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四川水土保持工作纪实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清新明媚的四月,来到素有“天府之国”盛誉的四川省,诗圣杜甫的这两句名诗不由从脑海中跃然而出。看着眼前座座青山春意盎然、层层梯田错落如画、条条河水碧波荡漾,人们很难将这里与水土流失联系到一起。

四川省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的25%。水土流失面积(不包括冻融侵蚀)居长江流域第一,水力侵蚀面积居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治一条流域、造一方水土、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的指导思想,四川省科学配置水土保持工程、植物、农耕措施,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力推进水土保持项目实施,不断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把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广大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在巴山蜀水间织就了一幅山美水美人更美的锦绣画卷。

撬动社会资本

打造美丽生态环境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习总书记的指示,不仅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四川省水保工作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都市里桃红杏白渐次褪去之时,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清溪河流域,万亩花田色彩缤纷、姹紫嫣红,让人像是一下坠入了花的海洋。金鱼草、虞美人、玫瑰……各种花竞相开放、芳香四溢,引得蜂飞蝶舞,八方游客远道而来。

鲜花烂漫中,一道山坡上,当地民强村的村民正在地里干活。区委书记徐利介绍,纳溪区有大小河流138条,重点选择了7个小流域作为典型示范开展治理。按照“生态+”的理念,纳溪区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家唱戏、公众参与”机制,以清洁小流域治理为突破口,以国家1 200万元专项资金为支点,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撬动民间资本投入5.7亿元,在大渡口镇清溪河、白节镇梭坝河等7个小流域,大力实施水系净化工程、土地美化工程、村庄靓化工程,使流域水土流失强度由中度降低为微度,出口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水以上标准。

在清溪河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将生态治理与“项目整合、社会资本引入、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整合项目15个,总投资2.3亿元,其中民间资本1.2亿元。通过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到90%以上。同时依托独特的丹霞地貌,突出山顶造林、山腰种茶果。如今“九色甜园”万亩优秀甜橙、千亩特早生态有机茶园等初具规模,“花田酒地”2 000余亩生态花卉基地,栽种500余个珍稀品种,让瘠土变成了花园、果园、茶园,形成了“四季花海、花果飘香”的滨水景观。为了保证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花卉基地的花根据节气不停换种。村民干活的那一片山坡,以前栽植的是郁金香,郁金香凋谢之后,正种植一串红和马鞭草。

村民游正权一边忙着干活,一边高兴地说,清溪河流域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坡地耕作困难,水肥流失严重,村民只能种一些苞谷、红苕,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而且流域周边的一些厂矿企业经常往河里排放污水、乱倒垃圾,河里的水黑臭难闻,村里的年轻人不愿在家里待,全都出去打工了。如今那些企业全部关闭取缔,清溪河经过治理,水清了,岸绿了,空气都好了。又有老板流转了村里的这些坡地,开发成景区,现在每天在河边走走,看着水里鱼虾嬉戏,山坡上花草艳丽,感到无比舒畅、愉悦。

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3年以来,四川省充分发挥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通过加强以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沱江及其主要支流雅砻江、涪江、渠江等为纽带的水土保持核心区建设,治理坡耕地,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与省级水土保持专项工程,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先后将水土保持纳入政府单项目标考核、重点督办事项、为民办实事目标、十大惠民行动和民生工程,齐心协力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四川省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方案》,作为推进全面落实河长制的重要工作进行部署,提出到2020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5万平方公里的目标任务。2013年至2017年,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4万平方公里,总投资15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93亿元,覆盖全省21个市(州)160多个县(市、区)。

项目综合治理

促进美丽乡村振兴

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位于龙漕沟流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62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7.5%。

“我们村过去是一个典型的穷山村,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如今天翻地覆,已成为‘山清水又秀,村强民更富,村民住别墅,家家文明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宝山村村民廖武林自豪地说。

沐浴着纷飞的细雨,来到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宝山村,一道道石砌的梯田里写满了村民的辛劳和汗水,一面面郁郁葱葱的山坡上看到了村民保护这方水土的力量和决心,一湾湾清澈见底的河水里感受到了村民建设美丽村庄的智慧和执着。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基于此,宝山村提出以生活质量为导向,经济和环境质量为重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幸福的山区特色现代化新农村。

自2011年以来,宝山村在四川省水保局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震后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龙漕沟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靠宝山集团投资,结合水务、农发、国土项目,利用4年左右时间完成了坡耕地改造、水利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山洪灾害防治、村容村貌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回收、植树造林及景观绿化等项目建设,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治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今,宝山村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到90%以上,流域出口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水质标准。

2017年,宝山村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 531元,还被选定为第十六届全国村长论坛举办地。

2018年4月,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到宝山村录制节目时,亲身感受宝山村群山苍翠、绿水环绕、鸟鸣山涧的怡人田园风光,提笔写下“宝山有宝,青山不老”的留言。

树多成林不怕风,众人拾柴火焰高。四川省在治理水土流失、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注重项目整合、综合整治,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共进,把流域、村庄、村民、产业、生活、生态等进行有机融合,全面规划,系统协调,培植水保产业,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为农村经济增添新的增长极。通过综合整治,项目区初步构建起以坡改梯为主的高标准农田体系、以经果林为主的农业多种经营体系、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生态防护体系和沟凼渠池路相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经调查测算,项目区治理后,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林草覆盖率增加15%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0%,土壤侵蚀量减少75%以上,水源涵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社会经济良性发展。项目区人均拥有1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粮食单产比治理前提高30%以上,人均纯收入增长30%以上。

示范模式引领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四月灿烂的阳光下,泸县福集镇鱼目村,一道道梯田里,村民正在地里收割油菜。村支书张枝明介绍说,鱼目村一共有13个组,8个组实施了坡耕地改造工程,项目覆盖800多农户2 800人。以前因为耕作困难,没有路,没有水,也缺乏劳力,大部分地都撂荒了。通过水土保持等项目的实施,修建了水塘、水池,喷灌、提灌全部到地头,如今又成立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流转土地后,全部种上柑橘、蔬菜、油菜等作物,实现了稳产增收,而且村民在园区打工,人均每年还可收入1万至4万元。“以前一亩地只有四五百元的收入,现在这一不需要动脑筋,二不用计算成本,三不受年龄限制,四还有工资收入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过去想都不敢想!”张枝明感叹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四川省特别注重示范引领效应。通过生态示范建设,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绵竹市湿地沟小流域、纳溪区清溪河小流域、彭州市宝山村龙漕沟小流域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这些示范工程的实施,像一面面旗帜,有力带动了全省水保工程的推广,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助推了脱贫攻坚的步伐。

荣县乐德镇利用当地紫砂岩土壤适宜玉米、辣椒、马铃薯等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因地制宜,以种植辣椒套玉米为示范引领,亩产值比一般土地高出1 000元左右,种出来的辣椒又红又辣,种出来的玉米又大又甜,远销北京、西藏、成都等地。目前,种植基地的规模已从2012年的0.5万亩扩大到2017年的2万亩,种植户达到7 300户以上。随着示范效应逐步扩大,带动周边乡镇发展6 000余亩,涉及农户1 800余户。同时,致力于把贫困户吸纳到产业链条上,全镇已有502户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群众真正实现了钱粮双丰收。

泸县喻寺镇谭坝村,以前是个贫困村,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引进社会资本,建设芦柑种植示范园区,如今人均纯收入1万至2万元每年。村民张大炳高兴地说:“现在年龄大了,每天还挣上工资了,活儿也不累,干完8小时就结束,我和老伴两个人一年挣个三四万,感觉很满足。”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四川省水利厅继续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精神,进一步深化实施“123456”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建设美丽四川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重要保障,在祖国的版图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描绘出更加雄奇秀丽的巴山蜀水图。

(中国水利报2018年5月24日第4版□刘艳芹 陈尚书 图片由四川省水土保持局提供)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广安市广安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遂宁市海绵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资阳市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泸州市纳溪区清溪河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盐亭县国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屏山县国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眉山市青神县四川省水土保持青少年科教基地

中国水利报:治理水土流失 收获金山银山

华崟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