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貴州東南地區不是白銀產地,為什麼這裡有很多銀飾?

福建比美特集團


銀飾是苗族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據《苗族古歌》記載,苗族與金銀結緣甚早。尤其是明代以後,銀飾更是充斥了苗族人的社會生活。不過細究起來,銀飾在苗族內部的分佈也是不均衡的,從全國來看,黔東南地區的苗族銀飾數量最多,其次是湘西地區,西部的川、黔、滇苗族銀飾較為稀少。饒有意思的是,黔東南地區並非白銀產地,為什麼這個地區的苗族反而多銀飾呢?分析起來,大致有以下四點原因。

一是明清時期賦役制度的變革,使白銀在國家的行政運作中佔據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一條鞭法”實施後,田賦稅收的繳納由以前的實物轉變成白銀。清朝推行“攤丁入畝”後,銀子更是成為賦役徵派的主要手段,各級政府的財政來源和相互間的財政關係,一律以白銀作為基本的計量單位和支付物。黔東南地區不是白銀產地,為此必須通過交易來換取繳納賦稅所需的白銀。

二是黔東南地區是苗族人重要的貿易集市。黔東南地區有一條清水江,清水江是這一地區重要的水路交通運輸幹道。雍正時期,清政府大力開闢“苗疆”,治理、疏浚清水江,使得黔東南地區出現了不少繁華的商業碼頭,是苗族地區商賈雲集的大集市。

三是黔東南地區木材貿易繁榮。黔東南地區木材資源豐富,不僅供應皇家御用的優質木材,也與全國各地的木材商人進行木材貿易。有關工部官員在貴州地區採辦“皇木”的記載,在史書中大量可見。地方誌也說到,“府屬及清江、臺拱等處俱產杉木,周圍約計千餘里,均系苗地”。如此豐富的木材資源自然吸引了為數眾多的木材商人,他們千里迢迢到這裡採購木材,並帶來了大量的白亮。據地方誌記載,明清時期,每年至少有一百餘萬到三百餘萬的白銀,流入黔東南地區。

四是黔東南地區市場化程度不高,大量白銀不在進入流通流域。黔東南地區是一個自給自足的閉塞社會,這些地區百姓的日常生活對市場的依賴程度很大,對外來商品的需求不多。除了繳納賦稅之外,就很少有機會通過市場交換,因此大量外來的白銀,在這裡被當地的苗民囤積起來。苗民們便利用手中囤積的大量白銀,製成各式各樣的飾品,並由此形成苗族一道亮麗的文化景觀。

綜上可知,貴州東南地區的苗族多銀飾,是區位、政治、經濟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賦役制度的改革令白銀成為繳納稅收的重要手段,這使得不產銀的黔東南地區開始利用自身條件與外界進行白銀交易。數量巨大的白銀通過木材貿易,來到了偏遠的黔東南地區。但由於該地區基本是自給自足的社會,日常生活對白銀依賴程度不高,由此造成大量白銀被囤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