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何死在叛徒之手?

刘秉福


陈玉成为何会死在叛徒之手,我们先把寿州城活着的陈玉成与天京之变时死去的杨秀清做一个对比。

二者的相同点就是,无论就韦昌辉,还是苗沛霖,都可以说,他们发动了一次相对于敌对方领袖的斩首行动。

然而,韦昌辉杀了杨秀清,自己弄得灰头土脸,最终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而苗沛霖呢,他发起的斩首行动却颇为成功,不但擒获了敌方主帅陈玉成,还把他麾下的三千精兵收为己用。

为何这两人发动同一类型的事件,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天京之变。

洪秀全韦昌辉联合起来,斩首杨秀清后,他们勾勒的种种蓝图,必然没有在强敌环伺的境况下,设计一场那么大规模的,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屠杀。他们理想的状态,自然是兵不血刃的接管原属于东王的势力。“主”还是洪秀全,不过换了个军师而已。

然而,他们并不是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东王府的人在杨秀清死后与之的互动如何呢?

作为东王旧部,其实有两个选择,第一种,在四敌环伺的情况下,基于太平天国的利益,他们应该放下仇恨,接受杨秀清已经死亡的现实。然而,这随之会面对另一个现实,就是,他们将逐渐远离权利中枢,因为,以杨秀清为中心的权利分配格局将不复存在。

《贼情汇纂》记载,“杨贼信任之 ,同恶相济 ,凡有机密事 ,皆引谦芳及李寿春计议 ,权势在韦石二贼之上,伪侯相之侧目。”这样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

与大局有利,与小集团利益不符,东殿人马怎么做的呢?自然是神马大局,神马强敌环伺,那都统统是浮云。他们高举着为东王复仇的大旗,以傅学贤为首,“自峨嵋岭扎营至虎贲仓”与天王北王的军队斗了个旗鼓相当,内讧愈演愈烈,大屠杀终于不可避免的蔓延开来。

民国时期,说起1856年那场太平天国内部的大悲剧,一般以“内讧”称之。建国后才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用了“天京之变”、“天京事变”的。显而易见,用“内讧”定义更为准确。

随后,我们再看看陈玉成走寿州。

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庐州陷落,陈玉成率三千精兵走寿州投苗沛霖,英王入城,部下扎营寿州城外。两日后,苗沛霖的侄子苗景开发动奇袭,趁夜色抓住陈玉成,随后连夜送往颍州江口集苗沛霖的大营。第二天,陈玉成部下余安定出马,去寿州城外说合,终于说得三千精兵投效。于是,苗沛霖兵不血刃,接管了原属于陈玉成的人马。

按照传统忠孝节义的理论,这三千精兵该如何做呢?自然是冲冠一怒为蓝颜,豁出去不要命,也要抢回领导陈玉成。事实上,陈玉成的友军和其他部下也尝试了这种做法,张洛行、江台凌,马融和都齐集江口集外,准备营救英王。

然而,此时的英王已经不再是三河大捷中的英王,也不是二破江南大营中的英王。他的势力衰弱的厉害,与其跟着这样一个英王辗转征战,还不如就干脆投了苗,也算有了容身之所。神马义气,神马忠心,神马英王是一手提拔他们的领导,那都统统化为了浮云。

所以说,斩首行动及其后续计划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韦昌辉+洪秀全pk杨秀清残部,实力并不占优势,所以斩首行动虽然成功了,后果却一发而不可收拾。而陈玉成pk苗沛霖,显然陈已成丧家之犬,于是,本该他最忠心的部下便集体转投了苗。

陈玉成被俘后,三千精锐的不作为,才是他死于叛徒之手的最终原因。


雁小驴


湘军名将胡林翼说过:“贼中精锐,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虑耶!”这句话中的“四眼狗”指的就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陈玉成,广西藤县人,因两眼下有痣(也有说是因幼年用艾草治病留下疤痕),远远看去如同有四只眼睛一般,被清军蔑称为“四眼狗”。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陈玉成正是这样一位少年英雄。陈玉成14岁跟随叔父陈承瑢投奔太平军,成为“童子军”中的一员。在童子军中他苦练武艺,凭借一身好枪法很快便成为了童子军的首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陈玉成被提升为“左四军正典圣粮”,主管军粮,相当于高级司务长。陈玉成第一次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始于1854年太平军第一次“西征”,武昌围攻战中,18岁的小将陈玉成率领五百多名太平军攀城而上,奋勇先登,第一个杀上武昌城头,首建头功,被提升为“殿右三十检点”。

1856年,清军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向天京步步紧逼,时任冬官正丞相的陈玉成受燕王秦日纲统领,与李秀成一起赴援镇江。陈玉成置自身安危于不顾,乘飞舟在江上冒死扬帆飞驶,冒着枪林弹雨,抵至镇江城中,把进攻计划尽告守将吴如孝。最终,太平军内外夹击,成功解除清军对镇江的包围,瓦解了天京的围困。随后爆发的天京事变中,陈玉成的叔父陈承瑢在事变中被杀害,可陈玉成并未受到株连,反而在事变后成长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陈玉成配合捻军于1858年年底取得三河大捷,歼灭了湘军悍将李续宾及其部下六千多人,湘军为之震惊。1859年2月,陈玉成攻破庐州(今合肥),生俘清朝巡抚级大员李孟群(署理巡抚)。
陈玉成治军有方、行军有道,他在战术运用上独创避实就虚、迂回包围、灵敏快速、声东击西以及“回马枪”等一系列手段。为此,湘军统帅曾国藩对陈玉成深为畏惧,直言“自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从1860年开始,陈玉成的好运气似乎到了头,先是攻武昌不克,回援安庆无功而返,1861年9月5日,安庆被清军攻克,坐镇天京的洪秀全雷霆大怒,将陈玉成,洪仁玕革职。陈玉成由于受到处分,年轻人一时想不开,心烦意乱,枯守孤城庐州,清将多隆阿率大军前来围攻,陈玉成心里着急,恰在此时,太平天国奏王苗沛霖派人送信给陈玉成,他在密信中表示说要迎接英王到寿州,并把手下四旗人马都交予陈玉成统领。陈玉成与手下将领商谈,众人皆说苗沛霖乃反复小人,不可相信,但此时一向英明的陈玉成竟然不听劝告,一意孤行。
随后率军突出重围,直奔寿州,苗沛霖开城来迎,陈玉成不疑有诈,令两千多士兵在城外驻扎,他仅率二十多名随从入城。入城后,呆了大半天,也不见苗沛霖前来迎接,到了傍晚时分,苗沛霖的侄子苗天庆头戴蓝顶花翎一身清朝打扮走进大厅,先向英王施一礼,说:“我叔父望能与英王一起共享大清洪福!”众人闻听此言方知被出卖,皆抽刀剑欲绝一死战,被英王制止。陈玉成怒斥苗天庆:“你叔父真是无赖小人!墙头一根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如此为人,将来连一个‘贼’名也落不着。本王只可杀,不可辱。事已至此,看你如何发落!”
苗沛霖不敢见陈玉成,将其随从尽数杀害,将陈玉成押往清军胜保大营。胜保大喜过望,让他写下《自述》后,于1862年6月4日在河南延津将陈玉成凌迟处死,临刑之前,胜保的师爷喝问:“陈逆临死之前,有何话要说?”陈玉成微微一笑:“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遂英勇就义,年仅26岁。陈玉成之死完全是过于轻信叛徒苗沛霖,不过就当时太平天国的整体运势而言,他的死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是无法逃脱的宿命。陈玉成在《自述》中写道:“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算去了一半,”果不其然,仅仅两年之后,洪秀全病死,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彻底被覆灭。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历史茶坊


轻信,自古以来死于自己人手的,大都是犯了这个错误。

1861年9月,天京上游重镇安庆的失陷,给太平天国最能征善战的陈玉成带来了双重打击:一是麾下精锐主力部队在守卫安庆过程中被湘军歼灭殆尽;二是因为安庆失陷,受到洪秀全的革职处分,导致“心烦意乱”。

安庆被清军攻陷后,陈玉成原本打算到湖北德安、襄阳一带招兵买马,以图恢复实力,没想到的是,大败之后,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大部分兵将宁愿放弃远征,选择去庐州享乐。

陈玉成被迫取道英山、六安前往庐州。

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陈玉成被清军隔离在长江以北的孤军。


1862年的满清,已经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更加放手对付太平天国。加上辛酉政变之后,曾国藩受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反观太平天国,却是各自为战,力量始终无法聚到一处。1861年10月23日,安徽无为失陷,导致庐州、三河粮运断绝。

陈玉成判定湘军下一个进犯目标必然是庐州,于是分兵派马融和、捻军张乐行前往淮河以北,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邓率军远征河南、陕西。

赖文光的评价说,“此乃英王自取祸亡之由”。事实上,这个错误的分兵的决策最终让陈玉成陷入了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


清军荆州将军多隆阿自1862年2月15日开始围攻庐州,到5月13日攻克,前后历时三个月之久。这期间,陈玉成屡次派人求援,均因为清军截获,未能联系上派出的军队。

在此期间,李秀成率部战上海,杨辅清等人则在皖南与清军对峙,陈得才所部远在河南,昔日纵横沙场的陈玉成,大概深深感到什么叫“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含义了吧。

如同溺水的人总想抓住一根稻草一样,在庐州被围困期间,已经暗地投降清廷的苗沛霖派人劝诱陈玉成前往寿州整军再起,陈玉成对此竟然毫无警惕。

为了让陈玉成落入陷阱,苗沛霖派人伪装成乞丐,把信藏在竹竿中混入庐州城内,信中写道,“孤城独守,兵家大忌。以英王盖世英雄,何必为这股残妖所困。”

可以说,苗沛霖确实有过人之处,自从安庆失守后,陈玉成被洪秀全罢免,心高气傲的他,一心想要打出一口胸中的恶气。

他自己平日也经常说,“如得汴京,黄河以南大江以北,实可以独当一面。”

所以,尽管部下有种种不同意见,但陈玉成思考再三之后,还是决定前往寿州,和苗沛霖合兵一处,“本总裁自用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取,虽虚心听受善言,此次尔等所言,大拂吾意。”

当然,陈玉成也许知道自己一再丧师失地,回到天京也必定遭受更加严厉的呵斥,与其如此,不如奋力一搏。

5月12日夜,庐州失陷前,陈玉成带亲随部将三四千人,自庐州一路狂奔至寿州。

叛徒苗沛霖心中有鬼,假装有病卧床,派侄子苗景设计引诱陈玉成入城,毫无防备的陈玉成随即入城,苗景等到陈玉成入城后,突然下令撤去吊桥,来不及反应的陈玉成被抓获。

不久,被送到胜保大营,6月4日在河南延津县惨遭杀害。


最后来说说叛徒苗沛霖,这个人的一生,足以用七个字概括:反复无常的小人。

苗沛霖,字雨三,安徽凤台武家集人,生于清嘉庆年间。他家境贫寒,世代为农。三十岁时,苗沛霖考中秀才,成了一个生员。太平天囯时期,他通过办团练,一度壮大成拥众十几万的地方势力。1861年2月,他与太平军,捻军联合进攻寿州,但是他看到取胜无望,马上又投降清军。1862年1月,他再次叛清,仅仅两个月后,又再次倒戈降清,并联合清军大败太平天国与捻军于颍州。苗沛霖三次反清,两次变节,反复无常,陈玉成曾怒斥苗沛霖:“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耳!”

果然,一年半后,1863年5月,苗沛霖再次起兵反清,并在凤台誓师,称:我辈所为,终难一死,不如先发制人。”

11月,僧格林沁由山东回师,把苗军围困在蒙城,苗沛霖在突围时被杀死于乱军中。


小奔说史


陈玉成(1837年-1862年6月4日),广西藤县人,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骁勇善战,被封英王。原名陈丕成,洪秀全赐名玉成。他两眼下有痣,远望如四眼。1862年为太平天国叛徒奏王苗沛霖诱骗中计,解送清营。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年仅26岁。据说陈玉成临死之际仰天长叹:“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便去了一半。”

以下是1973年一部连环画对陈玉成生平的简要描述:


了不起的联盟小姐姐


因为大意失荆州!

英王陈玉成(1837~1863年,享年26岁),与忠王李秀成是天军后期最重要的两个名将。他的精锐主力在守安庆时,已被清军干掉了,仅余三千残部。他退守庐州,又被清军围困,在苦撑待变无望时,被迫率部突围到寿州投奔奏王苗沛霖。此时苗氏已决定降清,而陈玉成对此一无所知,被苗氏设计擒拿,并招降了陈的三千残部。随后,


陈被押送清营开刀问斩。


分享到:


相關文章: