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這是自私,不是自愛

這是自私,不是自愛

我們常常在飯桌上見到這種人——問他吃什麼,他會說“隨便,都可以”。當我們點了水煮魚後,他會說“最好不要點太油的菜,不健康”。於是改成了清蒸魚,吃著吃著他又會說“這魚不是很新鮮,上次來吃,魚也不新鮮,應該不點魚的”。

要是內心強大,哈哈一笑不以為意,要是內心沒那麼強大,就會又尷尬又憋屈。

這種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常常不願意主動而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總試圖表現得特別隨和,期待別人猜到自己想要什麼。

我們大多數人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一個四歲的孩子把最大的梨讓給別人,留給自己最小的。無論是否出於真實的自願,把這件事作為典範大肆宣揚都是極其不合適的。這會讓父母以這樣的一個參照標準,來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孩子,這勢必會讓那些希望留下大梨的孩子有沉重的羞恥感。

所以,這些孩子的人格發展最後只有兩種方向,要麼變得隱忍和壓抑,要麼變得叛逆和憤怒。一方面有著出於人性本能的需要,一方面這種需要又被強烈壓制,糾結的人那麼多,因為內在永遠有兩股力量在打仗。

这是自私,不是自爱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想去遊樂場,一遍遍地對媽媽表達這個願望。剛跟爸爸吵了幾句的媽媽很煩:“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媽媽為這個家整天忙,給你買吃買穿,好不容易休息一下,你也不體諒媽媽?”於是孩子真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悲傷地回到了自己房間。

父母都是普通人,當然會有無法滿足孩子要求的時候,會有情緒,會累,會感覺到壓力。而這時候的我們就會想休息,不想承擔這種壓力,或者想一個人待一會。

但因為父母們從來都沒有學會直面自己的需要,所以當這些真實的需要浮現時,會讓父母感到羞恥或內疚,尤其是自我價值感低的父母。於是他們拒絕孩子時,會附加一堆道理來證明自己的拒絕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講道理的本質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樣就避免了內疚。

壓抑自己需要的人,到最後並不會因為這些自我壓抑讓自我的需要消失了,它們依然會在那裡,只是以一種更隱蔽更迂迴的方式呈現出來。要麼否認自己的需要而對他人各種討好,要麼為自己的需要找上一大堆理由和道德標榜,同時要做另外一件事,抨擊對方如果不滿足自己的需要,那就是道德低下。

这是自私,不是自爱

一個朋友和身價不菲的丈夫感情破裂,最後實在痛苦不堪地想要離婚。她表現出很灑脫的樣子說:“我可以什麼都不要,我只有一個條件,就是希望由丈夫來撫養兩個孩子,因為這樣才可以給孩子最好的照顧。”結果她丈夫就是不同意留下孩子,她跟我抱怨:“怎麼會有這麼不負責任的男人,大多數男人離了婚都是搶著要孩子的,而這個男人的人品真的太爛了。”

我提醒她:“希望對方留下孩子是你的需要,因為你沒有信心應對一個單身媽媽帶著兩個孩子的生活,這種生活你目前還做不到,你害怕了,但這並不丟人。可是你不能為了粉飾自己的害怕,而在道德層面上去譴責對方。”

這個行為與那個因為身心疲憊而不能帶孩子去遊樂場的媽媽,卻責罵提出要求的孩子是多麼過分、多麼不懂事的心理動力是一樣的。

內心越虛弱的人,往往越害怕面對自己的軟弱;越有匱乏感的人,越要用盡全力掩飾自己的自私。當真正懂得坦誠表達自己的需要時,才意味著心理上的成熟。

生活中大多數人並不反對他們的家人朋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愛自己滿足自己。可人們不能接受的是對方一定要不停粉飾自己的需要,並用道德綁架的方式來強迫別人滿足自己的需要。

敢於直面和承認自己的需要,併為此負責,並且推己及人,同時能夠理解並尊重他人的需要,這就是愛自己。但明明有需要,卻用各種理由為自己的需要辯解,否認它,粉飾它,甚至抨擊別人的需要,貶低他人需要的合理性,這就是自私。這也是自愛和自私最大的區別。

这是自私,不是自爱

審核:韓麗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