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故宮,你瞭解嗎?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明清兩朝24位皇帝居住過的皇宮。故宮無論是從總體佈局還是建築形式,都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的等級禮制和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館藏文物100餘萬件,代表了中國曆代文化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中國保存最完成、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群。1961年,故宮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博物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了中外遊客到北京的必遊之地。

故宮,你瞭解嗎?

故宮在明清歷史上叫紫禁城。為什麼叫紫禁城呢?因為古代天文學認為,天上的恆星分三垣,三垣指紫微、太微、天市三大天區。紫微垣在中間最高處,由15顆星組成。又傳說,玉皇大帝生活的地方叫紫微宮,所以取,紫字。禁,是指禁地。皇宮又叫“大內”,警衛森嚴。所以北京皇帝居住的地方又叫紫禁城。

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耗時14年整。在此期間,動用工匠23萬、民夫百萬,建築材料選自我國大江南北。工程設計和營造,以南京皇宮為藍本,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中國建築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頁。

明永樂十九年(1421)元旦吉日,明成祖朱棣在紫禁城的奉天殿接受朝賀,宣佈紫禁城正式啟用。明朝時修建的紫禁城奠定了它宏偉的基礎。可紫禁城建成後,天災人禍不斷。明永樂十九年(1421)四月,啟用不到百日的前朝三大殿就被大火燒燬。其他建築,在明朝歷史上也是幾經燒燬,幾經重建。明朝末年全國又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宮殿建築、宮藏文物慘遭破壞。

清朝統治者入駐中原後,經過數代皇帝的經營,紫禁城逐步恢復了元氣。康雍乾三朝,對紫禁城裡大部分的建築、區域進行了改造。如文淵閣、齋宮、寧壽全宮等。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清朝的皇帝非常重視防火。首先改造了建築的防火結構,其次增設火班(消防隊),第三配備防火器材。如太平缸、激桶(可噴水的器械)等。這些措施都比較有效的防止了重大火災的發生。可好景不長,到了清朝中後期,隨著國力的衰敗,管理的鬆懈,垃圾如山、河道淤塞、火災又起。武英殿、太和門、建福宮等,又分別在同治、光緒、民國初年被大火燒燬。

故宮,你瞭解嗎?

到了宣統三年(1911),末代皇帝溥儀退位。經歷了半個世紀輝煌的紫禁城,正式走上了下坡路。退位後的宣統皇帝還依然居住在紫禁城的內廷,也就是乾清門廣場以北、神武門以南的區域。民國二年(1913)十月十日,袁世凱在紫禁城的太和殿,舉行了民國大總統的就職典禮。前朝三大殿加一門上的滿漢兩種文字的牌匾,被他改成了只有漢字的牌匾。原皇帝的九龍雕漆寶座也改成了西洋式的靠背椅。民國十三年(1924)馮玉祥發動“北平政變”,溥儀被迫搬出皇宮。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執政時期,宣佈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處理清廷的公私財產、館藏文物和籌備成立故宮博物院等相關事宜。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正式以故宮博物院的形式對外開放。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為了保護故宮館藏文物,國民政府將故宮內13000餘箱文物運往南方,解放前夕這些文物中最有價值的2972箱文物轉運臺灣,現藏於臺灣省臺北市故宮博物院內。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故宮博物院的維修、保養、研究投下了巨資。重修大殿、清理垃圾、疏通河道、加強防火、消除隱患,使故宮在過去的數十年裡都不曾發生過一次火災。並且政府花大力氣,清理文物100餘萬件,從民間徵集流失文物20餘萬件。成立專業部門,分門別類的對故宮文物進行陳列展出。經過幾代“故宮人”的努力,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啊,已經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北京人有句俗話,叫“不睹皇房壯,安知天子尊。”那接下來我介紹一下紫禁城的整體佈局特點。

故宮,你瞭解嗎?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四周圍以10米高的城牆,52米寬的護城河。四個角各有一個角樓,建築形制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垂脊。”紫禁城的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大小房屋8704間。分前朝和後廷兩部分。前朝由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朝政和舉行重大禮儀活動的地方。後廷由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這裡是帝后生活、休閒娛樂的場所。紫禁城最北部還有帝后休憩的花園,名叫御花園。紫禁城有四個城門,東面叫東華門,西面叫西華門,北面叫神武門、南面叫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

古人認為,北為子,南為午,所以紫禁城南面的門叫午門。整座城門成“凹”字形。城臺正中是重簷廡殿頂城樓,九五開間,兩側各有通脊連簷的明廊各13間,明廊南北,各又有一座四角攢尖鎏金寶頂的崇樓,這樣一來,午門由於看上去是五個城樓,所以人們俗稱它叫“五鳳樓”。午門城臺上正殿東側有鍾,西側有鼓。鐘鼓是起到信號的作用,皇帝祭祀壇廟、文武百官上朝,都要聽鐘鼓聲進出午門。午門是坐北朝南,正門三間,東西兩側另開有左掖門與右掖門,東西向。午門整體從南面向北面看是正門三間,從北面往南面看是五間,這種制度叫“明三暗五”。

午門作為紫禁城的正門不是隨便誰都能走的,進出午門有嚴格的規定。午門是皇帝進出紫禁城的正門,中間的門洞只有皇帝能走。科舉考試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出紫禁城時可以走一回。皇帝大婚,明媒正娶的皇后進入紫禁城時,可以走一次。其他人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兩側的門洞,是舉行大朝禮時或隨皇帝出入紫禁城時,三品以上文武官員,走左邊(東)的門,宗室王公,走右邊(西)的門。三品以下文武百官分東西班次,由左右掖門進出。東西向的左右掖門還是殿試的時候,參加考試的考生也就是貢士,按名次單數走左掖門進紫禁城,雙數走右掖門進紫禁城。科舉考試考中了,成進士了,舉行傳臚大典時,按單雙數,由鴻臚寺(也就是當時管理禮儀的政府機構)引導著,從左右掖門進出紫禁城。

午門在明清時還舉行各種活動,活動的內容分兩大類,一類是舉行逢年過節與民同樂的活動。另一類是正式典禮,如凱旋獻俘禮、頒朔禮等。凱旋獻俘禮也就是重大軍事活動取得勝利後把俘虜獻給皇帝的典禮,舉行獻俘禮是為了安撫民心,顯示國威,屆時皇帝親自出席。清乾隆年間為了平定準格爾、回部、金川等地的叛亂舉行過四次獻俘禮。頒朔禮就是頒佈第二年皇曆的典禮。古人把月亮從圓到缺再到圓定為一個月,一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初一稱朔,十五稱望。由欽天監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把哪天是朔,哪天是望,算好。規定每天宜忌事項,也就是今天做什麼吉利,做什麼不吉利。制定成曆書,稱“時憲書”,也就是皇曆。孟冬時在午門舉行典禮,昭告天下。

午門前廣場共有五個門,正南是端門,東面有闕左門和通往太廟的門,西側有闕右門和通往社稷壇的門。廣場兩側的房屋叫朝房,是當時是政府機構辦公用房。午門廣場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當時在明朝實施“廷杖”的地方。廷杖是明朝的制度,清朝沒有。廷杖,就是大臣們惹皇帝不高興了,被扒了褲子打屁股的一種責罰形式。開始只是象徵性的打,後來就真的能打死人了。行刑者腳尖內斂,被打人就沒有活口,如果腳尖向外分開,被打的人還有生還的機會。明朝正德年間朱厚照就打了158人,死了15個。明嘉靖間年朱厚熜由於“大禮儀”之爭,打了134人,死了17個。

故宮,你瞭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