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到達鼎盛時期,為何針對他的評價卻很低?

秦長彬


外界對勃列日涅夫的評價可以說是褒貶不一,這也是由於他在執政前期和中後期的表現大相徑庭,勃列日涅夫統治下的蘇聯是在1964一1982年之間,這段時期的蘇聯的內政與外部形勢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蘇聯在這段時期內的許多經濟數據和指標開始緊跟且有的甚至超過了美國,在1980年時蘇聯的國民總收入是美國的67%,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了美國的56%,當年的財政收入達到了美國的98.1%。要知道在1950年時蘇聯的國民總收入僅為美國的31%。因此從許多重要的經濟指標來看,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已經大大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甚至在某些工農業產值上超越了美國,例如,鋼鐵、石油、化肥、水泥、棉花、奶製品產量以及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的數量等方面,蘇聯均超過了美國。但這些耀眼數據的背後隱藏著許多問題,蘇聯生產每單位產品物資消耗很大,在七十年代末,生產每單位國民收入用鋼量比美國多90%,耗電量多20%,耗石油量多100%,投資多50%,水泥用量多80%。這表明蘇聯的發展是粗放和低效型的經濟增長模式。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軍事工業達到了頂峰,洲際彈道導彈數量超越了美國,而到1975年時,蘇聯的坦克已經比美國多了3倍,軍用飛機多1倍,軍艦總噸位多2倍,1975年的軍費開支比美國高近1/3。蘇聯在這一時期一改以前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守勢,開始更多的介入國際事務中,與此同時,西方世界爆發了石油危機,隨著石油價格的上漲,盛產石油的蘇聯也因此獲益,取得了更多的石油收入。所以,這一時期的蘇聯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來實現擴大自身在全世界的影響力的目的。在這段時期內,蘇聯在各大洲加強了滲透和干預,在歐洲,蘇聯聯合華約國家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了捷國的政治改革“布拉格之春”運動。在亞洲,蘇聯先後與埃及、印度、越南、敘利亞簽訂友好互助條約,並且向它們提供軍事援助、派譴軍事顧問。蘇聯分別支持了印度入侵巴基斯坦,越南入侵柬埔寨,埃及與敘利亞對以色列的中東戰爭,蘇聯甚至與中國在珍寶島和鐵列克提發生武裝衝突,在1979年還直接出兵入侵了鄰國阿富汗。在非洲,蘇聯通過扶值代理人介入了安哥拉內戰以及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在歐加登地區的軍事衝突。這些行動使蘇聯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不過也因此蘇聯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使得軍事工業在蘇聯國內經濟發展所佔的比重近一步失調,以致於從1964年開始蘇聯只能通過進口糧食來滿足國內的需求,這進一步說明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犧牲農業和輕工業的做法已經影響到了蘇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的穩定。




勃列日涅夫在執政初期進行了一些經濟改革,減少了中央指令性的計劃指標,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在政治方面,勃列日涅夫與柯西金、波德戈爾內組成了“三駕馬車”的集體領導模式,保證了政權的健康穩定發展。但這些都在他執政後期被擱置或放棄,經濟改革沒能持續進行,經濟體制沒能突破束縛仍舊是以前的“斯大林模式”,經濟發展陷入低迷,甚至被西方學者稱為“勃列日涅夫停滯”。而在政治上也開始大搞個人崇拜,並在晚年集中黨、政、軍大權於一身,這種高度集權的體制導致了腐敗的滋生和管理體制的僵化。他的親屬中女兒、弟弟、女婿都有不同程度的貪腐狀況。而這一時期的蘇聯領導幹部也獲得了更多的特權,幹部輪換制被取消,使得幹部隊伍老齡化,不能及時補充優秀的年輕幹部,這也為之後蘇聯迅速衰落埋下了伏筆。



正是由於以上的原因,儘管勃列日涅夫執政蘇聯18年間取得了種種成就也把蘇聯的國勢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頂峰,但也正是在他手中,蘇聯的國運走向了無法挽回的死衚衕,最終導致了亡黨亡國的命運。


大本事君


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入主克里姆林宮,他執政18年(1964-1982),時間之長僅次於在位達30年的斯大林。這18年對蘇聯社會主義的興亡,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勃列日涅夫一上臺,就對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政策進行了批判、調整和“糾偏”,進行改革。對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國內外學術界主要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因此,“針對他1評價卻很低”的說法,有失偏頗。

一種評價持基本肯定態度,認為勃列日涅夫領導的改革,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傳統體制所引起的尖銳矛盾,使蘇聯政局和社會穩定,而且完成了在蘇聯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兩件大事:

第一,在經濟上進一步縮小了蘇聯和美國的差距,例如,196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相當於美國的62%,1975年提高到相當於67%,1965年蘇聯的工業產值相當於美國的65%,1975年提高到相當於美國的80%;

第二,在軍事上依靠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到70年代蘇聯幾乎和美國處於均勢地位並與之在全球爭霸,實現了歷代統治者的夢想。

另一種評價基本持否定態度,認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對各個領域基本上

都產生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極為有限的政治改革雖然造成了政治穩定,但導致個人崇拜盛行,使領導職務終身制的弊端日益嚴重。按照俄羅斯學者阿爾巴托夫的觀點,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就是官僚主義,本位主義、機關專權和獨斷專行、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所謂雙倍的泛濫”。

第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專權獨斷盛行。

第三,外交方面推行所謂的“勃列日涅夫主義”,動輒以“老子黨”的面目出現。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鎮壓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

第四,社會風氣腐敗。按照馬歇爾·戈德曼的說法:“到70年代,腐敗現象有些失控。”賄賂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特權階層的形成,產生了嚴重的腐蝕作用。最好的理工科畢業生不願去當工程師而寧願去當商店銷售員。因為在商品匱乏的蘇聯,一位富於“創造性”的銷售員,其收入遠遠高於一般以工薪為經濟來源的工程師。

近年,我國有些學者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以停滯和積聚危機因素並走向衰亡為主要特徵”。2002年,中國社科院、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的幾位學者主編了一本書,題為《蘇聯興亡史論》,該書第二十章的標題就是“對蘇聯走向衰亡起著重要作用的勃列日涅夫時期”。

圖:1982年11月7日,勃列日涅夫最後一次紅場閱兵。由於在寒風中站立了幾小時,閱兵結束後即因病去世。


馮瑋


有人覺得勃烈日涅夫同志算是最有作為的了,有作為那是瞎作為。斯大林為蘇聯的垮臺埋下伏筆,勃列日涅夫完成了亡國的準備工作。赫魯曉夫若能執政到1968左右,換柯西金接任,結果會好很多。


1964年,勃列日涅夫當選蘇共第一書記後,便開始不斷的打壓自己的潛在對手,擴大自己的權利。1969年開始他著重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安插對自己忠心的人擔任高級將領。其後改組政府領域,成為集黨、政、軍權利於一身的領導人,同時兼任國防會議主席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隨著勃列日涅夫的權利達到頂峰,隨之而來的就是個人崇拜的興起,他被稱讚為“偉大的列寧主義者”、“傑出的和平戰士”。在1976年慶祝勃列日涅夫70歲生日時,他被真理報稱為“我們時代偉大人物”、“今天的列寧”等,次年他的肖像在紅場與列寧並排出現。因此當時社會上有人諷刺勃列日涅夫,你的事蹟無人所知, 但你的名字將永垂不朽。勃列日涅夫對獎章和榮譽更是情有獨鍾, 達到非常痴迷的地步。勃列日涅夫一生獲得了200多枚獎章, 這為他的葬禮都帶了麻煩, 為他捧獎章的高級軍官多達44人。


1976年5月8日, 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蘇聯元帥軍銜。蘇聯的很多城市、街道和企業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 毫無講演天才的勃列日涅夫卻幾乎每週都要發表講話和作報告, 通過電視向全國播放。 另一方面,勃列日涅夫的健康狀態並不好,在其執政後期更是愈發嚴重。1970年前後,他的身體就已經出現嚴重的問題,甚至連其標誌性的照本宣科式的演講也不能很好的維持下去。他的發音開始出現問題,遺失講稿,昏昏欲睡,甚至在於美國總統尼克斯會談的時候,當著美國翻譯在面問自己的秘書,是不是應該繼續讀講稿的下一部分。在勃列日涅夫執政的最後6年內,他發生了數次心肌梗塞與中風,1976年初他甚至被臨床診斷為死亡,最後僥倖被搶救過來。 因此,社會上才會有這樣惡毒諷刺笑話: 勃列日涅夫去美國做演講。演講被限制在分鐘內。分鐘過去了, 分鐘過 去了, 但他還在繼續做演講。“ 這是我的錯” , 他旁邊的助手說道, “ 我不小心給了他三份演講稿的複印稿。“


李三萬的三萬裡


勃列日涅夫是蘇聯第四任領導人,在位時間長達18年,確實有很多關於他的負面評價,包括很多政治笑話。不過仔細研究,就可以發現,這些負面評價大多來自他執政的後期,更準確的說是1976年以後。

大家在研究蘇聯解體的原因時,總是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那段時期的負面形象因此被放大,並廣泛流傳。導致我們如今一提到勃列日涅夫,腦子裡總是不由自主的把他跟蘇聯掘墓人聯繫在一起。對於一位執政時間長達18年的領導人來說,我們只關注最後那六年有失偏頗。

要評價蘇聯領導人,無法繞開蘇聯模式,也就是斯大林模式。蘇聯模式是斯大林時期形成一種體制,一種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個體制上形成了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蘇聯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讓蘇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一躍成為了工業國,當然問題也非常多,斯大林之後的蘇聯領導人不斷嘗試改革,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然而問題最終沒有得到解決,蘇聯最終解體,也意味著蘇聯模式的失敗。目前學界公認的蘇聯模式最大的問題在於其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換一個說法就是蘇聯模式太過於超前。

模式超前,其實就是一種理想化,這也是當時人們的追求。在那個剝削嚴重的時代,勞動者渴望消滅剝削,就像當下的年輕人,他們不願意去工廠受剝削,不願意每天上班12小時。蘇聯模式在初期實現了這個理想,消滅了剝削,實現了對勞動者的尊重。

剝削是被消滅了,但是生產總是要繼續的。而人是有惰性的,在這種體制下,人性的弱點充分暴露。在物質條件還未達到共產主義理想的狀態下,人對於物質的需求是無法被滿足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因為缺乏合理的分配和激勵機制,蘇聯模式下的低效率和浪費十分驚人。

斯大林的繼任者們並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是他們不敢徹底廢除斯大林模式,因為放棄公有制很可能意味著背叛,是資本主義的復辟,而且民眾也不會允許。因為無論是官僚階層,還是平民,都是從這個體制中獲得了益處的。也就是說,幾乎所有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赫魯曉夫,還是勃列日涅夫,他們都只能選擇把蛋糕做大,而勃列日涅夫的成果最為顯著。

勃列日涅夫1964年上臺,到1976年這個階段,我們今天去看的話,當時的蘇聯處於非常典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狀態。當時他強調政治穩定,取消了赫魯曉夫時期的激進措施,恢復了斯大林的名譽,黨內不再糾纏於意識形態的紛爭,被“退休”的赫魯曉夫並沒有被處決,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柯西金主導的改革“新經濟體制”得到推行。

1975年的時候,蘇聯在各方面達到了巔峰,軍事力量已經能跟美國抗衡,國內的福利也得到很大提高,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有一些數據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1975年的時候,蘇聯的社會階層中83.6%為工人和職員,他們用於家庭住房方面的開支僅有2.5%。而如今的我國在住房方面的開支,普遍超過30%。1976年,蘇聯人均肉消費量達到55公斤,人均奶製品消費量達到315公斤,雞蛋202個。而2012年的我國數據是,城鎮人均肉消費量46.5公斤,農村只有24.5公斤,奶類消費量只有32.4公斤。

再看文化生活方面,蘇聯1976年,人均看電影16場,而我國2015年的數據是人均1場。1975年,蘇聯音樂廳觀眾人數為1.43億,超過總人數的50%。而2015年的我國首都,這個文化中心,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有機會去。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說了。

教育方面,1976年,蘇聯高校在校學生,每萬人為186.8人。而2014年我國的數據是186.3人,這是十年瘋狂擴張下才達到的數據,其中的水分可想而知。

醫療方面,1976年的蘇聯每萬人醫生數是2014年我國的3倍,每萬人病床數是兩倍。

2013年,俄羅斯“列瓦達”中心做了一項20世紀蘇聯領導人好感度調查,結果顯示,勃列日涅夫是現代俄羅斯人心中最受歡迎的蘇聯領導人,好感度高達56%。這個調查結果,自然是包含有人們對當下俄羅斯社會的不滿。

1976年是個分水嶺,勃列日涅夫生病了,蘇聯開始走下坡路。在這之後的勃列日涅夫,就是人們熟知的那個負面形象的勃列日涅夫,一直到他死。

曾任《真理報》總編的阿法納西耶夫說:“我頭腦中有兩個勃列日涅夫,一個是1976年夏季以前,即在他身患重病之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個是那個夏季以後的勃列日涅夫。前一個勃列日涅夫是一個精力充沛、活躍、有所作為的人……後一個勃列日涅夫則是一個重病纏身、不愛活動、少言寡語、不善思索的人,他的敏感和感傷達到了病態的程度,尤其喜歡阿諛奉承,貪圖榮譽、獎賞和禮品。”
曾多次參加蘇共中央重要文件起草的鮑文,也持類似說法:“我知道兩個勃列日涅夫――早期的和晚期的。”

1976年後的勃列日涅夫變成了一個笑話,伴隨著蘇聯開始走下坡路,國內開始笑話他,人們編排各種政治笑話取笑他,而此時蘇聯的敵人也不遺餘力的加以抹黑。

不僅如此,蘇聯解體之後,人們在追溯解體的原因時,把鍋都甩給了這個時期的勃列日涅夫,把他視作掘墓人。

1976年後的蘇聯,被後來稱為停滯時期,所有的改革就停止了,蘇聯模式已經成了一個殭屍。此時的勃列日涅夫,他已經病了,他連基本的思考能力都喪失了,他只是一個總代表,是蘇聯模式這個殭屍的代表。而所有的人都脫不了干係,因為所有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尤其是那些官僚階層。根據親屬的回憶,勃列日涅夫曾經提出要退出領導崗位,但是遭到了高層所有人的反對。

人們害怕發生改變,改變會帶來痛苦,與其痛苦的活著,不如安逸的死去,但是當死得不甘心時,便要找一個替罪羊,那麼最好的替罪羊就是1976年之後的勃列日涅夫。


江蝶夢


如果對蘇聯領導人進行排名,列寧同志應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他親手創造了蘇維埃俄國,又親手締造了蘇聯,可以被稱為“蘇聯國父”。列寧的執政能力也是超一流的,在該妥協的地方善於妥協,在該強硬的地方懂得強硬,很快就結束了俄國內戰,也挫敗了協約國的武裝入侵,為蘇俄的發展贏取了寶貴的和平時期。在1921年,列寧同志開始改革經濟發展路線,實行新經濟政策,大幅度提升了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鞏固了新生的蘇聯政權。列寧同志深受蘇聯人民的熱愛,很多事蹟傳為佳話,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也有崇高的地位。

排在第二名的,應該是慈父,慈父將蘇聯從農業國變成了首屈一指的工業大國,這點功績是不可否認的。在慈父執政時期,蘇聯所面對的國際形勢是非常險惡的,在西邊有英法德的對抗,在遠東面對著日本帝國的虎視眈眈,兩面受敵。在1930年代後,納粹德國崛起,對蘇聯核心區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當德國和日本結盟後,蘇聯又面對著兩面夾擊的態勢。在慈父的帶領下,蘇聯人民打敗了法西斯德國的入侵,也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圖謀,成為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在二戰後又拉起了東方陣營,應對美帝的挑戰。

在蘇聯人看來,列寧和慈父的地位是沒有爭議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人都是明主,為蘇聯人爭取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發展空間,終於能夠走向全世界了。在慈父之後,赫魯曉夫接班,但是赫魯曉夫在前期算是明主,改革了某些弊端,經濟上也有所進步,但是後期卻有點不靠譜,尤其是和美國的關係搞得越來越糟,同時還開啟了霸權主義模式,經常欺負自己的兄弟們,弄得蘇聯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在古巴導彈危機中赫魯曉夫認了慫,這讓很多兄弟們懷疑蘇聯的實力,逐漸離心離德。

在赫魯曉夫之後,勃列日涅夫上臺,但是蘇聯人對他的看法卻很複雜。勃烈日涅夫的改革的確促進了蘇聯的經濟發展,改善了蘇聯人的生活水平,緩和了社會矛盾,這是有目共睹的。在軍事上,蘇聯成為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開始突破美國的封鎖,在全世界範圍內和美國角逐,這也是事實。總的來看,勃烈日涅夫時期的蘇聯,達到了鼎盛的狀態,各項指標也開始接近美國,蘇聯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那麼為什麼蘇聯人對他得我評價卻很複雜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其一,勃列日涅夫通過政變上臺,這也是讓蘇聯人最詬病的地方,前三任領導人都是合法的取得位置,勃烈日涅夫之後的三位領導人也是合法的繼承位置,唯獨勃列日涅夫是政變上臺,可謂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衝這一點,蘇聯人對勃列日涅夫的看法,就如同美國人對林登約翰遜的看法,感覺其位置來路不正。

其二,勃列日涅夫的執政水平比不上前三位領導人,初代領導人列寧同志是位天才,第二代領導人慈父是個英雄人物,第三代領導人赫魯曉夫的水平也是可以的。可就是因為前輩們太出色了,把最難的問題都解決了,把最大的功業都得樹立了,留給勃列日涅夫的發展空間原本就不怎麼大。在蘇聯人看來,蘇聯總理柯新金才是經濟上的掌舵者,但勃列日涅夫並沒有堅持改革路線,反而是讓改革陷入停滯,使得赫魯曉夫和柯西金等人的改革努力付之一炬,導致後期蘇聯的發展陷入停滯,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和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大。

其三,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蘇聯在國際上進退失據,尤其是1979年大舉入侵阿富汗,成為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極大地破壞了蘇聯的國際形象,浪費了大量的國力,加重了蘇聯的社會危機。


圖維坦


勃列日涅夫1906年出生於烏克蘭,193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39年擔任某州黨委書記。他參加過蘇聯衛國戰爭,
194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56年調任蘇共中央工作,任中央書記處副書記;
1960年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1964年10月任蘇聯最高領導人;
1982年11月病逝。
勃列日涅夫執政後,對蘇聯政治、經濟、軍事等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1. 政治上:強調黨的集中領導,黨領導一切,以穩定個人統治地位。
  2. 經濟上:大力發展重工業、石油能源行業、軍工事業。蘇聯是一個石油能源大國,依靠出口能源,賺取了大量的外匯,使國家GDP有了很大的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住房條件也有一定的改善,與美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近。但在輕工業、食品業及農業發展緩慢,在其執政的後期甚至出現了下滑,且幅度較大。
  3. 軍事上:將愈八成的工業投資用於重工業和軍事產業,強調大力發展核武器、發展遠程海軍,在短短的十年間就成為可以與美國抗衡、具有強大核武庫的超級大國之一。
  4. 外交上: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將蘇聯的意識形態強加給別國,甚至出兵,推翻不聽其指揮別國政府。
總之,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蘇聯的重工業和軍事實力有著大幅的增長,成為世界兩霸之一。國民經濟也有增長,但是增長的幅度不是很大,效果不理想。特別是不注重民生和輕工業,在能源價格下降後,便顯出其經濟不足的弊端。
勃列日涅夫領導期間,蘇聯已達到了鼎盛時期。但為何人們對他的評價卻很低呢?
主要由這麼幾個原因:
1. 勃列日涅夫是靠赫魯曉夫出國期間,採取不流血的政變方式上臺的,羸之不武。
2. 在經濟發展中,只注重重工業和軍事行業,輕視食品業與農業,老百姓的生活沒有大幅提高,人民對其不滿。
3. 極力推行個人崇拜,為我獨尊。他獲取了蘇聯所有等級的功勳勳章,並使自己的軍銜提升為元帥。為了貼金,曾稱二戰期間他作為團長時,因作戰勇敢,已是蘇軍統帥級人物的朱可夫特意到前線看望他。後經瞭解其實是朱可夫為了給他一個面子,為難地說:我曾到他們的部隊視察過。此事成為笑料。
4. 腐敗:政府官員福利待遇極高,腐敗者眾多,但受制裁的卻很少,勃列日涅夫本人生活也是極盡奢華。
5. 在國際上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受到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廣泛批判。
上述為個人淺見,望大家討論之。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

雲緋


勃列日涅夫奪取了赫魯曉夫的權利,並最終問鼎蘇共最高權力,掌控著蘇聯黨政軍大權,集體領導體制被打破。

雖然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經濟軍事各方面達到了頂峰,並在全球與美國爭奪勢力範圍,在1970年代甚至逼得美國戰略收縮。但表面的風光無限下是不斷僵化的身體,此時蘇聯需要的大刀闊斧的改革,為政治經濟的運行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勃列日涅夫任內,死死抓住權柄不作任何改變,最終在80年代讓蘇聯病入膏肓無力迴天。

此時蘇聯空有龐大的軍事力量和鐵甲洪流,他把85%以上的工業投資用於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每年的軍費開支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2-14%,雖然蘇聯的拳頭很牛,但是老百姓需要的消費品卻常年短缺,除了軍事以外的科技水平與西方不斷拉開差距,18年的統治,他的經濟治理是極其失敗的。

勃列日涅夫自己幹了18年到去世,幹部們也幾乎都可以幹到去世,從地方到中央,很多重要崗位十多年都沒換人,固有的組織原則徹底被廢除了,在蘇聯內部,形成了一個嚴密而穩固的特權階層,這個階層,像蛀蟲一樣,徹底抽空了這個超級大國的元氣,整個社會死氣沉沉,活力全無。

對外,勃列日涅夫瘋了一般搞擴張,欺壓東歐衛星國家,向南入侵阿富汗,把周圍國家得罪了個遍。在第三世界國家大肆擴張,干預諸多國家的內戰或戰爭,雖然蘇聯軍事力量在全球威風八面,但是這後面是軍費的急劇膨脹,蘇聯的財政不堪重負,而且由於體制問題,蘇聯對外的擴張缺少經濟眼光,光出錢,圖個戰略價值,就是純粹為了爭霸,但是對蘇聯經濟發展毫無利益可言。當然,即使蘇聯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也沒獲得印度洋出海口,最後反而被戰爭拖垮。

到了8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都快死了,但是蘇共裡面找不到合適的接班人,中央開會就是一群七八十歲的老人在那顫顫巍巍地念稿子,他死後,三年內蘇聯去世三位最高領導人,最後才上位的戈爾巴喬夫,蘇共脆弱的統治搖搖欲墜。此時,人民對蘇共已經失去了耐心,


雲中史記


悟空問答有個題目,叫做:蘇聯巔峰時期到底有多麼強大?這個問題勃列日涅夫最有發言權,理論上來說,勃統治期間,蘇聯國力到達巔峰,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都對美國形成攻勢,可謂風光無限。

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針對他的評價很低呢?

2013年,俄羅斯“列瓦達中心”做過一項20世紀蘇聯領導人好感度調查顯示,勃列日涅夫成為現代俄羅斯人心中最受歡迎的蘇聯領導人,有56%的受訪者對其持肯定態度。可見即便去世幾十年,對於他的評價依舊存在明顯的分化,那麼勃列日涅夫執政水平究竟如何,他給蘇聯帶來哪些問題呢,筆者從如下幾個方面大概說說。

(1)勃列日涅夫是個看似木訥,實則心機很深的人。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正在克里米亞,忽然接到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勃列日涅夫的電話,電話中勃列日涅夫用顫抖的聲音十分禮貌的請赫魯曉夫回來,說有重要會議,等赫魯曉夫回來才發現,所謂的會議不過是一場針對他的奪權大會,沒有任何辯駁的機會,他被宣佈退休,由勃列日涅夫接班掌權。蘇聯一把手被宮廷政變,舉世矚目,究竟誰是幕後黑手一直是個謎,據說當年參加蘇共會議的周和鄧回來彙報工作都認為,勃不像是篡位的黑手,因為他連話都說不利索,拿不了主意。

但大家都輕視了這個身材臃腫,眉毛濃厚的老實人,此後的18年,蘇聯這個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帝國一直在他掌控之中,直到他去世。

(2)勃執政期間,蘇聯國力大幅增長。

勃列日涅夫依舊被人懷念,最為重要的原因在於他當政的18年,蘇聯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綜合國力穩步提升。1965年至1981年期間,蘇聯國民經濟固定生產基金增長2.42倍,高於同期美國的發展速度,社會生產總值增長1.46倍。196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僅相當於美國的62%,到1975年提高到相當於美國的67%,增長1.44倍。而同期的工業產值比則從65%提高到80%,增長1.77倍。農業平均產值“十五”計劃期間比“七五”計劃期間增長50%。

在此期間,蘇聯的軍費也逐年增加,從1965年的326億盧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億盧布,戰略核武器方面,擁有洲際彈道導彈1300枚,超過美國的1054枚,首次實現對美軍事優勢。

蘇聯同期能實現經濟的大幅提高與當時的國際形勢有較強的關係,上世紀70年代受中東石油危機的影響,國際油價高企,蘇聯依靠出口石油大賺,不僅如此,蘇聯的武器出口到世界各地,也換取了高額外匯,加之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國內經濟增長乏力,蘇聯鶴立雞群,勃列日涅夫也過的很舒服。

(3)勃列日涅夫毀掉了蘇聯改革最後的機會

18年的好日子讓蘇聯整個社會趨於停滯,勃列日涅夫從上臺之日開始就把赫魯曉夫推進的一系列改革廢止,不僅如此他還重拾斯大林那一套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上的集權必然帶來政治上的腐敗。勃當政期間是蘇聯最為腐敗的時期,不僅上層官員特供多到令人髮指,中層基層也都群起仿效,而勃列日涅夫就是最大的腐敗分子,他的兒子女兒女婿都是腐敗分子,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他廢除了幹部流動制度,既得利益階層空前固化,政治上死水一潭,整個社會已經成為一具殭屍。許多人把蘇聯解體歸咎於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殊不知戈爾巴喬夫根本無法推進改革,究其原因就在於勃列日涅夫時期已經把蘇聯改革所有的可能性堵死,如果說戈爾巴喬夫是蘇聯的掘墓人,那勃列日涅夫就是蘇聯解體最大的罪人。

不僅如此,勃統治下的蘇聯還錯過了科技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等到里根上臺,以科技拉動經濟發展對蘇聯發動攻勢,蘇聯已經無力應對。

(4)大國沙文主義耗盡國力

勃當政18年,對內鐵板一塊,對外四處出擊,鎮壓“布拉格之春”,侵略阿富汗,珍寶島戰爭,支持印度對巴基斯坦開戰,鼓動越南入侵柬埔寨,武裝干涉安卡拉內戰,利用古巴軍隊插手扎伊爾和民主也門的內政。。。為此勃列日涅夫還創造性的提出了:有限主權論。意思就是當國內外社會主義敵人直接行動威脅社會主義陣營的共同利益的時候,就要以“軍事方式援助兄弟國家來消除這種威脅的行動”。在此期間,蘇聯每年的軍費開支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2-14%,約佔財政支出的1/3以上,1970至1974年蘇聯對第三世界的軍事援助為140億美元,1975至1979年猛增到300億美元。當時國內批判蘇修“社會帝國主義”不是沒有道理。

四處用兵耗盡了蘇聯的國力,加之國內貪腐橫行,經濟增長乏力,蘇聯解體只是時間問題。

(5)個人素養低劣

翻開勃列日涅夫的簡歷,可以發現這位出身烏克蘭冶金工人家庭的大人物仕途異乎尋常的平順,每隔2-3年就會有一次升遷,橫跨黨政軍,屬於體制內非常優秀的培養對象,但這種人也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他們深諳體制的好處,自身的發展和理想與體制融為一體,很難去對體制形成改革,且他早年從政受斯大林影響很深,當政後不但不想著改革,還把已經丟掉的那一套斯大林體制撿回來,就這點來說,他較粗魯滑稽的赫魯曉夫都多有不如。俄國人說他平庸不是沒有道理。

勃列日涅夫的一些品行也加重了這種印象,他講話水平很差,每次講話都要秘書準備講稿,有時候講稿拿錯了他都不知道。而他崇尚的男男接吻,更是讓許多和他打交道的人感到屈辱和噁心,他自己卻渾然不覺。

一些獨裁者的惡習也都在他身上有所體現,比如說狂熱的熱愛勳章,有統計認為勃列日涅夫是世界上獲得獎章最多的領導人,一個掌握最高權力的人動不動自己表揚自己,實在讓人無法理解,同時代另外一位政治強人鐵托也有類似愛好,看來老外和我們果然文化差異明顯。除此以外,勃列日涅夫還愛好打獵、抽菸、喝酒、著書立說、別墅豪車。。。除了色情醜聞較少,幾乎所有惡習他都具備。

治國如同打仗,只要勝利縱然小節有不檢點也不會影響很大,鐵托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國家治理不好私德又比較差,口碑當然好不了,勃列日涅夫就是負面典型。



日慕鄉關


謝謝,首先要說,這個問題的前半部分是大錯特錯。蘇聯怎麼會在勃列日涅夫這個時代達到鼎盛呢?你的依據是什麼?

蘇聯在勃列日涅夫這個時代,GDP總量僅有美國的56%,也就是說不到六成。而蘇聯官方自己的統計,也只是剛好60%。當然這個數字,確實是蘇聯GDP數字上的頂點——但因為這個,你就認為勃時代的蘇聯是個強國?


(70年代的蘇聯工人,這種舞臺效果照片你懂的)

不錯,勃時代的蘇聯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在數字上很好看。但農業呢?從1979年開始,蘇聯農業連年減產,農業產值1979、1980和1981年分別下降3.1%、2.5%和1.9%,農業不振嚴重地影響國民經濟,特別是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發展,造成市場供應緊張。

你認為,一個農業不振、食物短缺的時代,能叫鼎盛?

當然,蘇聯人的收入,從數字上看是提高了。1965年蘇聯國家職工月平均工資為96.5盧布,1981年則提高到172.7盧布;1965年蘇聯集體農莊莊員月平均勞動報酬為51.3盧布,1981年提高到120.6盧布——但你們要知道,60年代的一百元購買力和80年代的一百元能是一回事麼?

如果不信,看蘇聯人的人均居住面積,1965年有10平方米,16年後也就是1981年,整整16年,僅增加了3平方米。

增加3平方米,你就認為是這個國家的鼎盛來了?

而且,那個時代,蘇聯擁有當時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糧食卻連年欠收,不得不花大筆外匯進口糧食;宇宙飛船可以到達月球和火星,汽車卻故障頻出且耗油驚人,百姓家裡的家用電器陳舊不堪,甚至經常發生爆炸事件,以至於很多人開玩笑說,蘇聯生產的電視機應當送給敵人。吸毒和黑手黨風靡一時。據統計,在當時的蘇聯,大約形成了2400個黑手黨組織,且大都有官僚背景。上世紀80年代初,莫斯科已成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當然這些事可能是雞毛蒜皮,你覺得應該看大事。好!那麼咱就來個大的。1979年,勃列日涅夫入侵阿富汗,如果你認為勃時代的蘇聯是鼎盛,那麼之前並非鼎盛的蘇聯能擋住希特勒德國的入侵,到這個鼎盛時代,搞定阿富汗總歸不是問題吧!

然,事實恰恰是阿富汗戰爭,最終將蘇聯推向走向崩潰的邊緣。

你說,這個不算。那麼69年的中蘇邊境衝突,勃列日涅夫是贏家麼?助推印度入侵巴基斯坦,助推越南入侵柬埔寨,助推古巴入侵安哥拉,哪一樁戰爭行為是為他得分的呢?

實際上,勃是一個才能平庸、“在各個方面都很弱的人”,他會給自己發很多勳章,卻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以至於只能照本宣科念為他準備的稿子,譬如1979年和美國總統卡特的會晤,他念到一段劃去的段落,居然問翻譯:“還要往下念嗎?”1982年在阿塞拜疆黨員大會上致祝賀詞,更因拿錯講話而唸了一大串與大會毫不相干的話。他還找了人捉刀寫了一套回憶錄,大量出版發行,還獲得了列寧文學獎金。他的女婿仰仗岳父,貪婪無度收受賄賂。他的兒子擔任外貿部第一副部長,後因貪汙被捕。整個勃列日涅夫時代,蘇共的許多中央委員和地方官員都捲入了骯髒勾當:彼此勾結、濫用權力、貪汙受賄。而勃氏個人的貪婪在這場腐敗盛宴中起到了強烈的“示範”和“帶頭”作用。

後人有云: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貪汙腐敗之風到處盛行,被揭發出來的人也很少丟官,因為最高領袖本人就是一個腐敗分子。

而這樣一個時代,你說是鼎盛?即便是蘇聯的鼎點,那也是鼎而不盛。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關於勃列曰涅夫,我還上小學時就聽過許多關於他的笑話。此人有幾大特點:

一是抓住蘇聯在赫魯曉夫時改革蘇共領導體制混亂機會陰謀政變上臺。扶持他上臺的官僚集團逐漸失去共產主義信仰,淪為僵硬的貪汙腐I化集團。從上層領導集團到基層黨員幹部都蛻變成共產主義掘墓人。勃氏自己是最具代表的貪汙分子,為家族利益爭權奪勢。為了保護自己既得利益,蘇聯腐敗官潦集團千方百計維護鞏固勃氏地位。

二是勃氏文化水平低個人修養差又不注重學習。他缺乏政治家睿智,連脫稿講話能力都沒有。大小會議照本宣科,明知弄錯了講稿為了完成議程也將錯就錯唸完。就是這樣一個人竟然酷愛勳章,巧取豪奪各類勳章上百,胸前掛滿還不滿足。總是讓黨中央部長會議為自已頒發勳章。典型的勳章總書記。想以此證明自己功勞最大。他既沒有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水平又缺乏赫魯曉夫安德羅德夫戈爾巴喬夫改革勇氣。是蘇共領導人中水平最差口碑最差的人。

三是在他當政前期,蘇聯沿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慣性發展時,經濟發展過程中暴露許多弊端。軍備競賽導致國家不堪重負,與美國形成尖銳對立的超級大國,與中國陳兵百萬對峙。蘇聯在外壓內腐的矛盾中艱難運轉龐大的國家機器。貌似強大其實開始沒落。

勃氏時代,從上層到底層昐他下臺又怕他下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