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成縣青龍山太祖寺

成縣青龍山太祖寺

張旗寨歷史上出過張恕,現在知道張恕的人也不多,清嘉慶六年(1801年),為清高宗乾隆九旬萬壽恩科考,時任嘉慶皇帝侍讀老師的成縣名士張恕以優異成績考取一等第一名,被嘉慶皇帝欽定為一等刑部主事。當時的欽命提督陝甘全省京畿道監察御使宋澍,特為張恕立了榜書“選士”的金匾,眷親友亦為其立了“奮翼凌霄”的金匾。嘉慶十二年(1807年),成縣舉人胡堃、呂浚、李士彥、張仲英等四名舉人,因欽慕張恕為 官清正廉潔,譽滿朝野,遂同成縣籍貢生、儒學生員共三十人,聯名為其立了“夜雨清燈”的匾額,懸於張恕舊居官門之上。這三塊牌匾真實地記述了張恕榮任京官的史實。

居在張旗寨,也向村人打聽過名宦張恕,但大都比較冷漠,不願勞神費力談起,遠沒有談論一個城關鎮幹部的熱情高。想想就連劉伯承當過婚房的民居也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何況區區一張怒呼?遂釋然。

從2005年前後,在張旗寨閒走時知道了這個村有五處廟宇,觀音廟、高皇爺廟、土地廟及兩處不知名稱的廟。

對高皇爺廟,我原來以為供奉是大約是一位姓高的方神。多年來,在成縣鄉野徒步時,多會走進寺廟,喝一罐茶,聽山風吹響鐵馬。對村莊城鎮的寺廟,很少進去。

去年春天,到尖山子掰竹筍,無人看守的廟宇牆上寫有青龍山字樣。從成縣的一些學者和文史工作者嘴裡,聽說尖山子又叫太祖山,裡面供奉著唐太宗的祖爺李虎。多年前,紫金山人帶領一幫人徒步去過尖山子,頭條號上頭像的照片還是那次徒步時紫金山人所攝。

在翻閱1983年編寫的成縣誌時,我也關注過關於尖山子的信息,但不得要領,縣誌中提到有唐公廟,但對具體方位及其它情況,也是沒有準確的信息。當時我就猜測,唐公廟是否就是尖山子的太祖寺?由於本人生性疏懶,資料缺乏,也少於文人雅士交往,所以無法求證。

2017年底,偶然路過張旗村委會門前,氣派的村委大門邊有一廟宇,標明為青龍山太祖寺。我恍然大悟,原來張旗人引以為傲的高皇爺不是姓高的方神,而是唐朝皇帝的高祖。
成縣青龍山太祖寺

僅從名稱推斷,1983年編的成縣誌中提到的唐公廟,應該為青龍山太祖寺。尖山子又叫青龍山。張旗的青龍山太祖寺(高皇爺廟)應該是尖山子太祖寺在異地重建起來的。

用現代人的思維,對張旗的青龍山太祖寺的產生,可以進行一個合理的想象與還願。尖山子隨著唐王朝的繁榮,也曾享受過莫大的繁華與榮耀,隨著歲月的流逝,唐帝國不可避免地衰落滅亡了,曾以國家財政供養的李唐家廟太祖寺失去了經濟來源,也許是皇家欽點的守廟人中的一部分,在李唐家天下滅亡後,沒有落井下石,也沒有鳥獸散,依然忠實地履行著守護家廟的職責。

高寒陰溼的尖山子養活不了忠誠的守廟人,為了生存,他們移居到了水草豐美的張旗寨,開荒種田,聊以自救,同時在這裡建起了青龍山太祖寺,虔誠地報答著曾經的主人。

我聲明,高皇爺廟是不是村委大門旁的青龍山太祖寺,沒有求證過。縣誌中的唐公廟是不是青龍山太祖寺,也沒有求證過。以上只是我的臆想罷了。

如果臆想成立,最應該讚揚和敬佩的,應該是忠誠的守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