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别”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

之前收藏了有一些中国古代书画的电子版数据,很有意思。

决定做一个“‘别’说”系列,讲一讲收藏在各个博物馆里的古代书画。

第一副画我琢磨着先讨个口彩,就说一下藏在故宫的《一团和气图》吧。

介绍这幅画之前,我想先说说画这幅画的人,和画这幅画当时的历史背景。

这样回过头来再看这幅画,就有味道了。

“别”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

在中国历史上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到1916年“洪宪皇帝”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73人)。在这么多位皇帝中能留下书画作品且被流传至今的少数几位皇帝里,今天这幅《一团和气图》的作者朱见深也算得上一位了。

“别”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

人生起落,两立太子:

朱见深是明英宗的长子,自然在英宗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后来瓦剌犯境英宗被宦官王振怂恿御驾亲征,又因听信谗言,在各方实力远在瓦剌之上的情况下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掳。于是叔叔代宗在于谦等大臣的拥立下继位,后来代宗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自己的独生子朱见济为太子。五年后,被赎回来的英宗在众人的帮助下发动了“夺门之变”又抢回了属于自己的皇位,长子朱见深再次被立为了太子。

“别”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

废立之间,也让朱见深看透了人情冷暖,多亏了他身边那个比他大17岁的姓万的宫女陪他走过了那些黑暗的岁月。后来他和这位宫女之间也有一段传世的故事,“因妃废后”“成化瓷器”也和这位“宫女”有关。

扯远了,得往回收收。各位如果对这段故事有兴趣的话以后咱们单聊一次。

“别”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

登基初年,四面楚歌:

说道这幅《一团和气图》的创作背景,得先看看画上的年款,“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成化元年(明朝中期)是朱见深登基的初年,这一年:荆襄十万流民起义、四川“山都掌”少数民族起义、大藤峡瑶壮族人民起义、赵铎起义,这个局面对刚登基的朱见深来说可谓是四面楚歌,而这时的大明王朝经过了“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后,朝中派系林立,人心浮动。于是年仅十八岁的朱见深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而“安内”的具体方式就是:“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并在“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渴望上下团结一心的明宪宗朱见深挥笔画下了这幅《一团和气图》

这幅画的构图很有意思,粗看是一位笑面相迎的盘腿弥勒

“别”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

用手遮住右边可以看到左边是一个带着道观的老者正在笑指右侧说着什么。

“别”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

用手遮住左侧可以看到右侧是一个带着方巾的儒士正在笑指左侧说着什么。

“别”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

他两各拿经卷一头,互相笑指对方好像正在说着什么,而中间的弥勒则手搭在他两肩头笑容可掬。

“别”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

而画上朱见深御笔亲书的一段文字,告诉了我们这三位的真实身份和一段佳话。

“别”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

虎溪三笑:

相传,在庐山东林寺前有一条小溪,因附近有虎而得名“虎溪”。寺中有一个净土宗的高僧“慧远”法师,这位法师曾告诉世人,“你们可以来寺里找我解惑答疑,但请原谅,我送客时送到虎溪就不远送了”于是慧远法师“送客不过虎溪”就成了众所周知的事了。有一天,儒士大家陶渊明和道教上清派宗师陆修静前来拜访,三位相谈甚欢,临别时三人谈意不减,慧远法师将二位送出山门,三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中突然听到虎啸山林,三人一怔,再一看这时的慧远法师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后人在他们分手处修建“三笑亭”,以示纪念。

“别”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

有对联写到: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彩蛋:

“别”说: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

据考证,慧远法师圆寂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逝世于刘宋元嘉四年(427),这二位是同一时代的人,而且渊明是浔阳人,与庐山很近,他们两个人之交还是有可能的。但是:据各种史书、经文中记载,“修静于梁敬帝绍泰元年(555),与昙显对论佛道二教之优劣”,按时间推算当时慧远法师已经圆寂138年了。所以虎溪三笑这个典故并不是真的。

现在再请回到文章开篇看看这幅藏在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看看这副有故事有背景有寓意的画,是不是别有一番味道。


在《“别”说》这个系列里我会讲一些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里的中国古代书画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