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我国56式40毫米火箭筒的研制发展情况如何?

鹰扬卫


  自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德军突然发现在苏联庞大的装甲部队和俄罗斯广阔的平原面前,己方步兵是显得那样的弱小无助,而在42年之后苏联越来越多的新型坦克(T34等)大量服役,而此时能对这些新型坦克造成杀伤的pak40型反坦克炮等新武器数量又太少,无论部队的指挥官再精明,也总有难以及时将反坦克炮部署到位的情况发生,于是德军意识到有必要研制一种能够配属到步兵班的既便携而又威力巨大的反坦克武器。

  

  (苏联红军的T34型坦克)

  幸运的是,蒙罗效应的发现使得为步兵配备这样一种满足便携性和威力的武器成为了可能,该效应最早由美国化学家门罗于1888年发现,当时他发现将带有空腔的固体爆炸物放置在钢板附近引爆时,能够在对应空腔的位置产生特别巨大的破坏力。通过后续试验又进一步发现:如果给空腔以适当的外形并在空腔内衬一层金属层,就能够显著提高破坏力,其威力足以穿透钢板和其他材料,正因为如此,德国军方很快便意识到这种设计可以作为一种反坦克手段。

  

  (空心装药的发展过程)

  于是在1942年11月,德国陆军的第一款便携式反坦克武器诞生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实际上叫反坦克榴弹发射器更恰当一些),这种新武器最初被称为“拳头弹”,这和以前的反坦克武器都完全不同,因为它应用了无后坐力炮技术。“拳头弹”的头部是空心装药战斗部,尾部装在一根较短的钢管内,钢管内装有充当发射药的黑火药。

  

  (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

  铁拳式火箭筒威力巨大,而操作简单方便,很受到德军一线部队的欢迎,最初的型号叫做铁拳30,因其最大射程为30米,故而得名。铁拳30可以击穿140mm厚的钢板,在1942年,这可以击穿任何苏联的任何型号的坦克,但德军并不止步于此,很快又推出了30M,60M,100M等型号,到战争结束时,铁拳的总产量达到了六百八十五万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步兵之友,坦克猎手”。

  

  (RPG2型火箭筒)

  铁拳的最后一个型号是铁拳250,战争结束之后,苏军拿到了铁拳250的相关资料,随后根据这些资料开发了RPG2型火箭筒,这是苏联以及华约国家首款大量装备的火箭筒,1956年,我国曾对RPG2型火箭筒进行仿制,国产型号定名为56式40火,在60年代初期,这是人民解放军最重要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

  

  (使用56式40火的解放军)

  但谁也没能想到的是,在56式40火的服役生涯中,创造的最大战果却是对其创造者——苏联的打击。在珍宝岛战斗时,出于对苏军部队高度机械化的考虑,我军参战部队装备了相当数量的40火作为应对武器,在指挥员冷鹏飞的带领下,灵活组织反坦克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等武器击退了速苏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整场战斗中,我军火箭筒手发挥了极大作用,除了配合友军部队阻击苏军外,更是创造了火箭筒手华玉杰一人以21发火箭弹击毁装甲车4辆的出色战绩。

  

  (被击毁的苏联坦克)

  在整个珍宝岛战斗期间,苏军一共被击毁19辆坦克装甲车,而这其中大部分是40火的战果!尽管在现如今,56式40火已经落后于时代,但它在我国反坦克武器史和捍卫国门抵御外敌的光荣历史上将永垂不朽!请支持本团队制作的《战争特典》《铁血文库》系列实体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战争史


平民手中的大炮-RPG火箭筒

伊拉克的街道上,一小队美军士兵开着悍马防弹车进行例行巡逻。这些装备美军士兵的神经高度紧张,因为他们知道现在人来人往的喧闹街头,随时可能成为战场。和美军士兵预料的几乎一致,他们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巷中遭到伏击。周围建筑上的几名恐怖分子,用AK47猛 烈扫射悍马,全车多处中弹。车里的美军士兵并不惊慌,因为悍马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可以低于轻武器的攻击,车上的美军士兵很安全。他们一面用悍马上的重机枪还击,一面和总部获得联系。一阵短促的交火以后,火力更强大的美军士兵击伤了2名恐怖分子,其他几名见势不好也逃走了。这个小小的伏击战,美军似乎 轻松获胜了。就在这时,一个美军士兵突然惊恐的大叫:RPG!RPG! 其他人看过去,一个长长的弹头从小楼的阳台中伸出。美军士兵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一股浓烟喷过,一条火龙飞出,准确的集中了悍马车。一阵巨大的爆炸声后,悍马车被撕裂,钢铁部件、枪支,混着美军士兵肢体乱飞。车上美军士兵1人当场死亡,3人受重伤。

这个并不是电影或者电视剧,而是每天在伊拉克街口发生的真实事件。在伊拉克阵亡的3000多美军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直接或者间接死于RPG火箭筒之手。

RPG火箭筒同AK47自动步枪、萨姆7肩扛式飞弹、自杀性炸弹,被恐怖分子成为步兵的四大法宝,现在就听老萨来说一下RPG。

RPG的前身

RPG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摧毁轻型工事等目标。

RPG火箭筒的全名叫做火箭助推榴弹发射器,它是步兵反坦克的重要武器。有的朋友觉得这个名字太长太罗嗦,其实它是非常准确的。

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这类装甲目标的出现,开始颠覆了传统的步兵作战方式。

普通步兵在缺乏足够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一二辆坦克就可以击溃数甚至上百的普通步兵。

一战期间坦克还是雏形,数量也很少,构成不了决定性的威胁。步兵反坦克武器基本还是集束手榴弹、反坦克地雷之内的简易低技术武器。

到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技术突飞猛进,也开始以团旅甚至军的形势大量出现。以库尔斯克会战为例,曾经出现15平方公里内,苏德共出动1500辆坦克和重装甲车辆的会战场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坦克以外,各国还装备了大量的轻型装甲车辆,如履带式装甲车、轮式装甲车、装甲运兵车、装甲汽车甚至有一定装甲加装机枪的卡车。

这些部队的轻装甲防御、机枪和机关炮,很难对付敌军的坦克装甲部队,但对付步兵还是绰绰有余的。即便美军最普通的M3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也往往能够抵御远距离的子弹,还装备2挺机枪,其中1挺是12.7毫米的重机枪,具有很强的威力。这种生产数量高达4万多辆的装甲运输车,在步兵面前也是很可怕的,非常难对付。

这些轻型装甲车辆,都成为各国步兵无穷无尽的恶梦。

在实战中,步兵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一般是各种口径的反坦克平射火炮。不过,平射炮属于重装备,一是数量有限,无法大量装备部队;二是重量较大,搬运不方面,也很难跟随步兵在各种地形下机动作战。

而步兵传统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基本还是反坦克手榴弹或者反坦克枪之类。这些武器威力弱,很难对对方主力坦克造成什么威胁。而且它们多是在极近的距离使用,步兵使用手榴弹要冲到坦克边几米处才行,危险太大,成功率很低。

到了二战时期,研究出一种步兵单兵携带,可以摧毁200米距离内的反坦克武器的课题,就摆到了各国军工设计大师的面前。

作为轴心国主要力量的德国,他们军工大师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

德军在1941年发动侵苏战争以后,很快遭遇了苏联强大的装甲洪流。苏联具有年生产一万辆以上T34主战坦克的能力,这让德国军方叫苦连天。要知道,T34在当时相当先进,其优秀的倾斜装甲防御性极佳。德军装甲部队哪怕是最先进的四型坦克的75毫米短管火炮,击毁一辆T34也相当的困难。至于没有装甲武器和重火炮的德国陆军士兵,如果在100米以外的遭遇T34、KV之内的坦克,其连一级装备的37毫米反坦克炮对其没有任何威胁。除了靠众多步兵不怕死的冲上去扔集束手榴弹以外,就几乎没有办法对付。

如果德国士兵在开阔地手持手榴弹,冒着苏联坦克机枪的密集扫射冲锋,从根本上来说和自杀也没有大的区别。

苏联坦克手非常勇敢(反正投降也是进死亡集中营)!他们在被德军包围以后,往往也死战不退。甚至苏联坦克履带被击毁以后,坦克手就把坦克作为炮台使用,阻挡住一个排连的德国步兵。

实战中,由于坦克部队多被编组起来作为拳头部队使用,德军步兵师多装备数量很少的自行火炮和反坦克炮。更多的时候,德国步兵在没有任何重武器的情况下遭遇强大的苏联坦克部队,伤亡累累。

德国军方强烈需要大量装备,由步兵携带的轻型反坦克武器。

-----------德军士兵手中的铁拳

在军方的迫切要求下,德国的兰格韦勒博士在1942年生产出了RPG的祖先,铁拳100式30毫米火箭筒,1943年投入德军使用,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实战火箭筒之一。

铁拳的原理非常简单,它本质上就是一个火箭助推的榴弹发射器。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钢制火药管提供反坦克榴弹的出膛动力; 插在火药管前的是反坦克榴弹枪。

发射的时候,步兵扣下火药管外的发火针,启动冲击帽点燃管内的推进火药,使反坦克榴弹离开发射筒,弹簧尾翼随之展开,使其 稳定飞向目标爆炸。凹型的爆破部内含高爆炸药,其能贯穿150毫米的装甲。由于火药管是中空的,因此推进火药的气流可以从火药管后部冲出,使它完全没有后坐力。铁拳的发射姿势比较特别。比较有经验的发射者将其夹在右腋下,左手固定方向,弹头向上,射出后利用抛物线攻击坦克顶部。坦克顶部装甲最为薄弱,一旦被击中,就算是防御力超强的重型坦克也会立即报废。这种类似于迫击炮的弹道方式非常有效,铁拳的扬名更多的还是因为其独特的攻击方法。

另外,铁拳当然也可以放在右肩上水平发射,这样命中率更高。

早期型号的铁拳的优点在于重量轻、使用方便、威力大(近距离可以击毁当时世界上大部分坦克),而且造价非常低廉,易于大量制造。它的缺点主要是射程较近,一般不超过100米,只能在相对较近的距离使用。相比靠步兵上去扔集束手榴弹,铁拳还是要安全的多。

铁拳的操作非常简单,普通士兵只要看看说明书,练习几次以后就可以熟练使用。它的长度很小,非常适合步兵隐蔽携带和偷袭作战。

盟军坦克手回忆:我们很难发现使用铁拳的德军士兵。他们可以在小树丛、楼房、散兵坑,甚至下水道等任何地方发射。我们一般只有在被击中以后,才能知道他们的存在, 那时候已经太晚了。

铁拳在德军中大量装备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它大大提高了德国步兵反坦克能力。一时间东线和西线无数盟军和苏军的坦克,被这种简单廉价的武器击毁。

原本苏军坦克可以不带步兵长驱直入的冲锋和突击,德军步兵的反坦克手雷很难对他们造成威胁。但现在城镇中哪怕只有一个排的德国步兵,苏军坦克部队也不敢擅自进入,因为德军士兵在近距离有可以摧毁他们的铁拳。

后期苏联坦克开始大量搭载步兵作战(苏联没有装甲运兵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付德军铁拳火箭筒手。只是苏联步兵在坦克上非常容易遭到火力的杀伤,伤亡率极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西线的1945年,英军一个坦克连曾经被一个装备铁拳和st44突击步枪的德军三人小分队阻挡了4个多小时。几辆英军坦克面对复杂地形不敢贸然前进,必须等待英军步兵赶上来才可以。只要有哪怕一枚铁拳可以使用,就可以击毁它们。

在法国和荷兰比利时复杂的地形中,德军士兵依靠隐藏和突袭,用坦克击毁了盟军数百辆防御能力平平的各型坦克。盟军的指挥官抱怨,一个几美元的铁拳就可以击毁我们几万美元的坦克,我们的损失太大了。

初期的铁拳30型号火箭筒的威力不大,实际射程也只有50米左右(较远距离打不准)。由于初期榴弹设计比较原始,在击中苏联T-34之内的倾斜装甲,往往会被弹开。在1944和1945年初,德军又对铁拳进行改造,先后发明出更为成熟的铁拳60式火箭筒,还有最终完结版本的铁拳150式44毫米口径火箭筒。

150式有效射程达到了150米,破甲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到150至200毫米垂直厚度(当时T34正面装甲不过45毫米,虎式也不过102毫米),造价能为低廉,使用也非常简单,成为非常有效的单兵反坦克武器。

可以说,除了破甲能力强以外,造价低廉和容易制造是铁拳最大的特征。

单单以容易制造来说,1943年8月铁拳30式刚刚投产的第一个月就生产10万枚,而在二战中主要使用的60型号仅仅在1944年12月,一个月时间就生产了130万枚,足以让人叹为观止。铁拳的三种型号在二战结束前共生产了超过670万枚,比盟军坦克总数高出几百倍,真是廉价有效的好武器。

铁拳的广泛装备和简单操作,大大改变当时德国步兵面对对方装甲武器的态度。德国步兵在工事,复杂地形和城镇里面开始对敌人的坦克具有相当强大的杀伤力。盟军的装甲部队攻打这些区域,往往损失极为惨重。

以最后的柏林战役为例,苏联红军在柏林城防战虽占有绝对的优势,仍然损失了2156辆坦克和30万士兵。德军在柏林的坦克很少(仅有1000多辆),德军大部分反坦克作战都是由步兵完成。相当一部分苏联坦克,都是被狂热的党卫军步兵和希特勒青年团在城市的废墟中击毁的,他们使用的主要武器就是简单有效的铁拳。

铁拳狠狠击中了苏联和其他的盟国。

--------柏林城市战中,一个德国步兵就可以摧毁一辆敌军的坦克。苏军在柏林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RPG的早期型号

铁拳的巨大成功震动了世界其他国家,作为对手的苏联人也深受刺激。他们的陆军同样面对着,强大且高素质的德军装甲主力部队!苏联传统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只是反坦克枪。

早期苏式捷格加廖夫设计的PTRD和西蒙诺夫设计的PTRS反坦克枪,可以有效对付德军装甲比较薄弱的1、2型坦克,也可以勉强打伤德军3型坦克。

随着德国坦克制造技术的发展,德军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大幅度提升,作战主力也以4型和黑豹式坦克为主力。苏联反坦克枪,对德军4型和虎豹式坦克基本够不成任何威胁。

深感头疼的苏联人在见识到铁拳的威力以后,在1945年开始仿制德国的铁拳100式44毫米火箭筒,并且发明了自己的型号РПГ-1型(RPG-1)火箭筒。

РПГ-1是大名鼎鼎的RPG-7的早期型号,从本质上说,РПГ-1和铁拳100式的主要性能没有什么不同,是几乎一样的仿制品。

它的作战距离大约100米之内,垂直破甲能力不超过200毫米。

二战很快结束,冷战随即开始。

各国军事科技的进步飞快,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

二战后,美军参加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其主战坦克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升级。

对面升级后的美军坦克,RPG-1型火箭筒已经明显过时,不能满足实战需要。

苏联在50年代初期在RPG-1的基础上研究出РПГ-2型(RPG-2火箭筒)。

2型和1型有很大的不同,苏联工程师作出大幅度的先进技术改进,很大程度上提到了其战斗力。

它的破甲能力更强,打的更准,使用也更为方便。

--------RPG-2火箭筒,在中国的名字是56式40火箭筒,老40式火箭筒。

РПГ-2射程大约100米,发射超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在近距离可以有效的摧毁当时西方世界主要装甲目标。

РПГ-2从50年代初期开始大量苏军装备部队,直到60年代都是苏联制式班用反坦克武器。苏联РПГ-2生产数量非常大,曾经大量出口到华约国家和中国。

在朝鲜战争吃了美军坦克大亏的中国,也从1956年开始仿制RPG-2型火箭筒,命名为1956式40火箭筒,并且大量装备部队。

在朝鲜战争中,面对美韩联军1600辆以上的坦克装甲车辆,志愿军仅能依靠一些缴获国军的美式巴祖卡火箭筒、无坐力炮和其仿制品。这些反坦克武器数量少,性能差,使得志愿军几乎无法对付美军的坦克。

第四次战役围攻砥平里战斗时,美骑兵第1师第5团增援被围的美步兵第2师第23团。志愿军阻援部队第40军第119师顽强阻击,击溃了敌人增援步兵,却因缺乏反坦克武器,第119师对美军坦克却无可奈何。最终,美骑兵第5团20余辆增援坦克冲人砥平里,大大加强了敌人防御力量,导致该战役失败。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东线第20军第172团,歼灭已经被围困在下碣隅里的美陆战第1师时,一度很顺利,连续攻下地堡。但因缺乏反坦克武器,在美军大量坦克的冲击下,志愿军遭受极大杀伤。而美军步兵,则在坦克引导突围逃跑。

朝鲜战争初期,美军多处于防御地位。根据支援军老兵回忆,由于明知志愿军缺乏反坦克武器,美军坦克多围成一圈,成为防御火力的中坚力量。进攻的志愿军如果不能消灭这些坦克,就很难歼灭被围的美军步兵。

志愿军对于反坦克武器的需要非常强烈,曾经向苏联提出需要大量最新式的РПГ-2火箭筒。不过,苏联一是考虑到现役装备不能出口的惯例,二是怕火箭筒落入美军手中泄密,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也没有提供。

1954年9月,彭德怀、刘伯承率军事代表团赴苏联观摩核实爆攻防对抗军事演习,在布尔加宁首次看到了参演部队装备的РПГ-2火箭筒。当彭德怀看到苏方向中国提供的РПГ-2样品的优秀性能时,忍不住感叹:“如果当年志愿军有这种武器该多好啊!”

1955年1月11日,在中方强烈的要求下,苏方以政府换文方式开始向中国提供РПГ-2火箭筒的技术资料和实物。

1956年改火箭筒由著名的中国547厂承制成功,并于当年定型,随后大量装备部队。

1961年547厂的火箭筒产量为3020具,1962年达到10019具,其他诸如197厂也有很大的产量,基本满足了部队装备的需要。

中国的编制和苏联基本相同,每个步兵连都有火箭筒班。

这个型号的火箭筒,在中国参加了援越抗美和中印战争。

在中印战争中,解放军士兵对56式40火箭筒反映相当不错。40火箭筒体积小,重量轻,非常适合中印边境的山地作战。而当时中国装备的57毫米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虽然射程远,精度高,但炮和弹药重量都很大。在中印边界的高原高山缺氧地带,造成士兵负重过大。

在这些缺氧地区,人的体能仅相当于平地的一半左右,行军速度和负重能力要低一半。印军普通步兵只被要求带一把步枪和130发子弹,而印军士兵仍然不堪负重,一般只背一条50发的空投子弹袋。

中国无坐力炮排每个士兵负重都高达到35公斤,造成这些士兵极为疲劳。就算这样,每个排也不过能携带20发炮弹。56式40火箭筒则轻便的多,非常适合高原山地作战。

在无风情况下,56式40火箭筒射击非常准确。有经验的射手100米内可以大中胸靶大小的目标,曾经有9发火箭弹消灭印军10个地堡的战例。56式40火箭筒发射超口径弹,威力不小!地堡被它击中后,往往被炸得碎石、残肢、机枪零件满天飞。由于火箭筒比无后坐力炮机动性好,野战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冲,及时进行火力支援。如某连火箭筒班班长黄绪林,冲击时在50米距离上击毁拦阻我步兵的机枪一挺,后又击毁正准备逃跑的106.7毫米迫击炮一门,牵引车一辆。

不过,56式40火箭筒也并非没有缺点。它的后喷火方面缺点,在中印战斗中暴露特别明显。在复杂地形上,56式40火箭筒使用影响受这个后喷火的限制。

56式40火箭筒后喷火焰较长,一般要求射手四周一米距离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同时射手身体于火箭筒的夹角也不能小于40度。不然高温火焰,很有可能被障碍物或者地面反射回来,烧伤射手本人。实战中,这种需要很多时候无法满足。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敌人,宁可自己腿部被烧伤,也坚持向敌人开火。

瑕不掩瑜,中印战争中,解放军官兵认为56式40火箭筒是最优秀的一种武器,非常实用。


萨沙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苏制RPG-2型无后坐式火箭筒,并仿制成功了56式40毫米火箭筒。该火箭筒的战斗全重仅为51式火箭筒的1/3,但在破甲威力和有效射程等方面均不及后者。56式40毫米火箭筒于1956年设计定型,同年装备部队。该火箭筒是我军批量装备的第一种步兵火箭武器,适用于山地丛林作战,对敌坚固掩体、轻型装甲战车特别有效,很快成为我步兵连的主要破甲攻坚武器。从此,我军步兵结束了依靠炸药包、爆破筒炸碉堡和坦克的历史。在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苏珍宝岛冲突和抗美援越作战中,56式40毫米火箭筒屡建奇功,深受部队官兵喜爱,战士们说:“40火箭筒棒极了!”

56式40毫米火箭筒之所以称其为火箭筒,是由于它采用了火药燃烧后喷射气体的反作用冲力弹头提供飞行动能。它没有现代意义的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就是发射筒本身。火药包固定在弹尾部,从筒口插入发射筒,击发后火药燃烧,火药燃气从炮尾高速喷出,其反作用冲力使弹获得飞行动能火箭弹头部为空心装药聚能战斗部,尾杆上装有用弹簧片制造的稳定翼。

△RPG-2

随着坦克的不断改进,其防护装甲增加了厚度、改变了角度,机动性和火力也有所加强,56式40毫米火箭筒很快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射击距离近,一个射击位置只能发射一发,且不能修正瞄准点。二是威力偏小,加上采用弹底机械引信,灵敏度低,更削弱了破甲威力,在1969年珍宝岛反击战中不能击穿苏制T-62坦克。三是由于所采用的火药是3号小粒黑药,其能量受气温影响较大。加之瞄准机构粗糙、瞄准精度差,特别是在卧姿射击时不易瞄准,所以实战射击精度较差。四是火药能量利用率太低,未经适当膨胀即排出筒外,弹头初速低。

60年代中期,56式火箭筒得到改进,改进后称为56-1式。在其头部加装防滑帽,并改进发射装药和发射筒设计,威力提高到120毫米/65度,射程提高到150米。改进后的56-1式火箭筒威力提高不明显,发射筒和引信可靠性低,其他方面也没有太大改进,最终没有大量装备。


贞观防务


56式40毫米火箭筒是前苏联RPG-2型火箭筒的仿制型。1956年定型装备部队。



该火箭筒采用了火药燃烧后的喷射气体的反作用冲量为弹头提供飞行动能,它没有现代意义的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就是发射筒本身,火药包固定在弹尾部,从筒口插入发射筒,击发后火药燃烧,火药燃气从筒尾高速喷出,其反作用冲量为弹获得飞行动能;弹头部是80毫米的空心装药聚能战斗部;尾杆上装有用弹簧片制造的稳定翼。口径40毫米,全重4.55千克发射筒重2.75千克,弹重1.8千克



经过 1954年,冷战阴云使得战后世界重新划分成相互敌对的两大阵营,联邦德国的加入使得北约成员国数量在当年达到了15个,前苏联针锋相对地组建了华沙条约集团。与此同时,台海也出现了紧张局势,新生的人民政权再次面临侵略战争的威胁。为应对可能的外来突然袭击,中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迅速着手实行军事一体化,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武器型制的统一。对苏式武器的大规模仿制随即开始,包括引进苏军现役装备的制造图纸和资料,在苏方专家协助下建设军工企业等等。1954年9月,彭德怀、刘伯承率军事代表团赴苏联观摩核实爆攻防对抗军事演习,在布尔加宁首次看到了参演部队装备的РПГ-2火箭筒。1955年1月11日,苏方以政府换文方式开始向中国提供6种枪炮的技术资料和实物,与朝鲜战争初期售予中国的二战旧武器不同的是,此次提供的基本都是苏军现役的新型号,其中除СКС45半自动步枪和АК47自动步枪外,还首次提供了РПГ-2。当年苏方一是考虑到其现役装备不能出口的限制,二是为防止落入美军之手而泄密,向志愿军提供的36个师装备中并没有这种武器。因此志愿军出国作战时,全军只有少量缴获的美制60毫米、88.9毫米“巴祖卡”火箭筒和57毫米无座力炮作为反坦克火力,尽管在1951年上半年紧急生产了仿自“超级巴祖卡”的51式90毫米火箭筒,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战场需求,很多时候只能靠反坦克手榴弹和炸药包来对付美军坦克,失去了很多致胜机会。因此当彭德怀看到苏方向中国提供的РПГ-2样品时,曾感叹道:“如果当年志愿军有这种武器该多好啊!”1955年4月19日,彭德怀和聂荣臻联名向党中央报告部队装备和兵工生产情况,指出1952年以前苏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图纸,是与我军当时在役装备相配套的,国内军工厂从1953年开始仿制生产的也都是这些苏式武器,虽然它们在苏军中都已淘汰退役,但如近期发生战争,我军势必仍以手中的这些旧式武器作战,而新型枪炮从试制、投产到部队换装需要一定周期,因此提议当年仍延续旧有型制,1956年再根据国际形势决定是否按新图纸生产。经仔细研究,党中央批准了彭、聂的这一报告,并没有立即安排仿制生产前苏联转让的6种新型枪炮。因此,56式火箭筒直至1956年才由547厂承制成功,并于当年定型,被命名为“1956年式40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筒”。虽然这种武器发射筒本身为筒状,但发射原理与火箭并无关系,РПГ在俄文中也只是“手持反坦克榴弹发射器”的缩写,至于后来西方表述的RPG(“火箭助推榴弹”的英文缩写)则是与РПГ-7的火箭助推原理相对应的,为什么国内称56式为“火箭筒”,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该武器是用以取代51式火箭筒的缘故,与仿自АК47的56式冲锋枪称为“冲锋枪”而不是“自动步枪”是一个道理。在实际划分中,是把这类武器划归轻型火炮一类的。“一五”期间547厂共生产56式火箭筒633具,1961年产量增加到3020具,1962年达到10019具,1963至1965年期间,该厂还生产援外用56式火箭筒5700具。此外,197厂也生产了1.8万具。配套火箭弹的试制工作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于1955年在282厂开始,1957年定型,命名为“1956年式40毫米火箭破甲弹”。除282厂外,还有342、543、牡丹江机床厂等厂家生产过该型火箭弹。





56式40毫米火箭筒从整体来看,包括发射筒和火箭弹两大部分,前者赋予火箭弹初始方向并实现点火功能,后者被发射出去后击中目标产生破甲杀伤效果56式火箭筒采用与无后座力炮类似的平衡抛射原理,发射筒为敞开式,本身又可分为筒身和发射机两部分。筒身由高强度无缝钢管车制而成,内部光洁,并镀有抗烧蚀的铬层。整个筒身内径前后一致,筒尾也没有膨胀腔,发射时药管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直接从筒尾喷出。不过发射筒外径并不完全相同,口部和尾部为了保证强度,相对较厚,筒身中后部直径较细,但有几道较粗的突起部分,用于焊接背带环和安装隔热护筒。筒口上方还开有一个定位缺口,用来在插入火箭弹时为弹体定位,保证火箭弹上底火部分刚好对准击针。发射筒上部焊接有钢板冲压成型的准星座和表尺座,座内设有弓形弹簧片,用于支撑准星和表尺。方形准星宽3毫米,和表尺一样都是由钢板冲压折弯成型,然后用轴销固定在准星座和表尺座上。框形表尺上有3个缺口,自上而下在缺口下方分别刻有150、100和50三组数字,对应150米、100米和50米三种射击距离。准星和表尺可以分别向后和向前折叠在筒身上,防止携行时磕碰损坏。其最大缺点是准星和缺口上未设荧光点等辅助夜瞄装置,在光照条件欠佳时难以使用。发射筒左侧前后分别焊有钢丝弯成的“[”形背带环,用于安装背带,利用后者可以像携带步枪一样把火箭筒斜挎在身上。发射筒中部装有隔热护筒,最早护筒材料是木质的,后期多为酚醛树脂注塑成型,也有用玻璃钢制作的。护筒为对称的半圆形两瓣,其内表面有三道突起,用以与筒身表面之间形成空隙,防止金属筒体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护筒上。隔热护筒左右对称地卡在发射筒上,护筒前部有让位缺口,刚好卡进表尺座内,因此不会相对于发射筒转动,护筒外表面前后各有一道环槽,用于安装环形固定卡子,后者由钢板弯曲而成,两头分别焊有螺母座和螺钉座,将螺钉紧固后,即将隔热护筒固定在筒身上。



与56式火箭筒配套的1956年式40毫米火箭破甲弹亦采用平衡抛射原理,虽名为火箭弹,但弹体内并没有火箭发动机,也没有69式火箭弹那样的助推火箭,其动力来源为一个圆柱形发射药管。由于无火箭发动机,又使用机械触发引信,因此这种火箭弹结构较为简单,主要分为弹体部分和发射药管两大部分。超口径弹体直径为80毫米,自上而下分别为风帽、弹体外壳、药形罩、主装药、隔板、传爆药、传爆药壳体、衬套、引信、下弹体、定位销、尾管、尾翼、尾翼箍、底火座、底火、传火药和保护盖组成。该弹采用单锥形、等壁厚的紫铜药形罩,梯黑50炸药,隔板用多层厚纸板制成,隔板底部的传爆药为特屈儿,传爆药底部装有箭-2机械着发引信,传爆管向上插入传爆药的底部孔内。弹体部分全部由薄钢板制成,因此这种火箭弹的重量偏大。风帽是钢板冲压成的锥形体,为便于加工,尖部为小直径半球形,锥面压有多道竖向加强槽。弹体为圆柱形薄壁管状结构,上部与风帽及药形罩通过卷边铆合的工艺压接在一起,药形罩下压有梯黑50主装药柱。隔板和传爆药压在圆台形的传爆药壳体内,中间有引信孔,为了提高强度,孔内还装有衬套。整个传爆体组件安装于主装药下部,由弹体压紧。至于弹体外壳与下弹体,则是通过壳体上压出来的粗螺纹旋接在一起的。下弹体为薄板冲压成的圆台形状,底部有引信室,引信底部装在引信室内,并被压紧。下弹体与尾管压接在一起。尾管由薄壁钢管制成,内部中空,外部压成平面,截面为正六边形,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尾管的刚度,防止受力时变形。在下弹体稍靠后的位置上,焊接有一个片状定位突起,与筒身前端的定位缺口配合,可以使火箭弹定位。尾管的底火座前均布焊接有6片矩形的尾翼片,材料为带有相当弹性的薄钢片,平时依次环绕叠合在尾管周围,前面用钢丝制成的尾翼箍套住,这样火箭弹才能装入发射筒。但装进发射筒的同时,尾翼箍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向前脱落,翼片在自身弹性作用下自动张开,抵住发射筒内壁,避免火箭弹滑落。发射后,只要尾翼片脱离筒壁约束,就会自动弹开,保持火箭弹的飞行稳定。尾管的尾部铆压有铝合金制成的底火座,座尾有一小段螺纹连接段,用于连接发射药管,平时未装药管时,这一部分旋有保护盖。底火座内有个“L”形通孔,其中靠近底火座外圆的孔内装有底-6型底火,与之垂直的孔内则装有传火药,一直通到座尾的螺纹连接段,确保顺利点燃发射药管。药管本身为圆柱形,主体为一个厚纸管,与弹体连接的一端带有钢板冲压的带螺纹的加强盖,内部分层装有6层2号小粒黑火药,每层都用纸板隔开,最底部装有多层的纸塞垫,这种装药结构目的是使发射药逐层燃烧,保证最大膛压不至于过高。为防潮并提高强度起见,整个发射药管表面都涂有硝基清漆


HMSVICTORY


1955年4月19日,彭总和聂总联名向报告部队装备和兵工生产情况,指出1952年以前苏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图纸,是与我军当时在役装备相配套的,国内军工厂从1953年开始仿制生产的也都是这些苏式武器,虽然它们在苏军中都已淘汰退役,但如近期发生战争,我军势必仍以手中的这些旧式武器作战,而新型枪炮从试制、投产到部队换装需要一定周期,因此提议当年仍延续旧有型制,1956年再根据国际形势决定是否按新图纸生产。56式火箭筒1956年才由547厂承制成功,并于当年定型,被命名为“1956年式40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筒”。虽然这种武器发射筒本身为筒状,但发射原理与火箭并无关系,RPG只是“手持反坦克榴弹发射器”的缩写,国内称56式火箭筒,与仿自АК47的56式冲锋枪称为“冲锋枪”而不是“自动步枪”是一个道理。在实际划分中,是把这类武器划归轻型火炮一类的。当时共生产56式火箭筒633具,1961年产量增加到3020具,1962年达到10019具,1963至1965年期间,该厂还生产援外用56式火箭筒5700具。然后又生产了1.8万具。后命名为“1956年式40毫米火箭破甲弹”。我国一共生产了千万具56式和69式(同为40MM)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没有具体数目了,其战绩统计也是两者一起的具统计60年共击毁10万辆左右各式装甲车、坦克、车辆,延用到今天。其中最厉害的战绩是打爆M1A1主战坦克,但是直说40火,不知道是56式还是69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7a2db7fcd9cff1d0dc5bd3d26155a1b7\

重庆春风摩托


我曾在 部队里就是4O火箭筒兵。据连长讲当时一发40弹需125元人民币。很贵的我当兵是对越自卫反击后入伍的。实战打把也只打了两发。先是连长示范。我们吓死了。后连长命令每人必须实打。实打后什么也不怕了。4O实较距离300米.最远距离5OO米。打旦克是弹到旦克里空间爆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