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扫把沟,属于铜陵人的乡愁

扫把沟,属于铜陵人的乡愁

每当自己读起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那首 “最是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自己就会蓦然想起扫把沟,那是我的摇篮地,也是我的乡愁之地。少年时,记得自己住在东山头的家门前,就有一片烟波浩渺的无名湖。每到夏天,湖里就会呈现出“层层叠叠翠烟浓,袅袅婷婷一抹红”的动人情景。

依稀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扫把沟的位置就是现在滨江大道中下富强新村一带,那时可以说是一个鼎盛期。两排草房有几里路长,各种字号的商店门面依次排列,中间地带是菜市摊位。每天清晨,那富家的肉店,黄家的豆腐店,吴家的油条店,李家的布匹杂货店都是笑迎八方宾客。这时候的菜场熙熙攘攘,尤其是新民村菜农从江心洲划着小舟挑来的各种蔬菜,沾着露水,青翠欲滴,更是备受青睐。

而到了中午和晚上,那招牌高挂,灯光闪烁的“一品香酒楼”“杨记老字号饭店”,更是高朋满座,喧嚣异常。父亲告诉我,那时扫把沟虽然不大,却也有好几千号人。大街上各种商店、银行、洗澡堂、灯笼店等都是一应俱全。正是当时扫把沟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兴旺情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后来这里正式建镇时便取名兴隆镇。而那时自己不过是四五岁,每逢过年的除夕和小伙伴们在马路上拖着兔子灯笼玩耍的趣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在扫把沟这片茅草屋的袅袅炊烟中,父亲向我讲述了解放前这里曾经驻扎过不少日本鬼子,还有他们疯狂抢劫铜官山铜矿的故事。多年后,自己通过《铜陵港史》史料获得了真实记载。1940年,以一个名叫强田厚太郎为头目的一伙日军在扫把沟圈地300多亩,建造了办公室、宿舍、营房、厂房和多个碉堡。在江边建造起一座简易木桩栈桥码头,还修建了从扫把沟至铜矿的铁道,全长9公里。这条小铁道的作用就是为了更便捷地把铜矿的矿石运到扫把沟码头再装船。就这样,贪婪的小日本先用木船把铜矿石运到芜湖港,再通过芜湖港的海轮运往日本,累计运走铜矿石两万多吨;这也是日军侵华的又一铁证。与此同时,他们还着手兴建一座日处理600吨的选矿厂和一座400千瓦发电厂。

记得《繁星·春水》中有这样一首小诗:“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想来,这几句诗也符合我的童年时代。1954年那场特大洪灾吞噬了扫把沟全镇,往日的菜场、民房,几天功夫就变成了一片汪洋。成百上千户人家只能拖家带口地逃难到地势较高的东山头和龙井一带居住。可是四年后,也就是1958年的7月1日,这里又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火灾。由于当时老百姓居住的大多数是茅草房,时而就会发生火灾,这也是扫把沟历史上第三次大火了,更是最惨烈的一次,一共烧掉208户人家。当时的现场风势很旺,火海一片,一些女人和小孩哭声震天;两百多户基本是净身逃出的灾民,真的是肝肠寸断,对天长叹···

时光如过隙之驹。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铜陵经济建设驶上大发展的快车道,发电厂、运输部、港务局三家单位的机关和主要单位齐聚这里,老百姓的日子有了明显改善,扫把沟再度呈现辉煌的态势。那时发电厂灯光球场上常常有全市篮球甲级队的比赛,届时真的是人声鼎沸,热闹异常;大礼堂里每逢周末都会放电影,下午海报就会早早贴在墙上。还有那家国营商店里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江边粮店堆积如山的大米、面粉,都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到了七十年代初,一所崭新的江滨学校诞生了,扫把沟终于也有学校了,这也是当时扫把沟群众中的一件大喜事。

不过,说起扫把沟有一处不能不说,那就是自己家门前这片波光潋滟的无名湖。每到夏天,湖边上捣衣声伴着浣衣人的笑声,湖中间荷花绽放,清香袭人,成片菱菜分外诱人;湖中有块小岛,上面青草茂盛,水鸟栖息,女人家常常欢声笑语地划着小舟採摘菱菜和菱角,太阳不落人不归。真的如诗人徐元杰《湖上》所描述的那样:“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萧鼓几船归。”而夏日的晚上,那两边水波不兴的无名湖,中间一条水泥地的青年路大埂,更是成了众人喜爱的纳凉之地。至今自己都还记得,小孩们到了傍晚时分,便早早来这里占上一块位子,打扫干净洒上水,再搬来家里的凉床、躺椅;当一轮皎洁的明月升起之时,伴着习习的晚风,波光粼粼的湖水,整条大埂都是纳凉的男女老少,大家拉家常,谈坊闻,讲故事,欢声笑语,快乐至极。

草木枯荣,光阴荏苒。今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是每逢清明和冬至,我们弟兄四家人都会开着车子,带着家人和子孙,再来扫把沟走走看看,一切恍如隔世。尤其让人振奋的是,那些成百上千家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本地人,在全市声势浩大的棚户区改造的进程中,一批又一批地乔迁到市里各处的新楼房,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扫把沟,我的乡愁之地,它必将永远铭刻在我,和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人的记忆里···

说明: 关于日本人在扫把沟圈地,建营房和掠夺铜矿两万多吨和着手兴建一座日处理600吨的选矿厂和一座400千瓦发电厂的事实,摘自《铜陵港史》第60页;和1985年2月《铜陵史志工作》第6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