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北京這座738年前的白塔原來是尼泊爾匠師設計修建的

北京城裡有兩座著名的藏傳佛教喇嘛塔,也就是我們在藏區很常見的白塔,一座在北海公園,另一座在西四的西邊,這兩座白塔相距並不遠,但它們的建築年代卻差了三百八十年。今天要說的就是西四西邊這座白塔,它的建築年代更為久遠,這座建於元朝的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可以說這座白塔見證了北京城的歷史滄桑鉅變。

北京這座738年前的白塔原來是尼泊爾匠師設計修建的

白塔所在的寺院名為妙應寺,但由於白塔的存在這座寺院更多地以白塔寺的名稱為人們所熟知,白塔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71號,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該寺始建於元朝,初名“大聖壽萬安寺”。如今山門上書有“敕賜妙應禪林”幾個字,1961年,“妙應寺白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北京這座738年前的白塔原來是尼泊爾匠師設計修建的

早在遼宋時期,現在白塔寺的原址上曾修建過一座佛塔,後來此佛塔毀於戰火。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遼塔遺址的基礎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於是在當時入仕元朝的尼泊爾匠師阿尼哥主持下,經過八年的設計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終於建成了白塔,並隨即迎請佛舍利入藏塔中。

北京這座738年前的白塔原來是尼泊爾匠師設計修建的

白塔修建完成後,忽必烈又下令以塔為中心興建一座“大聖壽萬安寺”。據史書記載,這座寺廟範圍是由從塔頂處射出的弓箭的射程決定的,面積達16萬平方米。由此不難想象當時的大聖壽萬安寺的面積之大。由此開始,這裡便成為元朝的皇家寺院。元朝時大聖萬安寺的香火極為旺盛,但是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一場特大雷火,燒燬了寺院所有的殿堂,唯有白塔倖免於難。

北京這座738年前的白塔原來是尼泊爾匠師設計修建的

現在的白塔寺是明朝重修的,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敕命維修了白塔。天順元年(1457年),寺廟也進行重建,建成後命名為“妙應寺”,但面積只有1.3萬平方米,還不及元朝時的十分之一,範圍僅為元代所建佛寺的中部狹長地帶。白塔寺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天王殿、大覺正殿、七佛寶殿、塔院、三世佛殿、白塔等建築,天王殿的東西兩側有鐘鼓樓,七佛寶殿的兩側有配殿。

北京這座738年前的白塔原來是尼泊爾匠師設計修建的

大覺正殿內設有《藏傳萬佛造像藝術展》,裡面詳細介紹了吐蕃時期開始起藏傳造像藝術的發展歷程,共展出了各類藏式佛像近1萬尊。通過展覽不僅可以瞭解佛像的發展歷史,還可以瞭解各種不同佛像之間的區別。

北京這座738年前的白塔原來是尼泊爾匠師設計修建的

大覺正殿的後方正北為七佛寶殿,七佛寶殿面闊五間,內塑七尊佛像,兩旁為十八羅漢,頂飾三盤龍藻井。

北京這座738年前的白塔原來是尼泊爾匠師設計修建的

寺廟最北為塔院。塔院地勢較高,以紅牆圍成一個單獨的院落,院內四隅各建角亭一座,白塔位於中央偏北。院門在南牆正中,門額上題“敕建釋迦舍利靈通寶塔院”。門內有殿,名“三世佛殿(具六神通殿)”,內供三世佛。

北京這座738年前的白塔原來是尼泊爾匠師設計修建的

塔院前方有白塔設計者阿尼哥的立式銅雕像,該雕像是2001年尼泊爾阿尼哥協會向北京白塔寺管理處捐贈的。阿尼哥,尼泊爾著名工藝家,入仕元朝四十餘年,致力於中尼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開創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西天梵像”藝術流派,一生完成了三座大塔、九座寺院,鑄造、繪塑作品不計其數,其藝術成就構成中尼兩國交往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北京這座738年前的白塔原來是尼泊爾匠師設計修建的

北京這座738年前的白塔原來是尼泊爾匠師設計修建的

妙應寺白塔總高51米,磚石結構,白色體軀,塔基是用大城磚壘起,呈T形的高臺,高出地面二米,面積為1422平方米。白塔的形制源自古印度,窣堵坡式佛塔。塔基呈方形折角須彌座,代表著構成世界的元素之“地”,塔身之上為覆缽體,好似僧人用的缽盂倒置,所以又稱為覆缽式塔,這部分代表“水”,覆缽上是13天,又稱相輪,13層相輪佛塔代表著最高等級,供奉釋迦佛舍利塔,這部分代表“火”,13天之上是直徑為9.7米的華蓋,四周垂掛36片銅質華鬘,下邊各垂有風鈴,華鬘代表風,又象徵佛張傘蓋,庇護眾生,華蓋之上是銅質鎦金寶頂,高約4.2米重有4噸。

北京這座738年前的白塔原來是尼泊爾匠師設計修建的

在西側的配殿內有《白塔寺歷史文化展》,展覽圍繞白塔詳細介紹了白塔的演變過程以及白塔寺的修建歷史。展覽共分7部分,以白塔寺為主線,另以兩條副線加以襯托,一條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與白塔寺的淵源;另一條是區域文化、佛教文化、民族關係對白塔寺發展的影響,涵蓋了自元以來涉及白塔寺的各種史料、文物及照片,詳實地展示了白塔寺的歷史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