傳達蜀漢各個地區,除了極少數城市外,大部分城市也都放棄了抵抗,在這樣的背景下,姜維已經不會再有機會了。

一方面從號召力上來說,作為蜀漢一號領導的劉禪已經宣佈投降,復興漢室的旗號已經很難再打出來,另一方面由於蜀漢的最高政府已經宣佈放棄抵抗,蜀漢大部分地區也服從了這項命令,也就意味著姜維再也得不到其他支援和供應,又沒有足夠的地域來緩衝,姜維的5萬大軍根本難以維持,更重要的是姜維統領的部隊除了他的極少數私兵之外,絕大部分軍隊都隸屬於蜀漢政權,劉禪宣佈投降後,實際上也斷掉了大部分蜀軍的戰鬥意識,又在失去一切增援的情況下,姜維的軍隊已經很難形成戰鬥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久後姜維導演的軍事政變中,鍾會手下的魏軍沒有服從造反的命令,群起而攻之殺死鍾會可以理解,但不久前還統帥著5萬大軍的姜維卻得不到任何增援,直接在政變中被殺,這也間接的說明再蜀漢政府投降後,即便是姜維統領的軍隊也分崩離析,很難形成有效力量,為繼續復興蜀漢政權而努力。




遼寧資深球迷



假如姜維堅持抵抗能否復國?

生尚設謀誅鄧艾,死當為吏殺譙周。姜維一生為蜀漢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他確實兌現了對諸葛亮的諾言,戰至最後一刻自殺殉國。姜維是可歌可泣的一英雄,只可惜英雄生不逢時。景耀六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萬念俱灰開城投降,並要求姜維即刻投降,於是姜維向鍾會投降。假如姜維堅持下去能否復國,筆者認為不可能,蜀國已經日薄西山,不是姜維一人之力可以挽回的。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姜維的任職情況。姜維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年少時,姜維父親姜冏戰死沙場,姜維繼承遺志,任曹魏中郎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姜維因被同僚認定謀反,無處容身,無奈之下投奔了諸葛亮。曾隨諸葛亮多次北伐,戰功卓著,建興十二年(229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成功護送蜀軍回成都,被任命為輔漢將軍,平襄侯,後升遷為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自延熙十六年(253年)至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先後進行約六次北伐,其中勝多敗少。


其次分析姜維不投降為何仍不能復國。

其一蜀國國力消耗殆盡,又是三國中國力最弱小的,連年戰爭已經把蜀國拖垮。劉備舉全國之兵七十三萬討伐東吳,經過夷陵之敗,帶去的兵力十有八九都戰死,大量人才就此殞沒,蜀國元氣大傷,開始走下坡路。諸葛亮輔政後,先後六次北伐中原,人力物力消耗都極大,蜀國已經十室九空,再加上地困人乏,已經民不聊生。諸葛亮也沒有注重人才的培養,致使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姜維掌權後,又艱難的進行了九次北伐,蜀國已經徹底被拖垮,當時蜀國只有九十萬人口,軍隊只有十萬,而曹魏經過休養生息,已經帶甲百萬,戰將千員,遠遠不是蜀國能比的。


其二劉禪已經投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劉禪已經投降,並且要求姜維放下武器投降,姜維如果執迷不悟,他會打著誰的旗號,如果打著復國的旗號,只會有兩種結果,其一司馬昭殺死劉禪,其二劉禪讓蜀軍放下武器,蜀軍自然大多數都會聽劉禪的。如果姜維拒不投降,那就是造反了,因為劉禪的命令就是聖旨。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姜維打著自己的旗號,這也是不可能得。其一姜維當時只有五萬人馬,沒有後援,沒有補給,沒有堅固的城池,最主要是士兵不會願意為姜維賣命的,蜀中的百姓也不會願意。他們已經厭倦了戰爭,不願在也蜀漢流血犧牲,更何況是姜維,因此姜維如果堅持抵抗就會失敗。



其三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姜維假裝投降,而事實確實是如此,但結局是姜維被剖腹取膽。劉禪要求姜維投降,姜維自覺對不起蜀漢,對不起獻帝和諸葛亮,於是心生一計,就是假裝投降,勸說鍾會謀反,藉此機會復國,並對劉禪說:先忍耐時日,不久就可以光復蜀漢。姜維首先是挑撥了鍾會和鄧艾的關係,借鍾會之手殺掉鄧艾。


司馬昭不放心鍾會,親自率兵到長安,鍾會因懼怕司馬昭,乘機舉兵謀反。但由於做事不秘,被監軍衛灌得知,為官親自率軍,斬殺鍾會,姜維也在亂軍中自殺。蜀軍由於痛恨姜維,將其破腹取膽,姜維也算是英雄豪傑了,為了蜀漢流盡最後一滴血。但這也從事實上證明,即使姜維不投降堅持抵抗,也不可能成功。

你是如何看待姜維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很難當時鄧艾已經攻下成都平原,蜀國的根本已經失去了,劉禪率滿朝文武都已經投降了,姜維也被鍾會重兵牽制在劍閣,而且鍾會的兵力遠多於姜維,姜維只能苦苦支撐。



雖然理論上依靠劍閣天險,能夠堅守很長時間,但這是有一個大的前提,即蜀國大後方是安定的,前線將士家人都平安,他們會為了自己的家人而奮戰,同時蜀國政府能夠源源不斷提供糧草、弓箭以及其他軍用物資來抵禦外敵。



但是現在蜀國已經不存在了,後勤糧草供應等各方面都沒法跟得上。姜維那點兵力短期堅守還可以,長期的話就得餓著肚子作戰。人是鐵,飯是鋼,沒飯吃的話不等敵人打來,自己就完蛋了。更別提將士們的家人都已經落在敵人手裡,敵人隨時可以拿這些來要脅堅守的士兵們,這對士氣是個很大的打擊,時間長了肯定有很多士兵將士都會逃亡,所以投降是最好的選擇了,至於復國只能是妄想而已。


平安讀歷史


大勢已去,人心思安,天下一統,歷史潮流。三國後期,諸葛亮死後三十多年後,各國疲憊不堪,蜀國更是人心思歸,民眾對於戰爭趨於倦怠。

劉禪投降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明智之舉。姜維即使不投降,也是孤軍奮戰,難於持久。因為其實蜀國後方政治經濟體系已經瓦解,姜維無法得到後勤支援,最後還是要投降。連年征戰,蜀國耗盡民力,民窮國弱,到了後期,上層統治階級內鬥不斷,對於北伐分歧嚴重,民眾也無力和熱情關心北伐之事,與晉相比,蜀國處於守勢。


鶇飛天


以上各位的分析非常到位!但我和諸位見解有所不同,我不但覺得蜀國不會覆滅,而且有很大的可能,一舉滅掉魏國。首先諸位分析的焦點都在蜀國一方,觀點難免有所侷限,我們要從全局的角度出發考慮這個問題。一、蜀國自身的問題大家已經說了很多不再贅述,我們來看一下,蜀國的兵力情況,據史書記載,蜀國當時姜維劍閣軍大概5萬,成都軍大概7-8萬,後給諸葛瞻5-6萬軍綿竹拒鄧艾,全滅或投降,此時成都軍最多兩萬人,對鄧艾8萬左右,看似有所差距,但堅守住成都待援,足夠。二、魏軍兵力情況。鄧艾軍到達成都時大概8萬人左右。鍾會劍閣軍大概12萬,司馬昭手中還有10萬兵。總兵力前線加後方共計30萬。三、最關鍵的一方,也就是我覺得能夠扭轉局面的一方吳國,其實吳國當時是派兵來援的,只是蜀國投投降太快,沒來得及有所作為,那麼吳國兵力多少呢?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根據當時人口推測應不下15萬。那麼蜀吳的兵力足以抗敵麼?不一定,如果直接支援,不好打配合,所以吳國的計策是圍魏救趙,他們的戰略目標是魏國重鎮壽春,有大將丁奉率軍直取壽春,使魏軍首尾不能兼顧,前方蜀軍挺住,魏軍不能速取,必然回首,屆時鐘會必然退兵,姜維再率兵回援成都,夾攻鄧艾,必滅之。如果魏軍誓要拿下蜀國,不回兵增員,後方有可能直接被吳軍拿下,到時候蜀吳夾擊前線的魏軍,則魏軍有可能被全滅,甚至亡國。所以說只要蜀主不投降,守住蜀國是沒有問題的,甚至有推翻魏國的可能。以上是鄙人粗見,為博大家一笑,對錯勿怪!


提提521


可以肯定的講沒有半分希望,幾點就能證明。一,司馬昭,這個人是三國裡可以稱戰略家又稱戰術家。只要看滅亡蜀國司馬昭在朝堂上講的,只是反覆讀三遍就只到了,整個滅亡蜀國的戰爭就向在司馬昭手中一樣。結果和司馬昭講的一樣,沒有偏一點。特別的種會這個人有人向司馬昭講種會不可靠,看司馬昭怎麼講,種會反就是死的快,因為兵不會和他一起反的。另外在種會身邊按上親信,還有自己親自率大軍在種會身後。從這看,姜維和鄧艾和種會與司馬昭比,司馬昭就是大人,姜維鄧艾種會這些人就是小孩。二,諸葛亮六次北伐,姜維九次北伐國力早就耗盡了,蜀國的老白姓可以講家家披麻戴孝,那一家不死人,從劉備進四川戰爭就沒有停過。所以老白姓最苦,也是最反對戰爭的,為什麼大臣們都願意投降的,在朝廷上就沒有人反對的。這就很能說明。人們都厭惡戰爭早就想投降了,只是怕諸葛亮和姜維的權威,才不敢提投降的。三,劉禪投降了,姜維堅持沒有義意,因為人民不在執至姜維。沒有人執持就是姜維在能打,兵得吃飯把,兵沒有飯就不可能打仗。最後比失敗。四,劉禪一投降,姜維在也調不動其實的人馬,人家不聽他的,就姜維這點人馬執持不長。五,蜀國在諸葛亮六次北伐和姜維十一次北伐可以講家家披麻戴孝,人人反對姜維,不可能執持姜維,離開了人民執持註定不能持久的,在講後主都投降了,在也不會執持姜維了。宗上幾點,姜維在堅持也是失敗,因為人民也不執持姜維了。歡迎大家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