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農村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是什麼意思?如何應對此類事情?

老農民說事


我們村裡有一家,有三個兒子,含辛茹苦的把兒子拉扯大,都取了媳婦,孫子孫女成群。現在年齡大了,老兩口什麼也幹不動了,可是兒子兒媳們在贍養老人這個問題上互相推脫,誰也不想讓父母在自己家住,最後,沒有辦法,經過村委會調解,一家一輪十天,管住管吃。



以前的農村更願意要兒子,兒子多了有福氣,養老有保障,認為女兒是別人家的,指望不上,到老時指望著兒子來養老送終。可現實是殘酷的,兒子越多到最後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因為要支出各種養老費用,增加了自身的經濟負擔,互相指責,推脫,都想落得自身清淨,都不願意服侍老人。而老人最後落得有兒沒人養,有家不能回。這樣的情況在農村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有了老話“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的說法。在農村只有一個兒子的,雖然壓力大,到老時沒人贍養的情況倒是比較少。


在農村還有很多這樣的情況,給兒子娶完媳婦以後。媳婦和公婆因為各種原因鬧得不可開交,到最後誰都不願理誰,兒子在中間左右為難。等到父母老了,幹不動了,兒子也到了中年,壓力比較大,為了生活不得不出門打工,只好把父母交給妻子贍養。媳婦又和公婆不和,在這樣的情況下老人真的是有苦說不出。

農村養老問題一直是急需解決的大問題,目前增加了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低保,老人保障金等很好的養老措施,解決了一部分養老問題,但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真正做到讓老人安享晚年還很難。


鄉間一抹陽光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農村俗話“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其道理跟三和尚沒水喝是一樣的!

我的好姐妹玲就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小時候奶奶在家是一手遮天的霸主,玲作為唯一的女孩,她非常不受待見(具體情況在上面問題“爺爺奶奶對待孫子孫女不一樣怎麼辦?”中有描述)。認為三個男孫頂門立戶,一個女孩子就是生來為他們服務的。

玲的奶奶去世多年了。父親母親也老了,再看三兒一女的現狀。一個遠在他鄉一年回不了幾次家,一個在家務農,媳婦兇得除了罵公婆再無交集,一個老三從小好吃懶做,現在除了啃老連自身都顧不了!

全家生活的難事全落在玲一個女兒家身上!兄弟矛盾,婆媳矛盾,父母生病......真應了玲的奶奶的話,女孩子就是為男孩子服務的!玲身上累,心裡累,婆家對此頗有微詞。但親情難捨,玲說是“父母是誰對他好就勞煩誰!還不領情!”活在三個男孩中間,玲實在是苦不堪言!

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千真萬確,連累著女兒也沒有好日子過!


村姑說村事


關於農村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的說法,不少上了年紀的朋友可能感觸比較深,單從字面意思來看,養兒千萬不要養三個,如果養三個的話,自己就沒有家了,也就是說沒有地方住了,這裡,小幫手個人理解,養兒不是說只是兒子,也包括女兒,而三個,也並不是說一定是三個,有可能會更多,三隻是一個量詞。

上面說的這種情況,一般會出現在上一輩,也就是父親母親那輩,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一看就明白了,是一件發生在我們村真實的事情。

我們村有戶人家,一個老人有6個子女,二個女兒和四個兒子,按理說,老人的晚年生活不用愁了,大家都說養兒能防老,這下面6個子女,一個子女每月拿出來一百,這老兩口都花不完,不過,想法是想法,在實際生活中,卻不一樣。

前兩年我見到這兩位老人的時候,他們老兩口是居住在一個很小的老房子裡,面積非常小,是他們以前的老房子,估計得有20年了,而四個兒子,現在都蓋了樓房,很多人就納悶,為什麼不去兒子家住,還要住在這個破房子呢?

原來原因正是出在他4個兒子身上,誰都不願意把老人住在自己家,互相推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村幹部也去調解過,說的是每家替一個月住,也就是輪流居住,但是都同意了,不過過了沒多久,老兩口就不去輪流住了,去到誰家日子都不好過,兒媳婦還經常給臉色看,沒辦法,老兩口還是回到了原來的破房子裡。

不過,就在去年,老兩口去世了,一前一後,相隔沒幾個月,聽起來是讓人惋惜的,畢竟老兩口辛苦了大半輩子,把孩子都拉扯大,到了最後該享福的時候,卻沒人照顧,實屬無奈。

這樣的情況,估計不少農村都會出現,輪流住的情況也不少,雖然看似有些不對,但現實生活擺在那,每個小家也都有難處,不過,也有好的例子,比如幾個兒子都很孝順,而且兒媳也很好,願意讓老人住自己家,還能照顧小孩,多好的事情。

說到這,有些人會有一些其他觀點,比如這種不養老的情況,其實不怨子女,是老人做的不對,生活中處處偏心,有人偏老大,有些偏老二,有些偏老小,這樣的情況下,多多少少都出現矛盾,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隨著近些年來,家裡子女減少,獨生子女家庭增多,這種情況已不常見,父母不會偏心,子女也有贍養的義務,而且,現在大家在對待老人的問題上,持積極的態度,小幫手覺得,再往後發展,不養老的情況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同時“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句話,估計也將成為“歷史”。

針對上述說的內容,你怎麼看?可以在評論中說說自己的觀點。


農民的小幫手


過去人們的生育觀念受封建傳統的束縛,又有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的“養老”思想,以及“多子多福”的“人生觀”。可不得不面對的是,兒子多,非但不孝,就連贍養父母也相互推諉,甚於置之不理,著實讓父母們寒了心,於是有了“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的感慨。




是啊,農村幾乎有一個普遍的現象,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節衣縮食把兒子們拉扯大,供他們上學唸書,為他們修房蓋屋,給他們娶妻成家,讓他們生兒育女。父母呢,被榨乾了身體,又不得不面臨養老的問題。說實話,由於孩子們多呀!那能夠一碗水端平,孩子們總認為老人偏心,相互指責,假使又娶個愛生事的兒媳婦,對他們而言,婆婆不是媽,公公不是爹,她們總覺得受委屈了,吃虧了,父母被孩子們推來讓去,誰也不想獨自承擔,由兒子們幾家輪流管吃住,到後來竟把嫁出去的女兒也牽扯進來,按月按人頭分擔生活費。鬧騰極了,誰也不管老人了。老伴健在的,還能相互照應,如果剩一個人,那隻能自生自滅了。





對於此事的發生,也是避免不了的。因為人心隔肚皮,又有極少數娶進門的“外來戶”從中“作梗”,只能是兒子們兩頭受氣。應對此事的發生,有必要這麼做:【1】娶進一個兒媳分開一家,債務共同承擔;【2】父母在平時要攢點零碎錢,攢足“後勁”;【3】身體能自理,絕不與兒子一起生活,生分才能長遠;【4】政府發放的養老金是給自己養老的,千萬別全花在孫輩們身上。人家有他們的父母哩!

不過,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漸漸地提高了,再說養老保險也日益完善,做為父母也應該起到表率和榜樣作用,因為你們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再說了,絕大多數人都只有一個兒子,你的父母你不照顧,良心何在?


為生活而提神


“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

在舊社會農村可是以兒多為榮的,因為舊觀念想得是多子多孫,兒多好乾活,兒多在村裡也能形成戰鬥力。

家裡兒多父母就真的能早享天倫之樂嗎?答案是未必!我就見過一家六兒四女的老兩口,而且兒女的後人也都快成人了,但老兩口現在還是自力更生,還有兩兒子和兩老仇人似的,揚言與父母脫離了親情關係,就是見到父母也不會開口叫爹孃,仇成這樣必然是有原因的!
和父母有仇的人是老二和老三,因為那時家裡兒多,老大過繼給親伯伯了,老二老三在是家裡勞動主力,後邊有三弟弟,父母肯定是顧小的,所以農村還有一句俗話“父母疼的斷腸兒”意思是指父母偏心,斷腸兒也指么兒,最小的一個兒子。

老二老三和父母成仇的原因是因為住房問題,找了媳婦要有單間住才行吧,家裡當時只有四問破房子,灶屋,堂屋就只剩兩間睡的屋了,老二結婚自己佔了一間,這老三接著也要辦事,父母也是無奈,就讓老二把屋子隔一下兩兄弟湊合,你說這哪是個事,只有一道門一戶窗兄弟倆也鬧的不愉快,乾脆就都淨身出戶了,後來吃了千萬的苦現在自己兒女也大了,說起往事還傷心,其實吧,那個年代怪不得父母!

三個弟弟當時父母偏愛,沒吃多少苦,可大了卻在養老人的問題上與幾個哥哥針鋒相對,一點不吃虧,老二老三一氣之下乾脆不管了,為這事村幹部調解過多次,哪次都見老兩口滿臉掛淚,嘴裡罵一幫兒女不孝,後悔養了一幫狼心狗肺的畜生!

故事講到這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在農村養兒多最後卻無兒養的原委了……
在農村“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句俗語簡單理解就是說:告誡農村人在生育方向不要抱舊思想老觀念,兒多不一定會享福,超過三個兒子的話都大了要上學娶妻,父母的負擔是很沉重的,如果給兒創造不了好的條件可能最終你連一間睡覺的地方都沒有,一輩子都因為多養了兒窮極一生,悲苦一生!



農村這種狀到處都是,要如何應對?我的觀點是把養老納入憲法,就像公積金一樣積累,人人都會老,到六十歲以後就不用依靠兒女,讓老人老有所養。


第一次找你


農村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是什麼意思?如何應對此類事情?

在過去的年代,農村人都希望家裡能養兒子,目的是為了防老。但是,兒子多了,也會出現更為難堪的結果。人們在生活中總結出了“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的俗語。那麼這句俗語什麼意思呢?還是讓事實來解釋一下。


山村梅花的姑姑家養了五個兒子一個女兒。在過去生活不富裕的年代,老人辛辛苦苦把幾個孩子拉扯大了,給五個兒子蓋上房子,娶了媳婦,並挨家幫著看孩子。而女兒出嫁時,只是簡簡單單地辦了婚事,沒有太多的陪嫁。到了需要孩子贍養老人的時候,卻出現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情況。本來一家輪一個月,可大月和小月是有差別的。記得有一年臘月二十九日過年,應該輪到老五家伺候正月了,可就是因為還差一天,老五不接,老四不要,造成了老人沒地方去了。還真是應了題中的“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句俗語。後來經過親戚的勸說,老五才勉強接回家過年。問起他們為什麼這樣不能容納老人,五個兒子都說是老人偏向了其他兄弟,對自己太簿了,老人沒有一碗水端平。


首先我想說,其實一碗水是端不平的,不信你託滿滿一碗水試試,不論你如何努力,水還是要傾斜的。再說了,那個父母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好?那個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同時,老人對待子女,要儘量的公平,不要因為哪個困難就向著哪個。這樣不但會造成兄弟之間的矛盾,還會使受寵的那個覺得是應該的,不思努力,只想讓大家照顧他。當然,做為兒女也不應該斤斤計較,都是一母同胞,何必計較的那麼細呢?用稱稱還會有個稱高稱低。

這就是山村梅花對問題的解答,你覺得分析的有沒有道理,如果覺得有道理,請為之點贊和轉發。


山村梅花


俗話說“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什麼意思?怎麼應對這樣的情況?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莊稼人自古就重男輕女,都盼望著生兒子,可兒子多了也是災難,娶媳婦蓋房子,爹媽勒緊褲腰帶幫著兒子們成了家,可到頭來老了老了,自己卻沒地方住。這樣的情況,我覺得不光農村有,只不過我們沒有生活在城市,不瞭解就是了。


今年夏天我們村裡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老太太八十多歲了,早年就沒了丈夫,自己一人拉扯大了兩個兒子。不知道什麼原因,兩個兒子都不要當媽的,相互推諉,誰家也不讓住。小兒子為了把母親趕出自己的老房子,(小兒子全家住在新房子裡,老房子空閒著)下著大雨竟然爬到房頂上掀瓦,聲稱寧願把房子扒了也不讓自己媽住。最後經過村委調解說服,才勉強沒有讓他媽下著大雨搬出屋子,老太太也才免了在大街上淋雨。想想真是可悲,兩個兒子,竟然沒人收留自己的母親,這樣的兒子說是畜牲也不為過。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農村屢見不鮮,兒子多了相互推諉的事時有發生,都覺得爹媽不是我一個人的,你不管我也不管,到頭了苦了老人。對於這樣的事情,作為父母,明知道孩子不對,有的不明白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有的即使知道,也不願意真的跟自己孩子鬧上法庭。

遇上這樣的情況,作為父母,可以先找個在村裡有威望的人去說服一下,如果說不通,就再去找村委調解。村裡如果還是調解不好,那沒辦法,就只能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這個時候也不必顧及太多了,你念及孩子的臉面,孩子卻不管爹媽的死活,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一品小十六


過去人們的觀念是“重男輕女”,認為兒子不僅可以傳宗接代,還可以“養兒防老”。但兒子多了又是煩心事,因為又有“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的說法。兒子真不能多養嗎,現在這種說法還有道理嗎?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是說人多了反而更容易攀比、推卸責任,最後的辦事效率還不如人少的時候。從社會心理學上解釋就是“社會惰化效應”,參與的人越多,人越有惰性心理。當然這是在缺少外部干預的情況下發生的。

其實,兒子孝不孝孫,跟兒子的數量沒有必然的關係。要看家長對孩子的養成教育,從小嬌生慣養、自私任性,長大後很難有贍養父母的孝心。孩子教育不好,即便是養一個,也會不孝,養兩個也會相互推脫,例如《牆頭記》就是講述兩個不孝兒子的故事。

現在雖然放開“二孩”了,人們也不願意多生了,首先孩子的養成教育是個問題,其次是兒子的養育成本太高了。在城市裡如果養三個兒子的話,最起碼要準備3套房子,一般的工薪家庭是遠遠負擔不起的,的確是: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三一是實指三,一是虛指多,即三個以上。過去都重男輕女,有多子多福思想,所以都想多生子有多兒,但夢想與現實總有距離,人性中也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這一句俗語就暗藏了人性中不好的一面,並在現實中表現出來。

雞多不下蛋,兒多不養娘,雞多雞懶,人多人惰,這就是人性中陰暗醜陋的一面,三個和尚的故事就是最好說明:一個和尚擔水喝,責任全在自己,不做不得;兩個和尚抬水喝,責任二一添作五,二人分擔,有了依賴;三個和尚無水喝,互相推諉塞責,成三角狀,推踢皮球一般,沒人出手接,結果就沒水喝了。兒多養老也與同理,在現實中也多有如此,這確實成了一大難題,好在計劃生育,三兒以上的家庭不多了。

兒多了很難一碗水端平,難免沒有偏心溺愛的,這又在兄弟心中產生心理不平衡,兄弟有差異,脾性孝心不一,發展不均,富窮大差異等等,形成了在養老上不合心,不同一,有推託依賴藉口的理由來逃遐義務責任,形成老而無家無兒肯贍養孝敬的現象,變成了多兒反無福享的事實,還有為養老孝老大爭大打的。

生兒育女父母恩,父母生養之恩最大,無論千萬理由,都要學會感激感謝父母大恩大德,要承擔起贍養父母孝敬父母的責任義務,不可推託,糴谷防飢,養兒侍老,是人生鐵律。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可不管不理,不養不孝,推三託四,還是人麼?還如何在社會立足?兒多不應是理由,人性鄙陋一面要快改才好。

有些兒不養父母,至父母老年無家無養,同兒大成婚成家有兒後大有關係,一來人到中年萬事憂,壓力大,顧及不到,一來與受媳婦思想影響大有關係,媳婦大多與家公婆不太好,多有鬧矛盾的,這就要先解決媳婦思想問題了。誰沒父母,誰又不會變老?做人要學會將心比心,將人比己,胸懷大點,眼光遠點。





樹德漢碩


幾千年來,樸實的勞動人民把生活的經驗和教訓,用讀來上口、便於傳誦的語言總結出來,通過口耳相傳流傳下來,這便成了俗語古話。

一、“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在古代的意思

有書君認為,“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在以前應該是說養老的。

這裡的“三”是泛指,就像“三教九流”中的“三”一樣,是“多”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養的兒子多了,到老來需要養老時,連個固定的家都難有哪。

自古以來,中國這塊土地上的養老模式都是家庭養老,所以流傳有“養兒防老”的說法。

可是,家庭養老沒有制度保障,完全是靠道德來維護。

這就給養老增加了許多不確實性。

所以農村還有一句與之呼應的古話:兒多有好的。

這句話是說兒子多了總會有一個孝順的。

這和中國五千年的農業一樣,廣種也許能有薄收。

根據蒲松齡寫的故事改編而成的《牆頭記》先是戲曲,後是電影,再是動漫,足見受人喜歡。

《牆頭記》中張木匠早年喪妻,一手拉扯大兩個兒子。

倆兒子各自的小日子還都挺滋潤的,但都是奸滑貪婪。

兩個兒媳也都刁潑狠毒,沒有人樣。

張木匠年老體弱,無法自養。兩個兒子卻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生怕吃一點虧。

他們兩家迫於與論壓力,立下字據,一家半月輪流奉養老人。

可農曆月份有大有小,就為這一天也經常發生爭執。

這一天,老大把張木匠送到老二家門口,可老二家認為,這個月儘管是小月,可今天才是十四哪,憑什麼你管十四天,卻讓我管十五天呀?

最早也是明天午時送過來才公平啊,就不去開大門。

老大眼看著天黑了老二家還是不開門,就把老父親扶到老二家的院牆上,並且說:“你攀不住往下跌也要往院子裡跌,跌到牆外可沒人給你飯吃。”

故事最後以喜劇收場,這兩對夫妻在刨牆尋找銀子時讓倒下的牆壓到土裡,算是對他們不孝敬老人的報應。

可誰又能笑得出來呢?

也許有人會說,張木匠的兩個兒子太少哪,要是當初多生幾個兒子,就有孝子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有書君再給大家講個民間傳說。

“九子不如石子”這個民間傳說真的讓人感到淒涼。

傳說古代有個獸醫石先生,生了九個兒子。

可這些兒子沒一個有良心,對老兩口不管不顧。

石先生只能在自己去世前,用裝在梳妝盒裡的一堆石子冒充積蓄,才換來了兒子們對母親的贍養。

老人雖然有一群兒子,可最後還只能靠一堆石子來哄他們養老送終,聽起來也是萬箭穿心哪!

編書唱戲,都是為了規勸世人。此類題材的作品能長盛不衰,表明歷代民眾對養老問題的關注,也流露出了不盡的憂傷。

二、“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在現代的意思

時代發展到當下,中國民間的養老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新時代下,農民工進城務工、城鎮化建設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新的養老模式沒有摸索出來,原有的家庭式養老也受到了衝擊。

在廣大的農村裡,年輕人迫於生計都進城了,老人們卻有的還守著“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的觀念,不願跟隨子女到外面去;有的倒是想去,可一個孩子一座城,哪裡才是自己落腳的地兒呢?

至於子女們是不是孝順,都退居其次了。

“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在當今中國還有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養育孩子的成本問題。

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執行計劃生育政策。

在此之前,中國農村人信奉的是“多子多福”,“五男二女”在他們心中是最完美的。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撫養孩子的成本沒有多少,基本上就是加個飯碗和一雙筷子的事。一件衣服老大穿過老二穿,老二穿過老三穿。

上學也是上到哪兒算哪兒,反正也沒有幾個人能跳出農門。

結婚也花費不了多少,彩禮是“誰和我結婚,海蘭裳一身”。住處可以幾代人蝸居一室。

一旦等到孩子長大,那就是生產力,可以幹家務,可以掙工分,後來還可以去“刮鬼”掙點“活錢”。

可進入新時代後就完全不同了。要把一個兒子養大,小時候的吃喝拉撒就不用說了,單就上學和婚禮,就會讓父母蛻去八層皮的。

有人做過計算,說一個農家要供出一個大學生得花去從唐朝就開始積攢的錢。

這有點誇張,但把各個學段所需費用以及上課外輔導班的花銷加在一塊,沒有三四十萬恐怕難以領到那張能給你臉上貼金的紙。

至於結婚那就更怕人了。

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城市的虹吸效應越來越明顯,農村小夥兒的對象越來越難找,結婚的成本越來越高。

首先是彩禮,十來萬已經是低的了。

然後是房子押金,農村人要娶媳婦必須答應在城裡買房子的,如果趕結婚時還沒買下,至少得拿出二三十萬作為買房押金。

最後還得有車,要不小夫妻婚後住在城裡,可沒法“常回家看看”。

要是把新郎新娘的婚衣、“三金”、傢俱、婚宴等都計算進來,娶一個媳婦,沒有七八十萬是下不來的。

這樣說來,如若真的“養兒有三”,那不要說是有家了,估計命都難留。

即便去賣血賣腎,恐怕要湊足三百來萬也是沒有可能的。

三、如何應對此類事情

首先應該轉變生育觀念。

經過三十來年的“只生一個好”,農村也基本放棄了“多子多福”的想法,清楚了生育的成本,但還沒走出“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怪圈。

“兒多有好的”,可“兒多也有孬的”呀。十個好的也不多,只要有一個孬種就足夠你喝一壺。

其次是轉變養老觀念。要徹底改變“養兒防老”的舊觀念。

新時代下“養兒啃老”十拿九穩,“養兒防老”困難重重。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年青人的生存壓力會越來越大。

就是真有三個兒子,也是各家有各家的難處。所以,“養生防老”才是比較靠譜的辦法。

再次是建立居家養老的保障機制。

要從國家層面設計一種既能讓老人居住在自己家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又不會讓老人的兒女受生存和道德的雙重拷問的養老模式,既要保證老年人的尊嚴,也要保障年青人的顏面。

最後,大力弘揚孝悌文化。

要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裡開出新花,讓每一個農村家庭都長幼鹹樂、兄弟和睦,讓每一個農村人都走上富路,不再無力孝老,逃避敬老。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