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金融开放与贸易战连成线

金融开放与贸易战连成线

派论:

金融业、整车制造业对外开放程度加深;

多边主义和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畏压力,才能摆脱贸易战的危险。

3月下旬至今,从中美贸易摩擦到博鳌论坛,重大事件根本没停过。

金融开放与贸易战连成线

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时刻,股市以短期上扬表达对重要事件的呼应和喝彩。

金融开放与贸易战连成线

4月中美重要股指表现

金融开放与贸易战连成线

细说新政策

仔细梳理下博鳌论坛上的重要讲话,发现干货还是非常多的。

昨日的重要开题演讲,把未来我国要落实的十件大事点明。

金融开放与贸易战连成线

下面说重点。

银行、保险、证券

客观上说,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落后于整体开放进程。截至2017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仅为1.28%。我国当前国家开放程度远不及多数G20国家,未来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汽车行业

中国大部分制造业是竞争性强的行业,目前已经放开。汽车制造业在持股比例上有一些限制。主要规定是:外资车企进入中国生产汽车,按规定需要成立合资企业,外资持股比例不可以超过 50%,这是依照 1994 年版《中国汽车产业政策》里的规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从事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物流、销售等业务的合资公司已经不受 50:50 股权比例的限制,只有整车生产仍需要遵守。

这一24年前的规定已经卡住了一些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道路,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的生产。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2017年10月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已经和上海政府达成协议,计划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自己的制造工厂。这将是国外汽车制造商第一次在中国不以合资的形式建厂,

后来不了了之,或是因为外企进入中国必须以合资形式建厂而且持股比例不超过50%才能进行整车生产规定的原因。

放宽外资汽车生产持股比例限制后,特斯拉们等全球电动车、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等高端高技术含量汽车进入中国的制度性障碍降低了。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举措。可以想像,未来中国国内将会汇集全球最高档、最顶级、最先进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最潮的汽车厂商。

这一放开对中国国内汽车行业必将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一些已经合资的汽车厂商,到期后或会另起炉灶,建立新的外资汽车厂。另外,特斯拉们将会新进入一批国际高端汽车厂商。这些都直面与中国国内汽车厂商竞争。给国内汽车厂商带来不小冲击与压力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倒逼中国汽车厂商提高质量与档次品质,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汽车。

金融开放与贸易战连成线

两种主义的对战

以上政策解读到底,主题都离不开二字——开放。

论坛会议突出的主题“开放”,是我国飞速发展几十年的重要推手,在论坛中被摆在如此耀眼的位置,非常正常。但毕竟时间节点特殊,论坛时间开在了中美贸易摩擦的风口,“开放”的主题就有了更高的立意。前有美方挑起的贸易争端,后有中方对外开放的回击。

中美贸易争端,实质上是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矛盾,自由贸易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对战。

对外开放和多边主义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由来已久,多项举措也是多边主义的代表。

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

不得不说,1978年开始点燃的改革开放,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举动。幸运的是,摸到了关键的踏脚石。

1978年后,最重要的改变是,国家把广大农民的力量真正发动起来,通过大量的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大部分从事轻工业,尤其是纺织服装业),完成了原始工业化,积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第一桶金。

这个套路几乎跟早年农村包围城市是一样的,甚至跟大跃进时代的公社工厂是非常相似的,都是把农民组织起来从事工业生产。

但是,与公社不同,乡镇企业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拥有对利润的支配权。就是这一点,真正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在80年代,整个中国的GDP平均增速只有10%不到,但乡镇企业增长速度超过28%,可以说是野蛮生长。

在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基础上,抓住了规模效应的作用。大规模生产和劳动分工是工业化生产比农业社会劳动有高得多的效率的关键。这就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魅力所在,当规模小的时候,工业化并没有效率优势,但当规模增大时,大规模生产是极具成本优势的!

在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仍然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民平均收入极低(1978年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所以,绝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也极低,这就导致没有什么产业能有足够的需求,来保持工业化生产对规模的追求。

而在规模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自然形成对产业升级的需求,推动中国制造走向更好的质量,更大的规模和更低的成本。而这就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的最重要助力,也是越南和印度之类目前完全无法企及的。

在促进多边主义方面,我国除了加入多个区域组织之外,近几年开始推动执行的当属一带一路政策,惠及沿线国家,功绩显著。

金融开放与贸易战连成线

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

随着新晋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崛起,美国自美苏冷战之后占据的超级大国地位受到了威胁。况且,美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美国各任领导人执政风格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和背后集团利益的色彩。所以近几年美国的多项举动,包括近期挑起贸易争端,都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的表现。

典型的例子是退出TPP和NAFTA。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TPP属于典型的多边协议, 对美国而言占不到什么好处, 处于经济不利地位的国家往往可以联合起来, 向经济发达的参与者提出宽松要求。但如果是双边协议, 经济强势的一方则可压制经济弱势的一方, 对美国这样的经济体更划算。

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日本对美、加市场也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进攻策略,美、加两国在国际的经济地位和竞争优势相对减弱,这使双方都意识到进一步加强双边经济贸易关系的必要性。1980年,里根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提出一个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及加勒比海诸国在内的“北美共同市场”的设想。加拿大1983年也提出了关于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的设想。1985年,美、加两国开始进行有关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1988年6月2日,美加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署,1989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

几十余年全球化的总清算

再来看近期的中美贸易争端。

中美贸易争端并非偶发事件,也并不能将其视为特朗普为了中期选举的一个手段。

全球化的代工厂偷走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偷走了美国人的工程师红利,使得他们的劳动报酬增长越来越慢。美国精英们认为千禧年是美国将中国抬入了WTO,但中国人只摘走了自由贸易的花朵,把精英带去的基本价值的种子拒之门外。

美帝的没落只是全球化的剪影。强大的跨国公司和衰败的宏观账户是一对矛盾体。

全球化、跨国公司就是全球代工产业链。台积电干的活是高通、博通的订单,完成的是跨国公司的营收,实现的却是台湾地区的GDP。富士康也是一样,接的是苹果的订单,实现的是中国的GDP。全球化模型下,强大的跨国公司最后将美国的产业简化到极致的两端,一端是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另外一端就是农业。中间很多都空出来了,就是全球化产业链——代工厂。美国的跨国公司每年为海外经济体实现近2万亿美元的GDP,就是全球化对于超级大国美国的打击。

金融开放与贸易战连成线

2017年美国对中国净逆差3507亿美元

金融开放与贸易战连成线

历史的提示

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越是接近,美国越可能将抗衡重点转向中国。此次的贸易争端,让我们想起了曾经的美日贸易争端。

由于中美贸易战和上个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战有相似之处,很多人担心,如果贸易战不可避免,中国也将遭遇“失去的20年”。就连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都称,“中国在很多领域进步飞速,直逼美国,令美国颇有压力感,这与日本曾经经历过的情形非常相似。中国应该吸取日本的惨痛教训,提高警惕,谨慎行事。”

表面上看,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和日本当时有些类似:

1、中国长期对美国大幅顺差,日本当年也是。

2、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制造业,日本当时的汽车、半导体、电子产品冲击美国市场。

3、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很大,日本当时东京的房子也很贵。

4、中国现在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投资者,日本当时绝大多数外汇都购买了美国国债。

5、当年美国总统里根强调“让美国伟大“,特朗普现在的口号是“让美国再次伟大”,都强调“美国利益优先”。

因此,很多人担心,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但这里有必要先来回忆一下上个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战的历史。

1985年《广场协议》是中美贸易战的结果,双方的贸易战在这个协议签署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

里根1981年正式成为美国总统,他上任后在经济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卡特总统遗留的高通胀。

为了打压通胀,里根采取了强硬的金融紧缩措施,具体做法就是将利率提高到2位数,让资金回到金融机构。里根当时的做法有点类似于中国目前的“去杠杆”,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少了,东西就便宜了,通胀的问题也能解决。

利率提高的直接结果是,大量资金流入银行,民间资本的投机行为大量减少。同时,海外热钱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将美元越推越高。

1981年年初,1美元兑210日元,1982年10月竟达到了270日元。这就直接导致了美国出口额的下降和进口额的上升,产生了大量贸易逆差。

1982年,美国失业率超过10%(1940年来的最高水平),同年,有6.6万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从1981年到1983年,美国经济损失达 5700亿美元,陷入了深深的衰退。

当时,里根的执政能力备受质疑,为了缓解舆论压力,里根首先做的就是将美国的贸易逆差降低,具体方案是直接找和自己贸易额比较大的国家开会,签署协议,让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升值。

后来,各国达成协议,选择一个可以接受的美元贬值程度,相应的各国货币就升值了。

本币升值并不全是坏事,升值可以提高购买力,当时,包括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等国的企业都在寻找海外投资机会,所以当时美元贬值对他们也是有利的。

当时日本企业把大量的商品出口到美国,同时他们还去美国投资,获取更先进的技术。

由于在签署《广场协议》之前,日本为了避免美国货币紧缩对经济造成的影响,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点类似于中国2016年的货币超发)。

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大量资金到处炒作,对象包括股市、楼市,没人愿意把钱放在银行,后来,泡沫越吹越大,就诞生了日本80年代的“泡沫时代”。后来的结果可想而之,日本制造企业开始成批倒闭,大量泡沫期招的员工被迫辞退。制造企业和其雇工的贷款成为大量不良贷款。

失业导致居民收入下降,进而导致银行房地产按揭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接下来投资者开始卖房,房价跳水,最终房地产泡沫破灭。也就从那时起,日本进入“失去的二十年”。

总结一下,日本在80年代的美日贸易战中完败,最重要的原因是:

1、低估了日元升值的后果

2、货币政策过于宽松

3、房地产被爆炒,泡沫吹的太大

4、日本当时在政治方面还受制于美国

如果看现在的中国,日本当年有的特征中国也有,比如前两年货币政策过于宽松、房地产泡沫被吹大。

但在某些方面,中国和日本当时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比如在汇率方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这两年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幅升值的情况。又比如,在政治方面,中国完全独立于美国,不受美国制衡,所以中国在贸易对抗中才更有底气。

最关键的是,从2016年末,中国已经意识到了房地产泡沫过大的风险,这两年的调控力度空前,已经开始主动挤泡沫。另外,从去年7月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经济已经进入“去杠杆”周期,中国开始主动降低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负债率。

未来的命运

未来无论中美如何对抗,中国必须履行世贸承诺,降关税。加快核心技术突破,进口替代,向价值链高端爬升。有条件地开放数字和服务贸易市场即互联网。在2015年之前,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从没有想到今天这个结果,2015年之前GAFA在这个产业中基本上是神一样的角色,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GAFA当时大概占据了全球70%的服务和产品。BAT那时候还相当于“草原上的郭靖”,然而短短3年时间,郭靖可以上华山论剑了,今天远在大洋的彼岸成长起一个可以和GAFA对峙的商业生态系统,BATX、BATJ以及我们看到的科创独角兽,同时还有大批的初创型公司正在中国孕育。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看到了一个硬币的两面,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中国政府在过去5年投入打造的巨大的经济网络,把14亿人整个连接在一起,万物互联形成数字的海洋,海量的市场蕴含着数字经济巨大的潜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