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邯郸东风剧团为什么不带“豫”字?

曹桂锋的文字


来过邯郸的都知道,邯郸南北为街,东西是路,棋盘的格局。但是也有一条南北的街,叫做路,东风路。老邯郸都知道,东风路上有个东风剧院。

在我的记忆深处,邯郸的中华大街与和平路交叉口东北角,也即是邯郸大剧院(原工人剧院)那里有个剧团,老邯郸人,谁还记得他的名字?

九几年初,我一朋友是春燕豫剧团的,他在那里是美工,我去过他们单位滏河大街与丛台路交叉口西南角

东风剧团,还是东风豫剧团,仅仅是个名字问题,但是豫剧被全国人所接受,邯郸东风剧团为中国豫剧事业的发展抹下重重一笔,邯郸东风剧团曾多次在邯郸、北戴河、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

我的观点,何必纠结东风剧团,带不带这个“豫”字。豫剧电影《朝阳沟》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杨兰春(1920年-2009年),直隶武安(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人。豫剧编剧、导演。《朝阳沟》故事的创作原型地河北武安杨兰春故乡朝阳沟风景区,著名导演杨兰春根据回家探亲时朝阳沟发生的故事,结合朝阳沟的地理特征,仅用七天时间就编写排演了《朝阳沟》这一戏剧,一经公演,赢来全国人民的喝彩。

俗话说艺术不分国界,何必要有地域之分,北京人难道就不能炒川菜吗?


老杨122888171


邯郸东风剧团成立于1958年8月,曾多次在邯郸、北戴河、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东风剧团标新立异、闻名遐迩,孕育了以桑振君为代表的豫剧“桑派”艺术和以胡小凤、牛淑贤为代表的豫剧“北派”艺术。

“桑派”与“北派”各领风骚,熠熠生辉,它们不仅引领了邯郸东风剧团的发展,更为中国豫剧事业的发展抹下浓重一笔。 东风剧团在感觉上,舞台风范明显比河南本土的豫剧呈异化的倾向,受京剧、昆曲甚至越剧的影响要大一些。

看过一些他们的演出,胡小凤和牛淑贤的传统剧目自然是上乘的,但看得出来,她们的风格已经不拘泥于哪个流派了,牛淑贤是陈素真大师的高徒,《梵王宫》和《宇宙锋》《拾玉镯》是原汁原味的陈派。胡小凤好像从开始就没有被哪家哪派所束缚,《穆桂英挂帅》、《大祭桩》、《宇宙锋》……这样的剧目积累在豫剧演员中是不多见的,尤其是把这些风格和流派迥异的作品都能以完美的实况呈现在舞台上并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认同,绝对是可嘉许的。 因为邯郸东风剧团主要演出风格,不拘泥于豫剧,而是受京剧、昆曲甚至越剧的影响要大一些。


而且演出的风格也有很多创新,不被豫剧所束缚,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另外这样的名字更能让人不至于理解偏差,不会把豫剧和剧团联系太紧密,能吸引各种爱好者的观看,不带豫字估计跟这些有一定关系吧。


石家庄新闻网


因为一是河北


天使185444425


邯郸市东风剧团作为一个河北省的演出团体,它可以既演出豫剧,也演出河北梆子和评剧來满足不同受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在剧团名中不带剧种名是可以理解的。该团演出的豫剧剧目如《桃花庵》等,是典型的桑派艺术,被豫剧界称为北派。我们何必苛求外省的艺术团体一定要带剧种名称呢。


老熊173806239


邯郸东风剧团是1958年成立的,孕育了以桑振君为代表的“桑派”戏曲艺术。

桑派艺术虽然以豫剧为主体,但是汲取了京剧,昆曲等其他剧种的演唱艺术,在唱腔和表演形式上,不拘一格,有自己对戏曲的演出理解。可以说,与以胡小凤,牛淑贤为代表的剧团“北派”艺术想比,独树一帜,各领风骚。其次,在东风剧团的演出感觉上,觉得与河南本土豫剧差异较为明显。以上这些因素,也许是不叫“东风豫剧团”的原因吧。


诗书棋酒


其实邯郸东风剧团,只是个剧团名,并不是否认什么,东风剧团对豫剧的发展功不可抹,东风剧团和河南豫剧联系紧密,只是这个问题问得有些怪,谁都知道东风剧团本身就是豫剧团,难道不写豫剧就不是豫剧团了,真是可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