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大人也可以生氣,過度尊重孩子的人爆發起來更可怕

大人也可以生氣,過度尊重孩子的人爆發起來更可怕

點擊上方“果然幸福” 可以關注哦!

今天幼兒園新來了一個衝動型的孩子。下午吃點心時,他堅持要把手指直接戳進大家的點心裡,好在老師立刻制止,把他帶到了我的辦公室。小男孩一看就很調皮,臉上始終帶著笑。

只聽老師一直告訴他:“老師沒有生氣,但是想要知道你為什麼這麼做呢?”

我立即暗示老師先等等,並且堅定的告訴孩子:“這樣做很不衛生,我很生氣。這樣大家會都沒有點心吃!所以現在你可以選擇在我辦公室吃完點心後,再回教室和小朋友玩,或是在這裡等媽媽接你回家(只剩半小時要放學了),把點心帶回家吃。”

大人也可以生气,过度尊重孩子的人爆发起来更可怕

男孩一聽就生氣了,大吼大叫跺著腳,簡直是要氣炸了。因為他很喜歡和班裡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具,所以發動身上所有的能量向我抗議。

我請老師回班級,向他重複著我剛才的話:“吃完點心就可以回教室和大家玩玩具了。”平靜但堅持,一邊讓他發洩他的不滿,一邊繼續我手上的工作,同時觀察他的情緒是否有變化。如果他越鬧越兇,我就輕描淡寫地再次提醒他:“其實吃完點心就可以回去了哦。”

漸漸地,他發現哭鬧沒用,於是轉而發問:“為什麼不能在教室吃?園長,你在幹什麼啊?辦公室裡的這個是什麼啊?”我完全置之不理,於是他不死心地轉向其他老師:“你在幹什麼啊?”那位老師正想開口就被我打斷,直接告訴他:“老師在做她的工作,你現在的工作是把點心吃完,然後就可以回教室玩玩具了。”

大人也可以生气,过度尊重孩子的人爆发起来更可怕

他不再轉移話題,躲到電腦後面偷偷觀察我。我開始和旁邊的老師演戲:“老師,其實小朋友把點心吃完就可以回教室了,不過現在只剩15分鐘,再不趕快開始吃,待會就要回家,沒時間玩了,好可惜哦,是吧?”那位老師也配合我,倆人一搭一唱的說著,總之就是不斷地堅持我們的觀點。

終於,他回到點心旁邊摸著碗,我過去幫他拉開椅子想請他坐下,可他身體僵硬不肯坐下。此時,坐不坐不是我的重點,所以我提醒他:“慢慢吃,如果把桌子弄髒了,記得幫我擦乾淨哦!”他彎著身默默的把點心吃完,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告訴我他吃完要回去玩玩具了。我摸摸他的頭,謝謝他的配合。

大人也可以生气,过度尊重孩子的人爆发起来更可怕

這樣的小事,我身邊幾乎天天都在發生。我們大多數人很怕孩子哭鬧,更擔心讓孩子情緒受傷,所以總是強忍著脾氣,儘量不衝孩子生氣。但我有幾點不同的想法:

第一、大人當然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的行為不對,對大家造成影響,你當然可以生氣,這是直接的情緒不需要掩飾或否定,但我們不可以有“情緒化”的行為表現。

情緒教育最好的示範結果就是讓孩子能體察並說出自己的情緒,所以大人在處理孩子行為時,如果能越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會是很好的學習,比如:“我今天很沮喪,因為你告訴我你不喜歡當我的孩子,我覺得我的心受傷了。”切記,情緒沒有對錯,反而是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你如果能敏感地幫他說出當下的情緒,對他來說就反而是一種同情與釋放。

大人也可以生气,过度尊重孩子的人爆发起来更可怕

大人對孩子的尊重,絕對不是永遠笑嘻嘻、永遠不對他生氣,所謂的“正面教育”是要幫助孩子處理完情緒後,能選擇正確的解決方式。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更成熟,EQ更高。

而大人刻意隱忍自已的情緒,過度尊重孩子,結果往往是讓平常不敢發脾氣的大人,最後爆發地更可怕!

第二、不是什麼時候都要問“為什麼”,尤其是孩子一時衝動做的事,比如在超市奔跑、在朋友家亂開別人的抽屜、在餐廳大聲喧譁、動手打人、破壞物品……不行就是不行,為什麼要問他“為什麼”呢?

大人也可以生气,过度尊重孩子的人爆发起来更可怕

千萬不要以為這會是所謂的“同理”。如果他早就知道答案,“為什麼”的問句只會養成他善辯的習慣,下次他絕對可以把你的道理重複得頭頭是道,讓你無話可說。所以,開口問“為什麼”時,請先思考你問他“為什麼”,是希望他回答你什麼呢?讓他習慣找藉口嗎?還是隻是想聽他說一遍正確答案?就算說對了,下次他真的就不再犯了嗎?因此,大人明明有答案卻要用問題去引導孩子認同自己的想法,還不如一開始就把界線和結果說清楚。

同樣值得斟酌思考的,還有一句我們平時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好不好?”如果這件事關係到原則性的對錯,關係到建立應有的生活習慣,那就完全可以省去這句“好不好?”早期洗臉刷牙、飯前洗手、到點上床睡覺……類似的這些事情,你直接替你娃做決定就行了,這其中不存在“好不好?”(Mell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