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寒食詩帖》中“花泥”二字間雜亂的牽絲以及幾個豎畫該如何解讀



夜讀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有三個現象特別觸目,一個是末筆豎畫的放縱,一個是筆畫間遊絲的纖細,一個是“花泥”二字間牽絲的雜亂,都給了我獨特的感受,由此有了如下一些猜想,怕是不能當做捕風捉影的妄談。

猜想一:

末筆為豎畫的字,在《黃州寒食詩帖》中一共有五處,它們依次為:第二行的“年”字,第三行的“年”字,第五行的“中”字,十一行的“葦”字,和十五行的“紙”字。其中除了第二個年字位置上、距離上離第一個年字太近,為了避免重複或者章法的缺陷沒有拉長外,其餘末筆的豎畫,都寫的很長,這恐怕不是書論家從創作情感上進行解說能讓人信服的。

《寒食詩帖》中“花泥”二字間雜亂的牽絲以及幾個豎畫該如何解讀


《寒食詩帖》中“花泥”二字間雜亂的牽絲以及幾個豎畫該如何解讀


《寒食詩帖》中“花泥”二字間雜亂的牽絲以及幾個豎畫該如何解讀


《寒食詩帖》中“花泥”二字間雜亂的牽絲以及幾個豎畫該如何解讀


關於第一個“年”字為何末筆拉長,書論家向來認為從此開始,蘇軾打開了鬱結的心緒,往後字越寫越大,進入了抒發狀態,這麼解說,對待第一個年字,不能說不無道理,但是後面的三處如何解說?恐怕就不能自圓其說了。

用創作情感去解讀作品文本,對於有感而發的作品,比較靠譜,特別顏真卿的《祭侄稿》,詞慘筆戚,情肅意懣,文字,情感,筆墨可以說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滿紙的悲憤血淚,觀之慘狀如在目前。

但是對於《黃州寒食詩帖》,恐怕就不太適用,因為《黃州寒食詩帖》到底是現場創作出來的,還是屬於謄抄修改?目前並沒有一致的見解,也沒有可以令人信服的考證,因此完全從創作情感上出發,並且把即時的情感具體到一筆一劃上去做分析,多少有點故弄玄虛,即便《祭侄稿》情感與形式已經如此高度統一的作品,如果要把情感對應到具體的筆畫上,恐怕也多是牽強附會,言過其實的虛論。

說回到《黃州寒食詩帖》,這種豎筆長託之所以會重複出現,我想原因很簡單,這其實就是一個書家的習慣、習氣使然。蘇軾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只要一有機會,只要條件允許,他就會把豎筆不由自主的拉出去,舒展出去。這種現象在他的《中山松醪賦》中也可以看到,因為字形大小懸殊小跟章法疏密均勻,只是沒有《黃州寒食詩帖》這麼明顯罷了。

猜想二:

通過《黃州寒食詩帖》可以看出來蘇軾用的毛筆,筆毛鋒利勁健,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原因在於作品中牽絲跟遊絲的不同。

牽絲是筆畫與筆畫之間筆勢映帶時所留下的細線,它通常會有明確的方向感以及由粗到細的力度變化,如“病起”二字之間筆勢的連接線。

《寒食詩帖》中“花泥”二字間雜亂的牽絲以及幾個豎畫該如何解讀


遊絲嚴格講也是牽絲的一種,只是粗細的程度有所差別,但是它不同於牽絲的地方在於,它有時候並沒有上一筆奔赴下一筆時所產生的態勢,而是在無心之處,所留下的一些痕跡。換句話說,作者並沒有想著要用牽絲去表現筆畫之間的筆勢,但是由於筆沒有完全提起來,意外的留下了一些細若遊絲的引線。這種遊絲在《黃州寒食詩帖》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常常都是一毫入紙,如下面“欲”字點畫與撇畫之間的細線,“閨中”之間的細線,以及“苦”字末筆收筆後所露出來的細線,這些細線雖然指引了方向,但是沒有牽絲應有的奔赴感,只是收筆時,提筆高度不夠所導致的,由此可以看出蘇軾在書寫這件作品時,所用的毛筆像一隻新筆,而且筆鋒十分尖銳。

《寒食詩帖》中“花泥”二字間雜亂的牽絲以及幾個豎畫該如何解讀


《寒食詩帖》中“花泥”二字間雜亂的牽絲以及幾個豎畫該如何解讀


猜想三: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花泥”兩字之間雜亂的牽絲,粗看很令人費解,那麼應該如何解釋?

其實很簡單,下面我從創作意圖上做一個解說。

《寒食詩帖》中“花泥”二字間雜亂的牽絲以及幾個豎畫該如何解讀


寫到這個地方,書家在書寫上會有兩個意圖,一個是連寫,一個是停頓。

先說連寫。花字的末筆連接下一字的起筆時,順勢下來之後蘇軾忽然發現起筆位置不對了,往那裡落筆後,泥字就明顯偏右了,在略微遲疑之後——因為那節牽絲還往下延續了一節,或者在即將入筆的瞬間,迅速把筆提起來重新選定了位置。由於他用的毛筆筆毛十分勁健鋒利,所以提筆時,自己感覺已經提起來了,但是實際上毫尖還挨著紙,因此就留下了這段細若遊絲的引線。這種現象,通過上面所說的幾處細節幾處也可以得到印證。

在連寫時出現這種現象還可以做另外的解釋,即蘇軾寫完花字以後,下一個字寫錯了,寫成了別的什麼字的起筆了,好在他發現的早,在筆毛還在牽絲狀態,剛要發力進入筆畫但還未進去之前,改弦易轍,重新回到了軌道上面。

再說停頓。讀過原文的話就會知道,花字是上一句詩的結尾,泥字是下一句詩的開始,在寫完一句之後略做停頓,是符合書寫感覺的,而且有時候也是章法的需要,書法文辭的斷點,往往會做為章法的斷點。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來分析一下“花泥”之間的牽絲,我們可以先想象一下蘇軾在書寫時的場景,寫那麼小的字一定是枕腕或者懸腕書寫的,不可能是懸肘,那麼花字寫完後,蘇軾想停頓一下,此時筆自然會提起來,提起來之後就在停頓的瞬間,手會有一個自然的動作,上去然後再下來,還原到原處,這時候如果無意間沒有注意筆毛是否離紙,就會在手下來的瞬間在紙上順勢留下一節線,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向下的那節線比較粗一些而且會由細變粗的緣故,因為手放下來時會離紙面越來越近。

停頓之後,從新開始起筆,左上的線就比較好理解,又變成了一毫入紙的遊絲,因為筆沒有完全提起來所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