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是一樣的武器裝備嗎,如果不是,它們有什麼區別?

近10


這個問題好,早年間W君也迷糊了好長時間一直看到發射彈才瞭解此“炮”非彼“筒”。W君下面給解釋明白了,大家就去點個贊。

M3卡爾·古斯塔無後座力炮

AT4反坦克火箭筒

上兩張圖大家感受一下W君的迷糊。

簡單說就是打出去後有動力和打出去後沒動力的區別。

無後座力炮是美國海軍發明的,但最有名的確是德國“鐵拳”超口徑滑膛無後座力炮。它是脫胎於傳統火炮結構的,炮彈發射藥在炮膛內做功,把彈頭“炸”出炮管。

而火箭筒的火箭彈則是不需要在筒內做功,依靠彈體自身的火箭推進劑燃燒持續加力“飛”出發射管的,發射載具在裡面沒有參加做功的作用。舉個栗子:我軍“游擊隊神器”107mm火箭炮就可以無需發射管,直接把火箭炮彈擺好方位自己發射的。

綜上,來個比喻:火箭筒發射就是點“竄天猴”;無後坐力炮就是放“二踢腳”。


軍武數據庫


火箭筒的發射裝置身管不需要耐膛壓。無後坐力炮需要身管能夠承受膛壓。

無後坐力炮有膛線,精度比火箭彈好得多

火箭筒點兩次火(發射一次半空中一次)

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共同點

後面絕對不能站人。


壯士打算幾成熟。

都是為了避免彈體射出發射管/炮口時後噴尾焰把炮手烤熟,都是讓發射藥/推進劑快速燃盡,保證在離開發射裝置後炮彈已經熄滅憑藉慣性飛行。但是火箭彈還要二次點火,增加射程。

使用的都是破甲彈,高爆殺傷榴彈。

(利用炸藥的錐型中空裝藥的聚能原理,在裝藥爆炸後形成金屬射流穿透裝甲)這種炮彈對於初速的沒有要求,所以很適合火箭筒或者無後坐力炮

無後坐力炮的變化在二戰前就基本定型,一般無後坐力炮都有膛線採用平衡拋射武器方式發射彈藥,

無後坐力炮原理圖如上。

說白了就是發射之後的後坐力,和火藥向後噴射的後坐力相互抵消。

20-25米擊發二級裝藥,再以純火箭的方式瞬間加速到時速達到400m/s以上,但二次點火和第一次一樣都是瞬間的無法持續。

一直著的不是火箭彈就是導彈。比如某107 。

火箭彈的話,那根管子其實是用來保護射手的,就是不要管子,火箭彈自己就能走 所以,火箭彈的管子一個比一個輕,(反正壓力不大,怎麼來都行。)

經典火箭彈刨面圖。

話說rpg可是典型的混合版,因為rpg7發射管受力也不小來著,那個階段相當於無後坐力炮了,不過現在分的已經不是很細了基本上都快成怎麼順口怎麼來了


火箭炮的話,火箭是完全依靠自身動力飛行的不像火箭桶的就點兩次火。
這才是真正的火箭彈。


嘯鷹評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簡答, 通過彈藥分辨即可。

火箭筒發射的是火箭彈。

火箭彈本質就是一枚火箭,在發射中火箭會持續運作提供向後的推理,保證火箭彈飛行目標。當然也有在發射時,迅速加速完的火箭彈。

無坐力炮發射的是炮彈。

同所有炮彈一樣,炮彈一旦出膛只是靠慣性飛行。無坐力炮並不是真的沒有後坐力,只是比較小而已。

所以無坐力炮是1門炮,火箭筒則是發射火箭彈,不是一回事。

其實蘇聯人給RPG取的名字非常貼切,就是火箭助推榴彈。

從外形上來看,火箭筒的發射筒,只是起到固定火箭彈的作用,所以通常很輕便,大部分區區幾公斤而已。有的發射筒甚至可以一次性使用,發射後丟棄。

而無坐力炮的炮管需要承受膛壓,一般比較厚重。以我軍82無坐力炮為例,火炮就有25公斤的重量。

另外,無坐力炮有炮閂,再填裝的時候需要打開炮閂,火箭筒則沒有。

就精度上來說,無坐力炮的炮彈初速快,有的還有膛線,炮擊精度比較高。

相反,火箭彈發射以後,比較容易受到橫風的影響。尤其是遠距離發射火箭彈,受到影響更大。

56式40火箭筒經歷過1962年中印戰爭的考驗,證明它是一款非常實用的武器。

中印戰爭的解放軍老兵回憶:在無風情況下,56式40火箭筒炮擊非常準確。有經驗的射手100米內可以大中胸靶大小的目標,曾經有9發火箭彈消滅印軍10個地堡的戰例。56式40火箭筒發射超口徑榴彈,威力不小!地堡被它擊中後,往往被炸得碎石、殘肢、機槍零件滿天飛。輕便的火箭筒比無後坐力炮機動性好,野戰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衝,及時進行火力支援。

如某連火箭筒班班長黃緒林,衝擊時在50米距離上擊毀攔阻我步兵的機槍一挺,後又擊毀正準備逃跑的106.7毫米迫擊炮一門,牽引車一輛。

隨後的1969年中蘇珍寶島戰鬥中,56式40火箭筒就表現出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威力不足。珍寶島戰鬥中,56式40火箭筒對付不了蘇軍的T62主戰坦克。

看看這一段記載:於洪東(一等戰功英雄)指揮著兩架40火箭筒和兩挺機槍也開了火,子彈打在蘇軍“烏龜殼”的 鋼板護甲上,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後面有一輛裝甲車被40火箭筒命中,冒起了黑煙。突然,於洪東身旁的賈玉明喊道:“排長,敵人坦克從後面衝過來了。”於洪東回頭一看,果然,4輛蘇軍坦克和2輛裝甲車,繞過了島南端,從我國內河的島西江叉上包抄過來。於洪東心裡一陣暗喜,來得好,反坦克雷場該發揮威力了。隨即命令戰士周錫金說:“用40火箭筒,敲它兩炮,把他們引過來。”周錫金熟練地裝上射彈,瞄準第一輛坦克的側甲板,擊發了扳機。“嗵!”地一聲,火箭彈準確地命中了坦克的腰部,但沒有鑽透,只震得蘇軍坦克巍巍一顫。鑑於這些問題,蘇軍很快裝備了改進版的RPG7火箭筒,在60年代全部淘汰了老式的RPG2火箭筒。我軍也很快仿製,這也就是今天我軍著名69式40火箭筒。

西方認為,RPG7的性能強於RPG2三倍以上,相當了得。

美國統計,到今天共110個國家擁有500多萬具RPG火箭筒(還有大量沒有記錄的黑RPG),至於火箭彈藥數量更是不計其數。這500多萬中間,就有中國生產的一部分。

至於我軍的無坐力炮,在中印戰爭和中越戰爭也發揮巨大作用。

無坐力炮最大的優勢是射程大大超過火箭筒,而且準確度很高,非常適合打擊敵人距離較遠的堅固工事。

82無坐力炮的神炮手,曾連發14炮接連摧毀越軍12個火力點。


薩沙


火箭炮和無後坐力炮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只是利用一個管子進行瞄準,後者使用管子進行加速罷了。火箭炮的火箭彈多是有火箭發動機進行推動的,炮管只是發射的載體,所以火箭筒對材質的要求不高,甚至是防火的塑料結構都可以作為火箭筒的使用材料,以致於火箭筒的重量都非常輕,非常容易進行攜帶,所以才會有很多一次性使用的火箭筒。而無後座力炮就有所不同,於後坐力炮炮彈本身不具備提供飛行動能的能力,只是使用炮彈尾部裝藥和一支可以給炮彈加速的炮管用來幫助炮彈獲得足夠的動能。

考慮到需要經受到發射藥的爆炸,所以無後坐力的炮管一般都是使用特種鋼材製造,所以因為結構重量較重所以一般都被安裝在吉普車和悍馬車這樣的平臺上。而由於無後坐力炮管密封性並不是很高,所以無後坐力炮一般都是像榴彈發射器一樣通過撞擊進行點火,而且由於無後坐力炮炮彈發射藥威力較大,所以無後坐力炮也經常被用來作為反器材和反掩體武器使用,而且可以多次重複再裝填的能力使得無後坐力炮的射擊速度往往可以達到迫擊炮的水平。

而真要對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炮的性能評個高下,只能說使用用途上的不同在性能上也各有千秋。首先,火箭炮由於火箭彈是使用火箭發動機推進,所以初速較高且後續飛行彈道比較平穩,這使得火箭炮往往可以在彈頭上加裝破甲戰鬥部用來對坦克進行打擊。而相反的,無後座力炮的炮彈雖然同樣可以通過炮管進行加速,然而受制於炮管直徑以及彈頭種類的問題,所以無後坐力對目標的穿甲能力只能用“慘淡”來形容,即使是102MM口徑的無後坐力炮命中了坦克,所能造成的損傷也僅僅在坦克上抹上一層黑漆罷了。


浩漢防務論壇


發射方式不同;(1)火箭筒發射方式:火箭筒種類非常多,也很雜,但基本原理基本相同,火箭筒主要發射彈藥是一種火箭彈,火箭彈是依靠自身所攜帶的燃料做為飛行動力源,火箭彈有一個火箭發動機。早期的火箭筒發射的火箭彈沒有火箭發動機,例如,蘇聯時期的RPG-2型火箭筒使用的火箭彈就沒有火箭發動機,利用尾管中的發射藥把火箭彈推送出發射筒,因此,射程有限,並且速度慢,穿甲能力弱,後來這種方式就不在採用了。


火箭筒誕生於二戰時期,比無後坐力炮要晚,主要打擊坦克、裝甲目標,也可以打擊碉堡、工事以及軍事器材。火箭彈種類很多,破甲彈、榴彈、溫壓彈等等。火箭筒只所以不使用穿甲彈是初速度低,無法獲得高速穿甲能力。火箭筒現在還在使用,並且更加單兵化,不過材料、彈藥結構種類已經發生了改變。火箭筒二戰時期的使用是1942年美國研製的“巴祖卡”(Bazooka)火箭筒,它使用真正意義的火箭彈。另一個是1943年德軍裝備的“鐵拳”(Panzerfaust)火箭筒,屬於無後坐力炮發射方式的火箭筒,火箭彈上沒有火箭發動機,依靠火藥拋射飛行方式。



(2)無後坐力炮發射方式;無後坐力炮是發射時炮身無後坐的火炮。無後坐力炮誕生於一戰時期,可見它比火箭筒誕生時間早,火箭筒為什麼早期發射方式和無後坐力炮有相同之處,就是參照無後坐力炮改進而來。無後坐力炮無後座力的原理是:無後坐力炮炮彈是和火炮炮彈一樣的,彈頭+發射藥筒,採用從尾部裝彈,區別是炮彈發射藥筒上有很多的火藥燃燒氣體洩壓孔,炮管尾部有一個發射火藥洩壓空腔,有炮閂,和向後噴射的洩壓口,也需要炮閂閉鎖。發射時,擊發發射藥底部起爆藥,引燃發射藥,火藥燃燒氣體壓力使彈頭脫離彈殼沿炮管前進,同時多餘的火藥通過洩壓腔尾部的噴口向後噴射,等於是兩頭出氣。這兩個方向的火藥氣體壓力相互抵消,達到抵消後坐力的作用。



無後坐力炮的後坐力抵消並不是通過尾部噴出多餘火藥,而是利用從尾部噴出的火藥氣體壓力來平衡推動彈頭前進的反作用力,實現受力平衡,減少後坐力,無後坐力炮的後座力比火箭筒要小很多。無後坐力炮的炮彈有多種,除了傳統的發射藥筒式,還有無殼式發射藥。無後坐力炮曾經在一二戰中使用,特別是二戰以及七十年代前,曾經廣泛使用,作用很大。無後坐力炮打擊目標範圍是優於火箭筒的,也就是說無後坐力炮作用更大。但無後坐力炮的缺點也多,主要就是靈活性,和發射方式上。七十年代後,無後坐力炮就開始走下坡路,現在基本上沒有了,搶她飯碗的就是火箭筒和反坦克導彈。

結構不同;火箭筒首先它是一個筒,而且是一個兩頭沒底沒蓋的直筒,火箭筒沒有火炮武器的基本結構。火箭筒沒有炮閂,不需要炮閂閉鎖,能夠使用超口徑彈藥,因此可以從頭部裝彈,現在的火箭筒向一次性使用方向發展,發射筒也是彈藥儲備筒,口徑也和發射筒吻合,也有從尾部裝彈的多次使用型,但都使用彈藥火箭發動機做為動力。無後坐力炮首先它是一門火炮,它有火炮所具備的基本結構。無後坐力炮有炮閂,需要打開炮閂從尾部裝彈,需要炮閂閉鎖,有殼彈藥還需要開啟炮閂退殼。無後座力炮做為一門火炮具備多次使用性能。無後座力炮彈藥發射時要在炮膛內形成高壓,所以炮管有強度要求重量大。





使用的靈活性;這是導致無後坐力炮消失的原因,無後坐力炮重量高於單兵火箭筒,攜帶也不方便,發射時屁股後面噴射擊巨大的火藥氣體。這兩款武器使用目的是一樣的,打坦克,打炸碉堡等等,隨著導彈武器的使用,加上坦克的裝甲技術發展,兩款武器都面臨被淘汰,不過火箭筒卻向攜帶方便,一次性,多功能方向發展,成為一款新型單兵火箭武器系列,而老式的火箭筒也廣泛使用,並且創造出了打直升機的奇蹟。再看看無後座力炮,基本找不到它的身影了,主要是太笨重,沒有改進餘地,做為一款火炮,想一個人使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遠不如火箭筒更適合單兵作戰需要,下面再看看無後坐力炮的發射原理。


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指正,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火箭炮和無後坐力炮當然不是一樣武器,先不說它們的發射方式有什麼區別,就它倆的所用的炮彈就不同,單兵火箭筒所使用的火箭彈其實是屬於空心裝藥破甲彈,這是一種化學能到穿甲彈,而無後坐力炮發射的則是普通的榴彈,屬於普通的動能炮彈。無論是射程、用途、威力都要大於單兵火箭筒,但是對於裝甲目標的穿透能力的話,其實還是單兵火箭筒更強一點,畢竟空心中藥破甲彈就是專門用於打擊裝甲目標的。


正在攜帶RP-43型火箭彈
的德軍士兵
使用各種炮彈的

無後坐力炮

從體積上看,無後坐力炮是明顯大於單兵火箭筒,而對於火炮來說,只要是體積越大那、射程威力肯定越強,並且無後座力炮是屬於身管火炮,其射擊精度要比單兵火箭彈要準,畢竟發射要就比火箭彈多嘛。其實現在的RPG是具有一定的無後坐力炮的性質,因為它是結合德國"鐵拳"反坦克火箭彈和RP-43型88毫米火箭筒的相關技術而製成,其中"鐵拳"的發射工作性質就相當於一款無後座力炮。現在的RPG就是先用炸藥先將炮彈拋射出來,然後火箭彈的發動機才點火起飛。


而無後坐力炮其實是在炮膛內部進行點火發射將彈丸推出來,當然像早期的美國的巴祖卡火箭筒和德國的RP-43型也是在炮管內點火發射。其實無後坐力炮就是一門低膛壓火炮,炮彈的射擊初速一般不超過音速。在威力適合威脅上服務處理不好可能會大一些,但是由於體積、重量較大,所以對於現在強調機動的陸軍來說並不是很中意,因為造價便攜性不如火箭彈、而同火力範圍內迫擊炮則也可以替代它,所以現在無後坐力炮開始慢慢退出大眾視野,但在軍隊中仍然有著一定的地位,畢竟火力更強。
無後坐力炮是有膛線的


而且也是後膛裝填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無後座力炮屬於炮,是依靠發射時發射藥產生的動能推進其飛行,和普通火炮的炮彈是一樣的。而火箭筒則是具有自己的發動機的,為其太飛行過程中提供動力。飛行過程中有沒有自身動力,這是兩者的根本性區別。

無後座力炮,原理就是火炮的原理,炮彈本身的發射藥在膛內燃燒產生能量,推動炮彈前進,飛出炮膛,並利用這個力繼續飛行。而不像傳統火炮用管退方式吸收發射時的後坐力,無後坐力炮直接利用尾部的噴口讓這股燃氣噴出,從而達到消除後坐力的目的,因此射擊時不像傳統火炮那樣有太大的晃動。

但是火箭炮,火箭筒等使用火箭彈的武器就不同了,火箭彈自身是具有火箭發動機的,無論是出膛還是飛行過程中,都是有持續的自身動力支持的,而無後座力炮則沒有自身動力。至於火箭炮的管子,更多的是定向和包裝作用,並不影響其使用,但是無後座力炮沒有了發射管是不能使用的。像很多人津津樂道的107毫米火箭彈,就可以在脫離發射器的情況下單獨使用,接上引信擊發就能使用。

不過也有一些特殊的武器。比如常見的RPG火箭筒(特指RPG7,而不是其他型號),實際上其發射時屬於無後座力炮,通過燃燒發射藥將其擊發,尾部噴口消除後坐力,但是彈藥發射後火箭發動機開始工作,此時又屬於火箭了。


用戶5770541302


現如今火箭筒和無後座力炮差別越來越小!

先看看火箭筒,早期的火箭筒在發射時主要起定向作用,本身不承受高膛壓,火箭彈,顧名思義,彈藥是有火箭發動機的,也就是說,即使沒有了發射筒,將火箭彈單獨點火,火箭彈也能夠飛走,只不過打不準罷了。如美國的巴祖卡

而早期的無後座力炮,顧名思義,就是個便攜式的,由傳統意義上的炮演變而來,炮彈是利用火藥在炮身產生的高膛壓推出去的,出膛以後不在有後續的推力,就是一個和傳統炮彈一樣的戰鬥部。如德國的鐵拳

但是,到了五六十年代,兩者開始走結合路線,比如我國的78式82毫米無後座力炮和69式40毫米火箭筒,都是先利用炸藥產生的高膛壓把彈推出,然後火箭増程發動機點火工作,給彈一個持續的推力,以產生更大的速度,並增加射程。


所以到這個時候,無後座力炮能打火箭彈,火箭筒也打火箭彈,就說不太清火箭筒和無後座力炮的區別了,而且兩者也都沒有後坐力。

所以就目前來看,火箭筒的區別和無後座力炮不多,有以下幾個:

1.裝填方式。無後座力炮為後填裝,火箭筒為前插入式

2.口徑。火箭筒一般口徑較小,而無後座炮一般口徑較大

另外,有的人說使用方式不同,火箭筒主要是肩抗式,無後座力炮一般是腳架,這是不對的,比如瑞典的古爾卡斯塔夫無後座力炮

看看人家裡面還有膛線,能不叫炮嗎😊所以,不同之處也就以上兩點啦


戰馬一號


單兵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都是士兵手裡的“大炮”,在二戰中蓬勃發展起來,讓普通士兵面對坦克也有足夠的反擊能力。如二戰時的德國“鐵拳”、美國“巴祖卡”、英國PIAT等都屬於此類武器。

其中鐵拳是無後坐力炮,巴祖卡是火箭筒,PIAT則是以彈簧為動力的拋射器。巴祖卡還是現代單兵火箭筒的鼻祖,在美軍中相當於火箭筒的代名詞。

▲德國“鐵拳”反坦克榴彈發射器

二戰後單兵反裝甲武器不斷髮展,隊伍越來越壯大,在反坦克、反裝甲、反工事、殺傷有生目標、特種作戰等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RGP-7還和AK-47突擊步槍、107毫米火箭炮一起成為世界游擊戰的三大神器。

▲美國"巴祖卡"火箭筒

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剛誕生時涇渭分明,邊界很清晰。

1、無後坐力炮由火炮發展而來,發射藥在藥室內快速燃燒,產生高溫高壓燃氣膨脹做功將彈丸推射出去。為減小後坐力,採用戴維斯平衡拋射原理,燃氣在推動彈丸前進同時向後方拋射一個與彈丸質量差不多的平衡體,抵消部分後坐力,使單兵可以肩扛發射。

▲戴維斯平衡拋射原理

2、火箭筒的秘密全在火箭彈上。彈體裡有火箭火動機,擊發後火藥燃燒產生高壓燃氣向後噴射,通過反作用力推動彈體飛出去。其原理和運載火箭、火箭炮等是一樣的。

▲火箭彈原理

發射筒本身只起到導向、定位和保護火箭彈的作用。單獨的火箭彈弄個導軌,或置於平地上也可以發射,只是精度差得多。二戰中著名“喀秋莎”火箭炮就是在導軌上發射的,巴祖卡火箭筒能單獨將火箭彈拿出來當反坦克詭雷使用,現在的107毫米火箭彈放在地上也能應急發射。

另外,這兩種武器的發射筒承壓不同。無坐力炮的外筒要承受火藥瞬間燃燒時的巨大膛壓,要重複發射,所以要堅固耐用抗灼燒,多用金屬、合金鋼等材料製成。部分無後坐力炮身管內還刻著膛線,能增大射程、提高精度。

如瑞典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就有堅固沉重的鋼製炮管和管內膛線。

▲美軍M3E1的膛線,古斯塔夫出口型號

火箭筒的發動機在火箭彈上,發射筒不承受巨大膛壓,所以可以用玻璃纖維、鋁合金等輕便材料製造,以減輕重量,降低士兵負擔。如美國M72 LAW火箭筒,外管就是用玻璃纖維浸環氧樹酯製成的,一次性發射用完即拋。蘇聯據此仿製了RPG-18、RPG-26等一次性便攜火箭筒,效果也很好。

▲美國M72 LAW火箭筒

相對來說,無後坐力炮的射程更遠一些、精度也更好,可以重複裝填,彈種多樣、價格便宜,缺點是口徑受重量限制,炮管重量大。

二戰後兩種武器互相融合,概念漸漸模糊起來。

隨著技術發展,兩種單兵武器互相融合出現了一些模稜兩可的產品。如蘇聯著名的РПГ(RPG)系列單兵便攜式反裝甲武器,其俄語Ручной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ый Гранатомёт本意是“手持反坦克榴彈發射器”,並沒有火箭筒含義。

後來西方國家用拉丁文轉寫成Ruchnoy Protivotankoviy Granatomyot,並將其理解為Rocket-Propelled Grenade(火箭助推榴彈),從而將RPG全系列都叫成火箭筒。其實RGP系列中既有火箭筒原理的,也有無後坐力炮原理的,單用一個分類命名並不準確。

▲RPG-2和PG-2破甲彈

RPG-1仿製德國“鐵拳”而來,是無後坐力炮。RPG-2也是無後坐力炮,其80毫米PG-2破甲彈由戰鬥部、引信、穩定尾翼和發射藥組成。黑色發射藥包裹在紙製藥柱裡,發射時紙屑燃燒從管尾噴出。

▲PG-2類彈藥有發射藥,無火箭發動機

我國的51式火箭筒仿製的美國巴祖卡,叫火箭筒名正言順。從蘇聯引入RPG-2後,沿用51式火箭筒叫法命名為56式40毫米火箭筒,屬於歷史習慣延伸。

後來蘇聯又研製出威力更大的РПГ-7手持反坦克榴彈發射器,各國仍按慣例稱之為RPG-7火箭筒。

▲RPG-7火箭筒

這種發射器很特別,融合了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兩者的特點。火箭彈中部增加了火箭增程發動機,用6個倒流微旋噴口增加射程。彈體尾部螺接穩定尾翼和紙質發射管,發射藥由黑火藥換成硝化甘油雙基發射藥。

扣動扳機時發射藥先點燃,將火箭彈推出筒口。等飛出10-14米後,彈尾引信延期保險打開,火箭發動機啟動推著火箭彈繼續飛行。

▲有助推段和火箭發動機

然而RPG-7並非火箭筒,它仍然是無後坐力炮發射原理,飛出外筒是發射藥的功勞。只是彈體上增加了增程火箭發動機,與大口徑榴彈炮發射的火箭增程炮彈原理相同。

RPG-7產量驚人,身影很快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基本成為火箭筒的代名詞,是個美麗的誤會。引入我國後改進成69式40毫米火箭筒,也是明星產品。

所以RGP系列中既有無後坐力炮型號,也有火箭筒型號。像RPG-18、RPG-26、 RPG-29等就是標準火箭筒。其中RPG-29的105毫米破甲火箭彈能摧毀第三代主戰坦克,性價比非常高。

▲巨大的RPG-29和火箭彈

西方國家的單兵反裝甲武器也不斷融合,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也開始發射火箭增程炮彈,射程延伸到2000米。新型炮彈還增加了激光制導裝置,精度大大提高,直逼反坦克導彈,價格卻便宜許多。

▲古斯塔夫炮和豐富彈種

美國陸軍大量裝備的AT-4(M136式)雖然叫火箭筒,但其發射方式卻是無後坐力炮原理。彈體上沒有火箭發動機,全靠發射藥推動。

所以綜合看來,後坐力炮和火箭筒的根本區別在於基本發射原理不同,中途有沒有增程火箭助力不是重點。

其實大部分火箭彈發動機中途也不工作,全靠慣性飛行。為了減小尾焰對射手的灼傷,很多火箭發動機只工作1、2秒鐘,在發射筒內就燃燒完了。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AT-4(M136式)

就像榴彈炮和加農炮,發射原理雖相同,核心區別卻是彈道。兩者也融合成加榴炮,通過增減發射藥包產生不同彈道。榴彈炮、迫擊炮也融合成迫榴炮,通過不同射角配合多種炮彈實現直瞄、間瞄能力。

時至今日,很多武器都已經跨界發展成多功能通用平臺,原有名稱傳承自歷史,已不代表本源真身。大家約定成俗知道什麼意思就行,沒辦法完全分類了。畢竟便攜式反坦克導彈都在迅猛發展,誰還計較這些老傢伙呢。


和風漫談


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無論是外形上還是在發射模式上,看起來都是非常相似的,但實際上兩者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特別是兩者的發射原理存在很大的不同點。
火箭彈是依靠火箭彈彈體本身配備的火箭發動機提供飛行動力的,它是主動飛出火箭發射筒。火箭彈是本身配備固體發動機,擊發後固體發動機點火工作,它的工作時間非常短,在火箭彈發射出筒前時就會停止工作,防止固體發動機的尾噴火焰燒傷射手。例如中國的PF89式80毫米單兵火箭彈就使用銨銅-1速燃裝藥,發射藥燃速高達56m/s,在擊發後的5-12ms內就全部燃燒完畢,所以在火箭彈離開發射筒時發動機就已經停止工作,不會影響到射手安全。
火箭彈發射筒存在的主要作用意義就是幫助火箭彈完成定向發射,提高它的命中精度,同時收束火箭彈固體發動機的尾噴氣流。即使沒有發射筒,火箭彈還是一樣能夠發射。例如大家都可能看過大名鼎鼎的中國107毫米火箭彈簡易發射的畫面,此時不需要專門的火箭筒,只需要用物體支撐107毫米火箭彈直接對準目標,然後使用107毫米火箭彈尾部的電線進行通電即可完成點火發射,當然此時它的打擊精度會非常“感人”。
火箭發射筒屬於一種一次性使用的武器裝備,用完一次就可以丟掉。為了避免浪費,降低製造成本,火箭發射筒在製造中廣泛使用非金屬材料,大部分結構是由玻璃纖維製成的,很多零部件也是塑料製品,總體制造成本很低,在作戰時可以作為臨時重火力配備給步兵,不佔編制,打完就扔,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而無後坐力炮則明顯不一樣,無後坐力炮的炮彈是依靠它的發射藥在無後坐力炮發射筒內燃燒產生壓力把炮彈打出發射筒的。它配備的發射藥會在發射筒內瞬間劇烈燃燒,產生大量火藥燃氣,一方面推動彈頭髮射前進,另外一方面則向發射筒後部噴出,以抵消推動彈頭前進的那部分火藥燃氣的後坐力,它在發射時後坐力非常小,故而得名無後坐力炮。
所以,儘管無後坐力炮的發射筒看起來和火箭彈發射筒非常類似,但是它其實是需要承載膛壓的,而且需要重複使用,它的製造材料要求高得多,造價也明顯更高,使用後自然不能一丟了之,需要一直攜帶。
無後坐力炮的優點就是採用線膛炮管,得益於發射方式不同,它的射擊精度比較好。例如美軍裝備的“卡爾古斯塔夫”M3無後坐力炮反響不錯,據悉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進行作戰時,能夠在800米距離上擊中建築物門窗,比火箭彈更遠,精度也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