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李叔同:半生繁华半世僧,临终偈语度众生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他的书法艺术“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李叔同:半生繁华半世僧,临终偈语度众生

他的艺术造诣卓越,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均出自他的门下。

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一生充满传奇,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人生短暂,能有几何?弘一大师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家里经营盐业和钱庄,是天津巨富。作为生活在清末乱世的风流才子,在俗世时风流倜傥,二十文章惊海内,并以一己之力开中国文化、教育、艺术的先河,绚丽至极。遁入佛门后,洗尽铅华,苦修戒律,成为一代律宗大家。

半生繁华半世僧,无数奇珍供世眼,自是一轮圆月耀天心。这恐怕是对弘一大师一生最好的概括。

李叔同:半生繁华半世僧,临终偈语度众生

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禁不住膜拜称赞:“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才女张爱玲也曾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病逝于上海,他扶柩回津,并依“东西各国追悼会之例”,为母亲举行了丧礼。举哀之时,李叔同在四百多中外来宾面前自弹钢琴,唱悼歌,寄托深深的哀思,此举被视为奇事,天津《大公报》称之为“文明丧礼”。

李叔同很早丧父,教养培育基本靠他的生母王夫人,因此奉母至孝。生母去世,对他刺激很大,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去”,乃东渡日本留学。

李叔同到了日本,因为技痒,参与“春柳社”首演《茶花女》一出戏,李叔同饰茶花女一角。同时痴迷于西洋绘画,尤其是裸体画。西洋绘画注重写实,但女模特的问题却始终无法解决。

李叔同:半生繁华半世僧,临终偈语度众生

这一年的11月,带着浓浓凉意的秋风开始吹遍了日本东京的各个角落。一天,正在练习绘画的李叔同无意中注意到给他送饭的房东女儿叶子,刹那间,李叔同发现了自己寻觅已久的最佳模特人选。

让李叔同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日本姑娘竟然很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理由是她觉得李叔同是一个有才华的、诚实的中国青年。

从此,这位日本姑娘就成了李叔同的专职模特,每当画作完成,李叔同都会让这位姑娘评价一番。从那张模糊不清的李叔同当年的画作上,我们仍能依稀看到这位叶子姑娘的神韵。由于相同的爱好, 1907年春天,在樱花盛开的时节两个有情人结为了伴侣。

1914年冬天,上海大雪纷飞,一片凄凉。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

李叔同:半生繁华半世僧,临终偈语度众生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传世佳作。

1918年农历正月十五,李叔同在杭州剃度为僧,皈依佛门,法号弘一。

李叔同皈依佛门后,与他有着刻骨爱恋的日本夫人叶子伤心欲绝地携幼子从上海赶到杭州。这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出家的丈夫。

这一年,是两人相识后的第11年。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她劝说丈夫回心转意。然而,叔同心意已决,连寺门都没有让妻儿迈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他的妻子知道已无法挽回丈夫的心,只得与他见最后一面。

李叔同:半生繁华半世僧,临终偈语度众生

清晨,薄雾西湖,两舟相向。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李叔同:“请叫我弘一”。妻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李叔同从荣华富贵中抽身而去,决然挣脱名利情感的桎梏,甘愿埋首青灯黄卷之中。从此,古刹的晨钟暮鼓经声佛号,成了他心中最美妙的音色旋律。

弘一法师选择了佛教宗派中最重修持的律宗加以研修,并且不畏艰难,一生严守律宗戒律。

生活中的他摒绝尘务,布衣草履,过着行云流水的生活。无论什么场合,都坚持一天只吃早晨和中午两顿饭,过午不食,从无违背。弘一大师悲天悯人,每次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如此细微的举动,充满着不朽的善心。

关于李叔同遁入空门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当推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之说,与其人格本性最为吻合:“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李叔同:半生繁华半世僧,临终偈语度众生

李叔同是个“人生欲”非常强烈的人,在满足了“物质欲”和“精神欲”之后,还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他在回答夏丏尊为何抛下妻儿的提问时说:“人世无常,如抱病而死,想不抛,也做不到。”人生是获得,也是放弃。为了求证生命,他抛弃名利离别妻儿,淡出世俗归隐佛门。

弘一大师在1942年10月13日午后8时,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享年63岁,在俗39年,僧腊24夏。 弘一法师圆寂前夕写下了“悲欣交集”绝笔,以“见观经”三字作注。寥寥四字,无穷玄机。

《观经》是《佛说观无量寿经》的简称,为释迦牟尼佛讲解极乐净土的“净土三经”之一。当《观经》之境“现”于弘一法师眼前时,弘公自然就发起了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喜自己离苦得乐;并由于当下见佛闻法证无生,了却大师多生多劫度生之大愿。此“悲”转化为拔除众生之苦有大力量了,“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而感到欣慰无量,因此悲欣交集。

李叔同:半生繁华半世僧,临终偈语度众生

弘一大师圆寂前嘱咐弟子,在火化遗体之后,记得在骨灰坛的架子下面放一钵清水,以免将路过的虫蚁烫死。活着的时候怜惜蝼蚁命并不奇怪,但是临近死亡还惦记勿伤世上的生灵,这份心思的细腻非真正的大慈大悲者不能有,真真令世人闻之生敬!

如果您也喜欢传统文化,欢迎关注繁星国学,和我们一起走进经典之门(本文是繁星国学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好文章共分享是件功德无量的事,但码字不易,请互相尊重理解,共同进步!小编心存感激!)喜欢这个文章可以赞赏、点赞或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