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我为什么不离开体制?听听一个青年的真实故事……

青年观

体制,既不应该成为刻板印象的靶子,也不应当是为自己设限的理由。今天,推荐一篇文章,听一听来自体制内青年的真实故事,它告诉你:棱角或许会被磨得失去一些锋利,但是内核的坚韧却不会损耗半分。

我为什么不离开体制?听听一个青年的真实故事……

01

开场白

我工作的地方,是实打实的体制内机构。

每年,这里像很多其他同类型单位一样,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新人加入,也会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人流出。

目睹了很多离开,见证了很多不悔,也听闻不少感慨,权衡过得失利弊。虽然无法做出孰高孰下的评判,但是对为什么留在体制内却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是因为贪图体制内工作的待遇稳定?还是对自己在市场搏击的能力缺乏信心?是不是只要提到体制,你能想到的就是“保守”“束缚”“单调”“死板”这样的关键词?实际上,标签化才是限制思考的开始。

体制,既不应该成为刻板印象的靶子,也不应成为自己设限的理由。

02

边界

我为什么不离开体制?听听一个青年的真实故事……

体制并不能限制你的边界,而且边界本身并不是只有一种定义的方式。

关于离开体制最令人憧憬的说辞往往从理想和情怀开始,而“想看看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则很巧妙地为这类说辞提供了一条看起来充满鸡血的路径。仿佛,无数人的不得志,只不过是因为被体制拖了后腿。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体制内同样有那么多人做得风生水起。

关系户?对不起,就我看到的来讲,还真不是这么回事。有的人是真的才华横溢,有的人是真的思维周密,有的人心理承受力超强,有的人特别会捕捉时机。他们得到的,在我看来,都值得他们得到。

公平一点,客观一点,你会发现,无论体制内外,最被强调的,都还是个人的能力。只不过,不同的跑道,不同的赛制,自然会有不同的游戏规则罢了。吐吐槽的话,不要太当真。

03

才华

体制内的人都是因循守旧的老夫子?不!我的身边就有很多有才华、有趣味、有格调的人。

放到大的机构里看,他们似乎很平凡,只是巨型机器上的小小螺丝钉,但是这不妨碍他们自有其精湛的、不足为外人道的技艺。

摄影的同事、写稿子的同事,技术含量自不必提。即便是看起来最为乏味的行政后勤,能把所有细细碎碎的活儿做漂亮,能年复一年把简报纪要整理得周周正正到边到角,也都不是一日之功。在各种工作里,手艺的精进,能力的提高,也并不能靠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他们或许看起来不那么耀眼,但是他们自有其温润,也从未停止过成长:我的同事敏姐,参加了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考进北服学习服装设计,每个周末两天都要去上课;刚刚退休的吕老师,闲来的爱好就是在橘子洲头延续着泼墨挥毫的雅兴;而已经有了两个娃的司司,哪怕加班加到十一点,还是会坚持打卡学习跟工作毫无关系的艺术史,学习内容很多都是全英文的。

我为什么不离开体制?听听一个青年的真实故事……

司司的学习笔记

或许你觉得他们扔到人堆里都看不到,但是我却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骄傲。

04

后悔

我为什么不离开体制?听听一个青年的真实故事……

很多受到热捧的文章都说,“离开体制的人,从来没听说过有人后悔”。但是,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

一是根本无法做这样的统计;

二是后悔这种主观感受如何客观印证?

三是反向来看,大把没离开体制的人似乎也没有后悔啊;

四是这种比较常常失去平衡,你不能总用一流的企业去比较最乏味的跟体制擦边的岗位,然后做出体制内外孰优孰劣的评判。

我一向很佩服敢于换跑道重新起跑的勇气与洒脱,但是我也欣赏能够在最平凡的岁月里体会生活真谛的淡定与从容。

对大多数普通工作者来说,体制内外其实大同小异:同样有的工作地位显赫,有的经历平淡无奇,有的目标充满挑战,有的任务琐碎具体。工作当然不能没有事业心,可是同样需要平常心:它既不是你通向自由的枷锁,也并非直接指向成功的跳板,它只不过是你的工作。

05

解放

我为什么不离开体制?听听一个青年的真实故事……

有句大家都知道的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无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个性就像影子,始终未曾离开你:你真心想往前冲时,它会配合地推动你。你懒散地窝着不动,它也会温顺地陪你。棱角或许会被磨得失去一些锋利,但是内核的坚韧却不会损耗半分。

只要你愿意,你还是可以选择很多新的路径充实自己。但是如果你选择停滞,选择乏味,这个锅似乎不应该甩给体制来背。而就算跳到体制外,也未必就能让你觉得不虚此行。

毕竟,每个人的成就,都要靠自己争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