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2014級小鷹蘭潔:公益幫助我明心見性

2014級小鷹蘭潔:公益幫助我明心見性

正文共:5300字 預計閱讀時間: 14分鐘

2014級小鷹蘭潔:公益幫助我明心見性

(點擊觀看蘭潔視頻)

初見蘭潔,其實應該是在2014屆小鷹畢業和2015屆小鷹開學的典禮之上,可惜那時她淹沒在眾多小鷹的光影之中,而我處於目不暇接的狀態,所以我們插肩而過。

真正見她是十個月之後在一張她跟媽媽的合影照片上,看起來母女倆長得不太像。女兒文靜秀氣的清水臉上,架著一副近視眼鏡,憑添了一副書卷氣。眼鏡背後的眼神有著跟臉龐不相稱的成熟,整張臉上找不到多少山裡娃的痕跡。倒是從肩上繞到胸前的一蓬鬆烏髮,展示了山裡妹子得天獨厚的自然滋養所得。身後的媽媽健康紅潤的臉上,盡是滿意、滿足,百般呵護的慾望透過眼眸向著遠方伸展。因為雖然此刻母女倆相依相偎,女兒卻屬於遠方,屬於需要她的人們,屬於那些自己想象不到的事業和理想。山裡人盼望孩子成才的願望,比城市裡的人更為迫切,可是,成器的孩子卻意味著離開,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去尋找夢想。

從蘭潔媽媽的眼眸深處看去,兒時的蘭潔躍然眼前。那是一個嬉鬧在媽媽賣貨攤兒周圍頑皮可愛的小丫,那是一個喜歡在竹林裡鑽來鑽去、追逐蜻蜓的小精靈,那還是一個從年初就巴望著三月三、黑米飯的小饞貓……

後來父母之間發生的變故,讓這個小女孩開始了寄人籬下的客居生活,她漸漸變得沉默寡言,隱藏起活潑天性而躲進了一大堆似懂非懂的書籍之中。於是,媽媽再難走進親生女兒心裡的世界。在一般人看來,山裡孩子應該更多是粗放豪邁的心性,可在小蘭潔的心靈深處,卻藏著許多童年不為外人所知的秘密。特殊的家庭背景給了她一顆過於敏感的心,既善於觀察,又過多猶豫和疑惑。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我能夠從一群人中找出其中最靠譜的一個。同時在決定一件事之前,又會考慮方方面面的影響,主要是會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或許正是這種敏銳的觀察力,讓她在小鷹間隔年找到了最好的老師和摯友。也是這種多慮和追根究底的思維習慣,讓她至今對未來還有些猶豫和迷茫。

2014級小鷹蘭潔:公益幫助我明心見性

一個山裡小丫從貧瘠偏僻的山村,走進了令所有學子仰慕的北大;從外婆家寄居的犄角旮旯,來到充滿旖旎浪漫傳說的未名湖畔;她是被自己為安頓幼小痛苦的心而躲在角落裡吞嚥的那些中外名著給送出來的;更是被內心改變現狀、追求美好的慾望趕出來的。但是,走出畲族山寨卻依然年輕的她,當時並沒有十分明晰的目標和規劃。

在北大,蘭潔讀的是城市規劃專業,可是在她的心底,卻始終關注的是人們的心理和山鄉的未來。用她那敏感的、時時在搜尋美好人性的眼光,在這個世界探尋可走的最佳途徑,而至今沒有給自己定位於某一個具體的行業。這是一個追求高尚的女孩。她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有效的幫助到別人。這些都使得她在小鷹年得到展示、充實和提升。

她的小鷹年是在河南信陽的郝堂村度過的,她所參加的項目是鄉村教師俱樂部。在那裡,她邂逅了她那一年的“另一半”——來自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的高材生李舒萌,那是一個典型的城市女孩,有著明確的學者理想。舒萌所參加的項目是口述地方誌。無論是成長環境、還是個性追求,這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女孩。可以說,是“小鷹計劃”把兩個不同類別的孩子硬是給湊成了一“家”。

開始的三個月,兩個人經歷了在同一個屋簷下卻同床異夢的生活。談不上格格不入,卻相對無語。常常會聽到對方在寂寞中拿起手機跟遠方的朋友聊上半天,轉身卻對眼前人視而不見。這種感覺比一個人面壁還要難受。所好在過了一個春節、經歷了短暫的分離之後,隨著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煙熏火燎,在鍋碗瓢盆交響曲中,兩個孩子開始了破冰之旅。

舒萌善廚藝,做飯的事兒她主打;蘭潔不怕髒,打掃收拾的事就歸她了。至今回想起來,蘭潔說:我倆就像一對小夫妻在試婚呢。這種比喻很形象,也很貼切。兩個人的共同點是都屬於善於哲學思考,並著有共同的興趣點:那就是帶孩子。村裡那幫熊孩子成了他倆溝通時的熱門話題,同時也會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而帶來再一次的爭執。可反過來對孩子們的真愛,又成了他倆之間裂痕的彌合劑。閒聊時對村裡的工作,也會展開熱烈的討論。

無疑,對農村熟悉、感覺自在的蘭潔和對鄉村的印象主要來自書本和思考的舒萌,對問題的看法往往會大相徑庭,有時會產生劇烈的爭執,但大家都是文明人,也就是理論上爭論爭論而已。在所參加的不同項目中卻是各自努力、各有所獲。蘭潔客觀地對自己和舒夢做了比較:“舒萌的價值觀比我清晰,凡事目標很明確,所以她做事顯得條理清楚,邏輯性很強。而我,對所有事不抱太樂觀的態度,疑慮較多,探索的心理常常佔據上風。這也是我倆最終只能友好相處,卻沒有更深的瞭解和理解的原因。

但是,舒萌肯定是我生命中的一個不能抹煞的角色。我倆在一個‘家’裡近距離生活了一年,在我這一輩恐怕除了我今後的丈夫,再不會有第二個人了。”我想,蘭潔的確是一個真誠的女孩。她不會全盤接受、輕易認可她的同伴,卻會真誠的把她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收藏。或許,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她在小鷹年的成長內容之一。學會包容和妥協,懂得如何跟與自己不同類型的人和諧共處。

說到她在郝堂村的兩位領導,那種實實在在的尊敬和信任是不加掩飾的。她稱他們為“恩師”。

而對女村官姜佳佳更是一口一個佳佳姐,親切無比。曾經當過知青的我,對這兩位能讓蘭潔這樣有點孤僻的北大女生如此真誠信賴並視為親人的農村幹部,產生了抑制不住的好奇。於是,從蘭潔的講述中,我走近了這兩位不凡的村官。

“村書記禹明善,信陽平橋區工會主席。五十多歲依然有最年輕、開放的心態,好學、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廣泛的知識,待人處事有智慧,充滿活力,是年輕人可遇而不可求的明師。對時代、對社會、對人情世故皆較通透,做事不拘一格,待人包容。”這是蘭潔在給我的微信中對禹書記的介紹。而我,認識禹書記反倒是比認識蘭潔要早一年。那就是2015年初夏新老小鷹的交接典禮上,禹書記作為嘉賓參與了以“上過哈佛又如何,你下過鄉嗎?”為題的《大咖論道》活動。在那天現場討論的遠距離觀察中,他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位嘉賓,因為他的身份就是代表小鷹基地郝堂村的,而同臺參與活動的有以犀利尖銳著稱的資深傳媒人郭宇寬、有來自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國際發展專業的碩士、三一基金會的秘書長馮罡。可這位村書記的發言所反映的現實、所揭示的道理,以及所運用的語言,都絲毫不遜色與其他人。他的學識、見解,展示的文化內涵,以及他那從容甚至是優雅的發言狀態,無不令我驚訝和讚歎。此後,每每想起此人,就會勾起我對四十多年前,收留包容了我的農村和那裡的人們充滿了眷念和感恩。對由禹書記所代表的今天的農村的進步和改變充滿了欣喜和期望。

2014級小鷹蘭潔:公益幫助我明心見性

而蘭潔從他這裡更是所獲良多。蘭潔至今非常慶幸自己能跟在禹書記後面做鄉村教師俱樂部的項目。她發現這位貌不驚人的禹書記總是能找到建立一個項目的價值所在,並找到攻克難題的突破口。建立這個俱樂部的直接目的是幫助鄉村教師個人能力的提升,而從根本上說,旨在為孩子們培養一支質量高、素質好的師資隊伍。在這個問題上,禹書記並不是通過官方渠道去尋找解決的途徑,而是從北京請來一位資深心理諮詢師統領這項工作。每到週末,禹書記會帶著蘭潔去老師們家裡走訪,和他們聊家常。在家長裡短、油鹽醬醋的閒聊中引入正題,漸漸深入老師們的內心,找到他們的困惑和難點,我們會特別留意那些對教育很有想法的老師,然後組織他們,建設團體學習和成長的小組。這項工作雖然有益於老師們的成長,但剛開始並不為大家所歡迎。一個星期忙下來,誰不指望著週末能放鬆一下?誰沒有個人的事情等著週末處理?他們不願意接受這額外的培訓似乎理所當然。但在禹書記的軟磨硬泡下慢慢情況有所改善。

等到蘭潔的小鷹生活結束時,俱樂部的工作已經發展得基本成熟,教師骨幹正在成長起來。這種別具一格的做法對愛思考的蘭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禹書記這裡,蘭潔親身目睹並經歷了做基層工作的艱辛過程,感受到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喜悅。尤其是禹書記在工作中顯示出來的個人魅力、純熟技巧、道德力量,著實讓蘭潔受益匪淺。

“村官姜佳佳,信陽鄉村建設協作者中心負責人,2011年參與郝堂建設至今。在我心裡是一個腳踏實地的行動者。作為村幹部又是一位能正直公正、恰如其分地待人的人。”這也是蘭潔在微信中對姜村官的評語,但對姜佳佳的瞭解卻更多來自蘭潔為我描繪的郝堂村的一幕幕場景……

在我的採訪過程中,有一個場景一直令我新奇和感動。那就是每天郝堂村村頭的晨曦之中,一個迎著清風站立的單薄的少女剪影,以及她高聲朗誦國學經典的清亮嗓音。這個女孩就是蘭潔,而她身後絕妙的背景就是佳佳姐創建的鄉村茶樓。這裡原本是郝堂村的汙水處理處,雖然解決了農村的汙水處理問題,算是鄉村建設的一大進步,可是,美中不足的是汙水池長得不好看,放在村口的確有礙瞻觀。姜佳佳是一個有著八年導遊履歷、見多識廣而後通過考試走進村官隊伍的人,她走南闖北,資源豐富,更重要的是她選擇了放棄導遊那種相對時尚的遊走生活,沉潛到鄉村來當村官,自是有她的價值取向和理想抱負。在對汙水池的處理上,她充分表現出了不凡的新村官特質。她請來臺灣的專業設計師,在汙水池上面設計了一個頗具特色的亭子,既解決了美觀的問題,又寄予了美好的精神嚮往。面對這麼好的一個空間,讓它空著豈不是白白浪費了資源?姜村官又向鎮政府承包了這個空間,把它改造成了一座別具一格的茶館,還起了一個頗有詩意的名字——岸芷軒。

就是這樣一個村頭茶館成了郝堂村的一道特殊風景。姜佳佳在這裡陳列了各種可能蒐羅到的書籍,供村人或他們的後人閱讀。其中有些書不是當下的村裡人讀得懂的,比如《劍橋中國文化史》,厚厚的立在那書架上顯得突兀又礙眼,也讓蘭潔心裡犯嘀咕:這裡有人能看得懂這種書麼?而茶館的格局也偶爾會遭遇遊客的責疑。“這不是一個城裡人的茶館麼。”聽這話似乎是說這裡的佈置與氛圍,跟村裡人的文化修養不符。這讓姜佳佳很是反感,誰規定了村裡人享受生活的模式和標準?誰規定了村裡人不能讀劍橋?現有的村裡人讀不了,難道他們的孩子長大了就不能去讀?知識不會過時,只會為村裡人開拓眼界,為孩子們的未來奠基堅實的平臺。尤其令蘭潔深受觸動的是每每在早晨,當她站立村頭朗讀經典的時候,會發現有的村民已經來到佳佳姐的茶館,或傾訴自家的難事,或請教解決問題的辦法,甚至有的就是想來找村官姜佳佳談談心,傾訴一下自己的心思,從她這裡尋找到開始一天生活的好感覺。茶館成了姜佳佳的工作室。

村民們也漸漸習慣了辛苦之餘坐坐茶館的那份愜意舒適。姜佳佳就這樣把城裡人的生活理念一點點的注入到郝堂村人的生活之中,也用她的鄉村建設理念影響著小鷹蘭潔,給她提供了較之其他鄉村更為先進和現代的想象空間。可以說,對於尋找方向的小鷹蘭潔來說,這兩位農村智者給與她一個不錯的參照。因為蘭潔由衷的讚歎他們的成就,高度的肯定他們的價值。

在郭宇寬採訪蘭潔後的文章中這樣總結蘭潔的小鷹年收穫:“在這裡,我更多感受到衝突的不是城市與鄉村,而是資本化物質化傾向與人本精神的衝突。在郝堂有對城鄉關係、政治、生活、人性理解非常通達透徹的禹書記、佳佳姐等導師與大小夥伴,他們給我們很多方面的引導和啟發,包括個人的人生選擇。從我接觸的案例中,郝堂的思路是最先進全面的,有很多經驗可以在未來的鄉村發展中借鑑,又因為自己身處其中,看到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希望能把這些觀察帶入下一個村莊。

郝堂給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人們普遍認為的,鄉村發展缺失的東西都在逐漸被滿足的時候,我還是感覺它缺了文化傳統的延續與創新,未來村莊的文化是怎樣?一個未經過城鎮化便遭遇現代化過程的村莊會產生怎樣的社區文化?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議題。”

2014級小鷹蘭潔:公益幫助我明心見性

至此,尋找方向的小鷹蘭潔,從在郝堂村踏踏實實的一年磨鍊與摸索中,從她所尊敬並愛戴的村官禹明善、姜佳佳身上,的確找到了自己未來的發展走向。如今。她依然在探索中前行,目前在廣州的一個社區做關於學前兒童早教的實踐。把傳統文化與早教結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贏得了良好的口碑。然而,這似乎不是蘭潔追求的終極目標,她那近視眼鏡後面的目光,是遠視的;她年輕的心裡,思考是深刻的。同時,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與公益結緣:“我對於公益的‘願’來源於經典和生活,一方面,這是我生活的地方,既希望它發展成經濟發達的城市,卻又深陷工業化和產業轉移的泥潭,這個過程是既矛盾又痛苦的;另一方面,家庭關係和子女教育問題,這會引起我對於大眾價值和主流價值的思考,更多的是關於民主的思考,有關農村婦女權利的維權方面問題的思考。”(引自郭宇寬文《蘭潔:公益幫助我明心見性》)

是的,蘭潔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好女孩兒,是友成小鷹計劃中出色的一員。

2014級小鷹蘭潔:公益幫助我明心見性


··END··


2014級小鷹蘭潔:公益幫助我明心見性

2014級小鷹蘭潔:公益幫助我明心見性

小鷹計劃是友成基金會發起的青年發展與培養項目,旨在發現和支持具有天下襟懷的青年,沉潛中國鄉村,用一年時間,開展社會創新實踐,從而超越自我,認識社會,成長為行動力和影響力兼具的領袖型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