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巴城市民坐出租掉了手機,這個神器幫他找回來了!

編前語:

近年來,“大數據”是一個很熱門的概念,相信很多人都曾通過報紙、網絡等了解過它。其實“大數據”已經悄悄地進入巴中人民的生活,如城市公交分析數據調度班線、交警通過分析路況數據治堵,從衣食住行到人民的生活,如城市公交分析數據調度班線、交警通過分析路況數據治堵,從衣食住行到城市管理,大數據彷彿一隻看不見的手,正改變著我們的思維、生產和生活方式,也開啟著城市治理的“智慧時代”。即日起,晚報推出“生活中的大數據”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記者 張嬌 牟柯

剛到公交站臺,乘坐的公交車就到站了,很多人認為這是運氣。但現在,通過網絡大數據就可以實現,出門前可在網上查看公交車還有多久到達,再算好時間去站臺。那如何保證公交車守時、如何統計乘車人數?在出租車上掉了東西,在不知道車牌號的情況下,如何能快速找到?其實,這些問題全都可以通過“大數據”解決。

公交調度

由人工轉向智能

以往,一輛公交車要發車,需工作人員到車上的刷卡機上刷了卡才行,到站後也需要刷卡,這個過程就是調度。如今,公交車要發車已不需要工作人員刷卡了,人工調度變成了智能調度。

發車時間、到站時間、發車間隔、行車速度、出車趟數、現場監控……這些全都通過智能調度進行操作。巴山公交公司信息中心工作人員李江遊介紹,智能調度系統2016年籌備建設,2017年正式實施,和人工調度相比,智能調度更科學也更節約成本,“以往有40多個調度員,實施智能調度後只有10個調度員以應對修車、包車、加油等突發情況。”

在智能調度室內,記者看到,一輛公交車的應出發時間、實際出發時間、行到哪段道路、行駛速度等信息一目瞭然。李江遊介紹,如公交車行駛速度超過規定速度的40%或不能按時到站,系統會報警。此外還配有監控系統,整個行車過程能全部掌握,以此來規範司機的駕駛行為。

統計乘車

人次紅外線掃描即可完成

每天有多少人乘公交車?是根據IC卡刷卡次數,還是通過每天的收入額計算?其實,現在有了更先進快捷的方法,那就是通過紅雙模攝像頭掃描。在32路公交車上,記者見到了統計乘客人數的“裝備”:一個黑色矩形的小盒子,分別裝在公交車上下客門處。“雖然看起來不起眼,起的作用可大了,統計客流量全靠它,準確率90%以上。”李江遊說,該設備是通過紅外線掃描記錄乘客數量。

乘車人數統計不僅是公交車運營的一個重要數據,對於線路調整優化、車輛增減等具有指導作用。“如一條線路乘客多,就可增加公交車數量。”李江遊說,“33路公交車由巴城開往恩陽,原來有6輛車運行,單邊需要85分鐘,根據統計的乘客數據發現,每天單車乘客大約為450人,對公交車的需求量較大,因此綜合各方面因素,增加了2輛公交車。”

巴城市民坐出租掉了手機,這個神器幫他找回來了!

監控系統掌握車內情況和司機行車過程

APP查線路和距離

坐公交車不需再等待

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巴城部分街道常常擁堵。“如果提前知道公交車何時能到站就好了。”市民何女士希望,公交車能像專車一樣,坐車不用等。如今,這一願望已經實現了,市民只要在手機裡下載一款APP,就能隨時掌握車輛信息。

李江遊介紹,目前有兩款APP可在巴城使用,一款是“坐公交”,另一款是“掌上公交”。“操作很簡單,只需下載後打開,應用會自動定位市民所在的城市和位置,輸入目的地即可查詢公交線路。”李江遊一邊操作一邊介紹,該軟件還可以隨時查詢“車走到哪裡了”。

記者也進行了體驗,如定位在巴中六中,目的地輸入巴人廣場後,界面上顯示了附近可乘坐哪路公交車,每一路距離有多遠、還有幾站。“不再像以往那樣,在公交站臺苦苦等車,可根據車輛信息合理安排乘車。”李江遊說,今後巴城各公交站臺將設電子顯示屏,顯示公交車運營路線情況,目前正在調試階段。

手機落出租車不記得車牌

客服用“大數據”神器幫忙找回

不僅公交車運用到了大數據,出租車的運行也離不開它。去年底一天晚上,張先生從藍灣國際乘出租車到半山逸城,下車時把手機落在車上了。“不記得車牌、不曉得司機名字,先以為找不回來了。手機不值多少錢,但存儲的內容很重要。”張先生聽從朋友建議,撥打了出租車公司失物求助電話。

電話接通後,張先生根據客服要求,提供了乘車時間和上下車地點,工作人員表示等查詢後再回復。次日一早,張先生接到客服回電,對方提供了他所乘車輛司機的聯繫方式。張先生喜出望外,隨後取回了手機。

客服人員為何能查到張先生所乘坐的出租車呢?巴運祥和出租車公司經理張俊介紹,這是利用了GPS定位系統和3G視頻實時監控系統。巴城各出租車內都安裝了該系統,可將車內音視頻監控實時傳輸至出租車公司的指揮中心,“相比以往的路面巡查,如今通過一臺電腦就可以將出租車內的信息全部監管。”張俊說,該系統可以對出租車載客、運行、駕駛員服務等情況進行數據採集,結合電子上崗證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出租車熱點載客區域、城市擁堵情況等,為乘客出行、行業監管提供依據。

記者 張嬌 牟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