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漯河”的來源

漯河市曾是"內陸經濟特區",現在已經被評為"中國品牌城市",而且是中西部首個、全國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城市。漯河是中國首個"食品名城",也是國家二類交通樞紐城市。此外,漯河還先後摘取"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桂冠。

那麼,“漯河”的名字究竟如何而來呢?

商周時期,漯河地區的澧河東岸就開始有人類定居,漯河小鎮初見雛形,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

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

隋朝大業年間,將召陵縣併入郾城縣,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

南宋時,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圍修築了寨牆,因隱、澧水在此交匯,寨取名“源匯”,鎮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鎮”),與東邊的下口鎮(今周口)遙望相呼應。

元朝時,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郾城縣記》記述:“沙澧二河在鎮西北匯流,形似螺,因此名灣為螺,地以灣名。”

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

清朝末期,京漢鐵路在這裡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

隨著漯河經濟的發展,牛行街牲畜貿易市場的擴大,以及漯河車站的升級,漯河知名度愈來愈高,“漯河”已為世人所公認。在這種情況下,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