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老树开新花!豆瓣告别本命年:只要不死,就让我们这样丧着吧

还有一个月不到,文艺范始祖——豆瓣将迎来它的第十三个年头,正式告别本命年。而在这结束前的几个月,豆瓣阅读从豆瓣集团分拆成为独立公司,并获得了柠萌影业6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也就是这一笔融资,打破了豆瓣6年没有接受融资的枷锁。

老树开新花!豆瓣告别本命年:只要不死,就让我们这样丧着吧

豆瓣 logo

在过去的6年里,豆瓣将每一个功能都拆分成单独的应用,最多的时候多达14个。原本希望在垂直领域做精细化产品的豆瓣,因为在APP中遭受了特有的“孤岛效应”,用户被割裂,所以原本的用户黏性被吞噬。举个例子,老用户可能也早已记不清了,豆瓣阅读不是大家更熟悉的豆瓣读书;就像其实豆瓣东西和豆瓣市集也不是一个产品一样。

老树开新花!豆瓣告别本命年:只要不死,就让我们这样丧着吧

直至2017年8月,一封来自豆瓣CEO阿北写的内部信受到了广大关注,信里写道,豆瓣将关闭一些长期没有起色与亏损的项目,包括豆瓣东西、一刻、同城票务交易等。阿北也承认:“豆瓣现在对内进入一个务实的阶段”。也就是说,豆瓣“丧”了这么多年后,终于要开始盈利了!

自从2005年豆瓣诞生,起初的只有一个功能,豆瓣读书。用户可以标记想看的书,看书评,再通过豆瓣去购书平台买书。豆瓣CEO阿北就曾自豪的表示过,豆瓣可能是中国互联网里少见的那种上线第一天就有收入的公司。

老树开新花!豆瓣告别本命年:只要不死,就让我们这样丧着吧

到2009年,豆瓣用户达到千万。这一年,豆瓣用户鲍鲸鲸在小组里面写下的第一神贴被拍成了《失恋三十三天》,成为当年电影界的一批黑马;也是那一年,出了豆瓣三大女神:晚晚、南笙和张辛苑。

老树开新花!豆瓣告别本命年:只要不死,就让我们这样丧着吧

然后2011年豆瓣迎来了最巅峰的时候,9月份完成了第三轮5000万美元融资。但就是那一年,豆瓣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冲击。

其实豆瓣的初心是“基于兴趣的生活发现”。在豆瓣的介绍页面,阿北写道:“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就是这样的豆瓣,却受到了及其两极化的评价。在豆瓣有太多人凭借着志趣相投相识、相知、相爱,直到最后走入婚姻。知乎网友因此评价豆瓣是“每个人都能在豆瓣上找到内心的桃花源”;豆瓣网友说:“只有在豆瓣上,我才是真实的自己”;而豆瓣自己说:“我们打造了大众的精神角落”。

老树开新花!豆瓣告别本命年:只要不死,就让我们这样丧着吧

12年过去了,豆瓣如今的注册用户达1.6亿人,月活跃用户3亿。而它却被用户自嘲“汇聚一亿无价值用户的丧气”,“来豆瓣,发现毫无价值的你”。原因很简单,豆瓣一直不肯“商业化”。在这个讲究利益和效率的时代,坐拥上亿流量的豆瓣明明可以很早就开始用推广告的形式盈利。但是阿北放弃了,仅仅是因为他觉得哪怕是商业化的模式也要是用户正好需要的!

就这样,豆瓣不做弹窗广告、动态图、Flash,还包括不碰医疗类的广告。当时豆瓣的员工坚信着“用户体验是第一位的,只要是伤害用户体验的事情,都是不做的”。

也正因为这样,曾参与过豆瓣融资的投资说过,豆瓣这产品已经做到100了,但是商业化却还是0;另一位创投机构的投资说的更贴切:“以后打死都不会豆瓣、雕刻时光这样的项目。这种项目的典型特征就是,死又死不掉,上又上不去,你说他两句吧,这些文艺中年的CEO还和你各种不高兴”。

老树开新花!豆瓣告别本命年:只要不死,就让我们这样丧着吧

是啊,正因为有怎么都“打不死”的豆瓣,才使得这个喧嚣、烦躁的社会好像并不是那么“无药可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