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318国道沿途——西藏芒康县

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昌都市的最东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东与四川省巴塘县,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与左贡县接壤,北与贡觉县、察雅县相接。


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芒康县境内虽未经考察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情况,但周围地区、县挖掘出的遗址、墓葬情况看,芒康境内很早就有人类的活动。1977年昌都卡若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在澜沧江沿线就有人类活动。芒康县相邻的云南德钦和四川巴塘1974年发掘的共32座石板墓的葬品和文物上看,都属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墓葬,说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澜沧江、金沙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从地理位置上分析,芒康周边都有古代遗址墓葬,可以推断,芒康境内自古就有人类活动,也就是战国以前芒康土著居民在金沙江、澜沧江沿线活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芒康县境内是土著居民和古代羌族部落的混杂区。隋朝时,芒康境内属于白狼国。唐朝时期,吐蕃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公元617年)以后,芒康境内被吐蕃占领;此时期以后,由于弘扬佛法,创立寺庙和吐蕃流官管理,藏传佛教随着政治力量的深入而得于人心。吐蕃与芒康境内诸部落和土著居民融合为同一个民族——藏族,现芒康的藏族因此延续下来。这一时期芒康境内开通了“茶马古道”,芒康随之成为吐蕃东南部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元朝时,芒康属于吐蕃等路宣尉使可都元府管辖,后为亦思马甘乐万府地。明洪武五年(1372年)至正德三年(1508年),芒康为招讨磨尔勘(茫康)万户刺宗(巴塘)管辖。正德四年(1509年),云南丽江纳西民族占领芒康大部分地区,芒康成为纳西民族的占领区。明崇祯十五年(1639年),芒康成为蒙古和硕特固始汗的控制范围。清顺治五年(1648年)至康熙四年始(1665年)芒康境内又归属于西藏统治。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1716—1720年),内蒙古准噶尔部占领芒康,尔后清廷自青海、四川、云南派兵三路进攻西藏,平定了西藏的动乱,芒康境内归属于巴塘管辖。雍正四年(1726年),芒康境内招募为四川管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发生了马巴唐事件,,开始“改土归流”,随后清廷勘定川、滇、藏界,芒康境内的东、南部建立碑,此碑以东为四川管辖,以西隶属西藏,芒康为台吉地。宣统三年(1911年)在芒康设立了江卡委员会。中华民国于1911年,在芒康设立了江卡委员会。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设立宁静县和盐井县、属川、滇、藏边务大臣管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芒康又归属西藏管辖。



芒康县平均海拔4317米,横断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县境。宁静山脉是境内主要山脉,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达拉涅峰、达马压山、卡孜西卡冲山、达拉涅峰、旺秋占堆山等。


主要旅游景点以茶马古道为主线,上盐井境内有被当地人称为文成公主的吐蕃时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峡谷、曲孜卡温泉休闲中心、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莽错风景区和尼果寺等。尼果寺为县内主要寺庙。曲孜卡乡境内有大小温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温度不同,最高温度可达70℃,每年春季吸引当地和云南德钦人前来温泉沐浴。


盐井盐田是世界上惟一完整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距芒康县城120公里,位于澜沧江东西两岸。盐井盐田历史悠久,传说唐朝以前这里就开始制盐至今,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盐井目前产盐的有两个乡,纳西乡和曲孜卡乡。从事盐业生产的有320多户,有2700多块盐田。盐井的盐业目前仍保持着原始的生产方式。澜沧江边卤水资源丰富,分布着数十口热气腾腾的天然盐井。村民们用木桶从盐井中取出卤水,背到江边低平处,倒入盐田,让阳光蒸晒,晒干后即得粗盐,经进一步晾晒打理,即成食盐。由于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盐井生产的盐以澜沧江为界,有很大的差别,江东的纳西、上盐井盐田出产白盐,江西加达、曲孜卡生产的盐为红盐。在沿江两岸近300米的狭长地带,绵延分布着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登高俯瞰,盐井热气腾腾,盐田银光闪烁,二者与湛蓝的澜沧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美不胜收。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其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勤劳、朴实的盐民,纯朴的民俗。盐田下面钟乳晶盐千姿百态,仿佛进入了水晶宫的世界,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感觉,带给人无法想象的惊奇。


318国道沿途——西藏芒康县
318国道沿途——西藏芒康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