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尼德兰会分裂为两个国家?

舆地铲史官


尼德兰地区包括今天的荷兰和比利时两国,指的是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地势低洼的地区。在中世纪时,经济比较发达,属于法兰克人王国,是外国王侯。16世纪时,由于封建婚姻继承关系,成为西班牙的属地。当时的尼德兰人口众多,工商业繁荣,城市繁多,有城市之国的美称。当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尼德兰时,受到了尼德兰城乡民众的热烈欢迎。卡尔文教和路德派宗教等新教的力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西班牙封建统治的势力。16世纪60年代开始,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争进入高涨阶段。为此,西班牙的统治者采取了专制手段,武力镇压,几度发生流血事件。1566年,尼德兰许多城市爆发破坏圣像运动。西班牙的统治者更是疯狂镇压,大肆捕杀起义者,甚至将未参加起义的人也以不起来反对异端的罪名杀害。

尼德兰的人民也开始组成武装起义队伍,号称“森林乞丐”和“海上乞丐”的游击队水陆并进,沉重打击了西班牙的统治。1572年,一支海上游击队攻占了西兰岛上的布里尔城,这成为了各地大规模起义的信号。同年7月,奥兰治的威廉在北方各省会议上被推选为总督,统率各省联军,北方宣布独立。

北方独立之后,各省起义军和西班牙统治者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莱登保卫战、布鲁塞尔起义、根特起义等相继发生。南方的城市也爆发了起义,但西班牙对南方控制极严,一些市民上层和贵族有妥协倾向。南北出现分歧。1581年,北方各省宣布成立联省共和国,正式建立资本主义民族国家。而南部的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又被西班牙军队占领。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所灭,荷兰共和国的胜利大局已定。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12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而它和天主教国正式承认荷兰是在三十年战争之后了。随着哈布斯堡家族的衰落,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原南部各省和荷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1830年南部脱离尼德兰独立,成立比利时王国。


国家人文历史


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

首先,尼德兰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尼德兰,就是荷兰。而且,荷兰这个国家的名称就是翻译错的。本来荷兰只是尼德兰的两个省的名字,因为比较出名,才以此指代整个尼德兰(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可以看看英文名字,是怎么念的。哪里有“荷”这个音?

所以,如果按照狭义的尼德兰(也就是荷兰王国)来说,一直是一个国家呀,没有分裂啊。

而广义的尼德兰,要比这个国家要大。但在这个地区,相继独立出来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甚至法国的一部分。所谓分裂,也是两个国家同时分裂。而用在这一地区,不太严谨。鉴于,荷兰、尼德兰、比利时这些名字太乱,就先把荷兰这个国家的历史,做一个简单梳理。试着说清楚这件事。

早期,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先后统治这一地区。

1568年,因反抗西班牙国王的中央集权和对新教加尔文派的迫害,爆发持续80年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

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区域)成立了乌得勒支联盟,共同反对西班牙统治。

1581年,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联盟正式宣布独立,成立尼德兰联合共和国。

1648年,正式从西班牙独立出来。

1713年,比利时转归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1794年,奥地利被法国击败,比利时被割让给法国。

1815年,成立荷兰王国,比利时并入。

1830年,比利时脱离荷兰,独立。

从以上时间表,可以看出,比利时和荷兰在还没成为国家的时候,两个地区的人民曾经合作反抗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抵制对新教的迫害。但是在荷兰独立之后,比利时仍然属于西班牙控制。之后又因为战败转手给了奥地利和法国。这期间,已经经过了200多年的历史了。两个国家渐行渐远,一个以海上贸易为依托,成为当时独霸世界的海上马车夫。另一个则被转手两次。虽然在1815年,又被人为的捏合到了一起,但终究因为经济模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难以共处。


参习处


历史上的尼德兰指的是如今的莱茵河三角洲地区,不仅仅包括了荷兰与比利时两个王国,同时也有今天的卢森堡与法国东北部地区的一部分。

原本归属于神圣罗马帝国领地的尼德兰,因为王位传承而成为西班牙王国领地,后来西班牙丧失了这里。当年主要继承尼德兰的,就是如今的比利时王国与荷兰王国。


其实如今的荷兰王国,并不是叫做“荷兰”,其正式名称叫做“尼德兰王国”,荷兰只不过是当年尼德兰地区的一个省份而已。最初的尼德兰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因为哈布斯堡王朝继承问题而归属了西班牙王国。

尼德兰地处欧洲西部大西洋沿海的河流入海口处,向来土壤肥沃而且水网密集,繁盛的贸易业让尼德兰成为了曾经欧洲最富有的地方。不过,可能就是因为荷兰太有钱了,引起了西班牙的垂涎和压榨,最终惹怒了尼德兰人,发生了著名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结果,尼德兰北方八省脱离西班牙独立,建立了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也就是如今荷兰的雏形。而与此同时,南方各省仍旧属于西班牙,只不过18世纪,残存的尼德兰归属了奥地利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19世纪,由于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各国开始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奥地利将奥属尼德兰也就是后来的比利时让给了荷兰,当年尼德兰的版图再次基本恢复,形成联合荷兰王国。

不过,人为的促成矛盾重重,比利时与荷兰之间爆发了各种冲突。仅仅15年后比利时又脱离了荷兰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而英国、法国等列强在伦敦会议上也予以承认,至此,当年的尼德兰一分为二。


澹奕


尼德兰这个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尼德兰指的是当今的荷兰王国,它的本名应该叫尼德兰王国,但是由于其国内的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的名气最大,以及鹿特丹、海牙、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也都位于这两个省,所以中国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就直接用荷兰这个名字指代整个尼德兰王国。


至于广义的尼德兰,指的是尼德兰地区,也就是现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的一部分。标题中提到的尼德兰分裂,其实就是尼德兰地区的分裂。至于为什么尼德兰地区会分裂为几个国家,这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归勃垦地公国时期。

当时尼德兰地区属于勃垦地公爵的领地。十五世纪后期,勃垦地公爵(勇士查理)战死,由于他没有儿子,领地没人继承,法国就打起了勃垦地公国的主意。不过末代勃垦地公爵有个女儿嫁给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因此西班牙和法国大打一气,最终勃垦地公爵的爵位给了法国,勃垦地公爵的领地给了西班牙。

备注:由于勃垦地公爵的称号给了法国,所以后来法国多次干涉尼德兰地区,为后来尼德兰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另外,当时统治西班牙的是哈布斯堡王朝。这个家族后来分裂成了西班牙和奥地利两个分支。尼德兰在当时划给了西班牙这一分支。


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宗教改革的风潮传到了尼德兰地区。北尼德兰人由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都受到西班牙的压迫,于是便以宗教改革的形式举行了独立革命。这场独立运动由于得到了法国和英格兰的支持,最终获得成功。独立之后的北尼德兰人建立了联合省共和国,也就是今天荷兰王国的前身。

北尼德兰人发动起义的时候,南尼德兰人也参与起义。但是南尼德兰与北部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北部尼德兰重商业,资产阶级的势力在北部尼德兰占主导,而南尼德兰则是封建贵族占主导。因此当北尼德兰的独立运动席卷到南方后,当地的封建贵族害怕日益高涨的革命影响他们的利益,便组成阿拉斯联盟,与西班牙政府妥协,企图联合西班牙向北方进攻。最终北方独立,而南方仍然归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叫西属尼德兰。

北尼德兰独立后,南北尼德兰人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因为尼德兰地区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区域,认同感本来就一般。等到北尼德兰独立之后,南北之间又出现了宗教信仰和经济模式的区别。因此可以这么说,自从荷兰从西班牙独立出去后,南、北尼德兰人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了。

十七世纪后期,法国开始崛起。为了争夺欧洲霸权,法国和西班牙进行了多次战争。最终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不敌法国,被迫将西属尼德兰的一部分领地割给了法国,比如著名的敦刻尔克,就是当时割让给法国的。

到了十八世纪初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卡洛斯二世留下遗嘱,要求将西班牙王位留给了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利普。同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王室不承认菲利普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于是便爆发了十四年之久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备注:奥地利反对法国继承西班牙王位,主要是出于欧洲大陆力量均势的考虑,毕竟西班牙和法国都是大国。如果让它们合并,欧洲大陆的平衡就打破了。



经过十四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奥地利承认菲利普在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权,但是西班牙要割一部分哈布斯堡的领土给奥地利。其中这里面就包括了南尼德兰地区。于是西属尼德兰就变成了奥属尼德兰。

这样的分配,法国很不高兴。因为法国一直就想染指尼德兰,现在南尼德兰分给了奥地利王国,它就没戏了。因此法国一直就想拿下尼德兰,扩张自己的领土,只是没有机会。结果没想到,法国没打奥地利,奥地利反倒先打法国了。

事情的起因是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激进分子把法国国王、王后都杀了。以奥地利为代表的欧洲封建传统贵族认为不能让法国的革命势头波及到自己,便联合普鲁士、英格兰一起对法国革命展开镇压。法军起初被打的节节败退,后来热月党上台后,展开对反法联军的反攻,攻占了尼德兰南部地区。


再之后大名鼎鼎的拿破仑开始崭露头角。他一上台,法军就对反法联军连连反杀,奥地利也属于被反杀的国家之一。最后奥地利纠结了沙皇俄国一起,与拿破仑展开了三皇会战。结果拿破仑大胜!奥地利为了求和,放弃了很多利益,包括南尼德兰地区。因此南尼德兰正式被法国吞并。

南尼德兰被吞并之前,北尼德兰也被法国吞并了。拿破仑在北尼德兰成立了一个傀儡国,叫荷兰王国,让他的弟弟路易波拿巴出任荷兰国王。当时拿破仑因为跟英格兰的战争,必需要封锁欧洲大陆和英国的贸易往来,结果伤害到了荷兰商人的利益。路易波拿巴因为支持荷兰人的自由贸易政策,跟拿破仑搞的很僵。因此路易波拿巴被迫退位,荷兰王国直接被并入法国。

因此分隔了两百多年的尼德兰地区,在拿破仑的扩张,又合并在了一起。


拿破仑倒台后,反法同盟开会决定,将拿破仑扩张得来的领土全部收回,有宗主国的一律归还给宗主国,有主权的一律独立,因为北尼德兰获得独立。而南尼德兰本来是奥地利王国的领地,但反法同盟出于遏制法国的目的,将南尼德兰划给了北尼德兰。南北尼德兰合并,成立信德尼德兰联合王国。

这个新成立的尼德兰王国,人口和疆域面积在欧洲可以排到中等国家的水平,有崛起为欧洲大国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成立这个新国家的目的不单纯(让它作为抵抗法国的前哨)。因此新的尼德兰联合王国,从建立之初就没有民意基础,纯粹是政治家的操作。

政治家们认为,南北尼德兰原本是一家,合并之后应该能和平相处。但是他们忘了,两地分隔已经两百多年,文化传统已经大为不同。并且新的尼德兰联合王国是以北尼德兰人为王国的主体,南尼德兰人更像是被殖民者。这样拉郎配似的复合,怎么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在1830年,南尼德兰爆发了革命,并建立起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比利时王国。



因此总的来说,尼德兰联合王国分裂,其实就是一个原因:利益分配不均衡。这个联合王国完全就是政治家的产物,并非人民意愿。荷兰人在新政府中享有更大的权力,而比利时人则属于被压迫的对象。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联合王国的议会里面,荷兰和比利时的代表数量是一样的,表面上看似很平等,但其实比利时的人口比荷兰要多一百多万,这是明显的歧视。荷兰掌握了话语权,比利时的利益也得不到起码的保障;

还比如,联合王国的军政高层人选,只能从荷兰人中选出,比利时人没有份。这就导致联合王国的很多政策偏袒荷兰人。最不能忍的案例就是比利时的言论要受荷兰人的监督,但是比利时人不能监督荷兰人;

再比如,联合王国的官方语言是荷兰语,报考公务员也必须要懂荷兰语,否则就没有报考的资格,而比利时人常用的法语和佛兰芒语不在其列。让比利时人现学荷兰语,这完全就是不合理,也是典型的歧视;

还有,荷兰从独立之后就是重商主义,崇尚商业自由。而比利时却是以工业为主,不太讲究自由主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荷兰人与别人做生意,都是零关税,因为可以节约贸易成本,提高利润;但是比利时是工业为主,工业产品是存在竞争的,这就需要适当的利用关税保护本土的民族工业,不能把所有的工业产品都搞零关税。否则比利时人的资产阶级死的惨!但令比利时人恼火的是,军政大权都被荷兰人所操控了,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伸张。这就让比利时人很难忍受了……

另外,宗教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由于宗教革命后,荷兰人改信新教,但比利时人以天主教为主。双方虽然没有因为宗教信仰开战,但其实双方心里都很清楚,就怕对方的宗教往自己这边渗透。所以荷兰防着比利时,比利时也防着荷兰。兼之上面提到的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最后比利时干脆就跟荷兰闹掰了。


Mer86



简而言之,就是因为尼德兰衰落了。


你看它“海上马车夫”的时代就不见得分裂,尼德兰分裂的时候也不是因为内部矛盾,完全是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的一手政治操作,连分家都要给外部主导,从这也能看出尼德兰衰落成什么样子。


尼德兰最早是在1648年的八十年战争后独立,这个低地国家凭着贸易飞一般发展起来,到17世纪中叶尼德兰的全球商业霸权就牢牢地建立起来了,它家的商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这个辉煌持续了1个世纪,而后被英格兰的崛起取代,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列强为制衡法国将尼德兰削弱,于是尼德兰南部跟北部联合起来,但是1830年南部就爆发了革命,这个革命还有英法在背后支持,此时的荷兰国力完全被英法吊打,比利时就这样独立出来了,直到1867年的《伦敦条约》,相当于法律上认了尼德兰的分裂。


尼德兰在独立之时南北之间的差异就很明显了,北边是资产阶级主导,南边是封建贵族主导,南边虽说也还是尼德兰,但是非常亲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北尼德兰独立运动后两者之间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再发展一下宗教信仰和经济模式的冲突就开始显露出来了,从北尼德兰独立运动后荷兰比利时就几乎不认一家人了。


南北这种冲突维持了两百年左右,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干脆被法国一起吞并了,于是尼德兰短暂地出现了统一的局面,只可惜这个统一只维持到拿皇下台的时候,反法同盟也非常想让尼德兰再维持合并的局面,然而荷兰不管在经济关税还是政策发展都欺负比利时,这严重伤害了比利时的阶级利益和民族感情,果不其然15年后革命就来了。


宗教问题对分裂的影响也非常大,宗教革命后荷兰人信新教,比利时信天主教,两边说话都说不到一块,而尼德兰的分裂问题在殖民时代就已经有所显露,尼德兰虽说是联合王国,但其政治一直是由北部主导,荷兰这个大省就在北部,而南北之间的分歧开始显露,南部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跟着法国学习工业革命,北部依然维持着海上贸易和殖民的国家政策,南部的法国化导致两边的语言都出现了差异。


在1830年比利时人发动革命,荷兰的援兵反而被法军击退,连德奥俄都公开承认比利时独立,荷兰这时大势已去,不得不认怂了。


虎历


尼德兰是指北尼德兰(荷兰共和国)和南尼德兰(比利时王国),南北尼德兰同位于欧洲西北部一片低洼地区,却为何分分合合几百年?


让我们追溯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时期,从这里说起,查理五世来自哈布斯堡王朝,通过世袭方式使得尼德兰成为西班牙的属国,其子菲力二世是狂热的天主教徒,认为宗教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对信仰加尔文教的荷兰人疯狂迫害,并于1576年驻扎尼德兰的军队发生对尼德兰著名城市安特卫普劫掠的“西班牙暴行”,由于该暴行引起全尼德兰的愤慨,进而南北尼德兰17个省聚集在一起共同反对西班牙,但很快南北联合分裂了,因为南尼德兰主要讲法语,信仰天主教被菲力二世的甜言蜜语软化了;而北尼德兰讲荷兰语,信仰加尔文教,和西班牙势不两立,在“沉默者威廉”的带领下终于从西班牙的统治中脱离出来,于1609年事实上独立,成立荷兰共和国,西班牙直到三十年战争后即1648年才对其承认。

而南尼德兰的命运就比较坎坷了,由于其向西班牙屈服了,1713年又落入奥地利手中,一些省份还被法国吞并,直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强行将南尼德兰并入到荷兰,南尼德兰人奋起反抗,从荷兰独立出来,于1831年推举萨克斯—科堡家族的利奥波德为国王。至此,比利时王国从此诞生了!

我是历史小玩家,在手机上码字不容易,如果觉得好就随手点个赞鼓励下呗!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速删。谢谢!


罗西小南多


题目说的尼德兰分裂成两个国家应该指的是1830年比利时独立,因为1815年《维也纳条约》将原奥属尼德兰(法国大革命时期此地被法国吞并占领长达20年之久)划归荷兰,同时荷兰国王兼任卢森堡大公。荷比卢三国统一在一个国王的统治下。当时荷兰的正式国号就是尼德兰王国。所以1830年比利时独立,标志着统一的尼德兰出现了荷兰和比利时两个国家(荷兰国王仍然担任卢森堡大公,因此卢森堡并未独立)

为何比利时不愿和荷兰统一呢?

首先,荷兰比利时统一本来就是维也纳会议基于大国博弈的特意安排,并非比利时人民的意愿。我们都知道,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防范法国的东山再起,因此法国的邻国领土都扩大了。比如普鲁士获得了莱茵兰和威斯特伐利亚地区,比利时则被划入荷兰而非还给1789年的所有者奥地利。

下图为1815年英国讽刺漫画,用婚礼来形容比利时和荷兰的统一,但主持婚礼的神父(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和参加婚礼的宾客(当时英普俄奥首脑)说明这个婚礼就是国际政治的交易

这项安排符合列强利益,但从比利时人的视角看来却存在很大问题

1,比利时在法国统治下,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是欧陆最发达的工业区,但荷兰一向以商业见长,在19世纪,比利时需要为工业寻找外销市场,荷兰则支持重商主义以利好商业,对工业不利,双方矛盾尖锐。

2,比利时人口多于荷兰,但荷兰王室为了保证荷兰在统一尼德兰王国的优势,拒绝在尼德兰国会里按人口比例给比利时人代表权。而且尼德兰王国军政高层人士都由荷兰人担任。

3.比利时语言和宗教上和荷兰不同,导致国家凝聚力不强。比如比利时通行法语,而荷兰则希望在全国推行荷兰语。荷兰大多为新教徒,比利时则是天主教徒占优势。统一的尼德兰规定,只有懂荷兰语才可以担任公务员,引起比利时法语人口的不满。

总之,因为经济利益,政治代表权,宗教语言的差异以及比利时在尼德兰王国中的政治弱势地位,导致比利时人越来越倾向于从荷兰独立,建立独立国家。

这个动议得到了法国的支持。法国当然希望肢解尼德兰,因为这个国家的设立就是制衡法国的霸权。

1830年比利时爆发革命,成立比利时王国。尼德兰从此分裂成两个国家(此时卢森堡和荷兰仍为共主联邦,但因为比利时独立,领土不再相连,完全独立也是早晚的事情)


昭杨


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可谓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声,这场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还早的政治革命催生了后来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的荷兰共和国。然而,荷兰只是尼德兰的一部分,曾经的尼德兰领土还诞生了今天的比利时。为什么尼德兰会发生分裂呢?

图/荷兰与比利时


北方的革命

在尼德兰各地区中,以阿姆斯特丹为首的北方诸省是资本主义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阿姆斯特丹约有3万人,是荷兰省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尼德兰北方的粮仓;它的捕鱼与航海业尤为发达,也建立起新兴的纺织、酿酒工场。阿姆斯特丹的船队从波罗的海地区运来粮食、木材,然后把这些物资销往西欧、中欧各国。因此,北方诸省在经济方面更为外向且十分独立。

图/荷兰商船


16世纪上半叶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得路德教与加尔文教在靠近德国的北方诸省迅速传播。1566年革命爆发之时,起义很快席卷尼德兰12个省(大部分是北方省份),这场史称“圣像破坏运动”实则是资产阶级借抵抗西班牙天主教为名发动的革命运动。当时总督玛格丽特慌了手脚,连忙发表宣言,答应停止迫害新教徒、允许加尔文教徒在指定地点传教、特赦贵族同盟成员,由此可知当时北方新教势力的强大。

图/荷兰联省共和国


南方的保守

尼德兰南部地区(今天的比利时)一直是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核心区域。1567年,新任总督阿尔发公爵率领西班牙军队1.8万人进驻布鲁塞尔,以此为基地对抗北方荷兰诸省的叛乱者。虽然尼德兰南部诸省在1576年曾经被起义者短暂占领,但是南方各省与西班牙较为紧密的经济联系却使得南方省份难以摆脱对西班牙的依赖而产生了离心倾向。更为失败的是,南方人民日益把连年来的战争看成是北方各省联军酿成的恶果,曾经的泛尼德兰主义逐渐消亡。

图/布鲁塞尔广场


1578年,巴马公爵亚历山大·法尔奈斯出任尼德兰总督。他施展政治手段把南方各省拉到自己一边,并依靠尼德兰南部的天主教势力(阿拉斯同盟)逐步将布鲁塞尔与安得卫普重新收入囊中,同时在战争中将众多新教徒驱逐到了北方以保持南方的稳定。于此同时,南方由特兰托主教会议决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得到了极其广泛而有力的传播。

人们不仅采取措施来剔除教会里的积弊,而且在吸收和培养新圣职人员方面小心谨慎,以便大力加强圣职人员的影响。几乎在所有教区都建立起神学院,这使得天主教在南方的得到了复兴,而新教却几乎绝迹。

图/QS世界大学排名前十的天主教鲁汶大学(比利时)


正是在经济、军事与宗教的多方面影响下,尼德兰的南北双方才分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治实体,相对于在1648年就成为独立国家的荷兰,比利时的独立要晚了整整200年。


参考文献:

1. (比)让·东特著 南京大学外文系法文翻译组译,比利时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2. 陈钦庄,孔陈焱,陈飞雁著,基督教简史 (修订本),人民出版社


历史研习社


历史上,比利时、卢森堡既曾经是尼德兰(荷兰)联省共和国的一部分,又先后属于勃艮第公国、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奥匈帝国、法国。1815年,同样被法国统治的荷兰,建立了独立的王国,比利时成为它的一个省。卢森堡继续为公国,但大公是荷兰国王威廉一世。

独立后的荷兰王国,南北之间有太多不同与矛盾。北边更商业,南部更工业;北边大多信新教说荷兰语,而南边以罗马天主教徒说法语为主。由于首都阿姆斯特丹在北部,荷兰语被定为官方语言,新教得到更多鼓励有更多的空间。

南北发展,开始逐渐出现不平衡状况,矛盾也渐显。南边的比利时诸省,人口是北部省份的两倍,但是在议会的席位,却不到一半,宪法条款也有利于北方省份。虽然比利时省的代表们坚决反对,但国王下令,还是强行通过并颁布了王国宪法。

国王威廉一世试图调和南北矛盾,如委托南部的公司建设新的道路和运河网络,甚至拿出自己的钱,帮助南部省份成立更多的工业和金融企业,这使他在王国初期的中产阶级中,受到极大欢迎。但是,他的扬新教抑天主教的宗教政策,使南北矛盾越来越大。

1825年,政府直接干预天主教牧师学校的教学大纲,引发了宗教团体的极大不满。南部诸省的神职人员、宗教精英及大量教徒,发起了大规模的宗教、教育自由运动。这一运动,很快得到南部行业工会和企业家们的支持。

在荷兰王国分裂成两个国家之前,经济已经出现了裂痕。北方少有工业,因此产品有限,所以他们希望更多的自由贸易。而工业化的南方,渴望更多的关税,以对抗大量、廉价涌入的英国商品。国王威廉一世的立场,此时同样更倾向于北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利时省的宗教组织、工业大亨、自由主义精英,很快融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反国王、反中央政府的力量。威廉一世不得不在宗教问题、语言和文化问题上作出让步,如同意法语同样是官方语言,但拒绝其他改变。

1830年春,比利时爆发革命,第一次明确提出南北分治的要求。要求激发了南北矛盾,随后,分治之声变成了独立行动。9月25日,比利时临时政府成立。10月4日,比利时宣布独立。11月10日,新选举成立的比利时国民代表大会,批准了独立。

此时的比利时,还包括了卢森堡和林堡。威廉一世最初想武力解决比利时独立的问题,但是,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普鲁士等国的干预调停下,荷兰国王放弃了战争打算。对比利时的诉求,欧洲列强也有各自的打算,他们之间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谈判。

其中,只有法国完全赞成比利时独立,包括其领土要求。西班牙不同意独立也不同意双方开战,英国和普鲁士同意独立但不同意它带着卢森堡和林堡一起另立门户。1831年1月,上述诸强在伦敦召开大会,承认比利时为独立、中立的王国。

谁来当比利时王国的国王?一时难有合适的人选。最后,撒克逊-科堡王子利奥波德,似乎成了唯一的选项。利奥波德是普鲁士王子,有英国王室血统,又娶了前法国国王的女儿,英法普鲁士三国,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1831年7月21日,利奥波德王子加冕为比利时国王,是为利奥波德一世。依然不甘心的威廉一世,突然发兵侵入比利时。此时比利时并无军队,自然大败。但是伦敦会议有言在先,比利时一旦受到侵犯,将由法国出面解决。

法国一边调兵遣将,一边和英国等一起向荷兰施加政治及外交压力,迫使荷兰不得不撤兵。但是比利时的领地问题,此时依然没有解决。比利时独立时,和它站在一起的,是同属南部地区的卢森堡和林堡。伦敦会议同意卢森堡归比利时,林堡归荷兰。

但荷兰和比利时双方,都拒绝接受这一决议。僵持了几年,到1838年,在国际社会的软硬坚施之下,威廉一世的态度突然软化下来,比利时也愿意让步。就这样,卢森堡东部地区成为卢森堡公国,西部成为比利时的一个省,林堡则归荷兰。


世界真的很大


看到这个问题,问尼德兰地区为什么分裂成了荷兰和比利时?这个问题可就要一点功夫才能说清楚了,里面需要涉及比较广,要从很早之前说起。

我们首先要介绍一下一个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无关痛痒的欧洲宗教问题,这个因素看上去和题目关系不大,实际上关系却是非常大。

废话不多说,我们直接开始,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问题非常严峻,当时遍布各地的宗教裁判所动不动就把“女巫”挂在十字架上烧死。这种氛围下,教皇所代表的教会地位水涨船高,他们借此嚣张跋扈,以注解《圣经》来谋取私利,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敢冒犯他们的权威。

到了十四十五世纪,随着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这类工商业城市的崛起,这类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带动了资产阶级的产生。但是教会对此熟视无睹,在教会眼里,这些新诞生的资产阶级和以前那些被压迫的贵族子弟区别不大,于是教会依旧按照曾经的经验,要求他们听从上帝安排,祈求来世幸福。

可是很明显,这种老旧的要求限制不了新兴的这些资产阶级,这些资产阶级更愿意通过创造财富来让自己今生就过的幸福快乐、比起来生和崇敬神灵,更愿意追求现实的享受。


这种情况很快就引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越来越多的人民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的关注人和人生活的世界。按理来说到这一步 教会也该有所收敛了,可是教会他不,他非常欠揍的在16世纪的时候搞了一个“赎罪券”,宣布只要给钱,灵魂就得到拯救,这直接激怒了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马丁路德怒斥这是抢钱并且列出来了九十五条驳斥的理由,列出这种荒谬的“赎罪券”荒谬的理由后,宗教改革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了。

宗教改革当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剥夺了之前只有教会才配解释《圣经》的权力,按照神学家马丁路德的说法,人人都有资格解释《圣经》,所谓“信仰即可得到拯救”,这直接造就了一大批抛弃了旧的天主教的那些繁文缛节的“新教”,这也是历史上“新教”的起源。

这些“新教”不承认收到罗马教皇控制,新教毫不犹豫的否定了教皇以及教廷的权威、简化宗教仪式、坚持国家政权要高于神权。16世纪的宗教改革问题就像一股春风,迅速吹遍了欧洲大陆,在欧洲大陆经久不息的徘徊,使得千千万万人民觉醒了,其中就包括我们问题的主人公尼德兰。



当时尼德兰地区收到这股风潮的影响,北尼德兰由于之前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发展收到大量来自教会的残酷压迫,所以很顺利的接纳了新教,换句话说就是北尼德兰人非常满意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但是尼德兰南部地区态度可就相当不对劲了,由于南尼德兰封建贵族地主阶级实力强大,他们对于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本就看不惯,现在看到北方的那些家伙纷纷离经叛道了,这还得了?于是南尼德兰与北尼德兰割袍断义——我还是做我自己,谁想搞事情我就搞谁!

原本尼德兰地区同属西班牙控制,这么一来,尼德兰地区北部宣布独立,而南部依旧在西班牙控制之下,而独立的北尼德兰人建立了联合省共和国,也就是荷兰国的前身。

那么南方尼德兰到底是怎么独立的呢?上文说的是16世纪的事情,等到了17世纪,法国强势崛起之后,面对着昔日的“无敌西班牙”,这个时候的“无敌西班牙”就已经是一个没牙的老虎,西班牙被法国按在地上一顿狂扁,按照法国的构思,西班牙这下得乖乖的把南部尼德兰双手奉上吧,实际上,法国想太多。

因为西班牙这个曾经的霸主早已经衰落,奥地利也狠狠地挖了一口,南尼德兰地区早就变成了奥属尼德兰,发现被奥地利捷足先登之后,法国很不高兴。但是法国也没什么好办法,因为奥地利这几年也发展得不错,为了这个南尼德兰地区有点不值得。


法国这些年南征北战,可以用穷兵黩武来形容,就像这种出力没结果的战争不知道干了多少,早就让人民很恼火了,于是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奥地利帝国为代表的欧洲封建贵族国家一致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洪水猛兽,于是集合起来一起痛打法国,但是法国竟然反败为胜,反而击溃了奥地利帝国,还把朝思暮想的尼德兰南部地区拿到手里。

等到拿破仑上位后,北尼德兰也没有逃出法国的魔爪,因为拿破仑,分隔了将近两个世纪的尼德兰地区归于一统,真的是世事无常,真让人难以想象,居然是这种统一的方式。

更戏剧化的还在后面,随着拿破仑的垮台,北尼德兰再次获得独立。而南尼德兰作为拿破仑留下的遗产,于是尼德兰联合王国在反法联军的见证下成立了,反法联军相信这个王国将会遏制住法国,奥地利帝国为了遏制法国,也就看着木已成舟,只能忍痛割爱了。

只是很可惜,两百年的时间,沧海桑田,两地的文化传统以及宗教都变得已经大为不同。北尼德兰又因为本身就是独立政权,而南部尼德兰一直是他国附庸,所以生活中南尼德兰人总是被北尼德兰人歧视和和嘲讽。并且特别由于宗教问题,双方势同水火,最后南尼德兰人忍无可忍,民变四起,爆发了一场独立革命,正式独立后的南部尼德兰就是日后的比利时王国。



所以,让我们回到题目,南北尼德兰之所以非要分裂,实在是因为经过百年时间的分离,双方已经不再拥有相通的一切了,尤其是在宗教问题上,更是致命一击。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可能会感慨我们中国历史上大分裂的时间也不是没有百年之久的,怎么以后还能统一呢?但是如果我们都习惯了有这种印象,会影响我们理解尼德兰的问题。这个尼德兰地区分裂问题与我们中国的统一问题决不能不能同日而语——因为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宗教差异过大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