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有怎样的故事?

一绿浮芳


出自晚唐诗人罗隐《赠妓云英》,

《赠妓云英》 (唐) 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钟陵:古代县名,在今江西进贤。

掌上身: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丽。用了汉代赵飞燕典故。据《飞燕外传》载,汉成帝之后赵飞燕体态轻盈,能作掌上舞。

成名:中举。张籍有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 ,元代高明有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是人才入仕出名的途径。云英是谁?与罗隐又有什么故事?

罗隐,晚唐最悲催诗人,历经科举不第,据说前后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五十多岁时归乡投靠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他的讽刺诗,为晚唐诗坛一绝。

在民间,关于罗隐的传说很多,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却屡次科场失意,生活潦倒。据说罗隐当初以寒士身份赴举,路过钟陵县认识了当地歌楼一个有才思的歌妓云英。十多年后,又与云英不期而遇。见她仍未脱风尘,罗隐不胜感慨。更不料云英一见面却惊诧道:“怎么罗秀才还是布衣?”这一问,感慨万千,罗隐便写了这首诗赠她。

一“醉别”一“重逢”已是十年光景,十多年前一个年少多俊,风华正茂,才气逼人;一个正值妙龄,体态轻盈,色艺双全;互为知己,欢会款洽。转瞬十余年,一个是落魄书生,老于功名,一事无成;一个是仍在红尘,卖艺谋生,人老珠黄;此情此景,怎不心伤!

“我末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同为失意之人的惺惺相惜,凄怆无奈的诗句看似平静,实则是诗人深痛的悲愤与不平。诗人落第不如他人,云英掌上身为何还在红尘?一反问,答案明确,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指诗人有过人的才华,却遭遇不公,先扬后抑,似是而非中,抨击现实的黑暗与科举的不公。

时至现在,这句诗仍让人泪奔,只因道出了人生的悲哀,最好的年纪才华被埋没,遇不到良人,待年老仍一无所成,孑然一身,人生最大悲哀莫过于此了!

此外,还有另一种声音,“我未成名君未嫁”只是年少轻狂,未遇时机,而“我已成名君另嫁”则是时不待我,命运捉弄人了!

清代洪亮吉评价这首诗:“我未成名君未嫁”,同伤沦落也;“尔得老成余白首”,同悲老大也:用意不同,而寄慨则一。


一绿浮芳


晚唐诗人罗隐:钟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小编出过一本书,《历史真有故事之大唐盛世》,写过这个问题,作者范永青,这里简述一下。

罗隐才华绝世,但是有一致命缺点,长得丑,丑的不堪瞩目。所以他考了十几次都没有考上。大唐一年考一次,一次录取十几个人,晚唐举制不兴,除了走后门的门阀子弟,寒门子弟上位的都是小概率事件。因此罗隐考不上属于正常现象。如果他是个帅哥,没准还被朝中哪位大佬看上,作个乘龙快婿,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就是因为长得帅,被殷温娇看上的,只可惜罗隐没有陈光蕊命好。曾经有个官宦小姐听说他的大名,就想见他一面,隔着帘子一瞧,立马毁了三观,不再读他的一行诗。所以说,一个文艺青年想要混的好,长得帅是必要条件,比如韩寒。

罗隐考不上,只好留恋风月场所,这是封建时代士子们的通常生活方式。李白就在扬州半年花了三十多万。所谓才子佳人是也。罗隐滞留钟陵期间,认识一位声妓,名叫萧云英。二人曾经有过一段,罗隐赶考,二人就分开了。十年之后,科考无望的罗隐返回钟陵,发现萧云英还在风尘沦落。要知道声妓们到了一定年纪都是要从良的,就如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遇到的琵琶女一样,或嫁商人,或嫁官宦,或者找个老实人嫁了,不会干一辈子。

二人此时都是历经沧桑,执手相看泪眼,唯有唏嘘而已。短暂温存之后,二人各奔东西,临别罗隐送了萧云英这首诗。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不过后来罗隐到了西蜀,投奔了王建,受到王建重用,发达了,成名了,只是不知道萧云英最终嫁了人没有。


唐风宋月


写的是士不遇的悲哀。

作者是罗隐。

这个人才华高,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说他本该做皇帝,但是呢从小家贫,母亲有一次不小心得罪了灶王爷,灶王爷专门负责打小报告,就把他给告了,玉皇大帝生气,下令抽去罗隐身上的龙骨,换成凡骨。结果给罗隐换骨的时候,罗隐紧咬牙关,以至于嘴里的骨头没有换成。也就是说给罗隐留下金口玉言。一身凡骨,却有金口玉言,这就注定他成为一名诗人。

从这个故事上来看就知道罗隐这一生注定坎坷。

首先他的确锦心绣口,很有才,例如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些千古名句都出自他手。



但可惜他生在唐朝末年,考试考了10次都没有考中,倒不是因为他文章写得不好,而是他的文章写得太好,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是他这个人文章里太多讽刺意味,而且人也比较狂,领导们都不太喜欢他,导致迟迟没有考上。例如有一次他去考试的时候,赶上天下大旱,皇帝呢下诏求雨做法,罗隐就上书说这下雨干旱都是自然规律,没有道士能做法的,不如您自己虔诚的求雨,老百姓知道陛下您记挂着他们,他们就会很高兴。这话说得虽然对,但是皇帝听了不舒服啊,合着你让我演戏给老百姓看,你让我听你的还是不听你的,听你的我成了戏精,不听你的我就不牵挂百姓,算了不理你了。


这就导致罗隐十年没有考上。

他的人就变得更加孤僻。他自己的诗里关于落第的诗歌就有十几首,例如《偶兴》就写道:

逐队随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车尘。如今赢得将衰老,闲看人间得意人!

而题主所问的这两句诗正好就是罗隐的对妓女的感叹:

钟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他十年前遇见一个妓女,十年后再见,女子嘲笑他还是白衣,他说妓女未嫁。

营造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凉。


锦翼


出自晚唐诗人罗隐《赠妓云英》,

《赠妓云英》 (唐) 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钟陵:古代县名,在今江西进贤。

掌上身: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丽。用了汉代赵飞燕典故。据《飞燕外传》载,汉成帝之后赵飞燕体态轻盈,能作掌上舞。

成名:中举。张籍有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 ,元代高明有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是人才入仕出名的途径。

云英是谁?与罗隐又有什么故事?

罗隐,晚唐最悲催诗人,历经科举不第,据说前后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五十多岁时归乡投靠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他的讽刺诗,为晚唐诗坛一绝。

在民间,关于罗隐的传说很多,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却屡次科场失意,生活潦倒。据说罗隐当初以寒士身份赴举,路过钟陵县认识了当地歌楼一个有才思的歌妓云英。十多年后,又与云英不期而遇。见她仍未脱风尘,罗隐不胜感慨。更不料云英一见面却惊诧道:“怎么罗秀才还是布衣?”这一问,感慨万千,罗隐便写了这首诗赠她。

一“醉别”一“重逢”已是十年光景,十多年前一个年少多俊,风华正茂,才气逼人;一个正值妙龄,体态轻盈,色艺双全;互为知己,欢会款洽。转瞬十余年,一个是落魄书生,老于功名,一事无成;一个是仍在红尘,卖艺谋生,人老珠黄;此情此景,怎不心伤!

“我末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同为失意之人的惺惺相惜,凄怆无奈的诗句看似平静,实则是诗人深痛的悲愤与不平。诗人落第不如他人,云英掌上身为何还在红尘?一反问,答案明确,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指诗人有过人的才华,却遭遇不公,先扬后抑,似是而非中,抨击现实的黑暗与科举的不公。

时至现在,这句诗仍让人泪奔,只因道出了人生的悲哀,最好的年纪才华被埋没,遇不到良人,待年老仍一无所成,孑然一身,人生最大悲哀莫过于此了!

此外,还有另一种声音,“我未成名君未嫁”只是年少轻狂,未遇时机,而“我已成名君另嫁”则是时不待我,命运捉弄人了!

清代洪亮吉评价这首诗:“我未成名君未嫁”,同伤沦落也;“尔得老成余白首”,同悲老大也:用意不同,而寄慨则一。



学会说话男人


罗隐,唐代诗人,罗隐少时,聪慧过人,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十多次,而最终名落孙山,史称“十上不第”。



《唐才子传》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

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那个年代,读书人只有科举一条路,唐朝时科举制度不完善,门阀制度的影响依然存在。罗隐才华横溢,仍不免名落孙山,现实充满着多少无奈。

这首诗看似普通的文字里,尽是落寞,世间的风景和美人都与我无关,我是个落魄的书生。



黄巢也是落榜生,他满带怨恨,诗中是“我花开后百花杀”,最后起兵反抗朝廷。风流才子唐伯虎仕途失意,转而放浪形骸,痛饮狂歌,“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范进中举,可以看清众人的嘴脸,罗隐落第面对云英,几许嘲讽,几许奚落。

罗隐没有黄巢那么激进,他没有把怨恨的情绪迁怒与无辜的人,他把更多的苦梦和心酸留给自己,一个苦闷的人,却是一个清醒和温暖的心。


我是一个小书虫


这两句诗作者是晚唐诗人罗隐,诗名《偶题》也有说是《嘲钟陵妓云英》。

全诗如下: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年轻时候的罗隐和许多的读书人一样渴望走上仕途经济的道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这个人确实是个十分有才华的人,才学出众,当时宰相考官还是很欣赏他喜欢他,但是他一生狂妄不羁,写出的文章多讽刺意味,在当时的人们都不喜欢他这种性格,所以罗隐即使十分有才华,但是多试不第。他的讽刺散文,讽刺小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已经是个奇葩了。



而罗隐和云英的这段小故事也颇为人传道。

据《唐才子传》所记载,罗隐刚开始去考试的时候,路过了钟陵这个地方,看到当时的歌妓云英也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二人共同语言比较多吧。过了一纪,也就是十二年之后,罗隐又在钟陵见到了云英,于是二人又互怼起来,云英就问罗秀才可曾脱白,也就是问他高中了没有。罗隐就写诗一首怼过去“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离开钟陵十几年又重逢,我们还是老样子,我也没有高中,你也没有结婚,可能我们两个都是同病相怜,不如别人吧。



但是一个是才子,一个是才女,怎么可能不如别人呢,只是二人都生不逢时,没有那个机会罢了。都说这两句话是古人对于剩男剩女的比较文艺的一种说法,但是每每读了这两句诗,所得的感受和感动远远比剩男剩女这四个字要更加扎心,都是才貌双全的才子佳人,却因为没有这个机会,而未成名,未嫁,不是因为不如人,而是因为自己每每错失那个机会。


这总会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罗隐云英的遭遇和白居易琵琶女的遭遇何其相似。


月光侃历史




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最终却是“罗已成名英已嫁,为何还是悲己身”。因为他要得名,不是这个名,哪是什么名?答案在诗中!



嘲钟陵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该诗出自后蜀何光远《鉴诫录》一书,《鉴诫录》是唐朝笔记小说集。为更好找到名是啥名,看记载:

罗秀才隐,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钟陵筵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矣。”隐虽内耻,寻亦嘲之:“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名就是功名——中举的升级版——中进士!罗隐本名罗横,他才华横、脾气横、长得横,就是命不横,考十来年都没考上进士。故地重游见故人,相逢互怼都是泪。连小姐都耻笑他,他百感交集,反唇相讥,又相互慰藉(jie)。我才高冠世,你艺超(赵)飞燕,别说状元连进士也没考上,你别说当皇后连男人也嫁出。可能我们都是不如吧。这个不如人,是命不如人,然而罗横却是不认命的,最终名震千古,但依然以没考上进士遗憾。



此后,他不考了,他改名了,他改成将横改成隐,他崇尚道家,希望过的自由自在,让自己打扮的仙风道骨的,也许还为了终南捷径吧。这些年他一边考试一边写书,书名《馋书》,全是落榜生对大唐的疯狂的各种吐槽。

罗隐也走过投书求职(官)的事,但他绝不像李白刚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都马上摧眉折腰打脸拍“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那样灵活。他的傲已沁入骨髓,当然,求职信他还是硬克制自己的傲的。李白不白,要不是你排马谁知道韩荆州啊!还以为韩荆州是韩愈呢?突然想起鲁迅的诗,刚刚“横眉冷对千夫指”马上就“俯首甘为孺子牛”,你牛,我只是装型。

罗隐为什么考不上?





①有人说他长得丑!还有个典故,晚唐大战黄巢的名相郑畋有女,国色天香,但她不爱那些没有内涵的空有丑皮囊的高富帅,只爱罗隐。尤其是同情西施,更让郑千金由铁粉变成脑残粉——非他不嫁。百闻不如一见,然后见光死了。郑千金突然感觉内涵不如形象了。

②福垊以为主要是他性情孤傲,吐槽太多,给大唐官宦的印象就是丑人多作怪。自己随便玩,不理你!

他还真玩出名堂了。他是“江东三罗”——罗邺、罗虬、罗隐。他仨都是落榜生,“诗虎”罗邺乃“三罗”之首,但名气最大的还是罗隐。罗隐还跟魏博军罗绍威联了宗,朱温多次征召他,还受到钱镠的重用,活到了77岁。这个世间真没什么比活出自我还幸福的事,关键还功成名就了。

罗隐有些像田子方。田子方傲气十足,魏武侯是太子时,他是太子老师,太子恭敬向他施礼,他直接无视。气得太子问:咱俩谁牛逼?老田说:你!太子问:那我该看不起你,你怎么还看不起我了?我骄傲!答:君主骄傲失国,大夫骄傲失家,我一无所有,怎么骄傲到哪不是一无所有!



那么云英嫁给了谁呢?不知道,她那么美那么有才,还愁嫁吗?要福垊说:你们结婚吧!郎才女貌,可以互怼,惺惺相惜,可以互慰。


福垊


《赠妓云英》

鍾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一作‘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题目有两个版本,一题作嘲钟陵妓云英。

《鉴诫录》之 钱塘秀 记载了罗隐与歌妓云英的一小段事迹,真实性不可知。

附原文:

罗秀才隐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钟陵筵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矣。”隐虽内耻,寻亦嘲之:“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鉴诫录》里云英被描述成了一个低情商没心又没肺还喜欢落井下石的无良歌妓。一句“罗秀才犹未脱白矣”更是有一种意料之中的讽刺意味,仿佛云英一直就没有高看过罗秀才。

这个云英真的是罗隐诗里面那个可比拟赵飞燕的轻盈美妙丰姿绰约的云英吗?美丽的云英怎么能是这般一个市井俗妇?这样的云英放到这样的诗里,大煞风景!

或许把“罗秀才犹未脱白矣”改成“罗秀才犹未脱白耶!”更能为这原本已经凄苦的场景再添一丝悲凉的注脚。

十几年前在鍾陵的一次同席,再次相见还能互相认出不可谓映像不深,就云英的身份来说,她见识过的人应该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罗隐或许是学识让她映像深刻,(就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因为有花边记载罗隐很丑)

罗隐也把她比做赵飞燕,一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互相映衬交相生辉。罗隐内心还是认为自己有才华的,甚至是经世之才,因为功成才能名就,成功最终依靠的是才能。

十多年后落魄的罗秀才遇见了同样不得意的云英,一句“可能俱是不如人”是真的不如别人吗?

美如赵飞燕的云英怎么可能不如别人,与之同理,罗秀才也怎么可能不如别人。

十多年后再见,罗隐未能名扬四海,云英也未脱妓门,一句“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不仅仅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更是对美玉没于椟中的无奈。

罗隐,最终人如其名,隐匿在历史长河中,功不成,名不就!


风巽15


和青玉案

孤单怎耐五更寒寒?季节换,心不甘。日历撕落剩几片?几愿能拾?几愿迷乱?几愿找不见?

薄冰可是薄情变?任凭誓言还没散。诗词太多凄凉语,欢情难消,悲伤太满,岂能如初见?

2018.10.4


笑71284093


我未成名君未嫁,你刚离婚我已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