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香港現在拍不出以前那種經典武俠片了呢?

小梁動漫


即便他自己一再否認,但陳勳奇或許真是最後一位香港電影全才。“他是香港導演裡最出色的配樂,配樂裡最出色的製片,製片裡最出色的飛車指導,飛車指導裡最出色的編劇,編劇裡最著名的演員之一,演員裡最成功的導演之一。”

即便《一代宗師》美得無可復加,但將“詠春拳”真正打出宗師儀態,絕非梁朝偉或甄子丹,而是1982年《敗家仔》裡的林正英。而《敗家仔》大反派——打“龍形拳”的滿洲公子——之所以令人怎麼也恨不起來,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扮演者是“小鬍子”陳勳奇。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師承音樂家王福齡(作品有《我的中國心》、《獅子山下》、《今宵多珍重》),才30餘歲卻已晉身“電影配樂大宗匠”的陳勳奇有感於自己再不淡出,新人很難出人頭地——畢竟他作曲的12年間,包攬了香港臺灣75%的電影配樂——旋即轉向導演。

“演而優則導”是成龍給陳勳奇的啟示。當時香港影壇妖魔鬼怪橫行,成龍眼小鼻大,洪金寶肥碩無匹,曾志偉五短身材;而形貌英挺又才華亂竄的陳勳奇欲行此道,易如反掌。

所以通過《敗家仔》試水成功之後,“小鬍子”開始將民初題材的“功夫”概念延伸到現代生活中。他和洪金寶合作的《提防小手》雜糅了“動作”、“愛情”、“喜劇”和“時裝”等最具市場的電影元素;其後,洪金寶開啟了他的“五福星”時代,陳勳奇也憑此走到幕前,併為人熟知。

洪金寶與陳勳奇

錄像廳是80後的電影初體驗,但對於我們90後而言,每天不停輪播周星馳、周潤發、成龍、洪金寶和陳勳奇的“鳳凰衛視電影臺”則如張小北所說,“令人想起當初我們是如何愛上電影的”。

“鳳凰衛視電影臺”輪播的電影中,洪金寶的“五福星”作品和陳勳奇的導演作品氣質上是最相似的。除了電影元素和題材,最讓人懷念的大概就是選角了。

成人後有時回想,都非常驚訝製作方是如何湊齊這群演員,千奇百怪,絕不重樣:洪金寶麾下有曾志偉、馮淬帆、吳耀漢、岑建勳、秦祥林(要知道岑建勳現實政治理念激進,而秦祥林一向是言情形象的範本……);而“小鬍子”這邊,“大嘴青”王青是蠢萌的惡人,廖偉雄市井猥瑣,曹查理簡直就是“衣冠禽獸”“性慾很強”的代名詞……

王青、廖偉雄與曹查理

平心而論,洪金寶電影的群戲處理很高超,而陳勳奇對女演員的調教則更出彩。

貼上“悽美”標籤倪淑君在《伊人再見》和《小狐仙》裡變得靈動活潑,“瓊瑤玉女”呂秀菱在《我要金龜婿》裡變得頑劣倔強,看過了《惡男》裡楚楚可憐的陳沖,也絕不能想象出她後來一身狠勁。

假如沒心沒肺的童年裡,對“愛情苦澀” 能有一星半點的體驗,多半也來自《伊人再見》和《記得……香蕉成熟時》。《伊人再見》裡陳勳奇對倪淑君的愛“求不得”,《記得……香蕉成熟時》裡,鄧一君的綺夢對象,則是陳勳奇的另一位電影女主角呂秀菱。

巧合得過分,《記得……香蕉成熟時》主旨在於悼念已故編劇黃炳耀;而黃炳耀,就是《伊人再見》的編劇。

2

“小鬍子”陳勳奇固守傳統,而電影市場滄海橫流,放大了他的“守成”。

王青垂垂老矣,廖偉雄開農場去了,曹查理在夜總會走穴,倪淑君和呂秀菱早已退出影壇,陳沖站到了華裔女演員的頂峰。而陳勳奇還在堅持著借電影“將中國武術傳承給年輕人”。

呂秀菱、倪淑君與陳沖

在“古惑仔電影”大行其道,他將黑幫片、槍戰片目為“宣揚暴力,教壞細路”。所以在他僅有的黑幫片《惡男》中,他殘忍地將自己的結局設定“亂槍打死,橫屍街頭”。

乍想之下,這似乎和他“拍了一輩子動作片”是矛盾的。但借用《敗家仔》對“會功夫”和“好勇鬥狠”的論證,陳勳奇的解答邏輯大概如此:“會不會功夫都會好勇 鬥狠,和不和人結怨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人始終會死。但假如各個門派都抱定‘會功夫’就會‘好勇鬥狠’的話,中國武術很快就會沒落。”這種 “尚武”而又“樂觀積極”的思路深入電影骨髓,為不向青少年觀眾兜售暴力思想,他的電影從不涉及黑暗面,甚至連人生的苦楚部分,他也時常通過“光明的尾巴”加以稀釋,如《小狐仙》和《伊人再見》。

然而現實生活遠比電影操作要苦。2014年末,陳勳奇的女兒跳樓自殺,參與電影的攝像師又溺水身亡,即使在電影中兜售“樂觀積極”、在微博上傾倒雞湯的陳勳奇,在接受訪談時也不免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比起他的標誌性的“小鬍子”,現在更觸目驚心的是60多歲的陳勳奇臉上厚厚的眼袋和癱軟耷拉的肌肉。

2008年,陳勳奇逸興遄飛地說,想翻拍於邵氏的《十四女英豪》, “最後一場,穆桂英大獲全勝,為什麼呢,遠遠看過去,不是穆桂英在掄槍,而是楊宗保的魂靈在後面扶著她的雙臂在掄槍。”而穆桂英的角色,原定是梅豔芳。“可惜她去世了。”

3年後,我為了對抗強烈的生理反應,在腦中重播了幾遍《伊人再見》和《敗家仔》,才將他的意念結晶《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看完。

永遠”是很廉價的,即使你在承諾的時候,真心天地可表,但往往礙於實際操作。

多年後,我知道了陳勳奇才華亂竄、榮譽等身,或者由於“守成”漸漸為市場所不容,他所長久長久閃現出來的,還是“鳳凰衛視電影臺”裡戰無不勝的“小鬍子”、“Robert仔”、“大畫家”、“大燈泡”、“二哥”……

——年年月月逝去,越是覺得心愛你。


香港電影


主要就是迴歸以後影視人才和

投資資金

的大量流失,現在香港的從影行業人數只有4000人左右,遠遠低於以前的數萬人。還有

投資方面

,以前香港多數是“黑社會”控制電影業投資,比如以前很出名的永生,他們的老闆就是賭神裡面飾演“龍五”那個人,他是真黑社會香港印堂的堂主,手下包括香港娛樂、澳門賭場。

《賭神》《古惑仔》這電影好看,“銅鑼灣只有一個浩南,就是我陳浩南。”這種家族純做娛樂產業的,就會做電影。不像大陸現在都是賣鞋的、賣電腦的、開飯店的投資拍的“

大片

”,劉亦非、景甜這都是拿錢砸出來的,拍個電影亦非老爸出5000萬,就用劉亦非,景甜老爸出1億找成龍,必須用景甜。
當年港臺很多演員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這就是預示著這個行業是社會的中心主流行業。包括好萊塢的演員哈佛、耶魯、劍橋的也一大票。至於現在完全被“制度”毒害,沒人敢參與

如今的香港

娛樂行業。A·BABY是真不怎麼樣,跟原來那些風情萬種的鐘楚紅、王祖賢、張曼玉、林青霞完全沒的比。娛樂圈都是高智商人的行業,不能在這混,中國大陸一箇中戲、北影畢業,就無敵了,隨便混,只要被背景硬。是個有點志向的香港年輕人,就不愛跟他們一起混


京州市委書計李達康


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江湖”,俠客的情懷是每一個武俠迷曾經的懷念。可是究竟是為什麼曾經輝煌一時武俠電影,如今卻不再重見呢?

一、故事模式和武打風格無創新

40年代初50年代末,一股武俠新勢力誕生,胡鵬導演的“黃飛鴻”成為一個時代焦點,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關德興,他創造了將近10年的黃飛鴻熒幕形象。這一時代的武俠影片故事結構簡單,邏輯情不強,拍片呆板,武打情節保存了許多廣東武術的流派形式,如拳術方面“蛇形手”“十獨手”“黑虎爪”“無影手”,在兵器方面有“子母叉”“螳螂刀”“五形棍”“飛虎鞭”等。武打方面有“棍對棍”“棍對刀”“虎爪對鶴爪”“棍對槍”,全部為真實對戰。這一時期的武俠電影不僅開拓了武俠的先河,還培養了一大批武俠電影的觀眾。歷史是發展的,這個時期的武俠畢竟受時代局的影響,更不能以現在水準去評價。

關德興版黃飛鴻舞獅

60年代到70年代,武俠電影以又進入了新一輪的高潮,被人們稱為彩色武俠,主要代表人物為張徹。他的電影已在上一時代武俠電影的基礎上有了一個新的突破,不僅在故事邏輯更嚴謹,情節更引人入勝,在武打設計上,增設了大量的武術之外的特別效果,如煙霧、血漿,這使得武打更加真實,畫面更有刺激感。據說在片場用番茄汁代替血,每部電影就用十多桶,同時這一時代的武俠電影還增設了輕功,鐵不杉等門類的功夫,這是得影片更有可看性。狄龍,姜大衛等知名武俠演員都是這個時代培養出來的。張徹有十大義子,大部分都是下一代武俠的中間力量,間接的推動武俠電影的更好發展。

張徹與其眾弟子

60年代到70年代,武俠電影進入了一個轉形期,以往的武打套路和故事模式已被大部分觀眾厭倦,武俠急需開闢一個新的道路。這時湧現出以袁和平、成龍為代表的功夫喜劇派,在武打的基礎上加了幽默與搞笑,在故事上更多的採取了誤會巧合等元素設計劇情,這使得影片娛樂性更強,吸引了一批的觀眾來影院觀看。90年代後,又湧現了以徐克為代表的“飄逸派”,他的武俠不僅引入了很多違揹物理原理的設計,更在武術設計上增添了更多的美感,同時在鏡頭語言上下足了功夫,讓整片看起來,有“美”“奇”“驚”的感覺,使武俠電影跨入一個新的階段。由李連杰主演的《新黃飛鴻》系列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這不同歷史階段的武俠電影的發展都是在不斷的變化與創新中打磨出來的,而如今的武俠確難以突出這兩大關,在故事上炒冷飯無意義,在武術風格上難以突破以往的風格。大眾的口味漸漸磨平了,性趣點也會慢慢的轉移。使得武俠電影進入了一個瓶頸期。

二、大眾年齡結構的轉變和電影口味的衍化

當今中國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使得電影的題材更多元化,類別更豐富,製作的標準越來越高品質化,觀眾的選擇性也越來越寬廣。各大導演、製作公司紛紛在不斷的開拓與尋找新的題材,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不斷變化觀眾口味。正所謂觀眾衣食父母也,買單的畢竟是他們,大家做的也是在迎合他們的口味。宮鬥題材、盜墓題材、反腐題材等等都是這幾年熱度較高的題材,這些新衍化出來的題材一方面使觀眾的口味進行了遷移,也使觀眾的口味更多元化。在現在日益發展的電影產業中,武俠題材已逐漸根不上發展腳步。根據大數據顯示,90後00後是電影市場大比例的受重群體,可他們對這武俠類題材的興趣極低,這不像他們的父輩,武俠夢迴蕩在曾經的年代。

三、特效技製作的過度渲染。

隨著國內特效合成技術的發展,國內很多特效公司已經能獨力完成一些中高等質量的特效合成工作,他們不僅能幫助導演完成在實際中無法實現的場景和人物設計,還能免除大部分實景搭建、劇組遠行的工作,畫面的衝擊力和感染力也大大增強了。很多武俠電影紛紛都引入了特效合成的製作手段,大量的合成鏡頭充斥著一部電影中。畫面是漂亮了,效果是震撼了,可是卻缺乏了真實感。

徐克的違揹物理原理的設計是畫龍點晴,可特合成的融入更像是副蛇添足。以《新蜀山傳》為例。

全篇基本90%是特效合成鏡頭,更有鄭伊健、張柏芝、古天樂、洪金寶、吳京等來助陣,即使這樣,也改變不了它最終的命運。看過該影片的觀眾絕大多數認為該片特效合成太多,沒有親切感,更有直言評論的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太假”,最終這部電影成為電影時間線上的“過路客”,無人問津,沒有太多人記住它。創新是應該鼓勵,可是要在觀眾接受的範圍內,特效合成技術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觀眾對新武俠的“親密感”。武俠,其中有一個含義是“武”,武為真者,身體力行,如果都是特效,上天入地,無所不能,那道不如叫“仙俠”。

四、商業化的“變質劑”

如今電影已絕大部分為商業電影,它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低成本、短週期的方式來攝製迎合大眾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它究其本性來說就是一個商品,投資人就是賣家,他會不斷的通過改變“商品”的屬性來吸引更多的買家(觀眾),所以它要迎合觀眾的口味,更甚至可以說成是依觀眾的口味。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他可以容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當它被打上商品的標籤後,決定它的可能並不是創作者,而是市場。為了資金回籠更快,短週期是必備的,要知道質量和時間永遠是成反比的,短週期就意味著質量的低下,粗製爛造。為了更迎合大眾的口味,引入從多一線明星,一部影片的百分之八十的預算都給明星做片酬,僅剩下百分之二十的成本去維持運作電影的其它部分,可想而之,結果會是什麼樣?近些年的武俠電影只不過是商業運作的一個標籤,武俠的情懷變成了迅速吸引更多的粉絲的一個令牌,可誰又以武俠的情懷去踏實的做一部武俠電影呢?以《三少爺的劍》為例,爾冬升導演真的以它的情懷在做一部武俠,他曾經是1977年邵氏出品《三少爺的劍》中燕十三的扮演者,憑藉此角色使他迅速成名,這也為他如今的輝煌奠定基礎,可是他的新《三少爺的劍》確以1億票房最終落下帷幕。這如同一瓢涼水一股子就澆在他的頭上,敢問:他還敢繼續這麼玩下去嗎?還是要考慮他的商業性呢?之前說的這些林林總總的商業屬性如同一個“變質劑”慢慢的催生武俠電影的衰落,使這個圈子內頻頻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奇葩現象。

武俠文化對於中國人而言,就如超級英雄對美國人。曾經幾何,每一個人都有武俠夢,那中國武俠未來究竟何去何從?未來變化難測,我們一起期待新的轉拆點能給中國武俠電影帶來新的契機!我們一起祝願!


虛老師說電影


大環境,被商業,經濟的衝擊,電影精神已經不復存在了。就像霸王別姬裡面,段小樓和程蝶衣都成了名角兒,小時候的師傅一召喚,馬上回來,師傅該打就打!再看看蝶衣的徒弟小四兒是怎麼對待蝶衣的?

從導演到演員,已經不再有這種精神了。記得看過一個99年的張國榮訪談,拍一個動作戲的時候腿受傷了。那麼大的一個明星,動作戲裡面都不會用替身!當時主持人很驚訝,他說:香港不太流行用替身的!

在他出演阿飛正傳的時候,有一個戲是張國榮和劉德華在屋頂上面跑,那個屋頂有幾塊磚瓦是不能踩的,但是沒人告訴他倆是那幾塊,兩個人就那麼上去了。

我想,到時類似於他倆這樣的還有很多明星吧。

可是現在呢?很多都是為了錢,那裡還有職業精神啊!


monica030124


我覺的可以從兩方面說,一當時導演演員很敬業。這可能與他們的出生年代有關,通俗講就是受過苦知道幸福來之不易。今天的藝人大多奔著錢,拍的好不好不重要,只要有錢撈,能出名就是目的。二觀眾審美與認知不斷提高,通俗講就是九十年代各方面發展都還落後,香港各方面都比我們水平要高,猛的一接觸港片很新奇(當然這些電影確實精典)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思想在裡面。在看現在的電影總覺的沒以前好。


連成47


是不是看的太多了,很多東西都會有先入為主的感覺,按道理現在的製作水平,比起以前是有很大的變化的,以前用膠片的時候好多鏡頭都不敢多拍,成本高呀,現在用數碼,應該不存在這樣的事情了。包括航拍鏡頭,成本都在大大的降低。


怒水愚子


以前都是實景拍攝,特技很少,頂多是吊威亞,電影很真實很用心。現在呢?電影棚裡綠幕,演員擺幾個動作,還用替身,還摳圖,最後電腦合成,一部電影幾天就搞定,不有屁股想想就知道沒有什麼看頭的。。。。


抽刀斷水水更流8


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武俠電影的衰落,都已經是一個事實了。

其實,在電影這個領域,類型的更迭從來就不是什麼奇觀,一些曾經閃閃發光的電影類型凋零,但同時一定有新的類型兇猛生長。

自然界的達爾文規律,在電影裡一樣適用。

甚至是作為一種表達方式,電影的興衰也是同樣在這個規律的通道之內。詩詞歌賦各有其人間的脈絡,即便是京劇也好,相聲也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冥冥中總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做調整。

需要過的是感情這一關。或者說,一個念想式的存在,銘刻在時間的另一側,它會成為一個警示,一種精神,或者是一個比對的尺碼。

何止武俠片,歌舞片、西部片、黑幫片,都曾令人高山仰止,可也不得不面對今天一地的蕭瑟。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大環境的變化。

當火車開進了西部,千百年來一直觀望這個人間的紀念碑山谷,目睹了《黃金三鏢客》裡除暴安良的布蘭迪,變成了《不可饒恕》裡的殺人越貨的芒尼。

一種催生了西部故事的獨特生活狀態,被攔腰截斷。曾經被牛仔們引以為傲的西部精神,魂飛魄散。

人們更換了解決類似問題的手段,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得以形成。一種新的附著在這個形式上的類型表達,也隨之出現。

嗯,漫畫超級英雄電影!

《教父》可以穿越時間,是因為意大利移民初到美國時候,不得不去面對的一切和意大利人獨特的應對方式,共同促成的結果。它反映了人類一種共同的冒險精和相通的困境。

當時間流轉,第二代、第三代意大利移民的後裔,消弭了最初的不安,慢慢融入了主流社會,也就失去了再次誕生另一部《教父》的可能。

當黑幫從人類社會慢慢退出,關於它的電影,也隨之退隱。原來的經典之作,只不過負責提示後人,它們曾經來過、征服過、牛逼過。

是時間在掌握著類型電影的興衰。

武俠電影的衰落,首先是失去了大面積習武的傳統。這種大面積習武風潮,是各種歷史原因的獨特性造成的,除了現在所認為的強身健體,還有小面積對抗、文化背景上的傳承等諸多因素。

黃秋生是練家子,應該是大聖劈掛門的掌門。周星馳痴迷李小龍,雙截棍練得虎虎生風,應該是眾所周知的事兒了。

當一種生活形態發生了改變,電影也就失去了在這方面最大的靈感。一定會有熱愛的人,去強行突破,如李仁港號稱是“生活在現代的古代人”。

但他的武俠作品,已經失去了傳統的神韻。有了些許邪典、cult的意思。

民眾也會失去了觀看的細微樂趣,那種感同身受的切膚之感,一旦變成奇觀式的視覺效應,市場衰竭就會作用到創作上。一個電影的類型,無法不去擁抱她的衰敗。

第二,隨著習武風氣的弱化,武俠精神也遭到了重創。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脈象。

武俠精神的主要構成,義氣和浪漫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邊緣文化。實用主義,是現在的最高標準。

所以武俠電影讚美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只能在朋友圈裡閃現。高樓和高鐵的縫隙間,容不下那麼長時間的注目。

士為知己者死,被換算成了人脈。

千金一諾,都成了傻逼。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被一個摔倒的老太太就整治了。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痕,逃不過公檢法的追捕。

仗義疏財者,在款式各異的騙子面前,早已經散盡了家財,再無慷慨的可能。

浪漫等同於錢的發酵品,義氣演變為遙遠的傳說。

武俠電影無奈成為造假大戶,威壓是一種試探,CGI是一種侵略,然後電腦技術的無孔不入,重塑了當今武俠電影的塑料感。

失去了武俠精神的主創們,強迫自己相信並熱愛武俠,時不時地挺拔了身姿,時不時地拽曳了眼神。但所謂的熱愛,只是拍攝之一時。所謂的鬚髮皆張,在銀幕上成了裝腔作勢。

這也警告了當前的創作者,別把你的小想法,凌駕於生活本身。沒人可以大得過當下,沒有任何創作可以斷了和生活的臍帶。

越來越失去生活的哺乳,武俠電影迎來了它的黃昏,就像西部之於西部電影,武士之於武士電影,文人之於文人電影。


阿郎看電影


為何拍不出以前經典香港武俠電影、很簡單、沒有過去有資志的老導演、加上不少的武打明星、都是有真功夫、如今老的老、也有去世了、現在小的不爭氣、吃便易飯長大的、一點功底都沒有、畫圖照描方式、演不出好的武俠片。


谷小抄不想--畢業


都跑大陸來了,不在香港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