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梁河縣平山鄉探索蠶桑產業與黨建結合之路

種桑養蠶是大健康產業?如何將蠶桑產業與黨建結合?帶著這個疑問,記者查閱了相關資料,採訪了相關部門負責人,找到了答案。

梁河县平山乡探索蚕桑产业与党建结合之路

為何稱蠶桑為大健康產業?

據悉,中國種桑養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黃帝的妻子親自養蠶。對於蠶桑的研究,史料上有不少記載。絲綢製品一直是古代達官貴人的衣服面料。

梁河县平山乡探索蚕桑产业与党建结合之路

據介紹,蠶全身都是寶,蠶蛹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早在《本草綱目》等典籍中就有其入藥用的記載;蠶沙,形同沙粒,乾透後可作為枕頭的裝料或入藥,還可以作為肥料;蠶絲是自然界中集輕、柔、細為一體的天然纖維,素有"人體第二皮膚"的美譽,被業界稱為"纖維皇后"。其主要成分為純天然動物蛋白纖維,內含多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有防風、除溼、安神、滋養及平衡人體肌膚的功效。蠶絲滑爽、透氣、輕柔、吸溼、不剌癢及抗靜電等特點,使其成為製作貼身衣物的上乘料子。蠶絲被是一種綠色健康的床上用品,具有輕薄、柔軟、吸汗、除溼的作用。

梁河县平山乡探索蚕桑产业与党建结合之路

同時,桑樹可以綠化環境,增加森林植被,保持水土,桑葉可以養蠶,桑條可以用來製作種植蘑菇的菌包,是一個用途廣泛的樹種。所以,種桑養蠶是一個大健康產業。

梁河县平山乡探索蚕桑产业与党建结合之路梁河县平山乡探索蚕桑产业与党建结合之路

德宏適宜種桑養蠶

“隨著國家東桑西移戰略的實施,雲南逐漸成為種桑養蠶的基地。德宏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種桑養蠶,桑葉產量高,蠶絲質量好,群眾收入穩定。蠶桑產業是一個“短平快”產業,市場前景好,且產業鏈長,可以進行深加工,對幫助山區半山區群眾儘快脫貧有利。然而,從思想認識到技術研究、人才戰略,我們都還有很大差距。”德宏州農業局局長閆信淮認為。州政府近期將組織有關人員到發達地區進行考察學習,對蠶桑產業政策扶持、技術等進行研究。

梁河县平山乡探索蚕桑产业与党建结合之路

“德宏應該培育一個既環保生態又可以持續發展,市場容量足夠大的產業。蠶桑產業是德宏一個不可多得的選擇。”不少有識之士認為。

目前,德宏州已建成3.5萬畝基本桑園,有兩家龍頭企業,建有一家繅絲廠。州委、州政府明確提出要加快蠶桑產業發展,計劃用3年時間把桑園面積發展到10萬畝,形成一定規模,產生規模效應。

一個山區鄉鎮的嘗試

梁河縣平山鄉轄6個村委會,49個自然村,81個村民小組,農民收入主要依靠甘蔗、茶葉、百花油茶、核桃、烤煙、草果、家庭養殖、外出務工等,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貧困鄉。鄉黨委書記段雙寶說:“為如期完成脫貧出列工作,增加群眾收入,平山鄉千方百計尋求適合本鄉實際發展的產業。鄉黨委政府多次到縣外對產業進行考察,並對相關產業進行了深入瞭解,與傳統甘蔗、茶葉等產業比較,蠶桑是一個社會效益型為主的富民產業,具有投產期短、見效快等特點。”生產實踐表明,蠶桑產業可作為平山擇優產業,在2017年試點成功後,向全鄉範圍內推廣。

梁河县平山乡探索蚕桑产业与党建结合之路

平山鄉平山村委會副主任閆生能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平山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有管理維護平山自然村的自來水,收水費1.2萬元,平山鄉宜營家畜專業合作社定點返回5000多元,工作經費大多依靠掛鉤單位支持。由於缺乏經費,黨建等工作僅能做好“基本動作”,很難創新。

梁河县平山乡探索蚕桑产业与党建结合之路

如何將產業發展與黨建結合起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消除空殼村,解決村黨組織說話無人聽,辦事無人跟,無錢辦事困局?目前,平山鄉與德宏正信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採取“政府+公司+村黨總支+基地+農戶”的合作方式,以訂單農業的形式,率先在全縣推動蠶桑產業發展。平山鄉建設小蠶共育基地一座,由德宏正信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小蠶共育基地建設,提供四齡、五齡蠶,回收鮮蠶繭,保障收購最低價並提供技術指導,6個村級黨組織通過道路建設、養蠶設施建設並負責發動農戶養殖蠶桑,以固定資產投資和提供服務的方式入股,每生產1噸鮮蠶繭村級提留1000元的比例。

梁河县平山乡探索蚕桑产业与党建结合之路

為做好帶頭示範作用,2017年平山鄉平山村黨總支書記王大濟率先報名種植12畝,實現收入1.8萬元。截至4月底,全鄉共種植蠶桑1118畝,建設小蠶共育基地一座。2017年,公司共收購30戶農戶蠶繭4614.5公斤,共支付農戶178591.6元。據公司介紹,2018年10月5日前,基地預計培育12批次四齡蠶種400餘張供平山鄉養蠶戶養殖,年內全鄉種桑養蠶農戶收入有望突破100萬元。

梁河县平山乡探索蚕桑产业与党建结合之路

按照長期規劃,平山鄉擬種植1萬畝桑園,以每畝年產蠶繭250-300市斤計算,預計每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20餘萬元。他們正朝著這個目標前行!

德宏團結報記者 肖素梅 通訊員 左顯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