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盛开在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花 ——路生梅

初识路生梅大夫时,小编还是一名妇联干部,当佳县妇联把路生梅的先进事迹送到案前时,小编瞬间就被路生梅的事迹深深打动;

再识路生梅大夫时,小编是随着市级卫计部门主要负责人去看望路生梅大夫,小编再次为这位已过古稀的老人动容;

熟识路生梅大夫时,是在小编心潮腾涌的整理路生梅先进事迹材料过程中,一股又一股巨浪冲击般的感触让小编感动到泪眼朦胧……盛开在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花 ——路生梅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这位长在天安门下的北京姑娘扎根在佳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犹如盛开在陕北黄土高原上最美的山丹丹花儿一样,顽强、淳朴、美丽而坚强,且盛放50年而不息呢?/<font>

时光推移……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时代号召,她只身来到陕北。此后50年间,她多次放弃返乡的机会,放弃被省上大医院聘走的机会,却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了第一个正规儿科。退休后,她仍在家义务接诊,守护数万婴幼生命以周全。/<font>

她让人想起电影《芳华》片尾的那一段旁白:“一代人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离家前,她是芳华正茂的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生,现在她嫣然是七旬的陕北老妇。路生梅,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却把毕生奉献给了榆林佳县这片黄土地。/<font>

小时候的路生梅,品学兼优,曾作为优秀儿童代表为来华访问的印尼总统献过花。1963年路生梅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1968年来陕就职于佳县人民医院。/<font>

陕北佳县,榆林市下辖的一个小县城,与山西临县隔黄河相望。路生梅24岁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时,怎么也想不到,她的命运,会和这个偏远的陕北小城紧紧捆绑在一起。/<font>

和那个年代成长于的北京孩子一样,路生梅在后海划过船,在当时并不宽阔的长安街上为毛主席和外国元首捧过花,她以为毕业后会分配到曾经实习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或儿童医院。但是,一场时代洪流把一代人的命运改写,家乡的记忆就此封存,她和同学们陆续被分配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font>

“1968年12月5日,正值寒冬,我踏上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汽笛长鸣,火车开动的一瞬间,我的眼泪哗哗往下流。从此就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告别所有的亲人。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五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却成了这里的子民,离家的瞬间我泪流满面。”路生梅在回忆文章中写道。/<font>

陕北黄土高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刚到佳县那几年,路生梅想亲人、想朋友,每次收到家信都是眼泪决堤。当时,通往佳县医院的土路旁是一片荒野,还散落着坟头;老百姓喝的是浑浊的黄河水,但每天就供应一瓢;在陕北要住窑洞,可她连火都不会烧,只能睡冰冷的土炕。来到佳县的第3年,路生梅和一个来自绥德的小伙子结婚了,这件事当时轰动了整个榆林地区。今年77岁的佳县老人李文耀至今感叹:“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北京来的女大学生,怎么就嫁给我们本地中专毕业的男护士?这种组合太少见了”。/<font>

“大家都问我看上他哪儿了?我说,我热爱陕北这片热土,更热爱陕北人的淳朴、勤俭和善良,我最欣赏的就是爱人的人品。”路生梅说,虽然爱人家里很穷,父亲过早去世,但在“糠菜半年粮”的时代,他的母亲一个人带大了10个孩子。路生梅从中看到了“一股劲儿”,这也是鼓励她在陕北生活下去的那份坚强。/<font>

佳县县医院医疗条件极其落后,住院部就是几孔窑洞。每个大夫都必须成为全科医生。由于人手紧张,大夫们都是白天黑夜地连轴转,只有到周末才能休息。数年后,当北京大医院的儿科早已细分出小儿内科、外科、血液科的时候,佳县终于在路生梅的牵头下,将小儿科独立分离出来,她也成为首任儿科主任。落后的医疗生活条件造就了路生梅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坚强的品格,她以执着的追求和卓越的才华创办了佳县儿科。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她东奔西跑、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佳县是当时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最落后的县医院,但佳县儿科水平,特别是小静脉穿刺技术却名列前茅,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医疗战线上的一面旗帜。/<font>盛开在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花 ——路生梅

在佳县行医的数年间,她坚持为患儿上门出诊。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崔家畔村出诊,一路上摔倒了四十多次也没有回头,坚持来到患者家里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样的出诊经历不知道有多少回,路生梅的行医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1981年,路生梅回到阔别13年的故乡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那种感觉,是清高和自卑夹杂在一起的,虽然回家了,可我是小医院来的,容易被人看不起,只能玩儿命的学。”1983年,她又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师学习班。由于成绩突出,老师和同学都有意帮她调动工作。可路生梅觉得佳县这片土地需要她,佳县人民和佳县患者需要她,她谢绝了老师和同学的好意,重回佳县,暗下决心,要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font>盛开在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花 ——路生梅1999年,路生梅退休,面对年薪20万的聘请,她依旧没动心。今年,路生梅已经退休19年了,笔者探访时,她仍在县医院旁的一孔窑洞里义务接诊。患儿到了家里,路生梅放下饭碗,拿起听诊器就给孩子治病、开药方。她坚持不收红包,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也拒绝滥用抗生素和激素。走在县城小路上,不断有人跟路生梅咨询病情。她随时要停下来解答。有位乡亲说,路生梅给他们一家四代人看过病,是全家的恩人。

1994年,路生梅被评选为佳县“共产党员标兵”;/<font>

1996年被榆林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font>

2010年荣获儿科协会“突出贡献”奖;2014年被评选为榆林市“五好老干部”;/<font>

2016年被评为“感动榆林”年度人物,第四届“榆林好人楷模”,同年9月被评为“陕西好人”,12月被评为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font>

2017年荣获榆林市十大最美女性,榆林市儿科协会“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 被佳县县委、县政府授予“两学一做十佳标杆”……/<font>

在“榆林好人”颁奖礼上,主持人问路生梅:“路阿姨,如果让您重新选择,您还会来陕北吗?”对于路生梅来说,其实“留”,比“来”更需要勇气。/<font>

路阿姨已经74岁。当年和她一起来到陕北的同学和同事,大多以考学、工作等原因返城了。如今,路生梅的老伴已经去世10年,但她依然坚守在佳县这片热土上。面对各种荣誉,她总是淡然处之,把得来的奖金全部买成生活用品,送给敬老院和留守儿童了。/<font>

当小编向路阿姨了解她的感人事迹时,她说孩子,其实阿姨的事没啥,阿姨只是干了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的人应该干的事;当市卫计局主要负责人去看望她时,她说领导啊,其实没啥,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干了一个医生应该干的工作,我是北京人,但我可以证明北京人在陕北仍然可以生活的很出彩;当《北京晚报》的记者来采访她时,她脸上绽放出了孩童般的灿烂笑容,紧紧挽着记者的手逢人便说我北京的娘家人来看我了。可见,“北京”这个字眼,嫣然埋在了她心灵深处最圣洁的地方……/<font>

她至今带着一口浓烈的京腔,她的孩子,也是佳县第一批去过北京的孩子,“我告诉他们,妈妈就是在天安门城楼下长大的。”/<font>

/<font>

前几周,北京第二医学院的老同学来电话了。“是你吗,花生豆?”,“花生豆”是路生梅学生时的外号,形容她个子矮、有点胖、皮肤白。“花生豆,孙老师说了,今年毕业50年老同学聚会,一定让我找到你。”老同学说。 路生梅答应,今年9月,她会回到首都医科大学。有句话她想对老师和同学说:“我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但我为了理想,坚持到了最后”。/<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