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農村俗語“一旋橫,倆旋擰,三旋打架不要命”,說的有道理嗎?

用戶68286120


每個人頭頂上都會有頭髮旋轉產生的“髮旋兒”,有的地方叫“泉”,我們這邊叫“頂頂”,人與人之間髮旋的數量及位置是有差異的,所以民間關於髮旋的各種“八卦”就出來了,就像農村俗語說的“一旋橫,倆旋擰,三旋打架不要命”,而們這邊說的是“一個頂頂好,兩個頂頂壞,三個頂頂死得快”,髮旋多少真有好壞之分嗎?

首先對民間傳的各種俗語不必當真,很多是為了押韻而一吐為快。所謂的髮旋跟我們的髮膚一樣皆受之於父母,是頭髮在頭頂上的一種分佈形態,每個人的頭髮在自然狀態下都會跟皮膚呈現30-35度之間的傾斜,當毛髮在一定的位置呈現旋渦狀有規律的傾斜時就會形成髮旋。

髮旋的數量多以單個、雙個、三個為主,據人類學家統計單旋的人數最多佔比為89%-96%,雙旋的人數佔比在10%左右,三旋的人數最少,佔比僅在0.6%左右。

並且髮旋的位置與方向也有差異,有的分佈在頭頂的左側佔29.1%,分佈在右側佔49.4%,居中的佔比21.5%。

人在生活中發現雙旋的人很少,三旋的人更少,對他們的行為更加敏感,總覺得他們天生異相,異於常人,於是產生了各種關於雙旋不好,三旋更不好的判斷。

實際上髮旋的數量是由人的體型及基因各種因素決定的,在母體內6-7個月就形成了髮旋,並沒有科學數據證明發旋跟人的氣質或性格有關。所以農村俗語“一旋橫,倆旋擰,三旋打架不要命”的說法並不靠譜。

【大鄉】專注農業、農村、農民,承載您的鄉土、鄉村和鄉情,歡迎關注!

大鄉


農村俗語“一旋橫,倆旋擰,三旋打架不要命”,說的有道理嗎?

小時候讀書的時候,我們村裡的這幫小學生最喜歡的就是比較誰頭上的旋比較多。我的頭上是一個旋,當時特別羨慕那些頭上有兩個旋的,因為有人說頭上有兩個旋的話比較聰明。當然這個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是帶有迷信封建色彩的,要學會辯證的對待。這一種俗語正是利用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去助推這種俗語的傳播。下面我談下我對於頭旋的看法:


頭旋是人的頭髮在圍繞著一個或者兩個以上中心傾斜,在不同人的頭上形成不同的旋,大多數人的頭上都是隻有一個旋的。頭旋是孩子在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受地心引力和地球自轉的影響,頭髮就會形成傾斜軌跡。所以說頭旋的數量一般是在出生以後就確定了,沒有必要太過去糾結頭旋的數量。

“一旋橫,兩旋擰,三旋打架不要命”,看待這句話之前我們先不管這句話的真或者假,只從它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來分析。大多數人是一旋,少數人是兩個旋,三個旋的就更少之又少了,基本這句話涵蓋了所有人。這句話中指出的大都是人身上都會存在的缺點,如果我們堅信這句話的的正確性,我們就會在做事情的時候時刻提醒自己該注意什麼,避免一些問題和錯誤的發生。在我們老家有懂佛學的一位老師說,頭上有三個旋的,不是大善,就是大惡。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頭上有三個旋,考上了北京大學,現在在社會上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了。


不管你相信或者不相信,你都可以用這句話告訴你三個做事準則。遇到壞人,不要橫;遇到難處理的事情,不要擰;遇到打架,要多想想家裡人。作為父母也要多教育自己的子女,讓他們有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處事方法,不要讓一時衝動害了自己一生。歡迎關注花開隴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老農民說事


在我這兒所謂的“旋”叫做“泉”(為什麼這麼叫我也不知道),題主說的是“一旋精,倆旋擰,三旋打架不要命……”我還知道後邊還有一句:“四個旋敢和皇帝來拼命!!!”

我們這裡的說法就有些不一樣了。我們這裡說的是“一個泉好,兩個泉孬,三個泉是個大草包”……

其實,所謂的“旋”到底和一個人的命運 有沒有關係,何處有各處的說法,是不一樣的。我見過頭頂上最多的就是三個旋,一個旋兩個旋的很為平常。

有的說旋是人的氣場之源,旋越多氣場就越強大,人也就越聰明。不知道有沒有科學依據(反正最近科學老是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打架),不過根據老人們的見多識廣的生活閱歷來看,旋多的孩子聰明的比例也還真是多一些。

下世多年的老奶奶留下的一段古話我如今還記得是這樣唱的:“

天降下麒麟子有龍有風

生下來就註定享福受窮

頭頂上有旋風不可改動

幾個旋幾種運大不相同

一個旋生下來就是把地種

莊稼人平平安安過一生

娶媳婦生孩子日子平靜

穿綾羅用綢緞那可不行

兩個旋讀書人學習孔孟

知禮儀念春秋為取功名

五歲上就讀《百家姓》

十歲上《弟子規》爛熟在心中

秀才舉人和拔貢

翰林學士進朝廷

萬歲爺見他文章很出眾

龍顏大悅親口封

金榜題名名聲動

天下都知道他的名

三旋四旋要了命

領兵造反就像李自成

這本是一段古話老人講

俺閒著沒事胡哼哼

只要你聽了心高興

頭上邊幾個旋都是好命好營生……”

她唱的和我聽說的就不一樣了,其實我覺得這類事誰也不要太認真,太認真了就是把自己繞進去了,沒意思了,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