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殲-31的前輪為什麼是雙輪胎的?

信馬由韁


601所研發FC-31是在2007年總裝備部宣佈611所重型五代機方案中標以後。

左圖為601所的重五方案雪鴞,右圖為J-20。

因為成都611所方案取勝,瀋陽601所為了保證自己戰機研發能力的延續,開發了FC-31,一開始的定位是外貿機,另一方面在設計之初也考慮要保留其航母著艦能力,所以你能看到J-20的起落架前輪都是單輪,而FC-31是雙輪,因為一開始就考慮過艦載型。

不過說實話關於FC-31上艦的可能性,並不是太大。

中國海軍的潛在對手無疑是美國海軍,FC-31上艦的話,對手則是F-35。然而FC-31的本身的底子並不是太好。

目前關於五代機發動機選擇方面最主流的一種看法是:單發佈局可以用在中型平臺上,比如F-35。而雙發佈局只能用在重型平臺上,如F-22和J-20。因為五代機要考慮隱身,所有的機體設備都必須全部內置,兩臺發動機佔用的空間更大會擠佔油箱,彈倉和電子設備的空間,造成作戰半徑變小,滯空時間變小等問題。

601所不是不知道這個事實,但是畢竟中國拿不出推力足夠的單大推。至於某些人所說的雙發保險?F-16,J-10,F-35不都是單發嗎?事故率也不高啊。

艦載機對滯空時間是有一定硬性要求的,因為航母起降效率有限,所以FC-31作為艦載機海軍肯定不會滿意的。而外貿的話,買得起五代機的都不是窮國,有點錢的一般也都是美國陣營的。FC-31外貿的前景也不是太好。目前來看唯一可能的客戶大概也就是巴基斯坦。

空軍方面,因為FC-31作戰半徑短小,在任務上與現有型號的其他飛機有很大重疊,所以轉正的可能性並不大。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和601所沒關係,發動機不是他們在造。


貞觀防務


圖為中國的殲-31戰鬥機

眾所周知,雙起落架結構一般都運用於起降時俯仰角度較大,機頭會對地面造成嚴重衝擊的重型戰鬥機以及固定翼艦載機。而殲-31戰機28噸的體重雖然可以勉強歸類為重型戰鬥機,然而大菱形翼的設計使得殲-31並不會出現著陸時俯仰角度過大的問題,而且由於起落架連接結構過於單薄,殲-31也不可能去航母上“摔”斷自己的前腿,那殲-31戰鬥機為什麼要使用這種連接結構沒有加強的雙滑輪設計呢。

圖為使用了雙輪起落架的殲-15戰機

首先,殲-31目前只能說在第一階段原型機階段進行徘徊,在未來連氣動設計都有可能會有重大改變的殲-31戰鬥機,在未來換上大直徑的單輪或者加強起落架收放連接結構對殲-31來說並不是很難,即使這會帶來殲-31機頭的肥大或者液壓裝置需要大改。但是總要比點名道姓的被空軍丟棄要強很多,並且殲-31想要擁有戰鬥力就是要肥起來,最新的原型機也可以一定程度的證明殲-31戰鬥機正在效仿“肥電”以增肥來獲得更為優秀的作戰能力,所以既然機身已經變肥的情況下,殲-31換輪子換架子就成了必然之勢。

圖為美國的F-18戰鬥機

其次,由於空軍被殲-16和殲-20這對兄弟佔據,空軍已經不會選擇任務模式有所重疊的殲-31戰鬥機了。而這時,對海五代戰機要求越來越高的海軍應該就會選擇殲-31戰機了。而殲-31雙輪起落架也可以向海軍表明,殲-31戰機的市場一直為都在為海軍留好後門。而且殲-31的信息融合處理能力使得殲-31比殲-15戰機要更適合作為電子戰機使用,而且殲-31的瞄準頭盔也可以給殲-31提供不俗的全向攻擊能力,所以在使用雙輪的設計時殲-31明顯給自己提供了更多的後路。

創作不易,求各位老爺點波關注QWQ


區域拒止


首先稍稍糾正一下提法,從題主的的意思來看,這個問題應該問的是FC-31“鶻鷹”戰鬥機起落架鼻輪是雙輪的原因。

一般來講,戰鬥機起落架鼻輪結構取決於其使用環境、機身重量、輪胎質量、起落架撐杆合金工藝等多種因素,一般原則是能用單輪絕不用雙輪,F-22、F-35A、殲-20都使用的是單輪結構鼻輪。很簡單,鼻輪結構越簡單,結構死重越小、製造成本越低、維護越方便、發生爆胎事故側翻的概率更越低,美國空軍現役戰鬥機沒有鼻輪為雙輪結構的型號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而在一些特殊的使用環境,如野戰機場、航空母艦飛行甲板等環境,雙輪的抗衝擊能力強、壓強分佈均勻、易於佈置彈射牽引杆機構等優點就顯現出來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F-35的海軍型F-35C起落架鼻輪就是雙輪形式,F/A-18“大黃蜂”也是,而其他國家的現役艦載戰鬥機如蘇-33、“陣風”、殲-15也無一例外採用雙輪結構的鼻輪,為野戰簡易機場設計的前線支援戰鬥機米格-29也是雙輪結構的鼻輪。說到這裡,其實FC-31使用雙輪結構鼻輪的原因已經非常明確了,如果非要讓我點破,那也行,FC-31要上艦了。

就在前不久,來自接近海軍內部的消息源表示,FC-31“鶻鷹”戰鬥機上艦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鶻鷹”將成為中國海軍航空兵首款隱身艦載戰鬥機,那麼作為艦載戰鬥機,“鶻鷹”要承受艦上起降的巨大沖擊力,勢必要採用雙輪結構的鼻輪。


軍機圖


事實上,我們僅從上面這張照片就可看出殲-31為什麼前起落架使用雙輪設計了,設計者在設計之初給殲-31定位時就是要讓殲-31具備在前線前沿簡易機場起降的能力,這個我們不妨和殲-10和殲-20做下比較,通常使用單輪都是對保障水平要求較高的,而使用雙輪多是對保障水平要求較低的。殲-31設計定位就是前線支援戰機,所以理所當然使用雙輪。

單就戰鬥機的單輪和雙輪而言,雙輪無疑對起降跑道的適應能力更強,戰時起降能力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指標,前出的戰機必須具備在前沿簡易機場起降的能力。不過另外一個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艦載機都是雙輪設計的,由於在航母上起降雙輪設計更為保險、抗衝擊能力更強。那麼殲-31會不會上艦呢?

筆者無法給出殲-31是否上艦的準確答案,現在說上艦還為時尚早。不過,讓筆者關注的是日前《中國航空報》一則關於艦載機發展趨勢的文章,該文由沈飛設計研究人員撰文,認為中型機才是未來艦載機的主流,文中列舉了中型機與重型機的優劣,雖然未指名道姓,但是顯然說的是殲-31和殲-20上艦的事。對於作者的觀點筆者不做評價,不過無論如何整合、精簡,即便是最後確定使用中型機作為艦載機,也不一定要用殲-31這個平臺。如果真像文中所說的,要把發展一機多型,把陸海空以及外貿型號全部涵蓋。那麼還是踏踏實實坐下來仔細研究美國搞F-35通用機型的經驗教訓吧。哪有那麼簡單,說整合就真能把四種戰機的需求都整合到一個平臺上了?


水鏡曉先生


殲31前輪為什麼是雙輪胎,事實上殲31整個設計來看,不能說按照艦載機來進行設計的,但是卻與艦載機有很多的相通之處。畢竟我們都知道殲15飛鯊戰鬥機,它的開發就是沈飛集團。

殲31按照現在媒體上的說法是這款飛機是用來外貿的,但是我並不相信這麼一款第五代戰鬥機,它的開發的初衷竟然會只是用來向其他國家出口,而且這款飛機的研發資金還是沈飛集團自己掏的腰包,俄羅斯人為了搞一個第五代戰鬥機蘇五七還找印度人合作。

在我看來,這款飛機最開始的初衷應該就是跟殲20一起搞一個高低空搭配,我們都知道俄羅斯,他是蘇27和米格29形成一個高低空搭配美國是F15f16形成一個高低空搭配,這不僅能夠有效地節約成本,而且能夠使各型戰機得到威力的最大的發揮。

殲20戰鬥力很強悍,這一點無可置疑,但是一個五代機,它的價格也是逆天的,尤其是像這種隱形雙發重型轟戰鬥機,有人說中國必須裝備幾百架上的飛機,但是說實話,美國人憑藉他唯一的超級大國地位也頂多裝備100多架f22,在天上我們看見一架f22載飛行,實際上是三倍與它的重量的黃金在那裡飛,從這裡我們就能看的出五代機造價之貴,其他國家根本就難以承受,所以美國人迫於無奈,研發了一個比較低成本的,相比較於其他自己的f22而言,比較低成本,而且還能夠湊合著用的低端戰機f35。

中國一開始搞殲20殲31,肯定就是奔著高低空搭配過去的,只不過在戰鬥機的研發方面很快,沈飛集團,就發現戰鬥機太小了沒有辦法承受第五代戰鬥機所能使用的功效,而且為了追求隱形戰鬥機必須對他某些能力實行閹割,這樣的話,這款戰鬥機,雖然頂著一個第五代戰鬥機的名頭,戰鬥力還不如第四代主流戰鬥機,就好像俄羅斯人的米格29雖然追求絕對無敵的近身格鬥,但是閹割了他的戰略巡航能力,使得他獲得了一個機場守衛者的名號。

但是對於沈飛集團而言,他們對於這款戰鬥機做了一些改進,改進是為了這款戰鬥機日後能有其他的銷路做了一些準備,比如說著名的諸多的艦載機的設計被融合,這款戰鬥機,原因肯定就是沈飛集團,怕風險太大,因此選擇了這種方式來規避一定的風險。

但是國家表明這款戰鬥機性能太低,不符合未來中國大的遠洋海軍戰略,我國要走的是藍水海軍深水海軍顯然,這款戰鬥機很難去在遠洋對抗其他國家的先進戰鬥機。

萬般無奈之下,這款戰鬥機只能轉為外貿,但是。低下的能力加上過高的價格也很難有國家去承受這一款戰鬥機,即便是號稱巴鐵的巴基斯坦,他本身就是囊中羞澀,因此才選擇了驍龍戰鬥機,這個時候你讓他去頂這個爛攤子,他肯定也是不肯的。

在武器研發這條路上,很有可能因為好高騖遠,去走了一些急路,歪路,但是沒有辦法,這必須要付的學費,認真的靜下心來好好的想想自己錯在哪裡,對在哪裡,才能夠接著去研發出對自己更有利的東西。


漩渦鳴人yy


從第三代戰鬥機以來,前輪是雙輪的有F-14,F-18,F-18E/F,幻影2000,陣風,龍捲風,鷹獅,米格-29,蘇-30。


艦載機中的F-35,F-8,都是單輪起落架。

雙前輪的陸地飛機很多。可見雙輪不是艦載機的專利。因為殲31是雙輪的就斷定殲31是艦載機,根據不足。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機頭前身比機尾後身重,掛彈在前身佔三分之二的比例;二是落地俯衝力大,用雙輪對機身受力起到平行作用,給安全加上雙保險。再則,飛機造型是三角落足點,跨度較長,前足一個點在機胸,後足兩點分別在機身兩側,前足一個點採用雙輪重心平穩,有利於起降速度。


自然風161212381


對於殲31戰鬥機的研製,我們首先要知道殲31出生的環境.

首先第一點,中國的殲20重型四代機已經研發成功,而戰機一般都講究輕重搭配,重型戰機生產與研發成本高,使用費用高,只在關鍵時刻臨門一腳使用,而平時使用,輕型機或者中型機效費比更高,因此,我們需要另外一款四代機。

第二點,我們已經有了艦載機的生產經驗,殲15已經上艦測試併成軍,但是,畢竟殲15還是三代機,所以,有必要研發一款四代艦載機來進行升級換代。

綜合以上兩個原因,殲31應運而生,所以,殲31從表面上看,姑姑不疼,姥姥不愛的,因為我們已經解決了重型四代機殲20的有無問題,也解決了首款艦載機殲15的有無問題,這兩大問題都解決了,得給個喘息的時間,在這個空檔裡誕生的殲31,重要性當然居於其次了,老大都沒吃飽,怎麼會給你老二餵飯呢,對吧。

但是,我們的武器預研又是必須的,所謂裝備一代,設計一代,預研一代,這個節奏又是不能少的,少了就亂了節奏了,十年之後就要吃虧了,這個時候沈飛又提起了重任,預研一代,但是兩款機型不能同時預研啊,好,那就將與殲20配合的中型四代機與殲15將要升級的四代艦載機結合在一起,這就有了殲31這款四代機。

這樣的殲31戰機不但具備了四代機的各種優勢,而且具備航母艦載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殲31的成本沒有高到離譜,同時具備了外貿四代機的潛力,這其實體現的是沈飛的智慧,讓殲31同時具備改裝為各型戰機的潛力,這樣原型機的研製數量就會大大減少,不會一個方向一個,不但人力,物力成本低了很多,研製的時間週期上更是大大縮短,這其實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低的成本拿出能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也許人有會詬病殲31的尾噴黑煙,也許有人會詬病殲31的外貿困境,還有人會詬病殲31的國內裝備遙遙無期,可是,這些是問題嗎?這些都不是問題,發動機我們的渦扇10B也可以上,外貿困境,我們至少具備了與F35平起平坐的能力,除了肥電這世界上還沒有哪一款外貿四代機,而最後一個問題,我們要想裝備,有了殲31,我們隨時可以列裝,只是想不想而已,我們已經有了。

所以,殲31其實是最低成本進行四代外貿艦載機的一個精明研發與測試,在外行人不斷詬病不斷指責不斷懷疑的同時,它已經成熟到隨時可以推出各個方向的殲31B型甚至C型,來完成它曾經立項預研的目標。

最基本的一點來講,這十九個月設計出來的一款戰機,這個錢絕對不會白花。放心。

分析到這裡,殲31戰機的前輪為什麼是雙輪的,答案已經不言自明瞭:適應艦載機的要求,隨時可以改裝到位成為一款優秀的中型航母艦載四代機,以備我國國產航母巡航時進行最有經濟性的艦載機裝備。


全球武器性能解析


個人以為,大家都被沈飛忽悠了。

J-31,或者說FC-31,從設計之初,就不是 為空軍準備的。換句話說,J-31本來就是為海軍艦載機準備的,從來就沒考慮過空軍的事兒。

拋開別的不說,軍隊高層的腦袋傻了,會讓成飛去設計艦載機?看看美軍的F-35C,因為洛馬公司不瞭解航母起降特點,導致該機在設計時出了N多問題,就一個尾鉤的長度就幾經修改,白花了不少冤枉錢。而中國的艦載機一直是沈飛設計製造的,對這些數據,要求門兒清。相比之下成飛就屬於門外漢。軍隊放著現成的技術團隊不用,要從頭培養一支設計隊伍?腦袋被門夾了?想想就不可能!所以那些說讓J-20上艦的,呵呵……有些人說不就是一些數據嗎?讓沈飛交給成飛不就結了?老兄,能說出這話證明你太年輕,連你都知道幫著成飛罵沈飛呢,沈飛憑什麼要平白交出數據,好給自己將來培養一個競爭對手?敢這麼幹的分分鐘就讓你知道什麼是勞動階級的鐵拳!

再來說說J-31的設計,因為對艦載機是配合軍艦使用的,而中國的航母彈射器當時還不知道在哪裡,故而J-31就必須做兩手準備——同時通用於滑躍甲板和彈射甲板。這就造成了J-31的體積不能太大,大了必然重,重了就對推力要求更高!未來如果能很快裝備彈射器還好,萬一一半會兒的裝備不了呢?這就讓後面一系列的設計數據無法確定,設計難度成倍增加。而中國對自己的東西信心不足,完事都要留有足夠的餘量,再加上國產大推當時還沒個準信兒,這就導致機體縮水。選擇中型雙發的保守方案也就不難理解。

再來說說設計速度,大家沒覺得J-31的研發速度也有點兒太慢了嗎?從首架現身直到現在,也就出來了兩架。而相同的時間,J-20已經出來好幾架驗證機了。鶻鷹總是以一種不緊不慢的姿態慢慢的試飛,慢慢的改進,彷彿一切都跟它沒關係似的。對外宣稱是資金不足,在等金主。實際上呢?一件產品想要賺錢,就需要儘快投放市場。只有真正上市了,才會有買家相信你的產品,動了購買的心思。如果產品總是處於研發,驗證,測試,修改階段半天沒動靜,外界是會質疑這個公司實際的研發製造能力的,而這個負面印象一旦形成,會對口碑和品牌造成嚴重打擊。以後再想賣什麼東西,那就更困難了。那J-31為啥又設計的這麼慢呢?原因很簡單,在等航母。

中國是一個航母遊戲新手,在此之前沒有任何經驗,很多東西其實還是從公開的影視作品,宣傳資料,科普讀物等資料中慢慢學到,總結出來的。這就導致中國航母一直處於摸索過程中,既然是摸索,那就肯定快不起來。比如新建航母機庫多大,幾個升降機合適,是用傳統構型還是雙島構型,常規動力還是核動力,滑躍還是彈射,載油多少,載彈多少,自持力長短等關鍵數據都需要摸索。而艦載機是與航母配合使用的,航母的一些關鍵數據不定下來,艦載機的整體數據就沒辦法確定,但海軍不可能等到航母建成了再來研究艦載機,這就有了“兩條腿走路”這一說,但兩條腿走路也是有講究的,配合不好會栽跟頭,怎麼辦?那就從一些必須的數據上下手。比如不知到啥時候能用上彈射器,沒關係,那東西將來必然會有的,設計飛機時就按有和沒有兩條同時滿足。不知道將來彈射器的推力有多大,沒關係,咱就設計成中型戰鬥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不知道將來航母機庫多大,沒關係,飛機只要沒大過現有艦載機就成……如此以來,沈飛當然就不著急,慢工出細活兒,反正航母八字剛見一撇,不斷的挖掘現有裝備潛力就已經足以滿足中國目前戰略要求。行了,那就這樣。

綜上可知,鶻鷹從最初設計成雙輪,就是衝著艦載機去的。


靜夜131576626


高速重型的戰機在著陸時會產生巨烈的衝擊力,無論是對戰機和跑道都是一種考驗,為平衡戰機降落對跑道損傷,及減輕飛行員著陸時壓力,特為重型高速戰機加了雙輪是很科學的選擇,非常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