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进攻中欧维也纳城的失败为什么是土耳其人从进攻转入防御的开始?

用户6025437914441


维也纳围困战的失败,土耳其人不仅仅是转入了防御,而是整个奥斯曼帝国从此以后在衰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奥斯曼帝国攻打维也纳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1529年围攻维也纳,因为天降大雪导致了失败。这个是第二次,也是奥斯曼特意为避开大雪而精心准备的一次,要了解问题的真相,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前因后果,下面我就来一一讲述。



(奥斯曼军队围攻维也纳)

1683年维也纳围攻战简述

如果说君士坦丁堡是亚欧之间的咽喉,那么维也纳就是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地处中欧腹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要想进军中欧和西欧,维也纳是绕不开的一个点,当时的奥斯曼帝国集中了十三万大军(号称三十万,看来中外都有这个习惯)于1683年7月14日开始围困维也纳,当时的奥地利王室已经全部逃走放弃了维也纳,奥斯曼军指挥卡拉·穆斯塔法·巴沙以为可以轻易得手便没有立即进攻,而是下令在城下修整了十天。没想到十天后发起的第一波攻势很快被坚强的维也纳人打退,奥斯曼帝国接连发起波进攻依然不奏效,战事陷入了胶着状态,攻城部队疲乏,但是城中粮食和水也陷入了短缺,如果耗下去,奥斯曼帝国的获胜几率肯定更大。就在这时整个欧洲的救世主—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率领的以翼骑兵为主力的七万神圣同盟军来了,这一来彻底扭转了局面,奥斯曼帝国两头被堵,到最后直接成了大溃散,维也纳之战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胜利结束,奥斯曼此战之后却一步步沦为了“西亚病夫”!


(波兰翼骑兵)

维也纳之战失败的原因

1、奥斯曼帝国为了防止1529年的失败重演,等待了18个月,特意选择在春天行动,但是18个月的时间也给了哈布斯堡王室们外交和准备时间,他们不停的游说欧洲各国,使得当时的法兰克福王国和波兰立陶宛王国都倒向了自己,大大增强了力量。

2、号称三十万的攻城部队其实只有十三万人,其中只有五万人是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其余大部分是作为支援力量,锐气不足。


3、攻城火炮不足,奥斯曼帝国虽然携带了数百门火炮,但都是小口径火炮,对维也纳坚固的城墙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也难以打开缺口。奥斯曼采用的挖地道战术也因为维也纳城内一个面包师的恰巧发现而宣告玩完。

3、帝国军队到达城下却没有立即进攻,而是修整了十天,错过了最佳机会,最后一拖再拖导致兵心涣散,士气大挫。

4、在波兰人来以后战术错误,维也纳被围困多日,即将破城,而作为首领的卡拉·穆斯塔法·巴沙却下令兵分两路,削弱了攻城力量,导致最后城也未破还全军覆没。


(奥斯曼军队攻城图)

维也纳之战为什么成为了奥斯曼帝国转折点

1、维也纳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胜利的意义极其重大。奥地利解围战的胜利是欧洲各国第一次联合打败奥斯曼帝国取得的大胜利,这极大的增强了欧洲人的信心,也促使中东欧各国组成联军,这使力量的天平逐渐向欧洲倾斜。

(神圣罗马帝国地图)

2、维也纳之战后,奥斯曼帝国在接下来的四年连续遭遇失败。奥地利人乘胜占领匈牙利,威尼斯人也直接将摩里亚半岛纳入了自己的商业帝国,而崛起的莫斯科公国最后则成了奥斯曼人的噩梦,奥斯曼人在欧洲的势力被逐步驱赶出去。


(全盛期奥斯曼帝国版图)

3、攻击维也纳本就是奥斯曼帝国最后的挣扎。17中叶,奥斯曼帝国盛极而衰,国内矛盾重重,进军欧洲是他们转移矛盾,企图起死回生的救命稻草,这次惨败直接让奥斯曼帝国的复兴计划落空了。

4、维也纳之战加剧了奥斯曼帝国内部矛盾和分裂。此战之后,穆罕默德四世被逼退位,苏莱曼二世即位,在16年间奥斯曼换了四任苏丹,帝国每况日下。码字不易,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亲们不要吝啬手中的赞哦!有不对和不足的地方还请留言指点,谢谢啦!



军武吐槽君


先从战术和武器装备上来讲,1683年维也纳围城战失败标志着奥斯曼帝国自15世纪中叶(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算起)以来横扫欧亚非、屡试不爽的“大兵团碾压式打法”(跟人海战术还有些区别)走到了尽头。

想当年帝国鼎盛时期,奥斯曼军队动辄数十万重兵压境,经常吓得欧洲对手还没打仗就胆战心惊——1683年维也纳被包围前夕,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也一度被吓得扔下首都军民自个先溜号了。

但问题在于,奥斯曼军队曾威震3大洲的炮兵16世纪时就已落伍,而今要对付欧洲发展成熟、功能完善的棱堡防御体系更是好比“蚂蚁啃骨头”。十几万奥斯曼大军进抵维也纳城下后,用大炮轰了快2个月也没占到什么便宜。随后改为挖地道,准备爆破城墙打开缺口冲进去,结果让城内守军发现也挖了条地道加以反制,战局又一次陷入僵持。

到头来,土耳其人也没招了,只能继续长围久困打算把奥地利人都困死、饿死。就这么折腾了将近3个月时间,经过教皇紧张协调,10年前曾大败奥斯曼军的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统领援兵赶到,奥斯曼军苦战不支大败而归。

维也纳之战表明,奥斯曼帝国除了兵力稍占优势外,在战术、火力、官兵素质等各项要素上已全面落后于欧洲。起码在骑兵方面,土耳其人已经敌不过波兰翼骑兵。

以炮兵为例,1453年奥斯曼军队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口径巨炮将重达半吨的石弹重创了君士坦丁堡的坚固城防,从此奥斯曼大炮就成了整个欧洲城防要塞的梦魇。

可是等到维也纳之战时形势已发生逆转——欧洲各国汲取30年战争的经验,效仿瑞典模式推行军事改革,并着力提升火炮技术和加强炮兵建设。当时维也纳守军拥有370火炮,而奥斯曼军只有不到150门,这还不算后来扬·索别斯基所率援兵配备的火炮。而土耳其人最终败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设在多瑙河心小岛的炮兵群被对手打哑,己方支援火力锐减所致。

第二个方面则存在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等领域。众所周知,奥斯曼帝国属于典型的军事扩张型强权帝国,对外征伐、掠夺就是历代苏丹维持大小封建领主忠诚、转移内部矛盾的主要途径,而其内部的工商业力量始终没能发展壮大进而演变成新兴资本主义。

再加上宗教、民族矛盾不断积累、激化,整个奥斯曼统治集团(包括所谓的土耳其新军-耶尼色里军团)也愈发保守、腐朽,最终变成了一群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清朝八旗军不也是这样么?另外,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也让之前控制着传统欧亚商路的奥斯曼帝国收入大大减少。

而维也纳之战的军事失利一下子引爆了奥斯曼帝国内部积存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此后近20年间奥斯曼军被欧洲国家打得节节败退、失地千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老大帝国的“虎皮”一旦被撕破,不仅对手越战越勇,而且自己人的信心和战意也会大为衰退,到头来“战略转进”成了习惯还学会了自我安抚:反正俺们帝国版图辽阔,丢掉给异教徒也不算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