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即便我不能打敗疾病,但我也不想讓疾病打敗我

如果十幾年前說起“抑鬱症”大家可能還稍感陌生,但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了,抑鬱症的高發人群不再是明星和剛剛升級媽媽的女性獨有的疾病,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抑鬱症,不置可否,現在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了。《學會思考》中有一組有關抑鬱症的數據值得我們思考:“,有的地方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症;根據憂鬱症協會的調查,臺灣島內有二百二十萬人患有憂鬱症傾向。憂鬱症的就醫率,在七年內增加了十倍。”

抑鬱症最可怕的是有時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鬱症,還有很多人對抑鬱症存在誤解,有很多人不積極就醫也是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不僅是抑鬱症患者,同時患有焦慮症、躁狂症、迴避型人格障礙等十幾種障礙症,還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且自身免疫方面也有一些問題,你會不會覺得這個人基本就完了?可是她沒有,她不僅沒有被這些疾病打到,並努力給生活一個漂亮的回擊。她將自己與抑鬱症抗戰的經歷發起了“高興死了”運動,還出版了同名的書籍《高興死了》。

即便我不能打敗疾病,但我也不想讓疾病打敗我

這位積極向上的女性就是《高興死了》的作者就是珍妮•羅森,全世界最快樂的抑鬱症患者。在《高興死了》這本書中珍妮•羅森記錄了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及家人的一些生活記錄,包括但不僅限於珍妮•羅森的工作、和丈夫吵架、就醫及為與病魔抗爭的自殘……

雖然《高興死了》這本書只有365頁,但是整體閱讀感並不好,這也是為什麼《高興死了》的評分兩極化的原因之一。當然有可能是翻譯和文化差異,導致《高興死了》這本書讓人感覺閱讀感並不好,內容有些雜亂,可讀性還是比較差的。當然也存在是因為我個人理解能力不強而導致對《高興死了》沒有同感。

在看《高興死了》這本書時我驚歎於珍妮•羅森與病魔抗爭的勇氣和心態,但對我來說《高興死了》讓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抑鬱症患者的生活和苦楚。

珍妮•羅森有愛她的家人,也因如此她有戰勝病魔的信心和毅力。雖然《高興死了》沒有給我帶來很好的閱讀感,但是珍妮•羅森的經歷告訴我們對抑鬱症患者給予愛與包容才是對他們戰勝病魔最大的鼓勵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