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二候鳴鳩拂其羽:天地間的愁種子

二候鳴鳩拂其羽:天地間的愁種子

穀雨二候,鳴鳩拂其羽。

每當看到鳩這個字,總不自覺地聯想起“飲鴆(zhèn)止渴”這個詞。但仔細分辨一下,即可明白,鳩鳥與鴆鳥,是兩種不同的鳥兒。

節氣裡的鳩鳥,是布穀鳥,是杜鵑,是子規,也是望帝。

而鴆鳥則是一種傳說中的毒鳥,若喝了用它的羽毛浸過的酒,便能將人毒死。

實實在在是兩種不同的意境。

穀雨二候,布穀鳥開始穿梭在田間森林,振翅鳴飛,似在催促農事將急,需要儘快耕種了。於是每年的農忙時節,便總能看到布穀鳥的身影。

當杜鵑開始啼叫時,楊花也開始掉落。

李白詩云“楊花落儘子規啼”,柳絮飄飛的季節一來,便是春將逝去的徵兆。

所以,總免不了幾分傷感與遺憾。

暮春時節便又成了詩人盡撒文采的時候。

二候鳴鳩拂其羽:天地間的愁種子

李商隱有一首《錦瑟》,其中便有“望帝春心託杜鵑”一句。

因是朦朧詩意,小時總不能明白此句為表何意。

望帝是誰?為何要心託杜鵑?

雖有許多未明之處,卻也曉得此句應是春天裡的意境。

後來翻閱典籍才明白其中緣故,竟與殘春之景色一樣令人唏噓。

相傳遠古時代的蜀國,有一位皇帝名叫杜宇,號稱望帝。

望帝親政愛民,尤其關心百姓的生活,

他悉心教導百姓種植莊稼,叮囑人們要遵循農時,以豐糧倉。

是一代賢明君主,他熱愛百姓,因此百姓對他也十分擁護。

杜宇退位後,傳位於鱉靈,而自己便化為了杜鵑鳥,日夜守護著自己的國家。

後蜀國將都城遷至成都。

一直以來蜀國都被治理的很好。

直到秦國日漸強大後,常常想要吞併蜀國。

奈何蜀道難於上青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當時蜀國內有五位壯士,力大無比。

秦王便心生一計,託人告訴蜀王他有五隻石牛可以拉金子。

蜀王想要將這五隻石牛搬回蜀國

於是便令五位壯士將蜀道打通,以便運送金牛,這條通蜀的道路被稱為“金牛道”。

秦王得知攻蜀之路已打通,心喜不已。

待時機成熟時,便派軍攻打了蜀國。

這時那望帝魂靈變化成的杜鵑鳥,眼見故國滅亡,內心十分痛苦,

每當桃花盛開之際,便一聲聲地叫喊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蜀國人民一聽到這個聲音,就知道他們的國君又在思念自己的故國了。

二候鳴鳩拂其羽:天地間的愁種子

而每當杜鵑啼叫時,又正是杜鵑花盛開的時候。

因此人們常常認為杜鵑花是杜鵑鳥兒日夜啼血化為的花朵。

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

文天祥曾作別詩:“從今卻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它的叫聲極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因此宋代范仲淹也有詩云:

“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

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每至暮春,杜鵑悲鳴不止,興是應了惆悵之景,

詩人詞客愛將它喻為“天地間的愁種子”。

於是杜鵑便成了詩詞裡,最常見的惆悵客。

又聞子規啼夜月,看來春天真的要逝去了。

二候鳴鳩拂其羽:天地間的愁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